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雾化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2.现有技术中的电子雾化装置一般由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构成。雾化组件包括储液腔和雾化器,储液腔用于储存可雾化介质,雾化器用于对可雾化介质进行加热并雾化,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电源组件用于启动雾化器并向其提供能量。雾化组件一般是一次性的,即用完后丢弃;也可为多次使用的,如用完可自行注液;电源组件一般充电后使用。有些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为可拆卸连接,为可多次使用的电子雾化装置;也有些电子雾化装置将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封装到一起,称为“一次性”电子雾化装置。
3.现有技术中,一次性电子雾化装置多采用储液件包裹发热丝作为雾化组件,把雾化组件、电子组件、供电组件独立分开设计;其中,雾化组件用于储存并雾化可雾化介质,电子组件用于启动雾化组件,供电组件用于给雾化组件提供能量。将雾化组件、电子组件、供电组件独立分开设计,使得组装工艺非常复杂,需要治具辅助,而且组装时三个组件之间相互挤压,容易导致变形、错位等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一次性电子雾化装置组装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支架、壳体、通气管、发热元件和供电组件;所述支架的一端为发热底座;所述壳体具有端口,且通过所述端口套设于所述支架;所述通气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安装于所述发热底座上;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安装于所述通气管上;所述供电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供电组件用于给所述发热元件供电。
6.其中,进一步包括:电子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电子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发热元件。
7.其中,所述支架远离所述发热底座的端部设置有底盖,所述支架从所述端口插入所述壳体后,所述底盖将所述端口密封。
8.其中,所述底盖与所述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
9.其中,进一步包括储液件,所述储液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环绕所述通气管设置;所述壳体上具有进气口,所述发热底座上设置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通气管套设于所述发热底座,使所述通气管通过所述进气口和所述进气孔与外界连通;所述发热元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通气管内。
10.其中,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端口的一端形成有通孔,用于注入待雾化基质或/和供用户吸食雾化的气溶胶。
11.其中,所述支架上在所述发热底座和所述底盖之间具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
槽;所述供电组件包括电池,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电子组件包括气流传感器,所述气流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12.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槽与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底壁上设置有通气孔和凸起,所述通气孔设置于所述凸起靠近所述发热底座的一侧;所述进气口、所述通气孔和所述进气孔将所述通气管与外界连通;所述凸起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形成导气槽。
13.其中,所述凸起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深度,所述凸起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一端为敞口端且与所述通气孔错位设置,所述凹槽与所述通气孔通过所述导气槽连通;所述气流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凸起上并将所述凹槽至少部分覆盖。
14.其中,所述凸起的截面为圆形,所述导气槽环绕所述凸起设置;所述凹槽沿着所述圆形的直径延伸,且所述通气孔位于所述凹槽的延长线上且位于所述凹槽的封闭端远离所述凹槽的敞口端的一侧。
15.其中,所述凹槽的长度至少为所述凸起的直径的一半。
16.其中,所述气流传感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尺寸,所述气流传感器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填充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将所述导气槽覆盖。
17.其中,所述气流传感器与所述凸起接触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为环形,所述第二密封件使所述气流传感器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凹槽。
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中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壳体、支架、通气管、发热元件和供电组件;壳体具有端口,且通过端口套设于支架;支架的一端为发热底座,通气管设置于壳体内且安装于发热底座上,发热元件设置于壳体内且安装于通气管上;供电组件用于给发热元件供电,设置于壳体内且安装于支架上。通过将通气管、发热元件和供电组件均设置于支架上,同支架一起装配于壳体内,简化装配流程,能够避免不同元件之间的相互挤压,进而避免变形、错位等不良。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0.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23.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另一局部截面示意图;
25.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第二安装槽另一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第二安装槽另一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第二安装槽另一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气流回流流向局部示意图;
30.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吸气气流流向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33.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4.请参阅图1
‑
图4,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5.电子雾化装置可用于液态气溶胶产生基质的雾化。具体地,电子雾化装置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雾化、电子雾化领域等。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电子雾化装置可用于电子气溶胶化装置,用于雾化待雾化基质并产生气溶胶,以供使用者抽吸,以下实施例均以此为例。
36.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壳体10、支架20、储液件30、通气管40、发热元件50、电子组件60和供电组件70。储液件30用于储存可雾化液体基质;发热元件50用于加热雾化可雾化液体基质,以形成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电子组件60用于控制发热元件50;供电组件70用于给发热元件50供电。
37.壳体10具有端口11,且通过端口11套设于支架20。壳体10远离端口11的一端形成有通孔12。也就是说,壳体10的一端为敞口以形成端口11,通过该端口11套接于支架20上;壳体10的另一端为封闭端且形成有通孔12,该通孔12用于注入待雾化基质和/或供用户吸食雾化好的气溶胶。具体地,在壳体10的端部形成有两个通孔12,通孔12沿着壳体10的轴向对称设置,即,两个通孔12对称设置于壳体10的两侧,以实现注液平衡或气流平衡。其中,壳体10的轴向为支架20插入壳体10的方向。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在两个通孔12之间设置专门供用户吸食的通孔,且与通气管40直接连通;或者,两个通孔12中的一个与通气管40直接
连通,用于供用户吸食,另一个用于注入待雾化基质。
38.支架20的一端为发热底座21,也就是说,发热底座21与常规的支架一体成型形成本技术的支架20。通气管40和发热元件50设置于壳体10内且安装于发热底座21上,储液件30设置于壳体10内且环绕通气管40和发热元件50设置。
39.具体地,通气管40为环状结构,通气管40的形状、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本实施例中,通气管40为圆环。通气管40的材质为金属、硅胶、橡胶、塑胶等,只需不与待雾化基质和雾化好的气溶胶反应即可。支架20的发热底座21上具有进气孔211,通气管40套设于发热底座21,使进气孔211与通气管40连通。并且,壳体10上设置有进气口(未图示),进气口与进气孔211连通,通气管40通过进气口和进气孔211与外界连通。发热元件50至少部分位于通气管40内。发热元件50包括多孔导液件和发热体;多孔导液件可以为多孔陶瓷,也可以为棉芯;发热体可以为发热丝、发热线路等。本实施例中,多孔导液件为棉芯,多孔导液件为“u”型结构,即,多孔导液件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设置于通气管40外壁相对的两侧,第二段连接第一段和第三段并贯穿通气管40,使部分多孔导液件位于通气管40内;发热体为发热丝,缠绕设置于多孔导液件位于通气管40内的部分及其与通气管40的连接处,即,在通气管40内部形成雾化腔。也就是说,通气管40套设于发热底座21,发热元件50固定于通气管40上,发热元件50同通气管40一起安装于发热底座21上。
40.储液件30可以为棉芯,能够储液且具有一定的导液能力即可。储液件30的一端与发热底座21抵接,另一端向靠近壳体10设置有通孔12的端部延伸。通气管40的一端套设于发热底座21上,另一端向靠近壳体10设置有通孔12的端部延伸;且通气管40靠近壳体10的一端与壳体1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以使用户通过通孔12能够吸食到通气管40中雾化好的气溶胶。在一实施方式中,储液件30靠近壳体10的一端与壳体10的距离较通气管40靠近壳体10的一端与壳体10的距离远;通过这样设置,使得通过通孔12注入待雾化基质后,再通过通孔12吸食雾化好的气溶胶,尽可能的避免用户吸食到待雾化基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储液件30靠近壳体10的一端与壳体10的距离,以及通气管40靠近壳体10的一端与壳体10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41.支架20远离发热底座21的端部设置有底盖22,支架20从壳体10的端口11插入壳体10后,底盖22将端口11密封。在一实施方式中,底盖22与支架20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简化了装配流程,有利于提高装配良率。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底盖22与支架20通过黏胶、螺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
42.电子组件60和供电组件70均设置于壳体10内且安装于支架20上。也就是说,储液件30、通气管40、发热元件50、电子组件60和供电组件70集成于支架20,同支架20一起装配于壳体10内,简化装配流程,能够避免不同元件之间的相互挤压,进而避免变形、错位等不良。
43.具体地,发热元件50通过发热底座21实现与供电组件70和电子组件60的电连接。供电组件70包括电池71,用于给发热元件50供电,以使得发热元件50能够雾化液态基质形成气溶胶。电子组件60包括气流传感器61和印刷电路板(pcb)。气流传感器61用于检测电子雾化装置中气流变化以启动电子雾化装置;即,用户抽吸电子雾化装置会产生负压,气流传感器61检测到气流变化后,将该信号传输给pcb板,pcb板控制供电组件70给发热元件50输出电能,使其开始工作。气流传感器61可以采用咪头,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检测气流变化的
元件,根据需要进行选择。pcb板除了用于启动发热元件50,还用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使发热元件50停止工作;其中,pcb板使发热元件50停止工作可以是用户按下开关键使其停止,也可以是储液件30中的待雾化基质使用完使其停止,也可以是供电组件70中的能量耗完使其停止。也就是说,电子组件60用于控制发热元件50。
44.支架20上在发热底座21和底盖22之间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3和第二安装槽24,第一安装槽23用于安装电池71,第二安装槽24用于安装气流传感器61。
45.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另一局部截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6.第二安装槽24具有环形侧壁且环形侧壁靠近发热底座21的一侧具有开口,使得第二安装槽24与发热底座21的进气孔211连通。第二安装槽24的底壁上设置有通气孔241,具体地,通气孔241位于第二安装槽24的环形侧壁的开口处。壳体10上的进气口、通气孔241和发热底座21上的进气孔211使通气管40与外界连通,即,壳体10上的进气口、通气孔241和发热底座21上的进气孔211使雾化腔与外界连通。第二安装槽24的底壁上还设置有凸起242,通气孔241设置于凸起242靠近发热底座21的一侧;凸起242的高度低于第二安装槽24的深度,凸起242的侧壁与第二安装槽24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形成导气槽243,导气槽243环绕凸起242设置。凸起242上设置有凹槽2421;凹槽2421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敞口端,且凹槽2421的敞口端与通气孔241错位设置;凹槽2421与通气孔241通过导气槽243连通,凹槽2421与导气槽243形成启动气道。气流传感器61设置于凸起242上并将凹槽2421至少部分覆盖,以使气流传感器61能够检测到启动气道中的气流变化。
47.在本实施例中,凸起242的截面为圆形,导气槽243环绕凸起242设置。凸起242上设置有凹槽2421,凹槽2421沿着圆形的直径延伸,且通气孔241位于凹槽2421的延长线上且位于凹槽2421的封闭端远离凹槽2421的敞口端的一侧。凹槽2421的长度至少为凸起242直径的一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气孔241和凸起242的截面的圆心连线与凹槽2421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夹角为30
‑
90度(请参阅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第二安装槽另一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当夹角小于90度时,凹槽2421的敞口端位于封闭端远离通气孔241的一侧,这样既可以防止从进气孔211进入导气槽243内的回流气体遇冷形成的冷凝液进入凹槽2421,又可以使导气槽243收集较多的冷凝液,冷凝液才能到达凹槽2421的敞口端,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回流气体遇冷形成的冷凝液对气流传感器61的影响。通气孔241与凹槽2421的设置方式,以及凹槽2421的深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只需设置于凸起242上的气流传感器61能够检测到气流变化即可。
48.请参阅图8和图9,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第二安装槽另一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第二安装槽另一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49.在一个实施例中,凹槽2421的两端均为敞口端。可以理解,凹槽2421的深度可以小于凸起242的高度,也可以等于或大于凸起242的高度,即凹槽2421由从凸起242的边缘开设的切口和第二安装槽24的底壁形成。参见图8,通气孔241和凸起242的截面的圆心连线与凹槽2421的延伸方向垂直。参见图9,凹槽2421的截面形状为“v”形,通气孔241位于凹槽2421转折处和凸起242的截面的圆心连线的延长线上,且凹槽2421向背离通孔241的方向弯折。
50.请参阅图10和图11,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气流回流流向局部示意
图,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吸气气流流向局部示意图。
51.通过在第二安装槽24的底壁上设置通气孔241和凸起242,用户使用电子雾化装置进行抽吸时,导气槽243与凹槽2421形成的启动气道中能够形成负压,使得气流传感器61能够检测到气流变化,进而实现对发热元件50的控制。当用户未将通气管30中的气溶胶完全抽吸,气溶胶顺着发热底座21的进气孔211发生气流回流,气流流向通气孔241或导气槽243;由于气溶胶遇冷会形成冷凝液,冷凝液会影响气流传感器61检测气流变化,回流的气溶胶大部分流向通气孔241,部分进入导气槽243,凹槽2421的设置使气流传感器61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导气槽243中冷凝液的影响。
52.参见图5,气流传感器61的尺寸小于第二安装槽24的尺寸;本实施方式中,气流传感器61和第二安装槽24的截面均为圆形,气流传感器61的直径小于第二安装槽24的直径。气流传感器61的侧壁与第二安装槽24的侧壁之间填充有第一密封件25,第一密封件25将导气槽243覆盖。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25,实现气流传感器61的侧壁与发热底座21上的进气孔211之间的密封,能够防止通过进气孔211回流的气流遇冷后形成的冷凝液影响气流传感器61的使用。
53.进一步,在气流传感器61与凸起242接触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密封件26,第二密封件26为环形,第二密封件26使气流传感器61至少部分暴露于凹槽2421,以便于气流传感器61能够检测到启动气道中的气流变化。通过在气流传感器61与凸起242接触的表面设置第二密封件26,防止通过进气孔211回流的气流遇冷后形成的冷凝液进入气流传感器61与凸起242之间的间隙,进而防止对气流传感器61使用的影响。
54.第一密封件25和第二密封件26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黏胶等方式固定在一起。第一密封件25和第二密封件26的材质为硅胶、塑胶等。
55.本技术中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壳体、支架、通气管、发热元件、电子组件和供电组件;壳体具有端口,且通过端口套设于支架;支架的一端为发热底座,通气管和发热元件设置于壳体内且安装于发热底座上;电子组件用于控制发热元件,设置于壳体内且安装于支架上;供电组件用于给发热元件供电,设置于壳体内且安装于支架上。通过将通气管、发热元件、电子组件和供电组件均设置于支架上,同支架一起装配于壳体内,简化装配流程,能够避免不同元件之间的相互挤压,进而避免变形、错位等不良。
5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