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运动玩具 专利正文
智能调控的自行车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智能调控的自行车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自行车训练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智能调控的自行车训练器。


背景技术:

2.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自行车,但只能户外骑行,受场地、空气污染、天气因素及交通因素影响,业余时间无法锻炼。因此室内自行车训练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
3.现有的自行车训练器尺寸单一,每台自行车训练器只能适用于一种尺寸的自行车,且无法与一些只能设备连接,导致该训练器丧失了检测记录训练数据的条件。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现有的自行车训练器尺寸单一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现有的自行车训练器尺寸单一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智能调控的自行车训练器。
6.本技术提供的智能调控的自行车训练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智能调控的自行车训练器,包括支架、阻尼装置以及夹持装置;所述支架包括底座和两组支撑,两组所述支撑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两端,两组所述支撑上各设置一个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滑动安装在所述支撑上,两个所述夹持装置正对设置,自行车后轮安装在两个所述夹持装置之间,所述阻尼装置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为自行车后轮提供摩阻力,所述自行车后轮上还设置有测速装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们在做自行车运动时,通过测速装置进行监测,对运动人员的运动进行记录,使得运动人员根据这些记录来调整自己的训练节奏;夹持装置滑动安装在支撑上,使得夹持装置与阻尼装置之间的距离可调,使该自行车训练器可适用于不同尺寸大小的自行车后轮,提高了该自行车训练器的适用性,也可满足人们进行自行车训练时的习惯,提高锻炼效果。
9.可选的,所述夹持装置包括抱箍、连接杆、螺杆、固定件以及手轮;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抱箍固定连接,另一端开设有通道,所述螺杆穿设在所述通道内,所述固定件固设在所述螺杆远离所述通道底部的一端,所述手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连接杆的侧壁,所述手轮与所述螺杆垂直,且所述手轮与所述螺杆螺纹配合,所述抱箍设置在所述支撑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装置通过抱箍安装在支撑上,使得安装过程简便,还可拆卸;通过转动手轮时螺杆在通道内运动,来调整两个固定件之间的距离,使得自行车后轮在两个固定件之间安装牢固,操作过程简便。
11.可选的,所述底座包括纵杆,所述支撑包括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纵杆的一端,所述纵杆上开设有滑道,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滑动安装在所述滑道内,另一端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杆上,所述第一支杆、第二支杆以及纵杆围闭成三角形,所述第二支杆对应的第一支杆和纵杆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支杆的一端滑动安装在滑道内,另一端沿着第一支杆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使得该自行车训练器为可调整设置,从而使安装在支撑上的夹持装置与阻尼装置之间的距离可调,使得该自行车训练器可适用于多种不同尺寸的自行车后轮,从而使人们训练时更有效果。
13.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杆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支杆上螺纹配合有套管,所述第二支杆靠近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与所述套管的外壁固定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通过套管在第一支杆上的滑动设置,对第二支杆所对应的第一支杆和纵杆之间的夹角进行微调,调整过程精细且便捷。
15.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杆靠近所述滑道的一端固设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安装在所述滑道内,所述滑块包括卡块、弹簧以及插销;所述卡块上开设有一条穿孔,所述穿孔贯穿于所述卡块,所述穿孔所在轴线与所述第二支杆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弹簧固设在所述穿孔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各固设一个插销;所述滑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对插孔,所述插销插入所述插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滑块在滑道内滑动来调节第二支杆所对应的第一支杆和纵杆之间的夹角,从而对夹持装置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使得该自行车训练器可适用于不同大小的自行车后轮;此外滑块和滑道的配合方式简单,操作过程也简便。
17.可选的,所述手轮包括转杆以及分别固设在所述转杆两端的把手和斜齿轮;所述连接杆的侧壁上开设有穿道,所述穿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通道的中心轴线垂直,但不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穿道和通道的相交处贯通,所述转杆穿设在所述穿道内,所述斜齿轮与所述螺杆螺纹配合,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穿道外。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齿轮和螺杆螺纹配合,当转动把手时,可通过斜齿轮使螺杆在通道内沿着通道的长度方向运动,使得操作过程简单。
19.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杆靠近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与所述套管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套设在所述套管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二支杆与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套管在第一支杆上转动时,第二支杆不会岁社套管的转动而转动。
21.可选的,所述抱箍内侧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沿着所述抱箍的内周面设置一圈。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的设置使得抱箍与支撑的连接更牢固,此外,也保护支撑不产生变形。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测速装置进行监测,对运动人员的运动进行记录,使得运动人员根据这些记录来调整自己的训练节奏;夹持装置滑动安装在支撑上,使得夹持装置与阻尼装置之间的距离可调,使该自行车训练器可适用于不同尺寸大小的自行车后轮,从而满足人们进行自行车训练时的习惯,提高锻炼效果;
25.2.夹持装置通过抱箍安装在支撑上,使得安装过程简便,还可拆卸;通过转动手轮时螺杆在通道内运动,来调整两个固定件之间的距离,使得自行车后轮在两个固定件之间安装牢固,操作过程简便。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夹持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31.图6是手轮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11、底座;111、横杆;112、纵杆;1121、滑道;1122、插孔;12、支撑;121、第一支杆;122、第二支杆;2、阻尼装置;3、夹持装置;31、抱箍;32、连接杆;321、通道;322、穿道;33、螺杆;34、固定件;35、手轮;351、转杆;352、把手;353、斜齿轮;4、套管;41、轴承;5、滑块;51、卡块;511、穿孔;52、弹簧;53、插销;54、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智能调控的自行车训练器。参照图1,智能调控的自行车训练器包括支架1和安装在支架1上的阻尼装置2以及夹持装置3;夹持装置3用于夹持自行车后轮,阻尼装置2用于为自行车后轮提供摩阻力,使得人们可以在室内进行锻炼,自行车训练器上的阻尼装置2为习知构件,以下不做阐述。
35.参照图1,支架1包括底座11和两组支撑12;底座11包括两根横杆111和两根纵杆112,两根横杆111正对设置,两根纵杆112设置在两根横杆111之间,且两根纵杆112分别靠近横杆111端部设置,纵杆112的两端分别和两根横杆111焊接,使得两根横杆111和两根纵杆112围闭形成一个矩形框架;两组支撑12分别设置在矩形框架的两端,且两组支撑12正对设置。阻尼装置2固设在其中一根横杆111的中间位置,夹持装置3设置有两个,自行车后轮设置在两个夹持装置3之间,使得自行车后轮与阻尼装置2抵接。自行车后轮上还设置有测速装置,通过测速装置对运动人员的运动进行记录。
36.参照图2,支撑12包括第一支杆121和第二支杆122;第一支杆121的一端与纵杆112靠近阻尼装置2的一端铰接,第一支杆12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第一支杆121上套设有套管4,套管4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套管4和第一支杆121螺纹配合,套管4上还套设有轴承41,使得套管4的外周面和轴承41的内圈固定连接,轴承41的外圈与第二支杆122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杆122远离轴承41的一端固设有滑块5,纵杆112靠近第一支杆121的一侧开设有滑道1121,滑块5滑动安装在滑道1121内,使得第一支杆121、第二支杆122以及纵杆112之间组成三角形结构,第二支杆122所对应的第一支杆121和纵杆11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该三角形结构的形状可变。
37.参照图3,滑块5包括卡块51、弹簧52以及插销53;卡块51设置成正方体,卡块51上开设有穿孔511,穿孔511贯穿于卡块51正对设置的两个的侧面,弹簧52穿设在穿孔511内,弹簧52的两端各固设一个插销53,且插销53远离弹簧52的一端伸出穿孔511,插销53靠近弹簧52的一端固设有限位环54,防止插销53从穿孔511内完全弹出。
38.参照图2,滑道1121沿着纵杆1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滑道1121的横截面呈方形,纵杆112上开设有多对插孔1122,多对插孔1122沿着滑道1121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每对
包括两个插孔1122,其中一个插孔1122开设在滑道1121的一侧面上,另一个插孔1122开设在滑道1121的另一侧面上,且这两个插孔1122正对设置,插销53伸出穿孔511的一端插入插孔1122,使得滑块5在滑道1121内可进行有级调节,从而调节第二支杆122所对应的第一支杆121和纵杆112之间的夹角,进而对夹持装置3与阻尼装置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使得该自行车训练器上课安装不同尺寸大小的自行车后轮。
39.参照图4和图5,夹持装置3包括抱箍31、连接杆32、螺杆33、固定件34以及手轮35;抱箍31环抱在第一支杆121上,使得通过抱箍31将夹持装置3安装在第一支杆121上,抱箍31上设置有橡胶垫(图中不做标注),且橡胶垫沿着抱箍31的内周面设置一周,橡胶垫的设置增大了抱箍31与第一支杆12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夹持装置3在第一支杆121上安装牢固;连接杆32的一端与抱箍31的外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开设有通道321,通道321沿着连接杆3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通道321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螺杆33穿设在通道321内,螺杆33上的外螺纹和通道321内壁的内螺纹螺纹配合,螺杆33远离通道321底部的一端伸出通道321,且该端与固定件34固定连接;连接杆32的侧面上开设有穿道322,穿道322的中心轴线与通道321的中心轴线垂直,但不处于同一平面上,穿道322和通道321在连接杆32内有相交的部分,且该相交的部分贯通,手轮35穿设在穿道322内。
40.参照图5和图6,手轮35包括转杆351和分别固设在转杆351两端的把手352和斜齿轮353;转杆351靠近斜齿轮353的一端伸入穿道322,且斜齿轮353位于穿道322和通道321的贯通处,使得斜齿轮353和螺杆33螺纹配合,把手352位于连接杆32的外侧,使用时,通过旋拧把手352使斜齿轮353转动,使螺杆33在斜齿轮353的带动作用下沿着通道321的长度方向在通道321内运动,从而使自行车后轮固定安装在两个固定件34之间。
41.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先在自行车后轮上安装测速装置,再将自行车后轮设置在两个夹持装置3之间,安装之前,可通过调整套管4在第一支杆121上的位置或滑块5在滑道1121内的位置,使夹持装置3与阻尼装置2之间的距离与自行车后轮的直径相适配,这时,转动手轮35使螺杆33在通道321内运动,将自行车后轮固定安装在两个固定件34之间,并且通过测速装置对数据进行记录。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