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化设备用机械臂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2.生活中,机械臂给了人们很多的帮助,人们在很多地方都会借用机械臂的帮助,在使用机械臂时,还会与机械臂调节装置配合使用,但是现有的机械臂调节装置因为结构复杂,导致操作人员在进行调节时极其不便,且机械臂与传统的机械臂调节装置在连接时极其不便,同时横向机械臂在使用过程中其只能在水平调节横杆上移动,导致其移动的距离和方向受到的极大的限制,难以根据工作人员的需求对机械臂的位置进行调节,严重影响了工作人员使用机械臂时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化设备用机械臂调节装置,解决了机械臂与传统的机械臂调节装置在连接时极其不便,同时横向机械臂在使用过程中其只能在水平调节横杆上移动,导致其移动的距离和方向受到的极大的限制,难以根据工作人员的需求对机械臂的位置进行调节,严重影响了工作人员使用机械臂时效率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化设备用机械臂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定位底盘和第二定位底盘,所述第一定位底盘和第二定位底盘的上表面均卡接有第一旋转装置,且两个第一旋转装置的顶端分别与两个调节竖杆的底端固定连接,位于左侧调节竖杆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左侧调节竖杆通过固定杆与调节架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架滑动连接在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开设在第一定位底盘的上表面,所述调节架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旋转装置,所述第二旋转装置的左端与第一锥齿轮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的下表面与伸缩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底端与螺纹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外表面定位套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套的外表面与调节架的内壁固定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帽,所述螺纹帽的外表面与固定套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底端通过旋转组件与推块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推块的下表面设置为斜面。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推块的形状与调节架内壁的形状相适配,所述调节架内壁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左端与限位块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采用梯形设计,所述限位块卡接在调节架的左侧面。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限位块的左侧面与减速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速齿的数量为若干个,且若干个减速齿的内壁均与限位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定位底盘的下表面的四角处均设置有滑轮,且两个调节竖杆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滑套,且两个滑套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调节横杆。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调节竖杆设置为“工”字形,所述调节竖杆的形状与滑套的形状相适配,所述调节横杆的外表面设置有机械臂。
12.(三)有益效果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该自动化设备用机械臂调节装置,通过设置伸缩杆、螺纹杆、螺纹帽、推块和限位块,当工作人员反向转动第二旋转装置时,第一锥齿轮就会带动第二锥齿轮反向转动,同时伸缩杆也会同步带动螺纹杆旋转,使得螺纹杆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螺纹帽向上移动,此时螺纹杆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带动推块向上移动,当推块松离对限位块的固定时,限位块就会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向右侧移动,此时限位块就会松离与减速出接触,同时,工作人员就可以对第二定位底盘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对机械臂的位置进行调节,且在调节的过程中只需反向转动2-3圈第二旋转装置即可,大大降低了该调节装置调节时的难度,使得工作人员可以以第一定位底盘为中心对机械臂的行走路径进行调节,降低了调节横杆对机械臂的限制,进而保障了工作人员使用机械臂的效率。
15.2、该自动化设备用机械臂调节装置,通过设置弹簧、限位块、推块和减速齿,当工作人员需要对该调节装置进行定位时,只需工作人员正向转动第二旋转装置,使得第二旋转装置在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伸缩杆再次带动螺纹杆正向旋转,且在螺纹杆正向旋转的过程中,就会在螺纹帽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使得螺纹杆会通过推块将限位块挤压至调节架外,此时推块就会在限位块的作用下将调节架固定在当前的位置,由于第一旋转装置无法旋转,从而对该调节装置的位置进行定位,使得工作人员在对机械臂的调节完毕后,可以及时的对该调节装置进行定位,降低了该调节装置的操作难度,同时保障了该调节装置的适用性。
16.3、该自动化设备用机械臂调节装置,通过设置伸缩杆,当工作人员转动第二旋转装置时,第二旋转装置则会通过伸缩杆调节螺纹杆的位置,且在螺纹杆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伸缩杆则会随着螺纹杆伸展或收缩,使得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可以保持啮合的状态,使得工作人员在调节该调节装置的过程中,可以保障螺纹杆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架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定位底盘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第一定位底盘、2第二定位底盘、3第一旋转装置、4调节竖杆、5固定杆、6调节架、7限位槽、8第二旋转装置、9第一锥齿轮、10第二锥齿轮、11伸缩杆、12定位套、13螺纹杆、14螺纹帽、15固定套、16推块、17限位块、18弹簧、19减速齿、20滑套、21调节横杆、22机械臂、23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2.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化设备用机械臂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定位底盘1和第二定位底盘2,第一定位底盘1和第二定位底盘2的上表面均卡接有第一旋转装置3,且两个第一旋转装置3的顶端分别与两个调节竖杆4的底端固定连接,位于左侧调节竖杆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5,左侧调节竖杆4通过固定杆5与调节架6的左侧面固定连接,调节架6滑动连接在限位槽7内,限位槽7开设在第一定位底盘1的上表面,调节架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旋转装置8,第二旋转装置8的左端与第一锥齿轮9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9与第二锥齿轮10相啮合,第二锥齿轮10的下表面与伸缩杆11的顶端固定连接,伸缩杆11的底端与螺纹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伸缩杆11的外表面定位套12的内壁固定连接,定位套12的外表面与调节架6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伸缩杆11、推块16和限位块17,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对机械臂22的位置进行调节,且在调节的过程中只需反向转动2-3圈第二旋转装置8即可,大大降低了该调节装置调节时的难度,使得工作人员可以以第一定位底盘1为中心对机械臂22的行走路径进行调节,降低了调节横杆21对机械臂22的限制,进而保障了工作人员使用机械臂22的效率。
23.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螺纹杆13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帽14,螺纹帽14的外表面与固定套15的内壁固定连接,螺纹杆13的底端通过旋转组件与推块16的上表面转动连接,因推块16的形状与调节架6内部的形状相同,使得工作人员在通过旋转的方式调节螺纹杆13的位置时,推块16可以通过旋转机构保持自身的稳定,使得推块16的斜面可以与限位块17接触,保障了调节过程中推块16的稳定性,推块16的下表面设置为斜面,推块16的形状与调节架6内壁的形状相适配,调节架6内壁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弹簧18,弹簧18的左端与限位块17的右侧面固定连接,限位块17采用梯形设计,因设置有弹簧18,使得工作人员在对机械臂22的调节完毕后,可以及时的对该调节装置进行定位,降低了该调节装置的操作难度,同时保障了该调节装置的适用性,限位块17卡接在调节架6的左侧面。
24.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限位块17的左侧面与减速齿1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减速齿19的数量为若干个,且若干个减速齿19的内壁均与限位槽7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定位底盘2的下表面的四角处均设置有滑轮23,且两个调节竖杆4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滑套20,且两个滑套20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调节横杆21,调节竖杆4设置为“工”字形,调节竖杆4的形状与滑套20的形状相适配,调节横杆21的外表面设置有机械臂22。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26.s1、使用时,只需工作人员将该调节装置移动至合适的位置,此时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需求对机械臂22横向移动的位置进行调节,且在调节的过程中,只需工作人员反向转动第二旋转装置8,使得第二旋转装置8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推块16松离对限位块17的夹持,此时工作人员就可以使用对该第二定位底盘2的位置进行调整;
27.s2、当工作人员反向转动第二旋转装置8时,第一锥齿轮9就会带动第二锥齿轮10反向转动,同时伸缩杆11也会同步带动螺纹杆13旋转,使得螺纹杆13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螺纹帽14向上移动,此时螺纹杆13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带动推块16向上移动,当推块16松离对限位块17的固定时,限位块17就会在弹簧18弹力的作用下向右侧移动,此时限位块17就会松离与减速出接触,同时,工作人员就可以对第二定位底盘2的位置进行调节;
28.s3、当工作人员需要对该调节装置进行定位时,只需工作人员正向转动第二旋转装置8,使得第二旋转装置8在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伸缩杆11再次带动螺纹杆13正向旋转,且
在螺纹杆13正向旋转的过程中,就会在螺纹帽14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使得螺纹杆13会通过推块16将限位块17挤压至调节架6外,此时推块16就会在限位块17的作用下将调节架6固定在当前的位置,由于第一旋转装置3无法旋转,从而对该调节装置的位置进行定位。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