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2.为了提高室内空气的清洁度,一般会在空调室内机上安装新风模块,新风模块将室外的新风引入到室内,但是在冬天和夏天,室内外的温差较大,空调新风模块直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使得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较大,使得用户的舒适度减少。为了避免室外温度过低,新风模块内一般采用安装电加热装置,使得新风模块引入的新风的温度与室内温度相适配。为了避免室外温度过高,一般将新风引入到室内换热器处,使得室内换热器与新风进行换热,然后将新风从室内风出口送出,使用该方式会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受到限制且无法直观的体验到开新风与不开新风的区别,使得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4.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5.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内风入口和室内风出口且其内限定出与所述室内风入口和室内风出口连通的换热风道;
6.新风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包括风机壳,所述风机壳上形成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排风口且其内限定出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新风排风口连通的新风风道;
7.导流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其限定出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位于所述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左侧和/或右侧且通过所述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侧部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所述导流通道将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导流至所述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内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空气混合后经所述室内风出口吹出。
8.设置与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连通的导流通道,使得新风送至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内与换热风道内的空气进行混合,达到新风与换热后的风混合的目的,能够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且能够避免新风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给用户带来的不适,提高用户体验。
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室内风出口具有两个且左右相间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侧部具有所述导流通道,使得室内机的设计具有多样化,适合不同用户。
10.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流部,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新风排风口连接,所述导流部限定出位于所述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左侧和/或右侧的所述导流通道,设置导流部能够较好的形成导流通道,便于设计。
11.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两个所述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侧部均具有所述导流通道时,所述导流装置包括两个导流部,两个所述导流部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室内风出口处且均与所述新风排风口连接,使得新风风道内的新风在新风排风口处分为两股,并通过导流部形成的导流通道导流至两个室内风出口的换热风道内,使得导流装置的设置适宜于
两个室内风出口的设置。
1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新风排风口之间的分流部,所述分流部内形成有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通过新风排风口与新风风道连通且与两个所述导流通道同时连通,使得新风风道内的新风进入到分流通道内,在分流通道内分成两股,并通过导流部形成的导流通道导流至两个室内风出口的换热风道内,设置分流部能够使得新风较好的分流,结构简单便于设计。
1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所述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左侧和后侧均具有所述导流通道时,所述导流部还限定出将位于所述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左侧和右侧的所述导流通道连通且位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下侧的连通通道,所述导流通道通过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分流通道连通,使得一个导流部内也能够形成两股气流流向换热风道的左侧和右侧。
14.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换热风道包括进风风道和与进风风道连通的两个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分别与两个所述室内风出口连通,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15.室内风机,具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出风风道内,两个所述室内风机为贯流风机。
16.使得风道形成双贯流风道,空调室内机形成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使得双贯流室内机具有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内混合新风和换热后的空气的目的。
17.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风孔,所述导流部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处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风孔适配的第二通风孔,所述导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与所述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连通,结构简单且能够保证导流通道与换热风道的连通。
18.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前侧的前面板,所述导流部形成所述导流通道处的前侧开口且与所述前面板相抵,使得导流部形成导流通道处与前面板之间密封,使得导流通道形成侧部密封的通道,便于新风沿导流通道的流动,避免通过导流通道侧部的开口流向其他位置。
1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位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下方,所述分流部的底部与所述新风排风口连接,所述导流部的底部与所述分流部的左右侧部连接,使得新风向上流动至导流通道内。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
22.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剖视图;
23.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剖视图;
24.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26.图6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流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流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2.以上各图中:壳体1;室内风出口12;换热风道13;进风风道131;出风风道132;前面板14;第一通风孔15;室内换热器2;室内风机3;新风模块4;风机壳41;新风风道411;新风进风口412;新风排风口413;新风风机42;新风进风管43;导流装置5;导流部51;导流通道511;连通通道512;第二通风孔513;分流部52;分流通道521。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34.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35.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36.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37.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空调室内机或空调室外机中。
38.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39.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下面参考图1-11对空调室内机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
40.参考图1-图3,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壳体1上形成有室内风入口(未图示)和室内风出口12,并且壳体1内限定出与室内风入口和室内风出口12连通的换热风道13。
41.空调室内机的前侧为空调室内机面向用户的一侧,室内风入口可形成与空调室内机的后侧,室内风出口12可形成于空调室内机的前侧。
42.室内风出口12可为长条形且竖向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前侧,室内风出口可为两个且左右相间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前侧。
43.参考图1,壳体1包括位于空调室内机前侧的前面板14,室内风出口12可形成于前
面板14上。
44.参考图2-图3,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室内换热器2和室内风机3,其中,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均位于换热风道13内,室内换热器位于室内风入口内侧,用于与换热风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室内风机位于室内换热器远离室内风入口的一侧,用于将换热风道内的空气经室内风出口排出。
45.参考图2-图3,室内风机可为贯流风机,室内风机可具有两个。换热风道可为双贯流风道。换热风道包括进风风道131和与进风风道连通的两个出风风道132,两个出风风道分别与两个室内风出口连通,两个室内风机分别位于两个出风风道内。
46.参考图7,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新风模块4,新风模块设于壳体1内,新风模块可位于壳体的底部,新风模块可位于换热风道的下方。
47.参考图8,新风模块内限定出新风风道411,新风风道可位于换热风道的下方。具体的,新风模块包括风机壳41,风机壳41内限定出新风风道且风机壳上形成有与新风风道连通的新风进风口412和新风排风口413,并且,新风进风口和新风排风口均与新风风道连通,新风排风口可位于新风模块的顶部。
48.新风模块还包括新风风机42,新风风机设于新风风道内,用于将新风从新风进风口引入新风风道内然后从新风排风口送出。
49.新风模块还包括新风进风管43,新风进风管的内端连接在新风进风口处,且其另一端延伸至壳体外,用于向新风进风口处导入新风。
50.参考图2-图4,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流装置5,导流装置设于壳体内,导流装置限定出导流通道511,导流通道与新风风道连通,导流通道位于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左侧和/或右侧,并且导流通道通过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侧部与换热风道连通,导流通道将新风风道内的新风导流至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内与换热风道内的空气混合后经室内风出口吹出。其中,导流通道可为竖向设置的通道。
51.设置与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连通的导流通道,使得新风送至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内与换热风道内的空气进行混合,达到新风与换热后的风混合的目的,能够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且能够避免新风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给用户带来的不适,提高用户体验。
52.设计室内风机为双贯流风机位于分流风道内,使得风道形成双贯流风道,空调室内机形成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使得双贯流室内机具有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内混合新风和换热后的空气的目的。
53.参考图7,当室内风出口12设置为左右相间设置的两个时,至少一个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侧部具有导流通道,使得室内机的设计具有多样化,适合不同用户。导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流部51,导流部与新风排风口连接,导流部限定出位于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左侧和/或右侧的导流通道511,设置导流部能够较好的形成导流通道,便于设计。
54.当两个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侧部均具有导流通道时,导流装置包括两个导流部,两个导流部分别位于两个室内风出口处且均与新风排风口连接,使得新风风道内的新风在新风排风口处分为两股,并通过导流部形成的导流通道导流至两个室内风出口的换热风道内,使得导流装置的设置适宜于两个室内风出口的设置。
55.导流部的底端与新风排风口连接,使得新风向上流动至导流通道内,两个导流部与新风排风口处的连接处的形状可呈v形,使得分流处的阻力较低。
56.参考图11,导流装置5还包括连接在导流部与新风排风口之间的分流部52,分流部内形成有分流通道521,分流通道通过新风排风口与新风风道连通且与两个导流通道同时连通,使得新风风道内的新风进入到分流通道内,在分流通道内分成两股,并通过导流部形成的导流通道导流至两个室内风出口的换热风道内,设置分流部能够使得新风较好的分流,结构简单,便于设计。
57.分流部的底部与新风排风口连接,分流部与新风排风口处的连接处的形状可呈t形,使得分流处的阻力较低,导流部的底部与分流部相对的左右侧部连接,使得新风向上流动至导流通道内。
58.参考图9-图10,当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左侧和后侧均具有导流通道时,导流部还限定出将位于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左侧和右侧的导流通道连通且位于换热风道的下侧的连通通道512,导流通道通过连通通道与分流通道连通,使得一个导流部内也能够形成两股气流流向换热风道的左侧和右侧。
59.参考图5和图6,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风孔15,导流部位于换热风道处的侧壁上形成有与第一通风孔适配的第二通风孔513,导流通道通过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与室内风出口处的换热风道连通,结构简单且能够保证导流通道与换热风道的连通。
60.参考图4,壳体包括位于空调室内机前侧的前面板,导流部形成导流通道处的前侧开口且与前面板相抵,使得导流部形成导流通道处与前面板之间密封,使得导流通道形成侧部密封的通道,便于新风沿导流通道的流动,避免通过导流通道侧部的开口流向其他位置。
6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2.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6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