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神经电生理监测复合电极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神经电生理监测复合电极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肌电图术的电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电生理监测复合电极。


背景技术:

2.神经电生理监测(neurophysiologic monitoring)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除了反应患者术中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外,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手术操作不当引起的神经损伤,降低医源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保护了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明显改善预后。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医生不仅仅需要ct、mri、术中导航等影像技术的支持,更需要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的辅助、甚至是指引。全面、广泛的围手术期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然而一次性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电极过高的使用成本限制了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全面推广。这不仅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增加了医务人员在外科手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的推广难度,更是增加了企业与社会的生产、销毁成本。而如果采用可重复消毒使用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电极则可能带来因消毒不彻底引起的交叉感染,造成医疗事故,并不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神经电生理监测复合电极。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神经电生理监测复合电极,包括电极接头、连接导线,所述电极接头一端连接有电极,所述电极接头的另一端与连接导线的一端设有相匹配的转接组件,所述转接组件包括母接头和公接头,所述连接导线的另一端设有输入接头与神经电生理监护设备的输入端口相连,所述电极接头的外侧套设有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插接好的转接组件的外径。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母接头与电极接头相连接,所述公接头与连接导线相连接。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公接头由内至外包括电极接头连接部、公接头绝缘层以及公接头外壳,所述母接头由内至外依次包括与电极接头连接部相匹配的金属弹片、母接头绝缘层以及母接头外壳。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护套管中,相对电极较近的一端的内侧形成内径与连接导线的外径相配合的限位环;相对输入接头较近的一端的外侧形成凸缘。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母接头的外壳上设有连接槽,所述限位环上形成与所述连接槽相匹配的限位卡块。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导线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到转接组件之间的距离与保护套管的长度相等。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块为由相对转接组件的近端到远端呈渐扩径的圆台
型限位块。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极接头为0.1米长,所述连接导线为2米长。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极接头连接的电极为单极针电极、螺旋塞电极、贴片电极中的任意一种。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接头与可重复使用的连接导线之间以单针孔结构进行连接,电极接头为一次性使用,用后可以抛弃,避免了不同患者之间在监测过程中交叉感染问题;相对于现有1-2米长的一次性神经电生理监测电极,可以重复使用无需消毒的连接导线则可以大大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这种一次性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电极接头与可重复使用导线结合的复合电极模式是本实用新型的创新所在,结构及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极接头与连接导线组装好且未安装套管时的外观示意图;
18.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极接头与连接导线组装好且套管滑至转接组件处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b)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极接头与连接导线组装好且套管未滑至转接组件处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极为螺旋塞电极时的电极接头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b)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极为单极针电极时的电极接头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c)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极为贴片电极时的电极接头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导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5(a)是本实用新型中限位环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b)是本实用新型中限位卡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5(c)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槽的结构示意图。
27.其中:
28.1.电极接头,101.电极,
29.2.连接导线,201.限位块,
30.3.保护套管,301.限位环,
31.302.凸缘,303.限位卡块,
32.4.转接组件,401.母接头,
33.4011.金属弹片,4012.母接头绝缘层,
34.4013.母接头外壳,402.公接头,
35.4021.电极接头连接部,4022.公接头绝缘层,
36.4023.公接头外壳,403.连接槽,
37.5.输入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
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9.实施例1:
40.一种神经电生理监测复合电极,包括电极接头1、连接导线2,所述电极接头1一端连接有电极101,所述电极接头1的另一端与连接导线2的一端设有相匹配的转接组件4,所述转接组件4包括母接头401和公接头402,所述连接导线2的另一端设有输入接头5与神经电生理监护设备的输入端口相连,所述电极接头1的外侧套设有保护套管3,所述保护套管3的内径不小于插接好的转接组件4的外径。所述保护套管3可以在电极接头1上滑动,当电极接头1与连接导线2通过转接组件4相连接的时候,可以将保护套管3滑动至连接处,这样能延长无菌保护的距离,防止转接组件4和连接导线2受到污染,延长连接导线2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保护转接组件4处的连接避免其受到外界干扰。
41.进一步的,所述母接头401与电极接头1相连接,所述公接头402与连接导线2相连接。所述公接头402由内至外包括电极接头连接部4021、公接头绝缘层4022以及公接头外壳4023,其中所述电极接头连接部4021与连接导线2相连接;所述母接头401由内至外依次包括与电极接头连接部4021相匹配的金属弹片4011、母接头绝缘层4012以及母接头外壳4013,其中金属弹片4011与连接导线2相连接。这样统一制式方便替换电极接头1,同时连接导线2的两端公接头402和输入接头5的接头结构有区别,在使用中可以避免混淆。
42.实施例2:
4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保护套管3中,相对电极101较近的一端的内侧形成内径与连接导线2的外径相配合的限位环301,相对输入接头5较近的一端的外侧形成凸缘302,凸缘302是为了方便握住其下方来滑动保护套管3。
44.所述母接头401的外壳上设有连接槽403,所述限位环301上形成与所述连接槽403相匹配的限位卡块303。
45.所述连接导线2上设有限位块201,所述限位块201到转接组件4之间的距离与保护套管3的长度相等,所述限位块201为由相对转接组件4的近端到远端呈渐扩径的圆台型限位块。
46.限位块201的作用是与保护套管3的内壁相卡接以固定保护套管3。同时由于其倾斜的外壁,当需要拆卸的时候,捏住保护套管3即可能使限位块201从保护套管3从滑出。
47.所述保护套管3可以在电极接头1上滑动,当电极接头1与连接导线2通过转接组件4相连接的时候,可以将保护套管3滑动至连接处,这样能延长无菌保护的距离,防止转接组件4和连接导线2受到污染,延长连接导线2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保护转接组件4处的连接避免其受到外界干扰。
48.所述限位块201也可以设置于公接头402旁,这样减少保护套管3的长度,节省成本。
49.实施例3:
50.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电极接头1为0.1米长;同时,所述连接导线2为2米长,无需消毒可以重复使用,与电极接头1相匹配。所述电极接头1连接的电极101可以为单极针电极、螺旋塞电极、贴片电极中的任意一种。
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接头1与可重复使用的连接导线2之间以单针孔结构进行连接,电极接头1为一次性使用,用后可以抛弃,避免了不同患者之间在监测过程中交叉感
染问题;相对于现有1-2米长的一次性神经电生理监测电极,可以重复使用无需消毒的连接导线则可以大大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这种一次性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电极接头与可重复使用导线结合的复合电极模式是本实用新型的创新所在,结构及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5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5.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