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涉及桥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及其盖梁施工系统。
背景技术:2.近年来,随着交通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城市主干道改造涵盖了国内所有的城市及绝大多数城镇,随着车流量的增大,为兼顾城镇桥梁的承载、减缓交通压力和美观等功能要求,采用方形桥梁墩柱+预应力倒t双悬臂盖梁建造成的桥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盖梁作为桥梁下部构造的最后一项工程,其施工时通常需要采用支架结构进行支撑。
3.然而,由于支架结构不可移动且其搭建比较费时费力,因此在对桥梁的的多个盖梁进行架设时需要多次进行支架结构的搭建操作,使得整个施工工期较长;此外,现有的支架结构的高度不可调节,无法适应不同位置处的盖梁的支撑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及其盖梁施工系统。
5.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包括贝雷梁、高度调节机构以及行走轮;
6.所述贝雷梁位于盖梁的底部,用于支撑所述盖梁;
7.所述高度调节机构设于所述贝雷梁的底部,用于调节所述贝雷梁相对于路面的高度;
8.所述行走轮设于所述高度调节机构的底部且可沿着所述路面移动,以使得所述行走轮移动时通过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带动所述贝雷梁移动。
9.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桁架组件以及与所述桁架组件连接的至少一个顶升柱;
10.所述桁架组件设于所述贝雷梁的底部,所述顶升柱用于调节所述桁架组件相对于所述路面的高度;
11.所述行走轮设于所述顶升柱的底部,以使得所述行走轮移动时通过与所述顶升柱连接的所述桁架组件带动所述贝雷梁移动。
12.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顶升柱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孔,多个所述限位孔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桁架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孔配合的安装孔,紧固件依次贯穿所述限位孔和所述安装孔,以使得所述桁架组件与所述顶升柱连接固定。
13.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贝雷梁与所述桁架组件之间设有有拉杆。
14.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桁架组件上靠近所述盖梁的中间的一端设置配重块。
15.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桁架组件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砂箱,所述砂箱具有进砂口和出砂口,以使得沉砂由所述进砂口进入至所述砂箱内,且可由所述出砂口流
出。
16.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砂箱包括两个,且沿所述盖梁的端部至所述盖梁的中间的方向上,两个所述砂箱的高度逐渐减小。
17.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高度调节机构的底部设置有钢垫座,所述路面上内凹形成与所述钢垫座配合的限位槽,所述钢垫座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18.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行走轮配合的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路面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
19.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盖梁施工系统,包括承台、桥墩、盖梁以及两个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所述桥墩设于所述承台上,所述盖梁设于所述桥墩上,两个所述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分设于所述桥墩的两侧且位于所述盖梁的底部用于支撑所述盖梁。
2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1.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及盖梁施工系统,该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包括贝雷梁、高度调节机构以及行走轮;贝雷梁位于盖梁的底部,用于支撑盖梁;高度调节机构设于贝雷梁的底部,用于调节贝雷梁相对于路面的高度;行走轮设于高度调节机构的底部且可沿着路面移动,以使得行走轮移动时通过高度调节机构带动贝雷梁移动。即本公开的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可以通过行走轮带动贝雷梁移动,以使得贝雷梁可以移动至某一盖梁处对该盖梁进行支撑,无需对某一盖梁进行支撑时均需重新搭建依次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从而导致施工周期较长的问题;此外,贝雷梁还可以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调节其相对于路面的高度,以适应不同位置高度的盖梁需求。
附图说明
22.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盖梁施工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盖梁施工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2沿着a-a的剖视图;
27.图4为图2沿着b-b的剖视图。
28.其中,1、贝雷梁;11、护栏;12、拉杆;13、分配梁;131、外侧分配梁;132、内侧分配梁;14、柱头;15、横梁;16、外侧贝雷梁;17、内侧贝雷梁;2、高度调节机构;21、顶升柱;211、限位孔;212、第一顶升柱;213、第二顶升柱;214、第三顶升柱;22、紧固件;23、上底座横梁;231、上底座系梁;24、下底座横梁;25、系梁;251、立柱;2511、内侧立柱;2512、外侧立柱;26、砂箱;261、第一砂箱;262、第二砂箱;27、钢垫块;271、钢垫座;28、精轧螺纹钢;29、扁担梁;3、行走轮;4、盖梁;5、路面;51、滑轨;52、限位槽;6、配重块;7、桥墩;8、承台。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
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包括贝雷梁1、高度调节机构2以及行走轮3;贝雷梁1位于盖梁4的底部,用于支撑盖梁4,贝雷梁1包括外侧贝雷梁16以及内侧贝雷梁17;高度调节机构2设于贝雷梁1的底部,用于调节贝雷梁1相对于路面5的高度;行走轮3设于高度调节机构2的底部且可沿着路面5移动,以使得行走轮3移动时通过高度调节机构2带动贝雷梁1移动。即本公开的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可以通过行走轮3带动贝雷梁1移动,以使得贝雷梁1可以移动至某一盖梁4处对该盖梁4进行支撑,无需对某一盖梁4进行支撑时均需重新搭建一次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从而导致施工周期较长的问题;此外,贝雷梁1还可以通过高度调节组件2调节其相对于路面5的高度,以适应不同位置高度的盖梁的支撑需求。
32.具体的,如图1所示,贝雷梁1位于盖梁4的底部,用于支撑盖梁4;贝雷梁1可以位本领域常见的贝雷梁,该贝雷梁具体包括单边贝雷梁以及中段贝雷梁,单边贝雷梁和中段贝雷梁共同组成本实施例所致的贝雷梁1。贝雷梁1的上边缘设置有横梁15,横梁15可以连接有护栏11,护栏呈如图1所示的围栏结构。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贝雷梁1的结构强度,贝雷梁1的各焊接处需要进行焊缝探伤检测,且贝雷梁1采用钢等强度较大的金属制成。
33.如图1所示,高度调节机构2设于贝雷梁1的底部,用于调节贝雷梁1相对于路面5的高度,以适应不同位置或者高度的盖梁4。具体的,高度调节机构1设于贝雷梁2的底部时可以与贝雷梁1之间连接,或者贝雷梁1直接搭设在高度调节机构2上以起到对贝雷梁1的支撑作用即可。另外,为了保证贝雷梁1对于盖梁4的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贝雷梁1与高度调节机构2之间可以通过拉杆12拉紧。
34.如图1所示,行走轮3设于高度调节机构2的底部且可沿着路面5移动,以使得行走轮3移动时通过高度调节机构2带动贝雷梁1移动,从而可以使得该贝雷梁1移动至任意所需支撑的盖梁4的底部从而对盖梁4进行支撑,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对任意一个盖梁4进行支撑时均需要搭建一次支架结构导致的施工周期较长的问题。本实施例中,行走轮3具体可以为行走轮,行走轮设于高度调节机构2的底部且与高度调节机构2之间可转动连接,以使得行走轮可以沿着路面5移动从而带动高度调节机构2移动,高度调节机构2进而带动贝雷梁1移动。
35.为了使得行走轮的移动更为稳定可靠,可以在路面上形成滑轨51,使得行走轮在滑轨51内滑动从而保证行走轮沿着预设轨迹可靠移动,以使得行走轮间接带动贝雷梁1沿着预设轨迹准确无误地移动至所需要支撑的盖梁4的底部以对盖梁4进行支撑。
36.具体的,路面5上的滑轨51可以是在路面5上形成的且相对于路面5凸起,或者是在路面5上开槽形成的相对于路面5内凹的滑轨51,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37.如图1所示,对于高度调节机构2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高度调节机构2包括桁架组件以及与桁架组件连接的至少一个顶升柱21;桁架组件设于贝雷梁1的底部,顶升柱21
用于调节桁架组件相对于路面5的高度,以使得顶升柱21上的不同位置与桁架组件连接时使得桁架组件相对路面5的高度不同,进而使得贝雷梁1相对于路面5的高度不同从而适应不同位置高度的盖梁。具体的,桁架组件与顶升柱21之间可以位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改变桁架组件与顶升柱21上的不同位置之间进行连接。
38.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顶升柱21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孔211,多个限位孔211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桁架组件上设置有与限位孔211配合的安装孔,紧固件22依次贯穿限位孔和安装孔,以使得桁架组件与顶升柱21连接固定。
39.当需要改变桁架组件相对于路面5的高度时,可以使得其与顶升柱21上的不同高度位置处的限位孔211进行连接固定,从而使得桁架组件与路面5的高度可调。本实施例中,紧固件22可以位销轴或者螺栓或者锚杆等,具体的紧固件2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40.如图1、图4所示,对于桁架组件的结构,其可以包括上底座横梁23、下底座横梁24以及设于上底座横梁23上的系梁25,系梁25的两端通过立柱251与上底座横梁23、下底座横梁24连接,立柱251包括内侧立柱2511和外侧立柱2512。顶升柱21具体可以与上底座横梁23之间连接。系梁25可以位如图1所示的桁架构成的。上底座横梁23、下底座横梁24之间可以通过精轧螺纹钢28连接,用于通过精轧螺纹钢28固定上底座横梁23以及下底座横梁24;且上底座横梁23、下底座横梁24之间设置有扁担梁29。上底座横梁23之间设置有上底座系梁231。
41.如图1所示,行走轮3设于顶升柱21的底部,以使得行走轮3移动时通过与顶升柱21连接的桁架组件带动贝雷梁1移动,即在顶升柱21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轮。本实施例中,对于单边盖梁底部的盖梁支撑结构而言,顶升柱21可以包括第一顶升柱212、第二顶升柱213和第三顶升柱214,其中,第一顶升柱212、第二顶升柱213的底部均设置有行走轮。
42.由于桥梁的走向是一字布置,可沿着桥梁走向铺设2条滑轨51,在桥梁纵向移动方向一端安装用于牵引的卷扬机,通过行走轮做移动装置,扁担梁提升外侧钢垫块27,内侧可调支腿卸载,靠内侧顶升柱21侧拉杆12拧紧受力,使单侧支架形成整体,卷扬机提供动力,牵引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整体向前移动。
43.如图1所示,贝雷梁1与桁架组件之间设有有拉杆12,从而使得贝雷梁1的支撑更为稳定可靠,防止贝雷梁1由于悬臂过长导致其容易倾斜的问题。具体的,拉杆12可以设置在贝雷梁1上靠近盖梁4的中间的一端。
44.另外,为了避免高度调节机构2发生侧翻,在桁架组件上靠近盖梁4的中间的一端设置配重块6,用于保证桁架组件的支撑稳定性,具体的配重块6的重量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45.由上文可知,贝雷梁1主要通过顶升柱21和桁架组件之间的连接配合实现高度可调,然而其高度调节的幅度活范围较大,比如,当顶升柱21上的多个限位孔211之间的间隔为20公分时,此时贝雷梁1的高度调节范围为20公分或者20公分的数倍,当需要对贝雷梁1的高度进行微调时,比如调节高度小于20公分时,此时可以通过桁架组件的顶部设置的至少一个砂箱26进行调节。如图1所示,具体的调节过程为:砂箱26具有进砂口和出砂口,以使得沉砂由进砂口进入至砂箱26内,贝雷梁1的底部支撑在沉砂上,当需要降低贝雷梁1相对于路面5的高度时,此时可以通过将砂箱26内的沉砂自出砂口流出,从而使得砂箱26内的沉砂的高度降低,进而降低贝雷梁1相对于路面5的高度。
46.本实施例中,沉砂具体为细沙,细沙密度大且强度大使得稳定性较好;且出砂口的口径大于沉砂的颗粒直径,以保证沉砂可以自出砂口流出。
47.此外,砂箱26安装前预压、筛分细砂并烘干,以减少施工过程沉降,位移等;依据盖梁底标高、横纵坡计算各砂筒高度,并依序安装;准确安放砂箱,拧紧法兰盘螺栓,保证砂箱26与柱头14的顶面平整紧贴且铅垂,砂箱26的顶部设有分配梁13。分配梁13包括外侧分配梁131以及内侧分配梁132。
48.另外,除了可以对贝雷梁1的支撑高度进行微调外,本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两个高度不同的砂箱,以对贝雷梁1的支撑角度进行调节。具体的,如图1所示,砂箱26包括两个,即第一砂箱261和第二砂箱262;且沿盖梁4的端部至盖梁4的中间的方向上,第一砂箱261和第二砂箱262的高度逐渐减小,以使得盖梁4的中部搭设在左边的高度较高的第一砂箱261的沉砂上,盖梁4的右端搭设在右边的高度较小的第二砂箱262的沉砂上,从而使得整个贝雷梁1可以呈倾斜设置,通过将右端的第二砂箱262内的沉砂排出第二砂箱262从而可以改变贝雷梁1的倾斜角度。
49.如图1所示,高度调节机构2的底部设置有钢垫座271,路面上内凹形成与钢垫座271配合的限位槽52,钢垫座271设于限位槽52内,以作为盖梁支撑结构的基础。具体的,钢垫座271具体可以为矩形或者其他任意形状。
50.如图1、图2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盖梁施工系统,包括承台8、桥墩7、盖梁4以及两个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桥墩7设于承台8上,盖梁4设于桥墩7上,两个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分设于桥墩7的两侧且位于盖梁4的底部用于支撑盖梁4。
51.其中该盖梁施工系统的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包括贝雷梁1、高度调节机构2以及行走轮3;贝雷梁1位于盖梁4的底部,用于支撑盖梁4;高度调节机构2设于贝雷梁1的底部,用于调节贝雷梁1相对于路面5的高度;行走轮3设于高度调节机构2的底部且可沿着路面5移动,以使得行走轮3移动时通过高度调节机构2带动贝雷梁1移动。即本公开的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可以通过行走轮3带动贝雷梁1移动,以使得贝雷梁1可以移动至某一盖梁4处对该盖梁4进行支撑,无需对某一盖梁4进行支撑时均需重新搭建一次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从而导致施工周期较长的问题;此外,贝雷梁1还可以通过高度调节组件2调节其相对于路面5的高度,以适应不同位置高度的盖梁的支撑需求。
52.此外,本实施例中,桥墩的底部设有承台8,承台8嵌入地基内以作为桥墩7以及盖梁4的桩基。盖梁4施工前完成、桩基、承台、墩柱;地基承载力触探检测,不足设计200kpa时,对地基加强处理后,整体c30砼硬化。
53.另外,考虑到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的弹性变形,其各部件的连接缝隙等因素,防止浇筑盖梁混凝土时,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下沉而导致盖梁出现裂缝,减少盖梁支架上部构造的变形,在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安装就位后,对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进行预压试验,以消除其非弹性变形,测定其弹性变形与荷载的关系,为盖梁底模预留高度提供可借数据,同时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的预压也是检验可移动盖梁支架结构的安全保证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
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5.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
·
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