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收纳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心电监护仪用导线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2.临床上心电监护仪可对患者的心电图波形、脉搏、呼吸、有创或无创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等信息等进行采集、储存、智能分析,进而进行诊断和预警等。
3.心电监护仪通常采用若干导线与被监测人体连接,包括:心电图导线、血氧饱和度探头导线、有创或无创血压测压导线。所述导线的长度一般为2.5-3.5米,导线一端与心电监护仪连接,另一端设有与人体连接的连接端,使用时多根导线易交叉缠绕导致使用不便。另外,当患者与心电监护仪的距离较近时,过长的导线垂落时易拉扯连接人体的一端,影响外部操作,或者易在外部操作时受损。
4.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心电监护仪用导线收纳装置,可收纳心电监护仪各组导线,使各组导线排列整齐有序。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心电监护仪用导线收纳装置,可收纳心电监护仪各组导线,使各组导线排列整齐有序。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心电监护仪用导线收纳装置,包括支架、安装在支架上的平台以及放置在平台上的多个收线装置,收线装置包括绕线轴和绕线盒,绕线轴可转动的设置在绕线盒内,导线缠绕在绕线轴上,导线一端伸出绕线盒外与监护仪本体连接,另一端伸出绕线盒外与人体的监测端连接。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9.所述绕线轴两端均设有卷盘式发条,卷盘式发条卷绕在绕线轴上,卷盘式发条一端与绕线盒连接,另一端与绕线轴连接。在卷盘式发条的弹力作用下导线会自动卷绕在绕线轴上。不需要人工缠绕,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10.更进一步的,所述绕线盒内沿绕线轴方向设有隔板,隔板将绕线盒内部分隔成左内腔和右内腔,导线收纳在左内腔内,卷盘式发条收纳于右内腔内。防止卷盘式发条移动,干扰导线缠绕绕线轴。
11.所述绕线盒间隔设有两个通孔,导线两端分别由两个通孔穿出绕线盒外;绕线盒设有两个用于固定导线的固定装置,两个固定装置分别位于两个通孔处。阻止绕线轴的旋转,防止可能的误操作带动绕线轴旋转。
12.更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的一端与第二夹持臂的一端通过转轴铰接,第一夹持臂的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的另一端螺栓连接。可根据导线的大小调节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之间的距离。
13.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臂包括底部开口的第一框和突出于第一框开口两侧的
第一翼板,第二夹持臂包括顶部开口的第二框和突出于第二框开口两侧的第二翼板,一侧的第一翼板与同一侧的第二翼板铰接,另一侧的第一翼板与同一侧的第二翼板螺栓连接。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使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连接更加稳固。
14.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框为两块波浪形弹性板贴合而成。浪形弹性板不仅可固定不同直径的导线,而且可增大导线与浪形弹性板的摩擦力,使固定装置固定导线更加牢固。同时,波浪形弹性板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在固定住导线时,不会挤压使导线变形,提高导线的使用寿命。
15.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框和第二框均呈弧形。增大导线与浪形弹性板的接触面积,使固定装置固定导线更加牢固。
1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7.通过收线装置可以拉出需要长度的导线,拉出导线方便快捷,使用完毕后可通过绕线轴转动,绕线轴缠绕导线,使导线收纳到绕线盒内。多个收线装置实现各组不同导线排列整齐有序,便于进行心电监护,提高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8.图1是心电监护仪用导线收纳装置的结构图。
19.图2是收线装置的剖视图。
20.图3是固定装置的剖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支架;2、平台;3、收线装置;4、心电监护仪;5、固定装置;6、导线;31、绕线盒;32、绕线轴;33、卷盘式发条;34、左内腔;35、右内腔;36、隔板;51、第一框;52、第一翼板;53、第一夹持臂;54、第二翼板;55、第二框;56、第二夹持臂;57、转轴;58、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描述。
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心电监护仪用导线收纳装置,包括支架1、安装在支架1上的平台2以及放置在平台2上的多个收线装置3,收线装置3包括绕线轴32和绕线盒31,绕线轴32可转动的设置在绕线盒31内,导线6缠绕在绕线轴32上,导线6一端伸出绕线盒31外与监护仪本体连接,另一端伸出绕线盒31外与人体的监测端连接。绕线轴32两端均设有卷盘式发条33,卷盘式发条33卷绕在绕线轴32上,卷盘式发条33一端与绕线盒31连接,另一端与绕线轴32连接。绕线盒31内沿绕线轴32方向设有隔板36,隔板36将绕线盒31内部分隔成左内腔34和右内腔35,导线6收纳在左内腔34内,卷盘式发条33收纳于右内腔35内。
25.其中,绕线盒31间隔设有两个通孔,导线6两端分别由两个通孔穿出绕线盒31外;绕线盒31设有两个用于固定导线6的固定装置5,两个固定装置5分别位于两个通孔处。固定装置5包括第一夹持臂53和第二夹持臂56,第一夹持臂53的一端与第二夹持臂56的一端通过转轴57铰接,第一夹持臂53的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56的另一端螺栓58连接。第一夹持臂53包括底部开口的第一框51和突出于第一框51开口两侧的第一翼板52,第二夹持臂56包括顶部开口的第二框55和突出于第二框55开口两侧的第二翼板54,一侧的第一翼板52与同一
侧的第二翼板54铰接,另一侧的第一翼板52与同一侧的第二翼板54螺栓58连接。第一框51和第二框55均呈弧形。增大第一框51与导线6的接触面积,第二框55与导线6的接触面积,使导线6夹持更加稳固。第一框51为两块波浪形弹性板贴合而成。
26.本实施例的使用,参考如下步骤:
27.导线6连接心电监护仪4时,首先,转动靠近心电监护仪4一端的螺栓58,增大其固定装置5的第一夹持臂53和第二夹持臂56之间的距离。其次,拉动靠近心电监护仪4一端的导线6,导线6带动绕线轴32旋转,堆积在靠近心电监护仪4一端的导线6通过绕线轴32释放,当拉出的导线6的长度达到所需要的长度时,停止拉扯。再次,转动靠近心电监护仪4一端的螺栓58,第一夹持臂53和第二夹持臂56夹持导线6,实现导线6固定。最后,实现导线6与心电监护仪4连接。
28.使用时,首先,让患者平躺在病床上。其次,转动靠近患者一端的螺栓58,增大其固定装置5的第一夹持臂53和第二夹持臂56之间的距离。再次,拉动靠近患者一端的导线6,导线6带动绕线轴32旋转,堆积在靠近患者一端的导线6通过绕线轴32释放,当拉出的导线6的长度达到所需要的长度时,停止拉扯。然后,转动靠近患者一端的螺栓58,第一夹持臂53和第二夹持臂56夹持导线6,实现导线6固定。最后,使用完毕,将导线6与患者分离,松开导线6的患者监测端,由于卷盘式发条33的弹性作用,将导线6自动收纳回绕线盒31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