1.本实用新型涉及焦炉煤气脱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焦炉煤气精脱硫系统。
背景技术:2.焦炉煤气,又称焦炉气,由于其中可燃成分多,所以属于高热值煤气,粗煤气或荒煤气。其具体是指用几种烟煤配制成炼焦用煤,在炼焦炉中经过高温干馏后,在产出焦炭和焦油产品的同时所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是炼焦工业的副产品。而在焦炉煤气中都含有不同分量的硫化氢,而硫化氢作为一种非常有害的物质,所以煤气脱硫就显得尤为必要。而现有应用于焦炉煤气的脱硫装置大多采用让焦炉煤气通过含有氢氧化铁的脱硫剂实现焦炉煤气脱硫的方式,这种方式下对焦炉煤气进行脱硫时脱硫剂无法再生使用并且废气脱硫剂处理困难,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焦炉煤气精脱硫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焦炉煤气精脱硫系统,包括装置主体,所述的装置主体内部设置有脱硫腔,所述的脱硫腔内部设置有驱动轴,所述的驱动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连接在脱硫腔顶部的转轮,所述的转轮的外侧转动连接有若干个传动齿轮,所述的传动齿轮外侧设置有内齿圈,所述的内齿圈与传动齿轮相啮合的同时还转动连接在脱硫腔顶部,所述的传动齿轮的轴心位置还固定连接有搅拌轴,所述的搅拌轴和驱动轴上错位设置有若干个搅拌叶片;所述的脱硫腔下方设置有蓄水腔,所述的驱动轴贯穿脱硫腔并延伸到蓄水腔内部,所述的驱动轴为中空结构且其上设置有若干个通水口;所述的装置主体远离脱硫腔的那一侧还设置有过滤腔,所述的过滤腔内部错位设置有多个与其固定连接的隔板,所述的隔板将过滤腔分隔为蛇形的空腔,相邻的所述的隔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个与隔板固定连接的滤网,所述的过滤腔顶部设置有与脱硫腔相连通的进气通道;所述的驱动轴底部还设置有与装置主体底部固定连接的驱动电机。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蓄水腔一侧设置有进水通道,所述的进水通道顶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的进水通道还设置有与过滤腔相连通的入水口,所述的入水口内设置有堵块,所述的堵块顶部设置有贯穿装置主体并与其滑动连接的控制杆,所述的控制杆两侧对称嵌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限位杆,两个所述的限位杆之间设置有固定连接在控制杆上的扭簧,所述的堵块下方还固定连接有卡板,所述的卡板滑动嵌设在装置主体内部且其上设置有通孔。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内齿圈底部还转动连接有挡板,所述的挡板分别被驱动轴和搅拌轴贯穿,所述的挡板分别与驱动轴和搅拌轴转动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脱硫腔一侧设置有出气口。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装置主体下方设置有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其滑动连接的导向板,所述的导向板与装置主体固定连接且与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的支撑杆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过滤腔的底部设置有进气口。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焦炉煤气在经过脱硫腔与脱硫腔内部的含有氢氧化铁的脱硫剂反应后,其内部的硫化氢会被反应掉,从而起到脱硫的目的,而脱硫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脱硫剂可以通过蓄水腔和进水通道向脱硫腔内部注入氧气和清洁水,并在驱动电机的作用下均匀混合,使得脱硫剂再次反应后被还原,使得原先失去效果的脱硫剂可以重复进行使用,更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13.图1为一种焦炉煤气精脱硫系统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5.图3为卡板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
‑
装置主体、2
‑
出气口、3
‑
脱硫腔、4
‑
蓄水腔、5
‑
导向板、6
‑
支撑杆、7
‑
缓冲弹簧、8
‑
万向轮、9
‑
驱动电机、10
‑
驱动轴、11
‑
通水口、12
‑
搅拌叶片、13
‑
挡板、14
‑
传动齿轮、15
‑
内齿圈、16
‑
转轮、17
‑
密封盖、18
‑
进气通道、19
‑
进水通道、20
‑
过滤腔、21
‑
进气口、22
‑
滤网、23
‑
隔板、24
‑
控制杆、25
‑
限位杆、26
‑
扭簧、27
‑
堵块、28
‑
卡板、29
‑
入水口、30
‑
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其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19.另外,若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其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21.实施例1
22.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焦炉煤气精脱硫系统,包括装置主体1,所述的装置主体1内部设置有脱硫腔3,所述的脱硫腔3内部设置有驱动轴10,所述的驱动轴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连接在脱硫腔3顶部的转轮16,所述的转轮16的外侧转动连接有若干个传动齿轮14,所述的传动齿轮14外侧设置有内齿圈15,所述的内齿圈15与传动齿轮
14相啮合的同时还转动连接在脱硫腔3顶部,所述的传动齿轮14的轴心位置还固定连接有搅拌轴,所述的搅拌轴和驱动轴10上错位设置有若干个搅拌叶片12,所述的脱硫腔3一侧设置有出气口2;所述的脱硫腔3下方设置有蓄水腔4,所述的驱动轴10贯穿脱硫腔3并延伸到蓄水腔4内部,所述的驱动轴10为中空结构且其上设置有若干个通水口11;所述的装置主体1远离脱硫腔3的那一侧还设置有过滤腔20,所述的过滤腔20的底部设置有进气口21,所述的过滤腔20内部错位设置有多个与其固定连接的隔板23,所述的隔板23将过滤腔20分隔为蛇形的空腔,相邻的所述的隔板23之间还设置有若干个与隔板23固定连接的滤网22,所述的过滤腔20顶部设置有与脱硫腔3相连通的进气通道18;所述的驱动轴10底部还设置有与装置主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驱动电机9。
23.在实际应用中,焦炉煤气先经由进气口21进入到过滤腔20内部并在隔板23所形成的蛇形空腔内流动,而在流动过程中其内部含有的部分杂质会在滤网22的作用下被过滤掉;而除掉固体杂质的焦炉煤气会通过进气通道18进入至脱硫腔3内部并与脱硫腔3内部的含有氢氧化铁的脱硫剂进行反应,使得焦炉煤气中的硫化氢反应并沉淀,从而起到焦炉煤气脱硫的目的;脱硫腔内的脱硫剂与硫化氢的反应持续进行,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脱硫剂渐渐失去效果,此时打开密封盖17并通过进水通道19向蓄水腔4内部注入定量的清洁水后再向进水通道19灌注氧气,此时蓄水腔4内部的清洁水会在气压的作用下沿着通水口11进入脱硫腔3中,另外氧气也会随着清洁水通过通水口11进入脱硫腔3中并在驱动电机9、驱动轴10、转轮16和传动齿轮14等相关零部件的作用下使得清洁水、氧气和使用过的脱硫剂充分混合,使得脱硫剂被还原,从而实现重复利用的效果。
24.进一步的,所述的内齿圈15底部还转动连接有挡板13,所述的挡板13分别被驱动轴10和搅拌轴贯穿,所述的挡板13分别与驱动轴10和搅拌轴转动连接。通过设置挡板13可以使得脱硫剂不会进入传动齿轮14与内齿圈15的间隙中,从而造成装置卡死。
25.进一步的,所述的蓄水腔4一侧设置有进水通道19,所述的进水通道19顶部设置有密封盖17,所述的进水通道19还设置有与过滤腔20相连通的入水口29,所述的入水口29内设置有堵块27,所述的堵块27顶部设置有贯穿装置主体1并与其滑动连接的控制杆24,所述的控制杆24两侧对称嵌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限位杆25,两个所述的限位杆25之间设置有固定连接在控制杆24上的扭簧26,所述的堵块27下方还固定连接有卡板28,所述的卡板28滑动嵌设在装置主体1内部且其上设置有通孔30,卡板28的存在可以使得进水通道19和进气通道18在同一时间只会有一个被打开。通过控制杆24拉出,可以通过在扭簧26作用下弹出的限位杆25固定位置,使得堵块27从入水口29处移出,此时工作人员即可通过水管向入水口29处注入清洁水来对过滤腔20内部的滤网22进行反向冲洗。
26.实施例2
27.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改进,且改进内容为:所述的装置主体1下方设置有支撑杆6,所述的支撑杆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其滑动连接的导向板5,所述的导向板5与装置主体1固定连接且与支撑杆6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7,所述的支撑杆6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8。通过设置支撑杆6和导向板5可以使得装置在运行或者移动时能够使得缓冲弹簧7产生形变,从而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28.总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焦炉煤气先经由进气口21进入到过滤腔20内部并在隔板23所形成的蛇形空腔内流动,而在流动过程中其内部含有的部分杂质会在滤
网22的作用下被过滤掉;而除掉固体杂质的焦炉煤气会通过进气通道18进入至脱硫腔3内部并与脱硫腔3内部的含有氢氧化铁的脱硫剂进行反应,使得焦炉煤气中的硫化氢反应并沉淀,从而起到焦炉煤气脱硫的目的。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