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防水防漏的雾化器装置。
背景技术:2.目前的雾化器装置由于吸嘴口和进气口都是开放式结构,该结构存在如下缺点:
3.1、使用过后放入包里和口袋里时,经常有或多或少的冷凝液和油物渗透出,导致污染包和衣物;
4.2、长时间放置,雾化芯处的烟油很容易受潮吸水而导致变味和炸油;
5.3、注油后很容易因气压变化和气温变化导致漏油,特别是坐飞机时漏油非常严重;
6.4、当表面有油污时不能整机进行清洗,清洗时可直接导致雾化芯报废。
7.综上,目前的开放式结构容易导致进水和漏油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装置,用于解决进水和漏油的问题。
9.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雾化器装置,包括:
10.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进气通道、出气通道和容置腔,所述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分别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11.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安装在所述容置腔内;以及
12.吸嘴,所述吸嘴可活动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吸嘴与所述出气通道对接;所述吸嘴具有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延伸至所述进气通道内,所述第二密封部延伸至所述出气通道内;所述吸嘴可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吸嘴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一密封部封堵住所述进气通道,所述第二密封部封堵住所述出气通道;所述吸嘴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一密封部打开所述进气通道,所述第二密封部打开所述出气通道。
13.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具有第一收窄部,所述出气通道具有第二收窄部;所述吸嘴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一密封部插入到所述第一收窄部内形成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密封部插入到所述第二收窄部内形成密封连接;所述吸嘴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一密封部离开所述第一收窄部,所述第二密封部离开所述第二收窄部。
14.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的部分延伸至与所述出气通道平行,所述第一收窄部设置在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平行的部分上。
15.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均设有用于插入形成密封的导向面。
16.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为弹性结构。
17.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上安装有弹性帽或弹性圈。
18.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吸嘴具有连接端和吸食端,所述连接端可移动的安装在所述
所述出气通道内,所述吸食端露出所述壳体;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吸食端,并且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吸食端的连接处具有通气孔。
19.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部的中部收窄设置。
20.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活动限位腔,所述吸嘴的中部设有径向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活动限位腔内,所述限位腔用于通过所述限位部限位所述吸嘴移动的两个极限位置,所述两个极限位置分别为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21.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安装在所述限位部上,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活动限位腔连通,所述活动限位腔还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孔。
22.依据上述实施例的雾化器装置,由于将吸嘴设置为可活动结构,并且在吸嘴上设有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通过移动吸嘴能够实现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的同时关闭和同时打开,使得雾化器在非使用状态下,能够关闭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实现防水和防漏油的效果。
附图说明
23.图1为一种实施例中雾化器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一种实施例中雾化器装置非工作状态下的剖视图;
25.图3为一种实施例中雾化器装置工作状态下的剖视图;
26.图4为一种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一种实施例中吸嘴的结构示意图;
28.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29.1-壳体,11-油杯,12-支架,121-上隔板,122-下隔板,123-进气管,124出气管,125-橡胶塞,13-顶盖,131-进气孔,14-进气通道,15-出气通道,2-雾化芯,3-吸嘴,31-吸食端,32-连接端,33-限位部,34-第一密封部,35-第二密封部。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31.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32.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本文中的上下方位为附图中的方位,产品本身没有上下方向之分;轴向为
附图中的上下方向,径向为附图中的左右方向。
33.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雾化器装置,本雾化器装置将吸嘴设置为可伸缩结构,通过吸嘴的伸缩能够实现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的同时关闭及同时打开,使得雾化器装置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关闭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进而能够在防止水汽从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进入到雾化芯内,同时还可以放置雾化芯内油从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泄露出来,即保证了雾化器装置的雾化品质的同时避免了污染。
34.请参考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雾化器装置主要包括壳体1、雾化芯2和吸嘴3。壳体1为一个扁平的方形结构,壳体1包括油杯11、支架12和顶盖13,支架12安装在油杯11内,顶盖13盖装在油杯11上,顶盖13和油杯11围合成一个完整的外壳。其中,支架12包括上隔板121、下隔板122、进气管123和出气管124,进气管123连接在上隔板121和下隔板122之间,并且进气管123靠近油杯11侧壁设置,上隔板121和下隔板122上具有与进气管123连通的避让孔。出气管124位于上隔板121和下隔板122之间,并且出气管124仅与上隔板121连接,出气管124与下隔板122之间具有安装雾化芯2的空间,同样的上隔板121和下隔板122上具有与进气管123和雾化芯2连通的避让孔。
35.本实施例中,支架12将顶盖13和油杯11围合的腔体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其中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通过进气管123连通形成进气通道14,中部区域形成容置腔,雾化芯2安装在该容置腔内,出气管124形成出气通道15。具体的,雾化芯2的上端与出气管124的下端连接,雾化芯2的下端与下隔板122连接,进而进气通道14与雾化芯2的下端连通,出气通道15与雾化芯2的上端连通。
36.顶盖13的侧面设有2个进气孔131,进气孔131用于将空气引入到进气通道14中。进气孔131也可设置在顶盖13的顶部,进气孔131的数量也可根据需要设置,如设置3个或4个。顶盖13可以通过粘接、卡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与油杯11连接。
37.顶盖13的顶部开设有开口,吸嘴3通过该开口插装在壳体1内。吸嘴3为中间结构,中间具有吸食的通道,吸嘴3的两端分别为吸食端31和连接端32,吸食端31穿过顶盖13的开口露出在壳体1外,吸食端31用于吸食,连接端32穿过上隔板121的避让孔位于出气管124内,即连接端32插装在出气通道15内,并且连接端32与出气管124滑动连接,连接端32能够在出气通道15内上下滑动,即整个吸嘴3能够相对壳体1上下伸缩移动。
38.顶盖13与上隔板121围合的上部区域形成活动限位腔,该活动限位腔为进气通道的一部分,活动限位腔分别与进气孔131和进气管123连接。活动限位腔还对吸嘴3起到活动限位的作用。吸嘴3的中部设有径向延伸的限位部33,限位部33优先为限位板结构,限位部33也可以为柱状结构。限位部33位于该活动限位腔内,活动限位腔的上下两端形成对限位部33的限位,即活动限位腔的空间高度决定了吸嘴3的伸缩移动行程。当限位部33移动到最下端的下极限位置时,将此位置定义为吸嘴3的第一位置;当限位部33移动到最上端的上极限位置时,将此位置定义为吸嘴3的第二位置。吸嘴3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伸缩移动。
39.吸嘴3还设有第一密封部34和第二密封部35,第一密封部34沿轴向的安装在限位部33的下端,第一密封部34为圆柱结构,第一密封部34与进气管123对齐,第一密封部34的外径与进气管123的内径适配,第一密封部34能够插入到进气管123中,同时第一密封部34位于进气通道14内。第二密封部35安装在连接端32的端部,第二密封部35同时位于出气通
道15内。
40.本实施例中,进气管123和出气管124平行设置,使得进气通道14的部分与出气通道15平行设置。进而,第一密封部34和第二密封部35平行设置,能够同时沿着轴向移动。
41.本实施例中,进气管123内的进气通道相对与其他部分内径更小,形成进气通道14的第一收窄部,第一密封部34插入到第一收窄部能够将进气通道14封堵住。出气管124内安装有环形的橡胶塞125,橡胶塞125形成了出气通道15的第二收窄部,第二密封部35插入到第二收窄部内能够将出气通道15封堵住。
42.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气管123内设有额外的橡胶塞等收窄结构,也能够形成第一收窄部,同样的出气管124自身收窄设置,也能够形成第二收窄部。
43.本实施例中,当吸嘴3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密封部34插入到第一收窄部内形成对进气通道14的密封,同时第二密封部35插入到第二收窄部内形成对出气通道15的密封,此时处于非工作状态;当吸嘴3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密封部34离开第一收窄部,打开对进气通道14,同时第二密封部35离开第二收窄部,打开出气通道15,此时处于工作状态。即当吸嘴3下压回缩后,进气通道14和出气通道15同时关闭,能够防止进水和漏油,当吸嘴3上拔伸出后,进气通道14和出气通道15同时打开,能够进行吸食。
44.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部34为圆柱体结构,第一密封部34朝向进气管123的一端具有圆倒角,圆倒角形成导向面,利于第一密封部34插入到进气管123中。进气管123的上端也可设置有圆倒角,形成导向面,也有利于第一密封部34插入到进气管123中。第二密封件35与连接端32的连接处设有通气孔,以使得出气通道15内的气体能够进入到吸嘴3内。第二密封件35远离连接端32的一端设为锥形结构,该锥形结构形成导向面,有利于第二密封件35插入到橡胶塞125内。第二密封件35的端部设置有圆倒角,也有利于第二密封件35插入到橡胶塞125内。第二密封件35的中部收窄设置,能够尽量减少第二密封件35对出气的隔档,提高吸食效果。
45.本实施例中,优先的吸嘴3为一体化结构,第一密封部34和第二密封部35一体成型,能够提高吸嘴3的结构稳定性。第一密封部34和第二密封部35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安装吸嘴3上。
46.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密封部34和第二密封部35设置为弹性结构,或者第一密封部34和第二密封部35上安装有弹性帽或弹性圈,能够提高第一密封部34和第二密封部35的密封效果。
47.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设置为圆柱体结构,第一密封部34和第二密封部35均偏心设置,吸嘴3可转动安装,在进气通道14和出气通道15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径向转动的空间,以使得第一密封部34和第二密封部35可以通过转动封堵和打开进气通道14和出气通道15。即,吸嘴3通道转动一定角度能够同时关闭进气通道14和出气通道15,再逆向转动至初始位置能够同时打开进气通道14和出气通道15。
48.本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装置,由于将吸嘴3设置为可活动结构,并且在吸嘴3上设有第一密封部34和第二密封部35,通过移动吸嘴能够实现进气通道14和出气通道15的同时关闭和同时打开,使得雾化器在非使用状态下,能够关闭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实现防水和防漏油的效果。
49.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
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