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油煤气 专利正文
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炼焦技术领域,尤其是炼焦炉。


背景技术:

2.在焦炉自动测温及加热调节系统中,一种采用在炉顶安装红外光学测温探头,用于连续检测焦炉的直行温度,测温探头的光电信号输出4~20ma,用光纤传输至控制系统中。由于炉顶环境温度高约100~150℃,光纤统一设置在焦炉炉顶,但当焦炉生产异常,装煤口冒火,或炉顶人口打开炉盖烧石墨时,环境温度高达500~700摄氏度,光纤无防护情况下容易被熔断,在平时的作业中,光纤也容易被工人或煤车碰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包括槽钢、槽钢盖及固定架,槽钢盖呈c字形,槽钢盖与槽钢的两个翼板滑动配合,槽钢和槽钢盖之间形成容纳腔,固定架固定连接在槽钢的翼板上。
5.进一步的是,在容纳腔中设有耐高温陶瓷纤维。
6.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方钢,方钢设置在容纳腔中,方钢的长度方向与槽钢的长度方向相同。
7.进一步的是,耐高温陶瓷纤维设置在方钢与槽钢盖、方钢与槽钢之间。
8.进一步的是,槽钢为304不锈钢槽钢,槽钢盖由304不锈钢制成。
9.进一步的是,槽钢盖有多个,多个槽钢盖间距均匀地设置在槽钢上。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包括槽钢、槽钢盖及固定架,槽钢盖呈c字形,槽钢盖与槽钢的两个翼板滑动配合,槽钢和槽钢盖之间形成容纳腔,固定架固定连接在槽钢的翼板,容纳腔将光线容纳其中,将光纤与外界隔离,使得光线不会被工人或煤车触碰到,避免光纤被碰断。
附图说明
11.图1是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到煤车轨道上之后的结构正视图;
12.图2是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到煤车轨道上之后的结构俯视图;
1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14.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煤车轨道1、固定架2、槽钢盖3、槽钢盖间隙301、方钢4、槽钢5、耐高温陶瓷纤维6。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6.如图1至图3所示,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包括槽钢5、槽钢盖3及固定架
2,槽钢盖3呈c字形,槽钢盖3与槽钢5的两个翼板滑动配合,槽钢5和槽钢盖3之间形成容纳腔,固定架2固定连接在槽钢5的翼板上,固定架2用于与煤车轨道1固定连接。
17.为了使得光线在容纳腔中国不受高温的影响,在容纳腔中设有耐高温陶瓷纤维6。
18.为了在填充耐高温陶瓷纤维6时不碰触到光纤,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方钢4,方钢4设置在容纳腔中,方钢4的长度方向与槽钢5的长度方向相同,光纤穿设在方钢4中。
19.由于光纤受热方向主要在槽钢5底和槽钢盖3上方,所以耐高温陶瓷纤维6设置在方钢4与槽钢盖3、方钢4与槽钢5之间。
20.为了防止槽钢5被汽水腐蚀,槽钢5为304不锈钢槽钢,槽钢盖3由304不锈钢制成。
21.为了方便检修光纤,槽钢盖3有多个,多个槽钢盖3间距均匀地设置在槽钢5上,分段式的布置,使得每个槽钢盖3的体积较小、重量较轻,能够单独挪动每个槽钢盖3,方便检修光纤。


技术特征:
1.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槽钢(5)、槽钢盖(3)及固定架(2),槽钢盖(3)呈c字形,槽钢盖(3)与槽钢(5)的两个翼板滑动配合,槽钢(5)和槽钢盖(3)之间形成容纳腔,固定架(2)固定连接在槽钢(5)的翼板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容纳腔中设有耐高温陶瓷纤维(6)。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方钢(4),方钢(4)设置在容纳腔中,方钢(4)的长度方向与槽钢(5)的长度方向相同。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耐高温陶瓷纤维(6)设置在方钢(4)与槽钢盖(3)、方钢(4)与槽钢(5)之间。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槽钢(5)为304不锈钢槽钢,槽钢盖(3)由304不锈钢制成。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槽钢盖(3)有多个,多个槽钢盖(3)间距均匀地设置在槽钢(5)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炼焦技术领域,尤其是炼焦炉;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焦炉炉顶信号传输光纤防护装置,包括槽钢、槽钢盖及固定架,槽钢盖呈C字形,槽钢盖与槽钢的两个翼板滑动配合,槽钢和槽钢盖之间形成容纳腔,固定架固定连接在槽钢的翼板上。定连接在槽钢的翼板上。定连接在槽钢的翼板上。


技术研发人员:徐廷万 何刚 江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16
技术公布日:20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