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盆底肌是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即盆底肌肉,这一肌肉群犹如一张“吊网”,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被这张“网”紧紧吊住,从而维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
3.盆底肌松弛的患者往往出现尿失禁,其中刚分娩完的产妇尤为明显,盆底肌肉群在生产时,受到了过度的扩张,肌肉群的收缩力量变小,无法及时收缩,膀胱中的尿液受到压迫时,很容易溢出,所以产科术后的产妇修养过程中会使用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来对盆底肌处进行缓解治疗。
4.现有的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在使用时,虽然护理装置中的托体在对会阴和裆部进行托举,但在盆底肌康复过程中,仍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而现有的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不能对尿液进行承接,使用时仍有一定不便。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解决了现有的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在使用时不能对尿液进行承接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包括:托板;
8.连接箱,所述连接箱固定安装于所述托板的底部的中间;
9.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开设于所述托板的顶部的中间,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板;
10.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开设于所述托板和所述支撑板的内部;
11.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开设于所述托板和所述支撑板的顶部,所述连通孔内表面的底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槽内部连通。
12.通过在托板和支撑板上开设第二连接槽和连通孔,产妇在使用护理装置对盆底肌进行康复训练时排出的尿液便可通过连通孔流入第二连接槽中,之后再由第一排液管和第二排液管流入积液球中,避免尿液直接从托板边缘流出,也避免尿液聚集在托板和支撑板中,给产妇下阴处带来不适。
13.优选的,所述托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液管,所述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液管,所述第二排液管的一端贯穿所述连接箱且延伸至所述连接箱的外部,所述第二排液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液管连通。
14.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液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底部固定连接
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外表面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积液球。
15.优选的,所述连接箱的内部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外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贯穿所述连接箱且延伸至所述连接箱的外部,所述进气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进气阀。
16.优选的,所述托板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开设有安装孔。
17.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底端与所述连接箱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
18.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外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侧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端套设有第一连接筒,所述第一连接筒内表面的左右两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表面的顶部连通有弧形槽。
19.优选的,所述连接箱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筒,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筒与所述第二连接筒螺纹连接。
20.通过在支撑板底部设置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筒等,在护理装置使用后,通过转动支撑板,第一连接杆卡在弧形槽中后,便可带动第一连接筒转动,从而从第二连接筒中转动出来,方便拆卸后进行清洗消毒,避免支撑板表面和托板内部细菌滋生,造成产妇阴部感染,对产妇造成伤害。
21.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通过在托板和支撑板上开设第二连接槽和连通孔,产妇在使用护理装置对盆底肌进行康复训练时排出的尿液便可通过连通孔流入第二连接槽中,之后再由第一排液管和第二排液管流入积液球中,避免尿液直接从托板边缘流出,也避免尿液聚集在托板和支撑板中,给产妇下阴处带来不适。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所示的a部的结构放大图;
25.图3为图1所示的外部结构后视图;
26.图4为图1所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标号:1、托板,2、连接箱,3、第一连接槽,4、支撑板,5、第二连接槽,6、连通孔,7、第一排液管,8、第二排液管,9、单向阀,10、连接管,11、积液球,12、气囊,13、进气管,14、进气阀,15、连接板,16、安装孔,17、伸缩杆,
30.18、第一连接杆,19、卡块,20、第一连接筒,21、滑槽,22、弧形槽,23、第二连接筒。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2.第一实施例
33.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a部的结构放大图;图3为图1所示的外部结构后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包括:托板1;
34.连接箱2,所述连接箱2固定安装于所述托板1的底部的中间;
35.第一连接槽3,所述第一连接槽3开设于所述托板1的顶部的中间,所述第一连接槽3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板4;
36.第二连接槽5,所述第二连接槽5开设于所述托板1和所述支撑板4的内部;
37.连通孔6,所述连通孔6开设于所述托板1和所述支撑板4的顶部,所述连通孔6内表面的底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槽5内部连通。
38.托板1、连接箱2和支撑板4均有一定的弧形,可更好的与产妇阴部接触,边缘处也是光滑的,第一连接槽3与支撑板4大小适配,连通孔6的数量有多个,均匀开设在支撑板4和托板1上,与第二连接槽5连通,尿液可通过连通孔6进入第二连接槽5中,之后再排出。
39.所述托板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液管7,所述支撑板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液管8,所述第二排液管8的一端贯穿所述连接箱2且延伸至所述连接箱2的外部,所述第二排液管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液管7连通。
40.第一排液管7和第二排液管8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槽5中,内部的尿液可通过排液管排出,是塑料软管,不会影响护理装置的正常使用。
41.所述第一排液管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单向阀9,所述单向阀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10,所述连接管10外表面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积液球11。
42.单向阀9可避免排入积液球11中的尿液重新回到第二连接槽5中,导致尿液从托板1侧面漏出,积液球11具有良好的弹性,尿液进入有可变大,积液球11口部是螺纹的,与连接管10螺纹连接在一起,方便进行拆卸。
43.所述连接箱2的内部设置有气囊12,所述气囊12外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气管13,所述进气管13的一端贯穿所述连接箱2且延伸至所述连接箱2的外部,所述进气管1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进气阀14。
44.气囊12中间是空的,方便伸缩杆17与支撑板4底部连接在一起,通过调节进气阀14便可向气囊12中充气,从而调整支撑板4的高度,使用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
45.所述托板1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5,所述连接板15的表面开设有安装孔16。
46.连接板15与托板1固定在一起,将绑带等系在安装孔16上,便可将护理装置固定在产妇下阴处,方便使用。
47.所述支撑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7,所述伸缩杆17的底端与所述连接箱2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
48.伸缩杆17由套管和连接杆组成,连接杆底部在套管内滑动,在气囊12将支撑板4支撑起来时,伸缩杆17可限制支撑板4的位置。
4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50.在产妇使用护理装置对盆底肌进行康复训练时,首先将绑带固定在安装孔16中,然后再将绑带绑在下阴处,从而将护理装置固定在下阴处。
51.随后产妇便可通过进气阀14将外部气体注入气囊12中,从而将支撑板4向上支撑,并根据自身下阴处的感受随时控制进气阀14停止向气囊12中注气。
52.随后在对盆底肌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若孕妇仍然尿失禁,尿液便可通过支撑板4和托板1上的连通孔6进入第二连接槽5中,然后再由第一排液管7和第二排液管8进入积液球11中,从而避免尿液从托板1侧面溢出。
53.随后产妇可将护理装置取下,然后将积液球11从连接管10上拆卸下来,并将内部的尿液排出,并对整个护理装置进行清洗消毒杀菌。
54.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5.通过在托板1和支撑板4上开设第二连接槽5和连通孔6,产妇在使用护理装置对盆底肌进行康复训练时排出的尿液便可通过连通孔6流入第二连接槽5中,之后再由第一排液管7和第二排液管8流入积液球11中,避免尿液直接从托板1边缘流出,也避免尿液聚集在托板1和支撑板4中,给产妇下阴处带来不适。
56.第二实施例
57.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基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58.具体的,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支撑板4外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8,所述第一连接杆18侧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块19,所述第一连接杆18的底端套设有第一连接筒20,所述第一连接筒20内表面的左右两侧开设有滑槽21,所述滑槽21内表面的顶部连通有弧形槽22。
59.第一连接杆18与支撑板4外表面的底部固定在一起,卡块19有两个,与第一连接筒20中的滑槽21和弧形槽22大小均适应,滑槽21与弧形槽22内表面的底部的中间连通。
60.所述连接箱2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筒23,所述第一连接筒20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筒23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筒20与所述第二连接筒23螺纹连接。
61.第二连接筒23内部开设有内螺纹,与第一连接筒20外部的外螺纹适配,两者螺纹连接在一起,位于气囊12的中间。
6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63.在护理装置使用并取下后,便可通过进气阀14向气囊12中充气,从而使支撑板4从第二连接槽5中上升到托板1顶部。
64.此时便可拉动支撑板4,将卡块19拉动进弧形槽22中,并根据转动的方向使卡块19与弧形槽22内壁接触,然后转动支撑板4,第一连接杆18通过卡块19与第一连接筒20卡在一起,第一连接筒20便可从第二连接筒23中转动出来。
65.支撑板4取下后,便可对托板1、连接箱2内部和支撑板4整体进行倾斜消毒,保证护理装置的洁净,避免护理装置由于倾斜不彻底细菌滋生,造成产妇阴部感染。
66.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产科术后盆底肌康复用护理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7.通过在支撑板4底部设置第一连接杆18、第一连接筒20等,在护理装置使用后,通过转动支撑板4,第一连接杆18卡在弧形槽22中后,便可带动第一连接筒20转动,从而从第二连接筒23中转动出来,方便拆卸后进行清洗消毒,避免支撑板4表面和托板1内部细菌滋生,造成产妇阴部感染,对产妇造成伤害。
6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