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领域,特别是一种三维雾化组件及其雾化器。
背景技术:2.目前应用在电子雾化领域的电子雾化器,主要分为圆柱形发热体和片状式发热体,其中片状发热体大多是采用的平面的片状发热。随着电子雾化行业发展,用户越来越喜欢体积小便于携带、雾化量大、续航长的产品,这样导致留给发热体加热雾化的空间越来越小,而片状式发热体受产品空间限制,很难爆发出足够大的雾化量来供给用户体验,无法同时满足用户追求的小体积和大烟雾的体验,使用体验不佳。
3.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存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维雾化组件及其雾化器,解决了现有产品烟雾量小、难以兼容小型化与大烟雾的技术缺陷。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三维雾化组件,包括具有雾化面及进液面的多孔导液体及配合所述多孔导液体使用的三维发热体,所述三维发热体具有弯折部分并通过弯折部分形成具有多个发热维度的发热体。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三维发热体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并联连接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至少两根加热轨迹,所述加热轨迹弯折变形并形成使得三维发热体具有多个发热维度。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孔导液体为硬质多孔导液体,所述三维发热体埋设在多孔导液体雾化面,三维发热体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具有弯折部且所述弯折部嵌入在多孔导液体内部,三维发热体的加热轨迹具有一个表面裸露在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外部。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孔导液体为硬质多孔导液体,所述三维发热体埋设在多孔导液体中,三维发热体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的端部裸露在多孔导液体外部,三维发热体的加热轨迹的所有面均埋设在多孔导液体内部。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孔导液体为软质多孔导液体,所述三维加热体贴装在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外表面。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为截面呈矩形的三个面,包括一个底面及两个竖直侧面,所述三维加热体的加热轨迹安装在多孔导液体的底面及两个竖直侧面上,加热轨迹形成的三维面与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大致平行。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为截面呈梯形的三个面,包括一个底面及两个坡面,所述三维加热体的加热轨迹安装在多孔导液体的底面及两个坡面上,加热轨迹形成的三维面与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大致平行。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为截面呈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面,包括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所述三维加热体的加热轨迹安装在多孔导液体的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上,加热轨迹形成的三维面与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大致平行。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为截面呈弧形的弧面,所述三维加热体的加热轨迹安装在多孔导液体的斜面上,加热轨迹形成的三维面与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大致平行。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三维加热体上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加热轨迹呈菱形或呈矩形或呈波浪形或呈s形延伸分布,三维加热体上的加热轨迹具有两条或多条,相邻两条加热轨迹相互连接。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三维加热体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上具有弯折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可焊接电极引线。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孔导液体内部具有至少一个进液槽,多孔导液体为多孔陶瓷体或导液棉或无纺布或纤维类导液体。
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三维雾化器,包括所述的三维雾化组件。
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底座、上固定座及储液仓,所述三维雾化组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上固定座安装在三维雾化组件上部并用于将三维雾化组件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储液仓用于储存烟液并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储液仓的出液口与多孔导液体的进液面连通,所述底座上具有进气孔且所述进气孔与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连通,所述储液仓具有出烟孔且所述出烟孔与所述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及底座的进气孔连通。
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两根电极顶针,两根所述电极顶针分别与三维加热体的两端电性接触,电极顶针具有一个端面裸露在底座底部。
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侧部具有一阶梯位,所述储液仓下沿固定在所述阶梯位处,储液仓内壁与与底座外壁之间设置有硅胶密封圈。
2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孔导液体与上部固定座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硅胶套,所述上部固定座外壁与储液仓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硅胶套。
2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液仓具有两个储液内腔,所述上部固定座具有两个导液孔,两个储液内腔分别通过上部固定座上的两个导液孔连通到多孔导液体的进液面。
2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内部具有雾化内腔,所述多孔导液体的雾化面及三维加热体均位于所述雾化内腔中,所述上部固定座上设置有固定座烟孔,上部固定座侧部具有侧部缺口,所述侧部缺口将雾化内腔与固定座烟孔连通,所述储液仓的出烟孔与所述固定座烟孔连通。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维雾化组件及其雾化器,该种三维雾化组件及其雾化器采用三维发热体与多孔导液体配合,在实际应用时可在同等体积空间下提供更大的雾化面积,进而使得小型化的雾化组件及雾化器也能够提供足够大的烟雾量,提升使用体验,能够满足用户对于小体积及大烟雾的追求体验。
26.综上,该种三维雾化组件及其雾化器解决了现有产品烟雾量小、难以兼容小型化与大烟雾的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1的装配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1的另一装配示意图;
3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1的结构拆分图;
3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1的剖切示意图;
3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1中三维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2的装配示意图;
34.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2的结构拆分图;
35.图8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2的剖切示意图;
36.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3的装配示意图;
37.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3的结构拆分图;
38.图11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3的剖切示意图;
39.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4的装配示意图;
40.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4的结构拆分图;
41.图14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组件实施例4的剖切示意图;
42.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多孔导液体与三维加热体配合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多孔导液体与三维加热体配合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多孔导液体与三维加热体配合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加热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加热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加热体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48.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加热体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49.图22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加热体具有三条加热轨迹时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3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器的结构剖视图;
51.图24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器的另一结构剖视图;
52.图25是图23的结构拆分图;
53.图26是图24的结构拆分图;
54.图27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维雾化器的结构拆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
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
‑
27
56.实施例1,具体参照图1
‑
5。
57.一种三维雾化组件,包括具有雾化面及进液面的多孔导液体11及配合所述多孔导液体11使用的三维发热体12,所述三维发热体12具有弯折部分并通过弯折部分形成具有多个发热维度的发热体。
58.优选地,所述三维发热体12包括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及并联连接在第一电极121与第二电极122之间的至少两根加热轨迹123,所述加热轨迹123弯折变形并形成使得三维发热体12具有多个发热维度;所述三维加热体12的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上具有弯折部124,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可焊接电极引线125;所述多孔导液体11内部具有至少一个进液槽111,多孔导液体11为多孔陶瓷体或导液棉或无纺布或纤维类导液体。
5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为截面呈矩形的三个面,包括一个底面及两个竖直侧面,所述三维加热体12的加热轨迹123安装在多孔导液体11的底面及两个竖直侧面上,加热轨迹123形成的三维面与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大致平行。
60.在本实施例中,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优选为矩形的方案,该方案加热轨迹123折弯相对来说更加容易控制角度,产品一致性较高。
61.实施例2,具体参照图6
‑
8。
6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
63.所述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为截面呈梯形的三个面,包括一个底面及两个坡面,所述三维加热体12的加热轨迹123安装在多孔导液体11的底面及两个坡面上,加热轨迹123形成的三维面与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大致平行。
64.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雾化折弯处为钝角,折弯处不容易因积热而造成温度过高。
65.实施例3,具体参照图9
‑
11。
6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
67.所述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为截面呈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面,包括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所述三维加热体12的加热轨迹123安装在多孔导液体11的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上,加热轨迹123形成的三维面与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大致平行。
68.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进入的气流可以通过雾化面的分割,使得雾化蒸汽受阻挡小,雾化蒸汽在气流通道内更加顺畅。
69.实施例4,具体参照图12
‑
14。
7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
71.所述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为截面呈弧形的弧面,所述三维加热体12的加热轨迹123安装在多孔导液体11的斜面上,加热轨迹123形成的三维面与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大致平行。
72.的优点是没有折弯角度,没有积热产生,且圆弧面对雾化蒸汽的阻挡也较小,雾化蒸汽在气流通道内更加顺畅。
73.在上述四个实施例中,多孔导液体11与三维加热体12的装配具有多种实施方式。
74.参照图15,在多孔导液体1与三维加热体12的第一种装配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孔导液体11为硬质多孔导液体,所述三维发热体12埋设在多孔导液体11雾化面,三维发热体12
的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具有弯折部且所述弯折部嵌入在多孔导液体11内部,三维发热体12的加热轨迹123具有一个表面裸露在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外部。
75.具体地,当多孔导液体11为硬质多孔体时,加热轨迹123镶嵌在多孔导液体11的外表面,加热轨迹12一个表面露出在空气中,剩余的面埋设在多孔导液体11内;三维加热体12上的电极上的折弯部全部埋设在多孔导液体中,防止三维发热体受力从多孔导液体中脱落;硬质的多孔导液体11一般采用多孔陶瓷、多孔石英玻璃、多孔纤维等等具有导液能力的多孔材料制成;三维发热体12采用金属和/或合金材料通过切割、冲压、蚀刻等工艺形成加热线路,再通过折弯形成具有多面特征的三维加热体12。
76.参照图16,在多孔导液体1与三维加热体12的第二种装配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孔导液体11为硬质多孔导液体,所述三维发热体12埋设在多孔导液体11中,三维发热体12的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的端部裸露在多孔导液体11外部,三维发热体12的加热轨迹123的所有面均埋设在多孔导液体11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多孔导液体11为硬质多孔体,加热轨迹123全部埋设在多孔导液体11内,靠近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端,电极漏出在多孔导液体11外表面。
77.在该种实施方式中,带来的优点在于,三维加热体12的加热轨迹123和多孔导液体1的接触更好,当三维发热体12通电加热后,热量传导到多孔导液体11的表面,将外表面的多孔导液体11内的液体雾化;而且由于加热轨迹123埋设在多孔导液体11中,加热轨迹123和多孔导液体11的接触更好,不易松脱。
78.参照图17,在多孔导液体1与三维加热体12的第三种装配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孔导液体11为软质多孔导液体,所述三维加热体12贴装在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外表面,具体地,多孔导液体11为软质多孔体,如导液棉、无纺布、纤维类的导液材料时,加热轨迹123贴在多孔导液体11的外表面。
79.具体地,多孔导液体11具有以下的优选实施例:
80.多孔导液体的11的实施例1:
81.多孔导液体11选择的材料为多孔陶瓷,孔隙率在50
‑
60%,微孔直径在15
‑
25um之间,陶瓷的高度在3
‑
5mm,当被雾化液体的运动粘度较高时,液体由上表面的进液口到达雾化面的距离较远,因此可以在多孔导液体11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进液槽111,使得液体能更加快的到达雾化面,使得供液较为充足。
82.多孔导液体的11的实施例2:
83.多孔导液体11旋转的材料为多孔陶瓷,孔隙率在50
‑
60%,微孔直径在15
‑
25um之间,陶瓷的高度在3
‑
5mm,当被雾化液体的运动粘度较低时,由于微孔直径较大,直接开一个大的进液槽111会有液体从多孔陶瓷漏出的风险,因此可以采用将一个进液槽111分割为多个小的进液槽111(进液孔)的方案,使得进液速度减缓,到达进液和雾化量平衡的效果。
84.多孔导液体的11的实施例3:
85.多孔导液体11选择的材料为多孔陶瓷,孔隙率在50
‑
60%,微孔直径在8
‑
18um之间,陶瓷的高度在2
‑
3mm,当被雾化液体的运动粘度较低时,由于微孔直径较小,且进液面距离雾化面距离较近,因此,无需在多孔导液体11上设置进液槽孔111,也可以达到供液和雾化平衡的效果。
86.参照图18
‑
21,在上述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所述三维加热体12上位于第一电极
121与第二电极122之间的加热轨迹123呈菱形或呈矩形或呈波浪形或呈s形延伸分布;另外,参照图5及图22,三维加热体12上的加热轨迹123具有两条或多条,相邻两条加热轨迹12相互连接。
87.参照图23
‑
27,基于上述的三维雾化组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三维雾化器,该种三维雾化器包括上述的三维雾化组件1。
88.优选地,还包括底座2、上固定座3及储液仓4,所述三维雾化组件1安装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上固定座3安装在三维雾化组件1上部并用于将三维雾化组件1固定在底座2上,所述储液仓4用于储存烟液并固定在底座2上,所述储液仓4的出液口与多孔导液体11的进液面连通,所述底座2上具有进气孔21且所述进气孔21与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连通,所述储液仓4具有出烟孔41且所述出烟孔41与所述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及底座2的进气孔21连通。
89.优选地,所述底座1上还设置有两根电极顶针5,两根所述电极顶针5分别与三维加热体12的两端电性接触,电极顶针5具有一个端面裸露在底座2底部。
90.优选地,所述底座2侧部具有一阶梯位22,所述储液仓4下沿固定在所述阶梯位22处,储液仓4内壁与与底座2外壁之间设置有硅胶密封圈63。
91.优选地,所述多孔导液体11与上部固定座3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硅胶套61,所述上部固定座3外壁与储液仓4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硅胶套62。
92.优选地,所述储液仓4具有两个储液内腔40,所述上部固定座3具有两个导液孔31,两个储液内腔40分别通过上部固定座3上的两个导液孔31连通到多孔导液体11的进液面。
93.优选地,所述底座2内部具有雾化内腔20,所述多孔导液体11的雾化面及三维加热体12均位于所述雾化内腔20中,所述上部固定座3上设置有固定座烟孔32,上部固定座3侧部具有侧部缺口33,所述侧部缺口33将雾化内腔20与固定座烟孔32连通,所述储液仓4的出烟孔41与所述固定座烟孔32连通。
94.在雾化器中,多孔导液体11和三维发热体12组成雾化组件1,用第一密封硅胶套61包裹密封,安装到上固定座3中,组装好后上固定座3可与底座2通过卡位连接成一体,硅胶圈安装到底座2的硅胶圈安装槽内,电极顶针5安装到底座2的电极安装孔位中,一端从底座2的底部面漏出,一端和三维加热体12的电极接触,安装好底座和固定座后,将第二密封硅胶套62安装到上固定座3上,储液仓4内装入需要被雾化的液体,再将安装好的雾化模组1装入储液仓4内,储液仓4中心的气流通道和上固定座的安装孔对准,中间采用密封硅胶密封。刑成一个雾化单元。
95.在工作时,储液仓4内的液体被多孔陶瓷体11吸收,当多孔陶瓷体11吸收满液体后,由于储液仓4的液体变少,气压比大气压要低,外界的气体要进入到储液仓内,由于储液仓4全部密封,唯一的通道为多孔陶瓷体11内的微孔,而微孔内吸收满了液体,因此外界的大气压给了液体向上的压力,和液体向下的重力相平衡,因此液体不会继续向下渗透造成漏液。当储液仓4的出气端存在吸力时,雾化单元开始工作,外界空气由底座进气口进入,三维发热体12雾化的雾化蒸汽被外界的冷空气携带,形成气液混合物,由储液仓4出气口冒出。
96.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
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