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化工接着产品化妆品领域,主要涉及一种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2.美甲经过近十几年快速发展,经历了油性指甲油阶段、水性指甲油阶段和目前的uv甲胶油阶段。在目前的uv甲胶油阶段,经过固化光源的发展,现如今led光源已成为主流,led光源的普及使得固化效率大大提高。现有甲油胶涂抹操作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指甲1表面涂刷一层底胶2,照射uv灯2分钟左右,涂刷第一层甲油胶31,照射uv灯2分钟左右,涂刷第二层甲油胶32,照射uv灯2分钟左右,最后涂刷一层封层胶4,照射2分钟左右。由于如今甲油胶仍有缺陷,涂刷一层不够实色,所以需要至少刷涂两遍才能达到想要的实色效果,操作较为繁琐,时间成本高,而且,涂刷两层甲油胶还会使得指甲上甲油胶过厚产生不自然感或不适感。
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及其制作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甲胶油需要涂刷两遍才能达到实色效果的问题。
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其中,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丙烯酸树脂35-60份;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30-50份;光引发剂1-5份;助剂1-5份。
6.本技术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是一种紫外光固化无溶剂的甲油胶,具有颜色分布度好、遮盖性强、刺激性小、上色度极好等优点。
7.所述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其中,丙烯酸树脂的官能度为2-9官,丙烯酸树脂为聚氨酯丙烯酸酯、纯丙烯酸树脂、环氧丙烯酸酯或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中一种或两种以上,官能度为2-9官。
8.所述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其中,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为异冰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分子量1000的乙氧化/丙氧化聚乙二醇/丙二醇、4-羟丁基丙烯酸酯、丙烯酰吗啉、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4-乙烯基环氧环己烷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9.所述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其中,光引发剂为酰基氧化磷、安息香或安息香醚和二苯甲酮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10.所述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其中,助剂为防沉剂、消泡剂、流平剂、润湿剂或紫外光吸收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11.所述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其中,丙烯酸树脂为聚氨酯丙烯酸酯、纯丙烯酸
树脂、环氧丙烯酸酯和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的组合,聚氨酯丙烯酸酯、纯丙烯酸树脂、环氧丙烯酸酯和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的重量比范围为5~10:15~20:10~20:15~20。
12.所述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其中,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为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异冰片甲基丙烯酸酯和分子量1000的乙氧化/丙氧化聚乙二醇/丙二醇的组合,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异冰片甲基丙烯酸酯和分子量1000的乙氧化/丙氧化聚乙二醇/丙二醇的重量比范围为8~10:5~10:6~10:3~5。
13.所述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其中,光引发剂为酰基氧化磷与二苯甲酮的组合,酰基氧化磷与二苯甲酮的重量比范围为1~5:1~5。
14.所述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其中,丙烯酸树脂为聚氨酯丙烯酸酯、纯丙烯酸树脂、环氧丙烯酸酯和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的组合,聚氨酯丙烯酸酯、纯丙烯酸树脂、环氧丙烯酸酯和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的重量比范围为5~10:15~20:10~20:15~20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为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异冰片甲基丙烯酸酯和分子量1000的乙氧化/丙氧化聚乙二醇/丙二醇的组合,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异冰片甲基丙烯酸酯和分子量1000的乙氧化/丙氧化聚乙二醇/丙二醇的重量比范围为8~10:5~10:6~10:3~5;光引发剂为酰基氧化磷与二苯甲酮的组合,酰基氧化磷与二苯甲酮的重量比范围为4:1。
15.一种如上所述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的制备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将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和光引发剂加热到40-50℃,搅拌混合均匀;再加入丙烯酸树脂,搅拌混合均匀;加入助剂,搅拌混合均匀;滤网过滤混合物得到成品。
16.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不仅上色度好,节约操作的时间成本,涂刷时色料分布均匀,使得成品更加美观,且配方所用材料均为低刺激性材料,杜绝了对人体黏膜和皮肤的伤害。
附图说明
17.图1为现有技术的甲油胶涂抹操作流程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的甲油胶涂抹操作流程示意图。
19.标号说明:1、指甲;2、底胶;31、第一层甲油胶;32、第二层甲油胶;3、甲油胶;4、封层胶。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技术提供一种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及其制作方法,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1.本技术提供一种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只需涂刷一遍就能达到现如今甲油胶涂刷两遍才能达到的效果。
22.具体地,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丙烯酸树脂35-60份;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30-50份;光引发剂1-5份;助剂1-5份。
23.其中,丙烯酸树脂的为官能度为2-9官,丙烯酸树脂可以为聚氨酯丙烯酸酯、纯丙烯酸树脂、环氧丙烯酸酯或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中一种或两种以上。
24.聚氨酯丙烯酸酯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和高剪切拉伸强度,大量的n-h键可以使颜料与胶体更好地混合在一起,优选为采用固化速度快且具有一定附着力的2-3官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如沙多玛的cn972、cn981,长兴的6120f-80、611b-85,科宁的6363、6010、6891,或氰特的eb210、eb245等。另外,还可以搭配固化速度更快的6官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以提供整体的固化速度,如长兴的6146-100,氰特的eb2220或沙多玛的cn997等中的一种。优选地,聚氨酯丙烯酸酯采用2-3官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与6官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组合,2-3官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和6官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的质量比范围是2:1。这样,可以使本技术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既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和高剪切拉伸强度,且固化速度快、附着力好。
25.环氧丙烯酸酯对颜料的润湿性比较好,可以使甲油胶更好地上色,而且,环氧丙烯酸酯气味低、毒性低且成本较低,优选地,采用2官的环氧丙烯酸酯,可以快速提高固化速度。太高官能度的产品的放热性会比较大,做出的甲油胶产品会使手指有灼热感,一般不予考虑。环氧丙烯酸酯可以选择氰特的uvacure 1500、uvacure 1533、uvacure 1534、uvacure 1562,或陶氏化学的uvr6110、uvr6105、uvr6128、uvr6216等中的一种。
26.纯丙烯酸树脂的耐黄变性能好,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耐溶剂性,且能增加涂层间的附着力。纯丙烯酸树脂可以选择长兴的6530b-40、6531b-40,氰特的eb705、eb745、b1401,或中山千叶的ub101、ub104、ub105等中的一种。
27.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有优异的热氧化稳定性,在提供固化速度的同时,还可以保持色浆的热稳定性,致使色浆在涂刷前后以及日常使用时不变色、褪色,其还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在强紫外线照射下也耐黄变,还具有防盐雾,耐水,耐霉菌的特性。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可以选择博兴的b-878、b-868、t2706,dymax的brs-14320s,美源的siu100,siu2400等中的一种。
28.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可以为异冰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分子量1000的乙氧化/丙氧化聚乙二醇/丙二醇、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丙烯酰吗啉、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4-乙烯基环氧环己烷、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在本技术方案中,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优选为多种搭配,可有效地提高甲油胶的附着且气味低。异冰片甲基丙烯酸酯的附着力比较好,但其气味比较大,一般不选择或者添加量少于10%;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的固化速度比较快,但是附着力差,收缩大,放热大,一般添加量不宜过大。其中,乙氧化/丙氧化聚乙二醇/丙二醇是指乙氧化聚乙二醇、丙氧化聚乙二醇、乙氧化聚丙二醇、丙氧化聚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29.光引发剂为酰基氧化磷、安息香、安息香醚、二苯甲酮等自由基光引发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光引发剂可以为184(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tpo(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tpo-l(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酸乙酯)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30.本技术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还可以包括着色剂2-6份。助剂可以为防沉剂、消泡剂、流平剂、润湿剂或紫外光吸收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防沉剂可以大大地减慢着色剂的下沉速度,可以使得保质期延长到一年以上;消泡剂可以消除气泡,流平剂可以使胶液能快速流平,润湿剂可以提高着色剂在体系的润湿性,使颜色更加细腻饱满,紫外光吸收剂可以提高深层固化性能。
31.在本技术方案中,丙烯酸树脂优选为聚氨酯丙烯酸酯、纯丙烯酸树脂、环氧丙烯酸酯和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的组合。本技术中还给出聚氨酯丙烯酸酯、纯丙烯酸树脂、环氧丙烯酸酯和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的比例范围,聚氨酯丙烯酸酯、纯丙烯酸树脂、环氧丙烯酸酯和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的重量比范围为5~10:15~20:10~20:15~20,采用此组合的丙烯酸树脂具有良好的颜料润湿效果,良好的深层固化避免气走,表层干燥不掉色,良好的耐候性能等,最为优选地,聚氨酯丙烯酸酯、纯丙烯酸树脂、环氧丙烯酸酯和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的重量比为6:15:18:20。
32.在本技术方案中,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优选为选择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异冰片甲基丙烯酸酯和分子量1000的乙氧化/丙氧化聚乙二醇/丙二醇的组合,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异冰片甲基丙烯酸酯和分子量1000的乙氧化/丙氧化聚乙二醇/丙二醇的重量比范围可以为8~10:5~10:6~10:3~5,采用此组合的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具有良好的稀释降粘性能,气味低,刺激性低,对人体基本无致敏问题等。最为优选地,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异冰片甲基丙烯酸酯和分子量1000的乙氧化/丙氧化聚乙二醇/丙二醇的重量比为10:8:10:5。
33.在本技术方案中,光引发剂优选为酰基氧化磷与二苯甲酮的组合,酰基氧化磷与二苯甲酮的重量比范围可以为1~5:1~5,采用此组合的光引发剂具有具有成本低,深层固化好,降低氧阻聚,对表干有良好效果。最为优选地,酰基氧化磷与二苯甲酮的重量比为4:1。
34.现今大多数甲油胶加入色浆后流平不好,涂刷后存在色料在手指上分布不均匀问题;因紫外光穿透能力有限,如今甲油胶普遍存在涂刷太厚而导致深层固化差的问题。而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丙烯酸树脂的组合、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的组合、光引发剂的组合协同作用,其主要原理在于主体树脂中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和环氧丙烯酸酯使颜料润湿效果更好,使得体系有更好的遮盖效果,纯丙烯酸树脂和环氧丙烯酸酯的固化速度快,使得本体系可以容纳更多色料,而不产生其他问题(如深固不好导致的起皱,表干差而导致的掉色等),更多色料的添加使得成品具有良好的遮盖效果,从而达到一笔上色的目的;通过调试得到的引发剂组合,使得在体系中具最佳的深层固化效果,且其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氧阻聚问题,使体系具有良好的表干效果;甲油胶通常都具有刺激性和致敏性,而导致该问题的主因在于活性稀释剂,本技术方案选用的都是气味低,刺激性小的活性稀释剂,基本上从源头杜绝了对人体黏膜和皮肤的伤害。
35.本技术的甲油胶操作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指甲1表面涂刷一层底胶2,照射uv灯2分钟左右,涂刷第一层甲油胶3,照射uv灯2分钟左右,最后涂刷一层封层胶4,照射2分钟左右。采用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只需涂刷一遍即可达到想要的实色效果,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不会因甲油胶层涂刷两遍而使指甲上附着的胶层过厚而产生不自然感或不适感。
36.本技术中还提供一种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和光引发剂加热到40-50℃,搅拌混合均匀;其中,搅拌速度为1000-2000r/min,搅拌时间为25-30min;s2:再加入丙烯酸树脂,搅拌混合均匀;其中,搅拌时间为40-50min;s3:加入助剂,搅拌混合均匀;其中,搅拌时间为10-15min;s4:滤网过滤混合物得到成品;其中,滤网可以为350目滤网。
37.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38.实施例1选取10份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8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10份异冰片甲基丙烯酸酯,5份分子量1000的乙氧化/丙氧化聚乙二醇/丙二醇,4份酰基氧化磷和1份二苯甲酮混合均匀,加热到45℃,在1500r/min下搅拌28min。然后选取15份纯丙烯酸树脂,20份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三丙烯酸酯,4份2官的聚氨酯丙烯酸酯,2份6官的聚氨酯丙烯酸酯,18份2官的环氧丙烯酸酯,加入后搅拌45min,再加入1.5份防沉剂,0.3份紫外光吸收剂,0.2份润湿剂,0.4份消泡剂和0.6份流平剂,着色剂5份,搅拌12min,最后用350目滤网过滤混合物得到成品。
39.将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甲油胶在指甲上进行涂抹,操作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指甲1表面涂刷一层底胶2,照射uv灯2分钟左右,涂刷第一层甲油胶3,照射uv灯2分钟左右,最后涂刷一层封层胶4,照射2分钟左右。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甲油胶的性能参数结果如表1所示。表1的数据表明甲油胶具有颜色分布度好、遮盖性强、实色效果好、固化速度快等优点。
40.表1设置4个对照例,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对照例的原料配方如表2所示。
41.将对照例制备得到的甲油胶在指甲上进行涂抹,操作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指甲1表面涂刷一层底胶2,照射uv灯2分钟左右,涂刷第一层甲油胶3,照射uv灯2分钟左右,最后涂刷一层封层胶4,照射2分钟左右。对照例制备得到的甲油胶的性能参数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对比可知,采用特定的采用丙烯酸树脂的组合、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的组合制备得到的甲油胶性能最佳。
42.表2
表3通过实验结果可知,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笔上色高实色度甲油胶,实色度高,深固好,表干好,不掉色。
43.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