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箱体组件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箱体组件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具体涉及箱体组件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对于具有门体和箱体的箱体组件,在门体相对箱体打开时,门体可能会对箱体造成挤压,也可能会出现门体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情况;这样会导致箱体损坏问题,以及箱体组件安装环境的干涉问题,例如对于嵌入式安装,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门体部分可能与嵌入墙体发生干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箱体组件及制冷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门体在打开过程中挤压箱体以及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箱体组件,所述箱体组件包括:
5.箱体,所述箱体用于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
6.门体,所述门体用于封堵所述开口;
7.铰链组件,设置成在所述箱体的枢轴侧,枢转连接所述箱体和所述门体;
8.其中,所述门体在所述枢轴侧具有内棱边和外棱边,在所述门体相对于所述箱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内棱边相较于所述外棱边更靠近所述箱体,所述门体进一步设置有第一参考平面和第二参考平面,其中所述第一参考平面经过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的所述内棱边且与所述开口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第二参考平面经过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的所述外棱边且与所述开口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第一参考平面和第二参考平面在所述门体相对所述箱体的打开过程中相对于所述箱体保持静止;
9.当所述门体在所述铰链组件作用下从第一打开角度相对所述箱体打开至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所述内棱边沿第二内棱边轨迹向所述第二参考平面朝向所述开口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一参考平面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运动,所述外棱边沿第二外棱边轨迹向所述第一参考平面运动,所述第二内棱边轨迹的切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之间的第三夹角逐渐增大,且对应于所述门体的每打开单位角度的变化幅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外棱边轨迹的切线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参考平面设置,或者以介于70度-110度之间的第四夹角相对于所述第一参考平面倾斜设置。
10.本技术箱体组件中门体与箱体由铰链组件枢转连接,可能会出现门体挤压箱体和门体超出箱体侧面的问题。因而本技术中限定了门体在铰链组件作用下由第一打开角度相对箱体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挤压箱体的内棱边的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以及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外棱边的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保证棱边能够平稳运动且不超出预定范围。
11.具体的,为方便描述运动轨迹的特征,限定了门体的第一参考平面和第二参考平面,第一参考平面经过关闭状态时的内棱边且与箱体开口所在平面平行,第二参考平面则
经过关闭状态时的外棱边且与箱体开口所在平面垂直。
12.为了减弱门体对箱体的挤压以及门体超出箱体侧面的问题,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x之间的第三夹角逐渐增大,且对应于门体12的每打开单位角度的变化增幅逐渐增大,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依据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设计,其切线方向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设置,或者以介于70度-110度之间的第四夹角相对于第一参考平面x倾斜设置,门体厚度大于等于2厘米。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4.图1是本技术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现有箱体组件中门体相对箱体的运动关系示意图;
16.图3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棱边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17.图4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角度与棱边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18.图5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参考点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19.图6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内参考点的选取范围示意图;
20.图7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外参考点的选取范围示意图;
21.图8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内参考点的轨迹切线方向角度示意图;
22.图9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外参考点的轨迹切线方向角度示意图;
23.图10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二实施例中门体运动瞬心的瞬心轨迹示意图;
24.图11是本技术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2是图11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铰链组件的铰链轴结构示意图;
26.图13是图11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铰链组件的铰链槽结构示意图;
27.图14是图11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处于关闭状态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28.图15是图11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29.图16是图11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二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30.图17是图12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三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3.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箱体组件100包括箱体11、门体12和铰链组件13。箱体11内部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门体12用于封堵开口,铰链组件13设置成在箱体11的枢轴侧,铰链组件13枢转连接门体12和箱体11,门体12即可在铰链组件13的作用下相对箱体11打开或关闭。
34.实现门体和箱体相对转动的铰链组件有多种形式,铰链组件的设置决定了门体和箱体的相对运动关系。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箱体组件900,如图2所示,图2是现有箱体组件中门体相对箱体的运动关系示意图。其中,在门体92打开到一定角度时,出现了门体92对箱体91造成挤压和门体92超出箱体组件900侧面的问题,箱体组件900侧面可能是箱体91的侧面或门体92关闭状态时的侧面,显然现有技术中的铰链组件93不能解决本技术的技术问题。
35.本技术中通过限定门体上棱边的运动轨迹,来缓解门体挤压箱体和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问题。而基于相对运动的计算原理,可根据棱边的运动轨迹确定门体和箱体的相对运动关系,继而确定箱体或门体上固定点的运动轨迹,根据固定点的运动轨迹继而可反推设计出铰链组件。因而能够实现本技术中棱边运动轨迹的铰链组件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36.具体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棱边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角度与棱边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37.本实施例门体12在枢轴侧具有外棱边121和内棱边122,在门体12相对于箱体11处于关闭状态时,内棱边122更靠近箱体11。本实施例中还进一步定义有第二参考平面y和第一参考平面x。第二参考平面y经过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外棱边121,且第二参考平面y与开口所在平面呈垂直设置,第一参考平面x经过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内棱边122,且第一参考平面x与开口所在平面呈平行设置。
38.门体12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相对箱体11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外棱边121沿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内棱边122则沿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以及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一侧运动。
39.内棱边122开始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的一侧运动,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x之间的第三夹角逐渐增大,且第三夹角对应于门体12的每打开单位角度的变化增幅逐渐增大,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的终点c2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造成较大的挤压,且门体12有空间打开较大的角度。
40.与此同时,依据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设计,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的切线方向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设置,或者以介于70度-110度之间的第四夹角相对于第一参考平面x倾斜,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当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的切线方向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为直线,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
41.依据上述轨迹的特征,在门体12由第一打开角度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
12不会对箱体11产生挤压,也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
42.本实施例中限定了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保证棱边能够平稳运动且不超出预定范围。其中,当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的切线方向以介于70度-110度之间的第四夹角相对于第一参考平面x倾斜,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的切线方向相对于第一参考平面x的第三夹角逐渐增大,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造成较大的挤压,以及门体12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
43.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的切线方向的相关限定决定了内棱边122可以挤压箱体11的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允许内棱边122对箱体11有一定程度的挤压,比如箱体11上若设置有可变形的门封,内棱边122对箱体11一定程度的挤压是可以忽略的。
44.同样,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的切线方向的相关限定决定了外棱边121可以超出箱体11侧面的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允许外棱边超出箱体11侧面一定程度,比如对于箱体组件的嵌入式使用,箱体11与其所嵌入的墙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则允许外棱边121超出箱体11侧面一定程度。
45.进一步的,在门体12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第四夹角保持不变,即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呈直线;或者,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以直线形式单调变化,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呈弧线,外棱边121沿直线或者弧线形的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运动顺畅。
46.并且,第四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大于等于10度,即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整体平缓,保证外棱边121沿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运动的流畅性。
47.同样,在门体12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第三夹角逐渐增加,即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呈弧线,内棱边122沿弧线形的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运动顺畅。
48.并且第三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大于等于35度,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整体平缓,保证内棱边122沿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运动的流畅性。
49.从而门体12整体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顺畅,避免出现滑动卡顿的情况。
50.进一步的,内棱边122开始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的一侧运动,且内棱边122的运动轨迹,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其终点c2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且到第一参考平面的距离大于等于0.3t。使得门体12有空间打开更大的角度。
51.在这个过程中,依据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设计,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5t,其超出第二参考平面y背离开口一侧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距离d1。
52.依据上述轨迹的特征,在门体12由第一打开角度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产生挤压,也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组件侧面。
5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打开角度可以为0度,即门体12为关闭状态。门体12由关闭状态相对箱体11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可依照上述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和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运动。
54.当然,为了使得门体12运动更稳定顺畅,且进一步实现门体12不过度挤压箱体11,且不过度超出箱体11侧面,门体12可能依照其他的轨迹运动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后,再沿着上述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和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运动。
55.门体12在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从相对箱体11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前,即相对箱
体11从关闭状态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外棱边121沿着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内棱边122沿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第一参考平面x和第二参考平面y在门体12相对箱体11的打开过程中,并不会随之移动,是相对于箱体11保持静止的参考平面。而在门体12和箱体11枢转连接的关系下,门体12打开过程中,内棱边122相对第二参考平面y的最终运动方向,外棱边121相对第一参考平面x的最终运动方向必然是以上所述的方向。
56.进一步的,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切线方向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设置,或者以逐渐接近90度的第二夹角相对于第一参考平面x倾斜设置,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切线方向沿第一参考平面x设置,或者以小于等于10度的第一夹角相对于第一参考平面x倾斜。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长于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且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与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长度比例为3.5-4.5。
57.本实施例中限定了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同时配合限定了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和第一外棱边轨迹a1ba的长度比例,保证棱边能够平稳运动且不超出预定范围。
58.其中,当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切线方向,以逐渐接近90度的第二夹角相对于第一参考平面x倾斜,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造成较大的挤压。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切线方向,相对于第一参考平面x的第一夹角为最大值10度时,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
59.并且,当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切线方向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切线方向沿第一参考平面x设置时,两轨迹即为直线,第一打开角度最大可达到90度,此种情况下,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长于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且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与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长度比例为3.5-4.5。
60.进一步的,在门体12从关闭状态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第一夹角保持不变,即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呈直线;或者,第一夹角以直线形式单调变化,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呈弧线,内棱边122沿直线或弧线形的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运动顺畅。
61.并且,第一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小于5度,即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整体平缓,进一步保证内棱边122沿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运动的流畅性。
62.同样,在门体12从关闭状态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第二夹角保持不变,即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呈直线;或者,第二夹角逐渐接近90度,即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呈弧线,外棱边121沿直线或弧线形的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运动顺畅。
63.从而门体12整体在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顺畅,避免出现滑动卡顿的情况。
64.在一实施例中,对于外棱边121和内棱边122在各自方向上的运动,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超出第二参考平面y背离开口一侧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预定距离d1;第一内棱边a2b2的轨迹超出第一参考平面x朝开口一侧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二预定距离d2。
65.本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了运动轨迹能够超出参考平面的距离,保证棱边能够平稳运动且不超出预定范围。第一预设距离d1的相关限定决定了外棱边121可以超出箱体11侧面的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允许外棱边121超出箱体11侧面一定程度,如对于箱体组件的嵌入式使用,箱体11与其所嵌入的墙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则允许外棱边121超出箱体11侧面一定程度。
66.同样,第二预设距离d2的相关限定决定了内棱边122可以挤压箱体11的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允许内棱边122对箱体11有一定程度的挤压,如箱体11上若设置有可变形的门封,内棱边122对箱体11一定程度的挤压是可以忽略的。
67.因而,第一预定距离和第二预定距离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产品设计需要来确定,例如可根据箱体组件所嵌入的墙体和箱体组件之间的距离来确定第一预定距离,可以根据箱体上门封的厚度或弹性来确定第二距离;本实施例中采用门体厚度来进行标量,限定第一预定距离和第二预定距离为门体厚度的0~0.15倍,若选0倍,即限定门体不挤压箱体以及不超出箱体组件侧面,本实施例中具体可选0.1倍,即允许超出门体厚度的0.1倍;还可根据经验值限定,第一预定距离为0mm~4mm,第二预定距离为0mm~2mm,同样,若都选0mm,即限定不会超出;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定距离为3mm,第二预定距离为1mm,即允许超出的距离。
68.总体来说,本实施例中门体12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从相对箱体11关闭的状态到打开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内棱边122沿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运动,外棱边121沿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运动。其中,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和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切线方向,以及其和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与所述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长度均有一定的特征,门体12依据该轨迹运动,从而可减弱甚至避免门体12对箱体11造成挤压,以及门体12超出箱体11侧面。
69.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终点b2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上,或者终点b2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且到第一参考平面x的距离小于等于0.058t;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终点b1位于第二参考平面y上,或者终点b1位于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的一侧且到第二参考平面y的距离小于等于0.135t,其中,t为门体厚度。具体地,门体厚度大于等于2厘米。
70.即门体12打开第一打开角度后,门体12的内棱边122不会挤压箱体11,且不过度远离箱体11运动;外棱边121则不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且不过度的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使得门体12在打开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移位问题,门体12的运动更为稳定。
71.在本实施例中,若门体12外棱边121沿着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内棱边122和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运动至门体12打开90度,门体12会出现无法继续打开的情况。
72.然而为了满足日常使用需求,门体12的最大打开角度一般需要大于90度,因而门体12棱边沿着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和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运动门体12打开小于90度后,即可沿着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和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打开第二打开角度,第二打开角度能够打开大于90度。
73.在铰链组件13的作用下,门体12还可以相对箱体11继续从第二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三打开角度,在此过程,内棱边122沿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向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一侧运动,外棱边121沿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该运动方向的轨迹也对应门体12更大的打开角度。
74.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和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具体为同心设置的圆弧,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的曲率半径为0.55t-0.67t,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的曲率半径为0.45t-0.55t。
75.在门体12的棱边沿着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和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运动后,为了实现更大的开门角度,也可直接沿着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和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运动,从而解决挤压箱体11和超出箱体11侧面的问题。
76.但在依据第一轨迹加第三轨迹设计铰链组件13后,门体12通过铰链组件13实现转动时,容易在转动过程中出现晃动现象,为进一步优化,解决晃动问题,在第一轨迹和第三轨迹之间加入第二轨迹,使得门体12的运动过程更加的稳定顺畅。
77.并且考虑到铰链组件13的设计,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与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的曲率半径比值为1.22,能够防止铰链组件13上对应第三轨迹的结构出现干涉问题。
78.具体来说,三段轨迹的设计,第一轨迹对应的第一打开角度为25度~31度,第二轨迹对应的第二打开角度是57度~60度,第三轨迹对应的第三打开角度是122度~132度。
79.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长度是0.465t,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长度是0.115t。
80.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的长度为0.2285t,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设置为使得外棱边121在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上的运动距离与门体12相对箱体11的转动角度满足以下公式:
[0081][0082]
其中,θ1为转动角度,θ为100度-113度的预设角度,t1为运动距离。
[0083]
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的圆心位于门体12内,且曲率半径是0.61t,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的圆心位于门体12内,且曲率半径是0.5t。圆心到第一参考平面x的垂直距离为0.6t,且圆心到第二参考平面y的垂直距离为0.5t。
[0084]
在进行实际设计时,考虑到安装变形等问题,可以选取参考点进行轨迹设计,从而为门体12上的棱边预留公差,保证避免门体12挤压箱体11,以及超出箱体11侧面。
[0085]
如图5至图9所示,图5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参考点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内参考点的选取范围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外参考点的选取范围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内参考点的轨迹切线方向角度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外参考点的轨迹切线方向角度示意图。
[0086]
本实施例中设置外参考点r1和内参考点r2,外参考点r1与外棱边121相邻设置,内参考点r2与内棱边122相邻设置。首先定义第三参考平面z,第三参考平面z与第一参考平面x平行,且其经过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外棱边121。
[0087]
具体来说,内参考点r2到第二参考平面y和第一参考平面x的垂直距离均小于等于0.1t。内参考点r2的选取范围为以内棱边122为中心,边长0.2t的矩形区域。
[0088]
同样,外参考点r1到第二参考平面y和第三参考平面z的垂直距离均小于等于0.1t。外参考点r1的选取范围为以外棱边121为中心,边长0.2t的矩形区域。
[0089]
外参考点r1可以选取在外棱边121,内参考点r2可以选取在内棱边122上。
[0090]
内参考点r2和外参考点r1的轨迹设计思路也是依据以上内棱边122和外棱边121的轨迹设计思路,当门体12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相对箱体11从关闭状态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内参考点r2沿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外参考点r1沿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朝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
[0091]
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可能的特征与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均类似,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可能的特征与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均类似,以下具体说明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和第二外参考点轨迹e1f1的切线方向:
[0092]
参见图6和图8,以门体12在关闭状态下的内棱边122上任一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
以经过原点的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上,且垂直第二参考平面y的直线为x轴,以经过原点的位于第二参考平面y上,且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的直线为y轴,内参考点r2分别取(-0.1t,0.1t)、(0,0.1t)、(0.1t,0.1t)、(-0.1t,0)(0,0)、(0.1t,0)、(-0.1t,-0.1t)、(0,-0.1t)、(0.1t,0.1t),对应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在图8上从第一排起由左向右依次排序。
[0093]
由图可知,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的切线方向沿第一参考平面x设置,或者以不大于10度的第五夹角相对于第一参考平面x倾斜。
[0094]
进一步的,在门体12从关闭状态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第五夹角保持不变,或以直线形式单调变化,第五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小于5度。
[0095]
参见图7和图9,以门体12在关闭状态下的外棱边121上任一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以经过原点的位于第三参考平面z上,且垂直第二参考平面y的直线为x轴,以经过原点的位于第二参考平面y上,且垂直于第三参考平面z的直线为y轴,外参考点r1分别取(-0.1t,0.1t)、(0,0.1t)、(0.1t,0.1t)、(-0.1t,0)(0,0)、(0.1t,0)、(-0.1t,-0.1t)、(0,-0.1t)、(0.1t,0.1t),对应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在图9上从第一排起由左向右依次排序。
[0096]
由图可知,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的切线方向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设置,或者以逐渐接近90度的第六夹角相对于第一参考平面x倾斜。
[0097]
进一步的,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长于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的长度,且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与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的长度比值为3.5~4.5。
[0098]
为方便设计,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为直线,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为直线。基于内参考点r2的选取位置,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可以平行于第一参考平面x或沿着第一参考平面x;而基于外参考点r1的选取位置,第一外参考点轨迹平行于第二参考平面y或沿着第二参考平面y。从而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切线方向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切线方向沿第一参考平面x设置。
[0099]
同样的,对应于内棱边122和外棱边121,内参考点r2和外参考点r1均可能出现第二轨迹和第三轨迹。其中,第二内参考点轨迹f2g2可能的特征与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类似,第二外参考点轨迹f1g1可能的特征与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类似;第三内参考点轨迹g2h2可能的特征与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类似,第三外参考点轨迹g1h1可能的特征与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类似。
[0100]
以下具体说明第二内参考点轨迹f2g2和第二外参考点轨迹f1g1的切线方向:
[0101]
参见图6和图8,以门体12在关闭状态下的内棱边122上任一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以经过原点的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上,且垂直第二参考平面y的直线为x轴,以经过原点的位于第二参考平面y上,且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的直线为y轴,内参考点r2分别取(-0.1t,0.1t)、(0,0.1t)、(0.1t,0.1t)、(-0.1t,0)(0,0)、(0.1t,0)、(-0.1t,-0.1t)、(0,-0.1t)、(0.1t,0.1t),对应第二内参考点轨迹f2g2在图8上从第一排起由左向右依次排序。
[0102]
由图可知,第二内参考点轨迹f2g2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x之间的第七夹角逐渐增大,且对应于门体12的每打开单位角度的变化幅度逐渐增大。
[0103]
进一步的,第七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大于等于35度。
[0104]
参见图7和图9,以门体12在关闭状态下的外棱边121上任一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以经过原点的位于第三参考平面z上,且垂直第二参考平面y的直线为x轴,以经过原点的位于第二参考平面y上,且垂直于第三参考平面z的直线为y轴,外参考点r1分别取(-0.1t,
0.1t)、(0,0.1t)、(0.1t,0.1t)、(-0.1t,0)(0,0)、(0.1t,0)、(-0.1t,-0.1t)、(0,-0.1t)、(0.1t,0.1t),对应第二外参考点轨迹f1g1在图9上从第一排起由左向右依次排序。
[0105]
由图可知,第二外参考点轨迹f1g1的切线方向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或者以介于70度-110度之间的第八夹角相对于第一参考平面x倾斜。
[0106]
进一步的,在门体12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第八夹角保持不变,或以直线形式单调变化,第八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10度。
[0107]
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当门体12相对箱体11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内参考点r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以及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运动,外参考点r1朝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
[0108]
为方便设计,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外参考点轨迹f1g1为直线,沿第二参考平面y或平行于第二参考平面y设置。第二内参考点轨迹f2g2设置成使得外参考点r1在第二外参考点轨迹上的运动距离与门体12的转动角度满足以下公式:
[0109][0110]
其中,θ1为转动角度,θ为100度-113度的预设角度,t1为运动距离。
[0111]
进一步的,本技术还通过限定门体运动瞬心的运动轨迹,来缓解门体挤压箱体和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问题。门体和箱体的相对运动从运动本质上可转换为门体瞬心的运动,通过设计瞬心的运动轨迹,可限定门体和箱体的相对运动关系,即可限定门体不过度挤压门缝以及门体不过度超出箱体组件的侧面。而在设计瞬心的运动轨迹后,继而可根据运动瞬心的运动轨迹确定箱体或门体上固定点的运动轨迹,根据固定点的运动轨迹继而可反推设计出铰链组件。因而能够实现本技术中运动瞬心运动轨迹及棱边运动轨迹的铰链组件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112]
本第二实施例相较于第一实施例仅从另外的角度
‑‑
门体运动瞬心的运动轨迹—来进行设计,因此继续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附图和标号。具体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二实施例中门体运动瞬心的瞬心轨迹示意图。
[0113]
本实施例中限定了门体12的运动瞬心的运动轨迹,具体地,运动瞬心以外棱边121为起点沿第一瞬心轨迹a3b3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并同时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造成较大的挤压,以及门体12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
[0114]
门体12的运动瞬心的运动轨迹的相关限定决定了内棱边122可以挤压箱体11的程度,以及外棱边121可以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允许内棱边122对箱体11有一定程度的挤压,若箱体11上若设置有可变形的门封,内棱边122对箱体11一定程度的挤压是可以忽略的;同样的,可以允许外棱边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一定程度,如对于箱体组件的嵌入式使用,箱体11与其所嵌入的墙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则允许外棱边121超出箱体11侧面一定程度。
[0115]
需要说明的是,在刚体平面运动中,只要刚体上任一平行于某固定平面的截面图形s(或其延伸)在任何瞬时的角速度ω不为零,就必有速度为零的一点p',称为速度瞬心。在该瞬时,就速度分布而言,截面图形(或其延伸)好像只是在绕固定平面上重合于p'的一点p而转动,点p称为转动瞬心。本实施例中的运动瞬心可以是门体12的转动瞬心或速度瞬
心。
[0116]
进一步的,运动瞬心和内棱边122的垂直连线与第一参考平面x之间的夹角介于85-9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保证内棱边122的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且不会对箱体11造成过度挤压。其中,具体限定了开门过程中运动瞬心和内棱边122的垂直连线与第一参考平面x之间的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为95度或85度时,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造成较大的挤压。
[0117]
同样的,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与第二参考平面y之间的夹角介于85-9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保证外棱边122的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且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其中,具体限定了开门过程中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与第二参考平面y之间的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为95度或85度时,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
[0118]
在一实施例中,运动瞬心和内棱边122的垂直连线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在门体12打开到第一角度的过程中,内棱边122的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呈直线,且平行于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垂直于第二参考平面y,在门体12打开到第一角度的过程中,外棱边121的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呈直线,且平行于第二参考平面y。本实施例通过限定运动瞬心与内棱边122和外棱边121的位置关系,保证棱边能够平稳运动,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挤压箱体11,以及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
[0119]
在一实施例中,在门体12打开到第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的运动瞬心的第一瞬心轨迹a3b3为圆弧,圆弧的圆心位于内棱边122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的中点,圆弧的直径为内棱边122和外棱边121之间的垂直距离。当门体12的运动瞬心沿第一瞬心轨迹a3b3移动的过程中,内棱边122的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呈直线,且平行于第一参考平面x,外棱边121的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呈直线,且平行于第二参考平面y。本实施例通过限定运动瞬心的第一瞬心运动轨迹,保证棱边能够平稳运动,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挤压箱体11,以及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
[0120]
进一步的,运动瞬心和圆心的连线与圆心和第一瞬心轨迹a3b3的起始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等于门体12相对于箱体11的实际打开角度。运动瞬心的移动与门体12的第一打开角度呈规律性变化,门体12整体在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顺畅,避免出现滑动卡顿的情况,并且保证门体12不会挤压箱体11,以及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具体的,第一打开角度介于25度至31度之间,例如第一打开角度可以为25度、28度、30度或者31度等。在第一打开角度内,可保证门体12不会挤压箱体11,以及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
[0121]
总体来说,在铰链组件13的作用下,本实施例中门体12相对箱体11从关闭状态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的运动瞬心以外棱边121为起点,沿第一瞬心轨迹a3b3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并同时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其中,第一瞬心轨迹a3b3具有一定的特征,门体12依据第一瞬心轨迹a3b3运动,从而可减弱甚至避免门体12对箱体11造成挤压,以及门体12超出箱体11侧面。
[0122]
即门体12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过程中,门体12的内棱边122不会挤压箱体11,且不过度远离箱体11运动;外棱边121则不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且不过度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使得门体12在打开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移位问题,门体12的运动更为稳定。
[0123]
在本实施例中,若门体12的运动瞬心沿着第一运动瞬心轨迹运动至门体12打开90
度,则会出现门体12无法继续打开的情况,而门体12的最大打开角度一般需要大于90度,因而门体12运动瞬心沿着第一内瞬心轨迹运动至门体12打开小于90度后,采用其他瞬心轨迹运动,使得其之后能够打开大于90度。
[0124]
如前所述,门体12可能在打开第一打开角度后,沿着另外的轨迹运动。本实施例中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门体12相对箱体11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瞬心沿第二瞬心轨迹b3c3朝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第二瞬心轨迹b3c3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x的夹角介于85度至95度之间。
[0125]
依据上述轨迹的特征,在门体12由第一打开角度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在门体12由第一打开角度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产生挤压,也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使得门体12有空间打开更大的角度。
[0126]
其中,运动瞬心沿第二瞬心轨迹b3c3朝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且第二瞬心轨迹b3c3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x的夹角介于85度至9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由于运动瞬心始终位于外棱边121背离第二参考平面y一侧,保证外棱边122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由于运动瞬心始终位于内棱边121背离第一参考平面x一侧,保证内棱边122的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且不会对箱体11造成过度挤压。
[0127]
进一步的,第二瞬心轨迹b3c3为直线且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设置,在门体12由第一打开角度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外棱边121的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呈直线,且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平行于第二参考平面y设置,能够保证外棱边121不会过多超出箱体11侧面;内棱边122远离第一参考平面x移动,保证门体12不会过度挤压箱体11。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的终点c2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使得门体12有空间打开更大的角度。并且,运动瞬心的第二瞬心轨迹b3c3与门体12的第二打开角度呈规律性变化,门体12整体在由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顺畅,避免出现滑动卡顿的情况。
[0128]
进一步的,在门体12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与第二参考平面y之间的夹角介于85度至9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保证外棱边122的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且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其中,具体限定了开门过程中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与第二参考平面y之间的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为95度或85度时,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而当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垂直于第二参考平面y时,即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接于第二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时,门体12的运动瞬心沿第二瞬心轨迹b3c3移动的过程中,外棱边121的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呈直线,且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
[0129]
与此同时,在门体12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内棱边122到运动瞬心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从而内棱边122的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其终点c2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使得门体12有空间打开更大的角度,并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对箱体产生挤压。
[0130]
依据上述轨迹的特征,在门体12由第一打开角度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产生挤压,也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
[0131]
具体的,第二打开角度介于57度至60度之间,第一打开角度可以为57度、58度、59度或者60度等。在第二打开角度内,可保证门体12不会挤压箱体11,以及门体12不会超出箱
体11侧面。
[0132]
在铰链组件13的作用下,门体12还可以相对箱体11继续从第二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三打开角度,在此过程中,运动瞬心可保持不变,门体12整体绕运动瞬心转动,该运动方向的轨迹也对应门体12更大的打开角度。
[0133]
如前所述,在门体12相对箱体11由第二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三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瞬心以第二运动瞬心的终点保持不变,内棱边122的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和外棱边121的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具体为同心设置的圆弧。
[0134]
依据上述轨迹的特征,在门体12由第二打开角度到第三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产生挤压,也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
[0135]
在门体12的运动瞬心沿着第一瞬心轨迹a3b3运动后,为了实现更大的开门角度,也可直接以第一瞬心轨迹a3b3的终点为第三瞬心轨迹c3d3实现门体12的转动,从而解决挤压箱体11和超出箱体11侧面的问题。
[0136]
但在依据第一瞬心轨迹a3b3加第三瞬心轨迹设计铰链组件13后,门体12通过铰链组件13实现转动时,容易在转动过程中出现晃动现象,为进一步优化,解决晃动问题,在第一瞬心轨迹a3b3和第三瞬心轨迹之间加入第二瞬心轨迹b3c3,使得门体12的运动过程更加的稳定顺畅。
[0137]
从门体12棱边的轨迹设计出发,基于相对运动的设计原理,可设计多种铰链组件结构。例如图11-13所示,图11是本技术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铰链组件的铰链轴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1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铰链组件的铰链槽结构示意图。
[0138]
本第三实施例相较于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仅具体化了铰链组件的结构,因此标号继续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标号。本实施例箱体组件100中铰链组件13的设计是将门体12棱边的运动轨迹转化为门体12或箱体11上两个固定点的运动轨迹,然后基于两个固定点的运动轨迹,设计相应的机械结构,铰链组件13包括第一导向机构135和第二导向机构136,分别实现两个固定点的运动轨迹,即两导向机构配合可以使得门体12棱边沿着预设轨迹运动。
[0139]
在图11-13中导向机构为槽柱配合结构。显然,基于轨迹设计出的导向机构还可以是连杆结构,槽柱+连杆结构等。
[0140]
本实施例中的铰链组件13为双轴双槽,且双槽设置在门体12上,双轴设置在箱体11上。同理,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双槽设置在箱体11上,双轴设置在门体12上;或者门体12上设置一轴一槽,对应箱体11也设置一轴一槽;或者如前所述,可将门体12和箱体11上的轴槽结构转化连杆结构,或轴+轨道滑动结构等。
[0141]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铰链组件13包括设置在箱体11上的第一铰链轴131和第二铰链轴132,以及设置在门体12上的第一铰链槽133和第二铰链槽134。其中,第一铰链轴131在第一铰链槽133内运动,二者构成第一导向机构135;第二铰链轴132在第二铰链槽134内运动,二者构成第二导向机构136;实现如图3所示门体棱边的运动轨迹,继而解决门体12对箱体11的挤压问题,以及超出箱体11侧面的问题。
[0142]
门体12打开过程中,铰链组件13的运动状态如图14-17,图14是图11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处于关闭状态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图15是图11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图16是图
11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二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图17是图11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三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0143]
本实施例中第一铰链槽133包括第一槽段1331、第二槽段1332和第三槽段1333,第二铰链槽134则包括第四槽段1341和第五槽段1342。
[0144]
门体12相对箱体11由关闭状态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第一铰链轴131沿第一槽段1331运动,第二铰链轴132沿第四槽段1341运动,对应实现图3中的第一轨迹。
[0145]
门体12相对箱体11由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第一铰链轴131沿第二槽段1332运动,第二铰链轴132沿第五槽段1342运动,对应实现图3中的第二轨迹。
[0146]
门体12相对箱体11由第二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三打开角度,第一铰链轴131沿第三槽段1333运动,第二铰链轴132在第五槽段1342的底端不发生位置变动,对应实现图3中的第三轨迹。
[0147]
其中,第一铰链槽133与第二铰链槽134,在朝第一参考平面的方向上有彼此分离的趋势。第一槽段1331相较于第四槽段1341背离第二参考平面y的一侧,且向第二参考平面y和第一参考平面x延伸,第一槽段1331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x的夹角大于第四槽段1341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x的夹角。
[0148]
本实施例中铰链组件13的设计使得门体12可稳定顺畅的相对箱体11打开,并且不会对箱体11造成挤压,也不会超出箱体11的侧边,便于嵌入式使用。
[0149]
综上,对于本技术来说,对应于门体棱边的不同的运动轨迹,可对应设计不同的铰链组件,均可减弱门体打开时挤压箱体及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问题。以上箱体组件的设计可应用于具有门体,且存在挤压箱体问题和超出箱体组件时干涉问题的情况,如冰箱、柜子等产品。
[0150]
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中包括上述箱体组件100,即采用上述门体12、箱体11以及门体12和箱体11之间的铰链组件13。制冷设备可以是冰箱、冷柜、酒柜、生鲜柜等。
[0151]
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152]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