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藏冷冻存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制冷设备,例如风冷冰箱,其冷藏间室的温度传感器一般置于冷藏风道板上,通过冷藏风道板靠下端1/3—1/4的位置开口,对于开口的内部起与温度传感器对应的卡口装配结构,既能隐藏冷藏传感器,又能很好的感知冷藏间室的温度。
3.而对于直冷冰箱来说,冷藏间室内一般没有二次装配可供冷藏传感器隐藏装配的结构件,因此冷藏传感器一般设置在冷藏间室侧壁上,将冷藏传感器放在冷藏传感器盖中固定,再将传感器盖固定在冷藏间室侧壁上,传统的传感器盖内部狭小,正面开口,感受温度的变化的精度较差,外形并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外形美观的制冷设备。
5.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升温度检测的精度。
6.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其包括:
7.外壳、储物内胆,所述外壳与所述储物内胆之间具有发泡层,所述储物内胆限定有储物间室,所述储物间室的一个壁部形成有连通口;
8.预埋盒,预埋在所述发泡层中,具有开口与所述连通口相对的配合槽;
9.罩体,位于所述储物间室内,具有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并与所述配合槽相对的安装槽,所述罩体盖装于所述配合槽上,以覆盖所述连通口和所述开口,且所述罩体的可视面为连续的表面,所述罩体的非可视面形成有通风口,以将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储物间室连通,便于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储物间室的温度。
10.可选地,所述壁部为所述储物间室的横向侧壁;
11.所述罩体的可视面为所述罩体与所述连通口相对的表面和所述罩体的前表面;
12.所述罩体的非可视面为所述罩体的上端面和/或下端面和/或后端面。
13.可选地,所述罩体的上端面、下端面和后端面均形成有所述通风口;
14.所述上端面形成的所述通风口的前后延伸的尺寸大于所述上端面前后延伸尺寸的一半;
15.所述下端面形成的所述通风口的前后延伸的尺寸大于所述下端面前后延伸尺寸的一半;
16.所述后端面形成的所述通风口的横向延伸尺寸大于所述后端面横向延伸尺寸的一半。
17.可选地,所述安装槽朝向所述配合槽的壁面形成有向所述配合槽方向凸出的限位卡爪,所述限位卡爪用于将所述温度传感器卡于其中。
18.可选地,所述安装槽朝向所述配合槽的壁面还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扣,所述配
合槽朝向所述安装槽的壁面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卡扣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卡扣;
19.所述第一卡扣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扣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倒钩,所述第一卡扣的所述倒钩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扣的所述倒钩配合钩接。
20.可选地,所述安装槽朝向所述配合槽的壁面还形成有向所述配合槽方向凸出的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加强筋;
21.所述配合槽朝向所述安装槽的壁面还形成有向所述安装槽方向凸出的至少一组定位配合筋,所述一组定位配合筋对应有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加强筋,所述一组定位配合筋包括沿前后间隔分布的两个定位配合筋,所述第一定位加强筋设置为插入对应的所述两个定位配合筋之间的间隔空间,以利用所述第一定位加强筋与对应的所述两个定位配合筋对所述罩体的前后方向进行限位。
22.可选地,所述安装槽朝向所述配合槽的壁面还形成有向所述配合槽方向凸出并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加强筋前方的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加强筋;
23.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卡扣位于所述配合槽的前端面的后方,并与所述配合槽的前端面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定位加强筋设置为插入所述配合槽的前端面与位于所述配合槽的前端面后方的所述第二卡扣之间的间隔空间,以利用所述第二定位加强筋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扣、所述配合槽的前端面对所述罩体的前后方向进行限位。
24.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扣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卡扣沿上下方向分布,另外两个所述第一卡扣位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卡扣的前方,并沿上下分布;
25.所述限位卡爪位于上下分布的所述两个所述第一卡扣之间;
26.所述第二卡扣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二卡扣与四个所述第一卡扣一一对应。
27.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加强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加强筋沿上下分布,且上方的所述第一定位加强筋位于上方的两个所述第一卡扣之间,下方的所述第一定位加强筋位于下方的两个所述第一卡扣之间;
28.所述定位配合筋为两组,两组所述定位配合筋沿上方下方,与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加强筋一一对应;
29.所述第二定位加强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加强筋沿上下分布,并分别位于前侧的两个上下分布的所述第一卡扣的前方,设置为分别插入所述配合槽的前端面与右侧的上下分布的两个所述第二卡扣之间的间隔空间。
30.可选地,所述开口的周缘形成有凸筋,所述凸筋设置为穿过所述壁部与所述连通口平齐。
31.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罩体的可视面上不具有开口,通风口形成于罩体的非可视面,不仅视觉美观,而且通风口不易被异物侵入或出现脏堵。
32.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罩体的上端面、下端面和后端面上均设置有较大尺寸的通风口,增加了储物间室与罩体的空气循环量,使温度传感器更好地感知储物间室的温度变化,提高温度检测的精度。
33.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罩体、预埋盒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扣、加强筋,可防止罩体的前后左右晃动,提升罩体与预埋盒装配的稳固。
34.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
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5.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6.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预埋盒和罩体的装配结构俯视示意图;
38.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预埋盒和罩体的装配结构仰视示意图;
39.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预埋盒和罩体的一个方向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以及
40.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预埋盒和罩体的另一方向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制冷设备100可以是冰箱、冷柜等具有冷藏冷冻功能的设备,本实施例以图1所示的冰箱为例,结合图4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创造展开详细说明。为了便于描述,说明书中提及的“上”、“下”、“前”、“后”、“顶”、“底”、“横向”等方位均按照制冷设备100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限定。
42.制冷设备100一般性地包括外壳(未示出)和储物内胆110,外壳与储物内胆110之间填充有发泡层,储物内胆110限定有储物间室111,储物间室111内一般设置有检测其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0,为保护温度传感器40免受外部的影响,制冷设备100一般为温度传感器40配备保护结构,保护结构一般包括预埋在发泡层中的预埋盒20和置于储物间室111内通过储物间室111的壁部形成的连通口(未示出)与预埋盒20装配的罩体30,罩体30上开设有通风口30a,储物间室111的空气通过通风口30a进入罩体30内与温度传感器40接触,使温度传感器40能够检测到储物间室111的温度。
43.本实施例中,预埋盒20具有配合槽21,配合槽21的开口与储物间室111的连通口相对,罩体30具有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40并与配合槽21相对的安装槽31,罩体30盖装于配合槽21上,覆盖连通口和开口,将温度传感器40保护于罩体30与预埋盒20限定的区域内。特别地,罩体30的可视面为连续的表面,也即是说罩体30的易于被看见的表面上为无孔洞的连续平整的表面,罩体30的非可视面(不易被用户看见的表面)形成有通风口30a,将安装槽31与储物间室111连通,便于温度传感器40检测储物间室111的温度。
44.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罩体30的可视面上不具有开口,通风口30a形成于罩体30的非可视面,不仅视觉美观,而且通风口30a不易被异物侵入或出现脏堵等问题。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口可形成于储物间室111的一个横向(左右)侧壁,也即是说,前述的储物间室111的一个壁部可以是储物间室111的侧壁。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口可形成于储物间室111的后壁或顶壁。
46.对于风冷冰箱,风道的位置并不局限于储物间室111的后侧,还可位于储物间室111的横向侧部,因此,温度传感器40、罩体30、预埋盒20的位置也不会局限于储物间室111的后侧,也可处于储物间室111的横向侧部。
47.对于直冷冰箱而沿,蒸发器的位置也不局限于储物间室111的后侧,温度传感器40、罩体30、预埋盒20的位置也不会局限于储物间室111的横向侧部,也可处于储物间室111的后部。
48.在附图所述的实施例中,连通口形成于储物间室111的一个横向侧壁,罩体30的可视面为罩体30与连通口相对的表面和罩体30的前表面,罩体30的非可视面为罩体30的上端面和/或下端面和/或后端面。当连通口位于储物间室111的横向侧壁时,罩体30自然也位于储物间室111的横向侧壁与连通口对应的位置,罩体30与连通口相对的表面、罩体30的前表面易于被看见,而罩体30的上端面、下端面、后端面不易被看见。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通过将通风口30a形成于罩体30的上端面和/或下端面和/或后端面,使储物间室111横向侧壁上的罩体30保持外形美观。
49.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罩体30的上端面、下端面和后端面均形成有通风口30a,上端面形成的通风口30a的前后延伸的尺寸大于上端面前后延伸尺寸的一半,下端面形成的通风口30a的前后延伸的尺寸大于下端面前后延伸尺寸的一半,后端面形成的通风口30a的横向延伸尺寸大于后端面横向延伸尺寸的一半,以增加罩体30的上端面、下端面和后端面上的各个通风口30a的尺寸,增加储物间室111与罩体30的空气循环量,使温度传感器40更好地感知储物间室111的温度变化,提高温度检测的精度。
50.如图2至图4所示,罩体30的上端面、下端面的横向上的内边缘均向外凹陷形成有缺口,缺口即为上端面、下端面的通风口30a,上端面、下端面的通风口30a由水平面截取的截面为u形,通风口30a的前后延伸的尺寸远大于横向延伸的尺寸,也即是说,上端面、下端面的通风口30a大致呈长条状。上端面的通风口30a在前后方向处于上端面的大致中间区域,下端面的通风口30a在前后方向上处于下端面的大致中间区域。
51.罩体30的后端面的横向上的内边缘向外凹陷形成另一缺口,另一缺口即为后端面的通风口30a,后端面的通风口30a由横向延伸的竖直面截取的截面为u形,后端面的通风口30a在横向上处于后端面的大致中间区域。
52.预埋盒20的配合槽21的开口的周缘形成有凸筋26,凸筋26设置为穿过储物间室111的前述壁部与连通口平齐,也即是说,凸筋26的厚度与储物间室111的壁厚一致,凸筋26起定位作用,方便罩体30与预埋盒20的装配,同时增大预埋盒20的强度。
53.预埋盒20的配合槽21的前端面开设有过线口241,便于温度传感器40的导线通过。预埋盒20还包括位于配合槽21右侧的预设槽25,制冷设备100发泡时,预埋盒20预埋进制冷设备100内,在发泡之前温度传感器40被置于预设槽25中,待制冷设备100发泡结束,操作人员再将预设槽25中的温度传感器40由预埋盒20的配合槽21的前端面的过线口241拿出固定在罩体30上。
54.罩体30可设置于储物间室111的下部区域,如图1所示,罩体30位于储物间室111的最下层搁架与抽屉式储物盒的搁架之间,较为靠近最下层搁架的位置。储物间室111一般为制冷设备100的冷藏室。
55.为便于温度传感器40的固定,安装槽31朝向配合槽21的壁面形成有向配合槽21方
向凸出的限位卡爪35,限位卡爪35用于将温度传感器40卡于其中,保持温度传感器40的稳固。
56.如图4所示,限位卡爪35为两个,两个限位卡爪35前后分布,位于后方的限位卡爪35用于卡紧温度传感器40的主体部,前方的限位卡爪35用于卡紧温度传感器40的导线。
57.安装槽31朝向配合槽21的壁面(也即是说安装槽31横向上的壁面)还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扣32,配合槽21朝向安装槽31的壁面形成有与至少两个第一卡扣32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卡扣22,第一卡扣32与其对应的第二卡扣2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倒钩,第一卡扣32的倒钩321与对应的第二卡扣22的倒钩221配合钩接。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中,罩体30和预埋盒20具有相互配合的卡扣,易于罩体30与预埋盒20的装配,卡扣的倒钩221对罩体30与预埋盒20的装配起导向作用,并对罩体30进行横向上的限位,防止罩体30横向上晃动。
58.如图3、图4所示,第一卡扣32的数量为四个,两个第一卡扣32沿上下方向分布,另外两个第一卡扣32位于前述两个第一卡扣32的前方,并沿上下分布,相应地,第二卡扣2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卡扣22与四个第一卡扣32一一对应,并且,限位卡爪35位于上下分布的两个第一卡扣32之间。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通过对罩体30内的第一卡扣32、预埋盒20的第二卡扣22的数量、位置以及限位卡爪35与各个第一卡扣32的位置分布进行如上特殊设计,在提高罩体30与预埋盒20装配稳固的同时,减少罩体30内部空间的占用,保证罩体30内气流循环的顺畅,便于温度传感器40快速地响应储物间室111温度的变化。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31朝向配合槽21的壁面还形成有向配合槽21方向凸出的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加强筋33,配合槽21朝向安装槽31的壁面还形成有向安装槽31方向凸出的至少一组定位配合筋23,一组定位配合筋23对应有一个第一定位加强筋33,一组定位配合筋23包括沿前后间隔分布的两个定位配合筋23,第一定位加强筋33设置为插入对应的两个定位配合筋23之间的间隔空间,以利用第一定位加强筋33与对应的两个定位配合筋23对罩体30的前后方向进行限位。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通过在罩体30上形成第一定位加强筋33,在预埋盒20上形成与第一定位加强筋33配合的定位配合筋23,实现对罩体30前后左右的限位,防止罩体30前后左右的晃动。
60.进一步地,安装槽31朝向配合槽21的壁面还形成有向配合槽21方向凸出并位于第一定位加强筋33前方的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加强筋34,至少一个第二卡扣22位于配合槽21的前端面的后方,并与配合槽21的前端面间隔分布,第二定位加强筋34设置为插入配合槽21的前端面与位于配合槽21的前端面后方的第二卡扣22之间的间隔空间,以利用第二定位加强筋34与对应的第二卡扣22、配合槽21的前端面对罩体30的前后方向进行限位。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基于预埋盒20的配合槽21的前端面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卡扣22所在的位置,在罩体30上对应位置处设置第二定位加强筋34,第二定位加强筋34可插入配合槽21的前端面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卡扣22之间的间隔空间,对罩体30的前后左右方向进行限位,进一步保证了罩体30与预埋盒20装配的稳定。
61.如图3、图4所示,第一定位加强筋3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定位加强筋33沿上下分布,且上方的第一定位加强筋33位于上方的两个第一卡扣32之间,下方的第一定位加强筋位于下方的两个第一卡扣32之间,相应地,定位配合筋23为两组,两组定位配合筋23沿上方下方,与两个第一定位加强筋33一一对应。第二定位加强筋3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定
位加强筋34沿上下分布,并分别位于前侧的两个上下分布的第一卡扣32的前方,设置为分别插入配合槽21的前端面与右侧的上下分布的两个第二卡扣22之间的间隔空间。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通过对第一定位加强筋33、定位配合筋23的位置和数量进行如上特别设计,提高罩体30装配稳定性的同时,合理规划了罩体30内空间的占用,保证罩体30内气流流通的顺畅。
62.在一个实施例中,罩体30内部体积除去前述的加强筋、限位卡爪35等结构,体积约为16000mm3,而温度传感器40的体积一般为800mm3,温度传感器40与罩体30的体积比约为1:20,极大地促进了罩体30内的空气流动循环,使温度传感器40可快速检测出储物间室111的温度变化,提高温度传感器40检测的精度。
63.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增加了罩体30的内部空间体积,可视面未开口,非可视面开口,外形美观,便于空气在罩体30的内外循环,使温度传感器40更好地感知周围温度的变化,提升了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64.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