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路桥梁 专利正文
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1.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市政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


背景技术:

2.树木绿化是现代城镇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广泛应用于道路、小区、室内甚至屋顶的绿化上。树木一般先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再移植到相应的绿化区域内。树木栽植时根球(根钵)需要都足够的空间,以保护树木,这个空间我们称为树池,此外对于城市中现有树池结构及其周边建筑道路,往往一下雨就会形成地面积水或城市内涝,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滤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可渗透地面的面积高速增长,所以有必要研制能够弥补这些方面不足的美化绿化系统来收集雨水,可大大减弱车辆产生的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达到更有效率排水、经济适用、节能环保,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效果,海绵城市主要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具有吸附能力,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它的核心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让城市回归自然,建设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所以建设海绵城市基本原则是应以保护生态优先,最大程度上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将原有的城市基础建筑设施改造成为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的“海绵体”。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为了突出城市景观,不仅将绿地都建得高出周围,而且路面、街面铺设采用的都是水泥、沥青和地面砖,透水性极差。在下雨时,往往都是往路上流,往街上流,而不是往绿地里流,使得绿地不能涵养水份和吸尘,而且得不到最好的雨水浇灌和肥料滋养。如果采用大量的透水铺装材料使其变成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透水街面,城市的地下将能储存非常可观的地下水量,以供绿地灌溉,树池结构是城市绿化和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所以通过建设树池和透水建筑道路相结合体系达到控制径流积存和防洪效果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本实用新型排水和透水性能好,能够有效的解决海绵城市道路的海绵型回收问题和海绵型道路中的水再利用问题及瞬时的容量和排放,在雨季可有效缓解城市地面排水负担,丰富城市绿色景观,能达到排水和城市绿化美化功能一体化,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海绵体”规模和质量,同时能增加城市“海绵体”数量,通过树池不仅能突出城市景观而且能解决积水和城市内涝问题同时起到有效地防洪作用一举多得。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主要包括路基(1)、基层(2)、碎石层(3)、透水层(4)、防洪排水管(5)、主排管(6)、植物(7)、导水调节池(8)、吸水棉(9)、排水槽(10)、鹅卵
石装饰层(11)、带孔调节板(12)、渗水井盖(13)、土层(14)、滋养结构(15)、营养基质层(16)、复合过滤层(17)、预留圈(18)、环套板(19)、内设孔(20)、空圈(21)、防过量排管(22)、过量渗水管(23)、防积导水管(24)、弃流漏斗(25)、粗砂层(26)、细砂层(27)和底部输水沟(28):
6.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的结构中,在土层(14)的外圈设置导水调节池(8),在导水调节池(8)中设置吸水棉(9),在导水调节池(8)的下方位置设置底部输水沟(28),在导水调节池(8)的上方设置带孔调节板(12),在导水调节池(8)的外圈设置排水槽(10),在排水槽(10)的上方设置渗水井盖(13),在排水槽(10)的外侧上方设置透水层(4),在透水层(4)的下方设置碎石层(3),在碎石层(3)和排水槽(10)的下方设置基层(2),在基层(2)的下方设置路基(1),在透水层(4)中设置若干主排管(6)同时主排管(6)的一端和排水槽(10)联通,在透水层(4)中设置若干防洪排水管(5),防洪排水管(5)的下方和主排管(6)联通,防洪排水管(5)的上方和地表面联通,在土层(14)的中部设置植物(7),在植物(7)外圈的土层(14)中,从上而下分别设置鹅卵石装饰层(11)、滋养结构(15)、环套板(19)和弃流漏斗(25),在滋养结构(15)的中部设置预留圈(18),在滋养结构(15)的结构中从上而下分别设置营养基质层(16)、复合过滤层(17),在环套板(19)的中部设置空圈(21),在环套板(19)上设置若干内设孔(20),弃流漏斗(25)的上端和环套板(19)固定连接同时弃流漏斗(25)的上端广口和内设孔(20)联通,在弃流漏斗(25)的内部设置粗砂层(26)、细砂层(27),设置防过量排管(22),其一端和排水槽(10)的上方联通,另一端设置在导水调节池(8)中的下方,设置过量渗水管(23),其一端和导水调节池(8)的中上方联通,另一端设置在环套板(19)的上方,设置防积导水管(24),其一端和导水调节池(8)的下方联通,另一端设置在土层(14)的底部。
7.进一步地,营养基质层(16)采用有机肥和腐叶土配制而成。
8.进一步地,复合过滤层(17)采用珍珠岩和活性炭的混合结构层。
9.进一步地,营养基质层(16)的上表面、复合过滤层(17)的下表面均设置土工布或无纺布,土工布或无纺布的厚度为4~8mm。
10.进一步地,过量渗水管(23)、防积导水管(24)和土层(14)的联通端部设置拦土网。
11.进一步地,主排管(6)和排水槽(10)的联通位置高于防过量排管(22)和排水槽(10)的联通位置。
12.进一步地,在环套板(19)上等间距设置若干内设孔(20)。
13.进一步地,在主排管(6)的上表面设置若干渗水小孔。
14.进一步地,透水层(4)采用透水混凝土。
15.进一步地,预留圈(18)、空圈(21)的孔径根据植物(7)的直径设计。
16.进一步地,弃流漏斗(25)的上端广口直径和环套板(19)中内设孔(20)的直径相互匹配设置。
17.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流程是在雨季时透水层(4)上的雨水能慢慢渗下进而通过主排管(6)上的小孔进入主排管(6),当透水层(4)上的雨水积存过多时能通过防洪排水管(5)快速进入主排管(6),再进入排水槽(10)中,同时雨水也可通过渗水井盖(13)进入排水槽(10),雨水也可通过带孔调节板(12)进入导水调节池(8)再被吸水棉(9)吸收,雨水也可通过鹅卵石装饰层(11)渗进土层(14),再经过滋养结构(15)过滤后通过内设孔(20)进
入弃流漏斗(25),雨水小时能慢慢渗下,当雨水大时,雨水只能有一部分通过弃流漏斗(25)流下,此时弃流漏斗(25)上方积存的雨水从过量渗水管(23)进入导水调节池(8)再被吸水棉(9)吸收,土层(14)底部积存的雨水能通过防积导水管(24)进入导水调节池(8)再被吸水棉(9)吸收,当排水槽(10)中雨水慢慢增加时,其内部的雨水能通过防过量排管(22)进入导水调节池(8)再被吸水棉(9)吸收,当吸水棉(9)吸水饱和过后,导水调节池(8)中多余的雨水能排进底部输水沟(28),降雨过后吸水棉(9)中所吸的水能通过蒸发起到对气候调节作用,同时吸水棉(9)可大大减弱车辆产生的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本实用新型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不仅能突出城市景观,达到排水和城市绿化美化功能一体化,经济适用、节能环保、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效果,有利于让城市回归自然,建设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海绵体”规模和质量,同时能增加城市“海绵体”数量,通过树池解决积水和城市内涝问题同时起到有效地防洪作用一举多得。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节能环保、构造简单、安全可靠,缓解热岛效应,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居住环境,本实用新型排水和透水性能好,能够有效的解决海绵城市道路的海绵型回收问题和海绵型道路中的水再利用问题及瞬时的容量和排放,经济效果好,在雨季可有效缓解城市地面排水负担,丰富城市绿色景观,净化空气,改善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了水的生态循环利用,降雨过后吸水棉中所吸的水能通过蒸发起到对气候调节作用,同时吸水棉可大大减弱车辆产生的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本实用新型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能达到排水和城市绿化美化功能一体化,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效果,有利于让城市回归自然,建设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海绵体”规模和质量,同时能增加城市“海绵体”数量,通过树池不仅能突出城市景观而且能解决积水和城市内涝问题同时起到有效地防洪作用一举多得。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作进一步说明:
20.图1为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俯视示意图。
21.图2为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22.图3为滋养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23.图4为图3的b-b剖面示意图。
24.图5为环套板的俯视示意图。
25.图中:1为路基;2为基层;3为碎石层;4为透水层;5为防洪排水管;6为主排管;7为植物;8为导水调节池;9为吸水棉;10为排水槽;11为鹅卵石装饰层;12为带孔调节板;13为渗水井盖;14为土层;15为滋养结构;16为营养基质层;17为复合过滤层;18为预留圈;19为环套板;20为内设孔;21为空圈;22为防过量排管;23为过量渗水管;24为防积导水管;25为弃流漏斗;26为粗砂层;27为细砂层;28为底部输水沟。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27.一种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如图1~图5所示,主要包括路基1、基层2、碎石层3、透水层4、防洪排水管5、主排管6、植物7、导水调节池8、吸水棉9、排水槽10、鹅卵石装饰层11、带孔调节板12、渗水井盖13、土层14、滋养结构15、营养基质层16、复合过滤层17、预留圈18、环套板19、内设孔20、空圈21、防过量排管22、过量渗水管23、防积导水管24、弃流漏斗25、粗砂层26、细砂层27和底部输水沟28:
28.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的结构中,在土层14的外圈设置导水调节池8,在导水调节池8中设置吸水棉9,在导水调节池8的下方位置设置底部输水沟28,在导水调节池8的上方设置带孔调节板12,在导水调节池8的外圈设置排水槽10,在排水槽10的上方设置渗水井盖13,在排水槽10的外侧上方设置透水层4,在透水层4的下方设置碎石层3,在碎石层3和排水槽10的下方设置基层2,在基层2的下方设置路基1,在透水层4中设置若干主排管6同时主排管6的一端和排水槽10联通,在透水层4中设置若干防洪排水管5,防洪排水管5的下方和主排管6联通,防洪排水管5的上方和地表面联通,在土层14的中部设置植物7,在植物7外圈的土层14中,从上而下分别设置鹅卵石装饰层11、滋养结构15、环套板19和弃流漏斗25,在滋养结构15的中部设置预留圈18,在滋养结构15的结构中从上而下分别设置营养基质层16、复合过滤层17,在环套板19的中部设置空圈21,在环套板19上设置若干内设孔20,弃流漏斗25的上端和环套板19固定连接同时弃流漏斗25的上端广口和内设孔20联通,在弃流漏斗25的内部设置粗砂层26、细砂层27,设置防过量排管22,其一端和排水槽10的上方联通,另一端设置在导水调节池8中的下方,设置过量渗水管23,其一端和导水调节池8的中上方联通,另一端设置在环套板19的上方,设置防积导水管24,其一端和导水调节池8的下方联通,另一端设置在土层14的底部。
29.营养基质层16采用有机肥和腐叶土配制而成。
30.复合过滤层17采用珍珠岩和活性炭的混合结构层。
31.营养基质层16的上表面、复合过滤层17的下表面均设置土工布或无纺布,土工布或无纺布的厚度为4~8mm。
32.过量渗水管23、防积导水管24和土层14的联通端部设置拦土网。
33.主排管6和排水槽10的联通位置高于防过量排管22和排水槽10的联通位置。
34.在环套板19上等间距设置若干内设孔20。
35.在主排管6的上表面设置若干渗水小孔。
36.透水层4采用透水混凝土。
37.预留圈18、空圈21的孔径根据植物7的直径设计。
38.弃流漏斗25的上端广口直径和环套板19中内设孔20的直径相互匹配设置。
39.本实用新型实施流程是在雨季时透水层4上的雨水能慢慢渗下进而通过主排管6上的小孔进入主排管6,当透水层4上的雨水积存过多时能通过防洪排水管5快速进入主排管6,再进入排水槽10中,同时雨水也可通过渗水井盖13进入排水槽10,雨水也可通过带孔调节板12进入导水调节池8再被吸水棉9吸收,雨水也可通过鹅卵石装饰层11渗进土层14,再经过滋养结构15过滤后通过内设孔20进入弃流漏斗25,雨水小时能慢慢渗下,当雨水大时,雨水只能有一部分通过弃流漏斗25流下,此时弃流漏斗25上方积存的雨水从过量渗水管23进入导水调节池8再被吸水棉9吸收,土层14底部积存的雨水能通过防积导水管24进入导水调节池8再被吸水棉9吸收,当排水槽10中雨水慢慢增加时,其内部的雨水能通过防过
量排管22进入导水调节池8再被吸水棉9吸收,当吸水棉9吸水饱和过后,导水调节池8中多余的雨水能排进底部输水沟28,降雨过后吸水棉9中所吸的水能通过蒸发起到对气候调节作用,同时吸水棉9可大大减弱车辆产生的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本实用新型控制透水道路径流的生态防洪树池不仅能突出城市景观,达到排水和城市绿化美化功能一体化,经济适用、节能环保、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效果,有利于让城市回归自然,建设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海绵体”规模和质量,同时能增加城市“海绵体”数量,通过树池解决积水和城市内涝问题同时起到有效地防洪作用一举多得。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