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2.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当今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主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粘液样变性、心脏缺血性疾病、心肌病变等,导致二尖瓣结构中瓣环、瓣叶、腱索以及乳头肌发生病变,进而导致二尖瓣的瓣叶不能完全关闭。
3.外科手术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手术给人体带来的创伤大,对高龄患者和有较多合并症患者,并发症较多、死亡率较高。
4.现在通过微创介入手术治疗,是大部分心脏疾病的更优选择,主要的介入治疗方式有人工腱索植入术、二尖瓣瓣环成形术及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等。其中,在瓣叶上植入人工腱索能够有效地治疗因腱索断裂、瓣叶脱垂等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同时又保持二尖瓣结构的生理完整性。但是,植入人工腱索一段时间后,由于心脏容量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植入的人工腱索处于松弛状态,往往需要再次调整人工腱索的长度,缩短人工腱索的有效长度,以避免出现心脏瓣膜功能异常。
5.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人工腱索长度调节装置,首先利用挂钩捕捉人工腱索,通过器械拉伸人工腱索,由拉伸量决定调控长度,再通过两个定位夹子将人工腱索固定,达到调控效果。该技术的主要缺陷是:1、调控器械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2、夹子的挤压力容易对人工腱索造成损伤;3、无法进行定量调控,调控量不稳定。这些问题都将导致在人工腱索调控中,出现手术失败或者无法有效调控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现缝线长度的定量调节,而且在调节过程中能够避免缝线损伤。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件及可轴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调节件的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调节件对应所述第一定位部设有第二定位部;缝线穿设于所述第一调节件与所述第二调节件之间,所述第二调节件相对所述第一调节件沿轴向向远端移动以推顶所述缝线,使所述第一调节件与所述第二调节件之间的所述缝线的长度增加,直至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适配,从而限制所述第二调节件与所述第一调节件之间的相对移动。所述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还包括输送组件及手柄组件,所述输送组件用于输送所述调节组件及控制所述第一调节件与第二调节件之间的相对移动,所述手柄组件用于控制所述输送组件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在缝线穿设于第一调节件与第二调节件之间后,第二调节件相对第一调节件沿轴向向远端移动以推顶缝线,进而使第
一调节件与第二调节件之间的缝线的长度增加以调节该缝线,而通过控制第二调节件相对第一调节件的移动量,即可实现缝线长度的定量调节,整个系统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再者,在调节缝线的过程中,第二调节件没有对缝线施加固定压力,有利于避免缝线损伤;此外,缝线的定量调节完成后,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的配合能够限制第二调节件相对第一调节件移动,从而防止缝线松动。
附图说明
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图1所示的调节组件与输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图2所示的调节组件与输送组件的局部轴向剖视图,其中,第二限位件收容于第二收容腔内且与第二定位部的位置对应。
13.图4是图3所示的第二调节件相对第一调节件沿轴向向远端移动至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配合时的示意图。
14.图5是图4所示的第一调节件与第二调节件之间穿设有被推顶的缝线的示意图。
15.图6是图4所示的调节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7是图6所示的调节组件的轴向剖视图。
17.图8是图6所示的第一调节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9是图8所示的第一调节件的近端正视图。
19.图10是图6所示的第二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1是图10所示的第二调节件的右侧视图。
21.图12是图3所示的解脱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3是图12所示的解脱件的轴向剖视图。
23.图14是图12所示的解脱件的远端正视图。
24.图15是图3所示的第一限位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16是图15所示的第一限位件的轴向剖视图。
26.图17是图15所示的第一限位件的远端正视图。
27.图18是图3所示的连接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9是图3所示的连接轴、解脱件、第二限位件及连接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0是图19所示的连接轴、解脱件、第二限位件及连接片的轴向剖视图。
30.图21至图2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的使用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此外,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示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在说明书中所述的限定术语“近端”及“远端”为介入医疗领域的惯用术语。具体而言,“远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远离操作人员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靠近操作人员的一端;将柱体、管体等一类物体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定义为轴向;周向为围绕柱体、管体等一类物体的轴线的方向(垂直于轴线,同时垂直于截面半径);径向就是沿直径或半径的方向。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惯用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1,包括调节组件20,调节组件20包括第一调节件21以及可轴向移动地连接于第一调节件21的第二调节件22,其中,第一调节件21设有第一定位部211,第二调节件22对应第一定位部211设有第二定位部221。缝线2穿设于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以推顶缝线2,使得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的缝线2的长度增加,直至第一定位部211与第二定位部221适配,从而限制第二调节件22与第一调节件21之间的相对移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不同的距离,缝线2被推顶的距离也即不同,进而使缝线2被调节的长度不同。具体的,如图5所示,缝线2被第二调节件22推顶后,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的缝线2弯折成倒u型或“几”字形,缝线2被调节的长度h约等于位于第二调节件2沿第一调节件21的径向上的每一侧的缝线2的长度h的两倍,也即h与h满足关系式:h=2h,其中,缝线2位于第二调节件2沿第一调节件21的径向上的每一侧的长度h即为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的距离,因此,通过控制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的移动量,即可实现缝线2长度的定量调节。
3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1,在缝线2穿设于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后,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以推顶缝线2,进而使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的缝线2的长度增加以调节该缝线2,并且通过控制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的移动量,即可实现缝线2长度的定量调节,整个系统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再者,在调节缝线2的过程中,第二调节件22没有对缝线2施加固定压力,有利于避免缝线2损伤;此外,缝线2的定量调节完成后,第一定位部211与第二定位部221的配合能够限制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移动,从而防止缝线2松动。
36.需要说明的是,缝线2可以是作为人工腱索的缝线,例如e-ptfe缝线或者pet缝线,通过第二调节件22推顶缝线2以调节缝线2的长度,也即调节人工腱索的有效长度,缝线2的
定量调节完成后,调节组件20夹持于缝线2上并作为植入物留置于人体内。为了保证植入安全性,第一调节件21及第二调节件22可以由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金属材料或者高分子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或者peek,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37.如图1所示,该缝线长度调节系统1还包括连接于调节组件20的近端的输送组件40及连接于输送组件40的近端的手柄组件60,其中,输送组件40用于输送调节组件20至人体内及控制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的相对移动,手柄组件60用于供操作者在体外控制输送组件40。
38.具体的,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第一调节件21为中空的大致柱体,其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收容腔212,第一收容腔212至少贯通第一调节件21的近端面,以便于第二调节件22自第一调节件21的近端沿轴向滑动地插设于第一收容腔212内。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212一并贯通第一调节件21的远端面,有利于减轻第一调节件21的重量;再者,第一收容腔212贯通第一调节件21的远端面,使得第二调节件22能够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至第二调节件22的远端伸出第一调节件21的远端,有利于增加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的距离,进而增加了缝线2被调节的长度h。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212也可以不贯通第一调节件21的远端面,只要第一收容腔212沿第一调节件21轴向的深度足够提供第二调节件22的移动空间即可。
3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收容腔212的内部轮廓与第二调节件22的外部轮廓大致相同,以便于第二调节件22活动收容于第一收容腔212内。
40.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10,第一收容腔212的内壁相对设置有一对导滑面213,第一定位部211包括开设于至少一导滑面213的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卡槽沿第一调节件21的大致径向延伸;第二调节件22包括与一对导滑面213一一对应的一对外壁面222,第二定位部221包括设置于至少一外壁面222的弹性卡钩,所述弹性卡钩卡入对应的一所述卡槽内以止挡第二调节件22与第一调节件21之间的相对移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导滑面213及其对应的外壁面222均为圆弧面,第二调节件22在第一收容腔212内沿轴向移动时,导滑面213与外壁面222的滑动接触更顺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滑面213及其对应的外壁面222也可以均为平面。
41.本实施例中,所述一对导滑面213均开设有所述卡槽,所述一对外壁面222均设置有所述弹性卡钩,由此可通过第二调节件22相对两侧的所述弹性卡钩卡入对应的所述卡槽来限制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的相对移动,可靠性更高。
42.其中,所述一对导滑面213中,其中一个导滑面213上的卡槽可以与另一个导滑面213上的卡槽位置对应或者不对应,即,其中一个导滑面213上的卡槽在第一调节件21轴向上的位置与另一个导滑面213上的卡槽在第一调节件21轴向上的位置相同或者不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一对导滑面213各自的所述卡槽位置对应。
43.本实施例中,每一导滑面213上的所述卡槽设置为一个。可以理解的是,每一导滑面213上的所述卡槽设置为一个时,与该导滑面213对应的外壁面222上的所述弹性卡钩只能卡入该一个卡槽内以限制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的相对移动,也即意味着,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的距离为定值,缝线2可被定量调节的长度h唯一。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导滑面213上的所述卡槽可以设置为多个(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所述多个卡槽沿第一调节件21的轴向分布于导滑面213上,与设有所述
多个卡槽的导滑面213对应的外壁面212上的所述弹性卡钩能够卡入第一调节件21不同轴向位置处的一所述卡槽中,由此,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的距离值有多个,进而使得缝线2可被定量调节的长度h有多个值,有利于增强缝线长度调节系统1的适用范围,而且开设多个所述卡槽还有利于减轻第一调节件21的重量。
44.其中,每一所述卡槽可以沿第一调节件21的径向延伸至贯通第一调节件21的外壁或者不贯通第一调节件21的外壁,优选贯通第一调节件21的外壁,有利于更多地减轻第一调节件21的重量。
4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一对导滑面213的间隔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第一收容腔212的内壁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在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设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收容位于第一收容腔212的内壁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的缝线2,避免挤压损伤缝线2。具体的,请一并参阅图5、图6及图9,本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21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每一侧的内壁分别开设有沿轴向贯通第一调节件21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即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不小于缝线2的直径,当第二调节件22收容于第一收容腔212内且推顶缝线2时,第二调节件22的外壁与第一收容腔212的内壁之间的缝线2收容于该凹槽内,从而能够避免挤压损伤缝线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也可以开设于第二调节件2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每一侧的外壁,或者第一收容腔21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每一侧的内壁及第二调节件2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每一侧的外壁分别对应开设有凹槽,以收容位于第二调节件22的外壁与第一收容腔212的内壁之间的缝线2,同样可以避免挤压损伤缝线2。
46.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21的外壁自近端面开设有连通第一收容腔212的第一开槽214,第一开槽214大致沿第一调节件21的轴向延伸,且第一开槽214与第一收容腔212的内壁上的所述卡槽在第一调节件21周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第一开槽214用于供缝线2穿入及穿出,当第二调节件22推顶缝线2时,第一开槽214能够防止缝线2沿第一调节件21的径向移动,避免缝线2自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脱离。可选的,如图6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21的外壁还开设有至少一镂空孔216,以进一步减轻第一调节件21的重量。其中,每一镂空孔216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调节件21的所述卡槽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且每一镂空孔216可以与第一收容腔212连通或者不连通。本实施例中,每一镂空孔216与所述卡槽的延伸方向相同且连通于第一收容腔212,由此,镂空孔216也可以起到所述卡槽的作用。
47.进一步的,请一并参阅图3、图7及图8,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21自近端面于第一收容腔212的一侧开设沿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螺纹孔,用于与输送组件40中的驱动杆45的远端可拆卸连接。驱动杆45用于输送第一调节件21,且其沿轴向的移动能够带动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移动,进而驱动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沿轴向的相对移动,以实现缝线2的钩取及推顶,进而实现缝线2长度的定量调节;再者,缝线2长度的定量调节完成后,驱动杆45能够与第一调节件21拆卸分离,使得第一调节件21留置于人体内。
48.请一并参阅图7、图10及图11,第二调节件22为中空的大致块体,其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收容腔223,第二收容腔223至少贯通第二调节件22的近端面,且第二调节件22的至少一外壁面222于近端区域开设有连通第二收容腔223的开孔224,第二定位部221(即所述弹性卡钩)设于开孔224处。本实施例中,第二调节件22相对两侧的两个外壁面222分别开设有一开孔224,每一开孔224处设有一所述弹性卡钩。
49.具体的,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钩包括弹片及连接于所述弹片近端的卡扣,所述弹片的远端连接于开孔224的远端边缘,所述卡扣包括朝向第二调节件22近端的一止挡面及朝向第二调节件22外侧同时朝向第二调节件22远端的一斜平面。其中,所述弹片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以保证其弹性变形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初始状态下,第二调节件22的所述弹性卡钩位于第一调节件21的远端外,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时,所述弹性卡钩先抵接于第一调节件21的近端面,此时,第一收容腔212的近端口边缘的内壁会抵推所述卡扣的斜平面,迫使所述弹片的近端朝向第二收容腔223内弯曲,使得第二调节件22能够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至所述弹性卡钩收容于第一收容腔212内;当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继续沿轴向向远端移动至所述卡扣与第一调节件21的所述卡槽位置对应时,第一收容腔212的内壁不再抵推所述卡扣,所述弹片恢复形变使所述卡扣卡入对应的所述卡槽内;可以理解的是,在被推顶的缝线2的反作用下,第二调节件22存在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近端移动的趋势,所述卡扣的止挡面抵接于所述卡槽的槽面,可以限制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近端移动,从而防止缝线2发生松动。
50.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调节件22的远端面对应第一调节件21的第一开槽214开设有径向槽225,径向槽225的两端分别穿通第二调节件22的外壁,径向槽225用于容纳并通过位于第二调节件22远端的缝线2。优选的,径向槽225做圆角处理,以保证径向槽225光滑,避免损伤缝线2。
51.进一步的,请一并参阅图3、图6及图10,本实施例中,第二调节件22的近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26,用于与输送组件40中的输送件43的远端可拆卸连接。输送件43用于输送第二调节件22,以及用于在驱动杆45驱动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移动时限制第二调节件22的轴向位置固定,使得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能够发生沿轴向的相对移动,以实现缝线2的钩取及推顶,进而实现缝线2长度的定量调节;再者,缝线2长度的定量调节完成后,输送件43能够与第二调节件22拆卸分离,使得第二调节件22能够与第一调节件21一并留置于人体内。
52.具体的,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26为设置于第二调节件22的近端的一对第一倒钩,所述一对第一倒钩与第二调节件22一侧的外壁面222连接于一体,且每一所述第一倒钩具有第一结合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调节件22收容于第一收容腔212内时,第一连接部226位于第一调节件21的远端外。
53.请参阅图3,输送组件40包括前述的输送件43及驱动件45。输送件43及驱动件45为具有一定轴向长度、一定支撑性及可弯曲性能的柔性杆或者柔性管或者柔性钢缆,且均由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金属材料或者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本实施例中,输送件43为不锈钢缆,驱动杆45为不锈钢制成的杆体,驱动杆45的远端设有与第一调节件21的所述螺纹孔的内螺纹适配的外螺纹,驱动杆45与第一调节件21螺纹连接。
54.其中,驱动杆45的数量与所述螺纹孔的数量对等。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21开设有一对所述螺纹孔,驱动杆45对应设置为两个,通过一对驱动杆45来驱动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的移动,有利于提高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的移动的平稳性,而且能够防止第一调节件21在移动过程发生旋转。
55.请一并参阅图3、图12至图14,本实施例中,输送组件40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输送
件43远端的解脱件47,解脱件47用于与第二调节件22可拆卸连接。也即是说,本实施例中,输送件43的远端通过解脱件47与第二调节件22可拆卸连接。
56.具体的,如图12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解脱件47大致呈块状结构,其包括位于远端的腰圆形的止挡部472、连接于止挡部472远端的嵌入部474、及设置于止挡部472远端的一对第二倒钩,所述一对第二倒钩分别位于嵌入部474的相对两侧,所述一对第二倒钩用于与第二调节件22近端的所述一对第一倒钩可拆卸连接。其中,每一所述第二倒钩具有与所述第一倒钩的第一结合面适配的第二结合面,所述第一结合面与所述第二结合面均为具有一定曲率的s型曲面,且二者的曲率相适配。可以理解的是,输送件43沿轴向的移动可以带动解脱件47相对第二调节件22沿轴向移动,使得第二连接部476与第一连接部226可拆卸连接或者分离。当第一连接部226的第一倒钩与第二连接部476的第二倒钩处于连接状态时,输送件43即可用于输送第二调节件22及用于限制第二调节件22的轴向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倒钩与所述第二倒钩处于连接状态时,解脱件47的止挡部472止挡于所述第一倒钩的近端,解脱件47的嵌入部474嵌入所述一对第一倒钩之间。
57.其中,解脱件47同样由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金属材料或者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58.进一步的,请一并参阅图2、图3及图15至图17,本实施例中,输送组件40还包括外鞘管49及连接于外鞘管49远端的第一限位件41,外鞘管49为中空的管体供输送件43及驱动件45活动穿过,第一限位件41用于限制第二调节件22的第一连接部226与解脱件47的第二连接部476的脱离。其中,外鞘管49及第一限位件41均可以由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金属材料或者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59.具体的,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41包括柱状结构的主体部414及连接于主体部414近端的套接部415,套接部415为中空的大致筒体,外鞘管49的远端通过卡合、粘接或者焊接等任一方式与第一限位件41的套接部415固定连接。其中,主体部414与套接部415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别单独成型并通过激光焊接、粘合、卡接等任一方式固定连接,优选激光焊接。
60.请一并参阅图3、图16及图17,主体部414自远端面开设有限位槽410,限位槽410的底面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通孔411以供输送件43的远端穿过,主体部414于限位槽410的一侧还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二通孔412以供至少一驱动件45的远端穿过。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412的数量与驱动件45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
61.其中,限位槽410的轴线与第一限位件41的轴线之间具有径向距离,即,限位槽410偏心设置于第一限位件41的主体部414远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限位槽410的形状与解脱件47的形状适配,当外鞘管49沿轴向的移动带动第一限位件41沿轴向移动,使得第二调节件22的第一连接部226与解脱件47的第二连接部476的连接部分收容或者移出限位槽410时,即可实现第一连接部226与第二连接部476的连接或者分离,也即实现第二调节件22与解脱件47的连接或者分离。
62.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主体部414在远端面的边缘还凸设有凸橼416,凸橼416沿第一限位件41的周向延伸,优选的,凸橼416沿第一限位件41的周向延伸一圈。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驱动杆45的驱动下,第一调节件21相对第二调节件22沿轴向向近端移动至抵顶于第一限位件41的主体部414远端面。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凸橼416沿第一限位件41
的轴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缝线2穿设于第一调节件21的第一开槽14中后,第一调节件21相对第二调节件22沿轴向向近端移动的过程中,第一调节件21的近端部会逐渐深入凸橼416围拢形成的空间内直至第一调节件21的近端面抵顶于主体部414的远端面,也即意味着,凸橼416可逐渐包围第一调节件21自近端面向远端延伸一定距离的近端部,由此,可以围蔽第一调节件21抵顶于主体部414之前第一调节件21的近端面与主体部414的远端面之间的间隙,防止该间隙挂住人体组织,避免损伤人体组织。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凸橼416对应第一调节件21的第一开槽214开设有第二开槽417,由此,第一调节件21抵顶于主体部414的远端面时,第一开槽214与第二开槽417共同构成一个通孔以容置被第一调节件21钩取的缝线2。
63.进一步的,请参阅图3,为防止第一开槽214内未穿设有缝线2(即第一调节件21未钩取缝线2)时,第二调节件22过早地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至收容于第一收容腔212内、且所述弹性卡钩卡入对应的所述卡槽内,本实施例中,输送组件40还包括连接于输送件43远端的第二限位件42,输送件43还用于驱动第二限位件42沿轴向向远端移动,直至第二限位件42收容于第二收容腔223内并与所述弹性卡钩的位置对应,以止挡所述弹性卡钩朝向第二收容腔223内弯曲,使得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时所述弹性卡钩能够止挡于第一收容腔212的近端口处,从而防止第二调节件22过早地收容于第一收容腔212内。
64.具体的,请一并参阅图3、图13及图18至20,本实施例中,输送件43的远端固定设置有连接轴46,解脱件47对应第一限位件41的第一通孔411还开设有沿轴向贯通并设有内螺纹的第三通孔478(如图13所示),输送件43的远端通过连接轴46与解脱件47螺纹连接且连接轴46的远端自解脱件47的远端伸出,第二限位件42固定设置于连接轴46的远端。
65.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轴46包括自近端向远端依次连接的近端轴段462、中间轴段464及远端轴段466,三者的直径依次减小,其中,近端轴段462自近端面沿轴向设有通孔以用于连接输送件43的远端,中间轴段464设置有与解脱件47的第三通孔478的内螺纹适配的外螺纹。如图19及图20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42为开设有连接孔的块状垫片,第二限位件42套接于连接轴46的远端轴段466,且第二限位件42的近端面抵顶于连接轴46的中间轴段464与远端轴段466之间的轴肩上,第二限位件42的外部轮廓与第二收容腔223的内部轮廓适配,便于插入第二收容腔223的近端内以止挡所述弹性卡钩。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42的远端还设置有连接片48,连接片48沿轴向设有通孔,连接片48套接于连接轴46的远端轴段466上且位于第二限位件42的远端,连接片48与连接轴46固定连接,从而将第二限位件42固定在连接轴46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42可以直接与连接轴46固定连接,连接轴46可以与输送件43为一体。其中,第二限位件42、连接轴46及连接片48可以由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金属材料或者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不锈钢等金属材料。连接轴46与输送件43之间的连接、连接片48与连接轴46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粘合、卡接、过盈等任一方式连接,优选激光焊接。
66.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本实施例中,解脱件47的第二连接部476与第二调节件22的第一连接部226适配后放置于第一限位件41的限位槽410中,当旋转输送件43时,输送件43的转动带动连接轴46转动,在限位槽410的限制作用下,解脱件47不会转动,使连接轴46与解脱件47螺纹运动,连接轴46相对解脱件47沿轴向移动并带动第二限位件42进行轴向运动。由此,当第二限位件42向远端移动至容置于第二调节件22的第二收容腔223的近端内且
与所述弹性卡钩的位置对应时,第二限位件42的外侧面抵顶在所述弹性卡钩朝向第二收容腔223的一侧,限制了所述弹性卡钩朝向第二收容腔223弯曲变形,当第一调节件21在驱动件45的带动下向近端移动时,第一调节件21的第一收容腔212的近端口挤压所述弹性卡钩的斜平面,此时,所述弹性卡钩被第二限位件42抵顶故无法弹性变形,所述弹性卡钩不能卡入第一调节件21的所述卡槽内,第二调节件22无法完全收容于第一收容腔212内;当控制输送件43驱动第二限位件42向近端移动至离开第二调节件22的第二收容腔223的内腔后,则第二调节件22的所述弹性卡钩恢复弹性变形的能力,此时,若第一调节件21继续向近端移动,第一调节件21的第一收容腔2122的近端口部分挤压所述弹性卡钩的斜平面,所述弹性卡钩朝向第二收容腔223弯曲,第一调节件21可相对第二调节件22向近端移动,使第二调节件22完全收容于第一收容腔212内直至所述弹性卡钩卡入对应的所述卡槽中,从而限制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的轴向移动,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锁止在一起。
67.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为便于操作者在体外操控输送组件40,可定量调节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1还包括连接于输送组件40近端的手柄组件60。具体的,如图1所示,手柄组件60包括第一旋钮61、第二旋钮62、第三旋钮63及壳体64,壳体64固定连接于外鞘管49的近端,第一旋钮61设置于壳体64的近端处,第二旋钮62设置于壳体64的中间,第三壳体63设置于壳体64的远端处。
68.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输送件43及驱动件45的近端分别自外鞘管49的近端伸出并伸入壳体64内,进而与相应的旋钮连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旋钮61与驱动件45的近端连接,用于控制驱动件45沿轴向的移动,进而驱动第一调节件21相对第二调节件22开合;第二旋钮62与驱动件45的近端连接,用于控制驱动件45的转动,进而实现驱动件45与第一调节件21的分离;第三旋钮63与输送件43的近端连接,用于控制输送件43沿轴向的移动,以及用于控制输送件43的转动以驱动第二限位件42沿轴向的移动。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旋钮61及第二旋钮62与驱动件45之间的连接、第三旋钮63与输送件43之间的连接均采用现有技术方式实现,此处不做赘述。
69.请一并参阅图3、图4及图21至图23,下面以缝线2作为植入人体的人工腱索为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缝线长度调节系统1的使用过程进行说明。
70.第一步:如图21所示,通过可调弯鞘管或者预塑形导管等导引装置(图中未示)将缝线长度调节系统1远端的调节组件20输送至作为人工腱索的缝线2附近。
71.第二步:如图22所示,通过手柄组件60的第一旋钮61控制驱动件45沿轴向向远端移动,驱动件45驱动第一调节件21向远端移动,使第一调节件21相对第二调节件22打开并钩取缝线2,此时,缝线2穿设于第一调节件2的第一开槽214中。
72.第三步:通过医学影像设备观察第一调节件21是否成功钩取缝线2,当观察到缝线2被成功钩取后,通过手柄组件60的第三旋钮63控制输送件43转动,输送件43相对解脱件47转动以驱动第二限位件42向近端移动至移出第二调节件22的第二收容腔223的近端,使得第二限位件42未限制所述弹性卡钩的变形能力。
73.第四步:如图4及图23所示,再通过第一旋钮61控制驱动件45沿轴向向近端移动以驱动第一调节件21向近端移动,使第二调节件22收容于第一收容腔212内,第二调节件22的远端推顶缝线2,使缝线2弯折呈倒u型,完成缝线2的调节,即减少人工腱索的有效长度,使得原本松弛的人工腱索经调节后再度张紧。此时,第二调节件22的所述弹性卡钩卡入第一
调节件21的所述卡槽内,从而限制了第一调节件21与第二调节件22之间的轴向移动,防止调节后的缝线2松动。
74.第五步:通过手柄组件60的第二旋钮62控制驱动件45转动,以解除驱动件45与第一调节件21的连接,使得第一调节件21与驱动件45分离;再通过第三旋钮63控制输送件43沿轴向向远端移动,输送件43驱动解脱件47向远端移动至移出第一限位件41的限位槽410,以解除对第二调节件22的第一连接部216与解脱件47的第二连接部476的连接,使得第二调节件22与解脱件47分离,此时,调节组件20与输送组件60完全解脱。
75.第六步:从人体内撤出输送组件60及所述导引装置,调节组件20作为植入物留置于患者体内并与缝线2连接,完成缝线2的调节。
76.在缝线2的调节过程中,只需要控制相应的旋扭转动即可调节缝线2的有效长度,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再者,第二调节件22通过推顶作用实现缝线2的调节,对缝线2几乎没有损伤,器械安全性高;此外,通过控制第二调节件22相对第一调节件21的移动量,进而控制第二调节件22推顶缝线2的移动距离,能够实现缝线2长度的定量调节。
77.以上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