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分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分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液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翅片换热器的分配头通常由黄铜头经精密加工而成。具体地,在黄铜头上直接钻多个通液孔,以使进入至分配头内的液体经多个通液孔流出,以实现分液操作。
3.然而,分配头的上述加工方式对于加工精度的要求较高且生产效率较低,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液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液装置的加工难度较大而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液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相对设置,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形成安装腔;进液部,设置在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上,进液部与安装腔连通;气液混合结构,设置在安装腔内,气液混合结构包括转轴和设置在转轴上的多个叶片;流通通道,设置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流通通道通过安装腔与进液部连通;其中,流通通道为多个,多个流通通道绕进液部的周向间隔设置。
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加工之前为分体式结构,在工作人员对分液装置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设置并连接在一起,以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形成多个流通通道,待分液介质通过进液部进入至分液装置内,通过多个流通通道排出,以实现分液装置的分液操作。同时,在待分液介质通过进液部进入至分液装置内后,气液混合结构能够对待分液介质进行搅拌,以使待分液介质内的液态和气态介质充分混合,进而使得待分液介质被充分地分液,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效率。
7.这样,与现有技术中分配头需要精密加工相比,本技术中的分液装置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分液装置的加工难度较大而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降低了分液装置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8.进一步地,进液部设置在第一本体上,转轴的第一端与第二本体可转动地连接,转轴的第二端具有球体部,球体部朝向进液部设置。在待分液介质进入至进液部内后,由于待分液介质与转轴之间的接触面为球体部,进而能够减小待分液介质对转轴的冲击作用,延长了转轴的使用寿命。同时,上述设置确保进入至进液部内的待分液介质能够推动转轴转动,以带动多个叶片对待分液介质进行搅拌,进而实现液态介质和气态介质的充分混合。
9.进一步地,流通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第一凹部设置在第一本体朝向第二本体的表面上,第二凹部设置在第二本体朝向第一本体的表面上;其中,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相对设置。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对接时,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相对设置并形成流通通道,以使流通通道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流通通道的加工成本。同时,上述设置增大了流通通道的横截面积,进而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效率。
10.进一步地,第一凹部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一槽段与第二槽段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台阶面,第二槽段通过第一槽段与安装腔连通;其中,第二槽段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槽段的横截面积。由于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的横截面积不同,二者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面,进而使得分液装置能够满足出液要求,且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效率。此外,出液管道的至少部分可伸入至第二槽段内且与第一台阶面限位配合,以对出液管道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11.进一步地,第二凹部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槽段和第四槽段,第三槽段与第四槽段的连接处具有第二台阶面,第三槽段与安装腔连通且与第一槽段相对设置,第四槽段与第二槽段相对设置;其中,第四槽段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三槽段的横截面积。由于第三槽段和第四槽段的横截面积不同,二者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台阶面,进而使得分液装置能够满足出液要求,且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效率。此外,出液管道的至少部分可伸入至第四槽段内且与第二台阶面限位配合,以对出液管道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12.进一步地,第一本体具有与进液部连通的第三凹部,第二本体包括:帽体部,帽体部具有第四凹部;环形边,与帽体部的边沿连接,第二凹部设置在环形边和/或部分帽体部上;其中,第四凹部与第三凹部相对设置并形成安装腔;第一凹部与第三凹部连通,第二凹部与第四凹部连通。上述设置使得安装腔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加工成本。同时,上述设置确保进入至安装腔内的待分液介质能够进入至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内,并通过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排出,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可靠性。
13.进一步地,第一本体的至少部分朝向远离第二本体的一侧凸出,以形成第二槽段,第二槽段为弧形槽;和/或,第二本体的至少部分朝向远离第一本体的一侧凸出,以形成第四槽段,第四槽段为弧形槽。第一本体由冲压形成,以使第一本体的各个部分的厚度均匀、一致,进而提升了第一本体的结构强度,延长了分液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凹部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第二本体由冲压形成,以使第二本体的各个部分的厚度均匀、一致,进而提升了第二本体的结构强度,延长了分液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二凹部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14.进一步地,分液装置还包括:焊料层,设置在第一本体朝向第二本体的表面上,和/或,设置在第二本体朝向第一本体的表面上,第一本体通过焊料层与第二本体焊接;其中,焊料层避让流通通道设置。上述设置使得焊料层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加工难度。同时,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焊料层焊接在一起,进而提升了分液装置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发生相互脱离而影响分液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15.进一步地,分液装置还包括:出液管道,出液管道的至少部分伸入至第二槽段内且与第一台阶面限位止挡;和/或,出液管道的至少部分伸入至第四槽段内且与第二台阶面限位止挡。上述设置使得进入至各流通通道内的待分液介质经由出液口流入至与其相对应的出液管道内,并通过出液管道流出,进而将冷却介质输送至指定区域或指定装置内。同时,上述设置能够对出液管道进行定位,以实现出液管道和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的配合。
16.进一步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呈板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良好的贴合,进而提升了流通通道的密封性。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分液装置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分液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图1中的分液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示出了图1中的分液装置的爆炸图;以及
21.图4示出了图3中的分液装置的第二本体和气液混合结构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3.10、第一本体;20、第二本体;21、帽体部;211、第四凹部;22、环形边;30、进液部;40、流通通道;43、第一凹部;44、第二凹部;441、第三槽段;442、第四槽段;443、第二台阶面;70、气液混合结构;71、转轴;711、球体部;72、叶片;80、安装腔。
具体实施方式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5.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6.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分液装置的加工难度较大而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液装置。
28.如图1至图4所示,分液装置包括第一本体10、第二本体20、进液部30、气液混合结构70及流通通道40。第二本体20与第一本体10相对设置,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之间形成安装腔80。进液部30设置在第一本体10或第二本体20上,进液部30与安装腔80连通。气液混合结构70设置在安装腔80内,气液混合结构70包括转轴71和设置在转轴71上的多个叶片72。流通通道40设置在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之间,流通通道40通过安装腔80与进液部30连通。其中,流通通道40为多个,多个流通通道40绕进液部30的周向间隔设置。
29.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在加工之前为分体式结构,在工作人员对分液装置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将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相对设置并连接在一起,以使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之间形成多个流通通道40,待分液介质通过进液部30进入至分液装置内,通过多个流通通道40排出,以实现分液装置的分液操作。同时,在待分液介质通过进液部30进入至分液装置内后,气液混合结构70能够对待分液介质进行搅拌,以使待分液介质内的液态和气态介质充分混合,进而使得待分液介质被充分地分液,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效率。
30.这样,与现有技术中分配头需要精密加工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分液装置的加工更
加容易、简便,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分液装置的加工难度较大而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降低了分液装置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均由冲压形成,以使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加工难度。
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均由304钢制成。
33.如图1和图3所示,进液部30设置在第一本体10上,转轴71的第一端与第二本体20可转动地连接,转轴71的第二端具有球体部711,球体部711朝向进液部30设置。这样,在待分液介质进入至进液部30内后,由于待分液介质与转轴71之间的接触面为球体部711,进而能够减小待分液介质对转轴71的冲击作用,延长了转轴71的使用寿命。同时,上述设置确保进入至进液部30内的待分液介质能够推动转轴71转动,以带动多个叶片72对待分液介质进行搅拌,进而实现液态介质和气态介质的充分混合。
34.可选地,球体部711正对进液部30设置。
35.如图1至图4所示,流通通道4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凹部43和第二凹部44,第一凹部43设置在第一本体10朝向第二本体20的表面上,第二凹部44设置在第二本体20朝向第一本体10的表面上。其中,第一凹部43和第二凹部44相对设置。这样,当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对接时,第一凹部43和第二凹部44相对设置并形成流通通道40,以使流通通道4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流通通道40的加工成本。同时,上述设置增大了流通通道40的横截面积,进而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效率。
36.在本实施例中,流通通道40为六个,六个流通通道40在分液装置上均布,需要说明的是,流通通道40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流通通道40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3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部4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一槽段与第二槽段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台阶面,第二槽段通过第一槽段与安装腔80连通。其中,第二槽段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槽段的横截面积。这样,由于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的横截面积不同,二者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面,进而使得分液装置能够满足出液要求,且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效率。此外,出液管道的至少部分可伸入至第二槽段内且与第一台阶面限位配合,以对出液管道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38.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凹部44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槽段441和第四槽段442,第三槽段441与第四槽段442的连接处具有第二台阶面443,第三槽段441与安装腔80连通且与第一槽段相对设置,第四槽段442与第二槽段相对设置。其中,第四槽段442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三槽段441的横截面积。这样,由于第三槽段441和第四槽段442的横截面积不同,二者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台阶面443,进而使得分液装置能够满足出液要求,且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效率。此外,出液管道的至少部分可伸入至第四槽段442内且与第二台阶面443限位配合,以对出液管道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39.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本体10具有与进液部30连通的第三凹部,第二本体20包括帽体部21和环形边22。帽体部21具有第四凹部211。环形边22与帽体部21的边沿连接,第二凹部44设置在环形边22和/或部分帽体部21上。其中,第四凹部211与第三凹部相对设置并形成安装腔80。第一凹部43与第三凹部连通,第二凹部44与第四凹部211连通。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安装腔8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的加工
成本。同时,上述设置确保进入至安装腔80内的待分液介质能够进入至第一凹部43和第二凹部44内,并通过第一凹部43和第二凹部44排出,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可靠性。
40.具体地,第一本体10包括与环形边22贴合设置的环边,以使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的中部形成安装腔80,四周相贴合设置,以围绕形成流通通道40,进而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可靠性。
4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的至少部分朝向远离第二本体20的一侧凸出,以形成第二槽段,第二槽段为弧形槽。这样,第一本体10由冲压形成,以使第一本体10的各个部分的厚度均匀、一致,进而提升了第一本体10的结构强度,延长了分液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凹部43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4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0的至少部分朝向远离第一本体10的一侧凸出,以形成第四槽段442,第四槽段442为弧形槽。这样,第二本体20由冲压形成,以使第二本体20的各个部分的厚度均匀、一致,进而提升了第二本体20的结构强度,延长了分液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二凹部44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4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槽段和第四槽段442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以使对接后的第一凹部43和第二凹部44围绕形成圆柱状的流通通道40。
4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槽段的横截面的形状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二槽段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劣弧和直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或优弧和直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
45.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槽段442的横截面的形状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四槽段442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劣弧和直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或优弧和直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
46.在本实施例中,分液装置还包括焊料层。焊料层设置在第一本体10朝向第二本体20的表面上,和/或,设置在第二本体20朝向第一本体10的表面上,第一本体10通过焊料层与第二本体20焊接。其中,焊料层避让流通通道40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焊料层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加工难度。同时,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通过焊料层焊接在一起,进而提升了分液装置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之间发生相互脱离而影响分液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47.在本实施例中,焊料层设置在第一本体10朝向第二本体20的表面上且避让流通通道40设置,在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进行焊接的过程中,上述设置能够避免焊料层的焊料进入至流通通道40内,进而确保待分液介质能够从流通通道40排出,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可靠性,防止待分液介质在流通通道40内堵塞。
48.可选地,焊料层的厚度大于等于0.03mm且小于等于0.07mm。这样,上述设置不仅确保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能够焊接在一起,防止二者发生相互脱离,也使得第一凹部43和第二凹部44良好的对接,以确保进入至分液装置内的待分液介质仅能够在流通通道40内流动,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效率。
49.在本实施例中,焊料层的厚度为0.05mm。需要说明的是,焊料层的厚度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焊料层的厚度为0.035mm、或0.04mm、或0.045mm、或0.055mm、或0.06mm、或0.065mm。
50.可选地,焊料层有铜箔制成,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之间通过钎焊工艺制成。其
中,钎焊采用真空钎焊和隧道炉钎焊均可。
51.在本实施例中,焊料层为五个,五个焊料层与五个流通通道40相互交替设置。
52.需要说明的是,焊料层的个数不限于此,只要与流通通道40的个数一致即可。可选地,焊料层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六个、或多个。
53.在本实施例中,流通通道40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部30与进液口连通。
54.可选地,分液装置还包括出液管道。其中,出液管道的至少部分伸入至第二槽段内且与第一台阶面限位止挡。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进入至各流通通道40内的待分液介质经由出液口流入至与其相对应的出液管道内,并通过出液管道流出,进而将冷却介质输送至指定区域或指定装置内。同时,上述设置能够对出液管道进行定位,以实现出液管道和第一本体10之间的配合。
55.可选地,出液管道为多个,多个出液管道与多个出液口一一对应地设置。
56.可选地,出液管道的至少部分伸入至第四槽段442内且与第二台阶面443限位止挡。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进入至各流通通道40内的待分液介质经由出液口流入至与其相对应的出液管道内,并通过出液管道流出,进而将冷却介质输送至指定区域或指定装置内。同时,上述设置能够对出液管道进行定位,以实现出液管道和第二本体20之间的配合。
57.在本实施例中,出液管道与流通通道40卡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出液管道与流通通道4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也便于工作人员对出液管道进行更换。
58.具体地,流通通道4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出液管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以实现出液管道与流通通道40的装配。
59.可选地,流通通道40的内表面与出液管道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以用于对出液管道和流通通道40的连接处进行密封。
60.需要说明的是,出液管道与流通通道40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出液口具有内螺纹段,出液管道具有外螺纹段,外螺纹段伸入至出液口内且与内螺纹段螺纹连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出液管道和流通通道的连接方式更加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加工难度。
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呈板状。可选地,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均为平板状结构。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良好的贴合,进而提升了流通通道40的密封性。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分液装置的加工成本。
62.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63.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加工之前为分体式结构,在工作人员对分液装置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设置并连接在一起,以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形成多个流通通道,待分液介质通过进液部进入至分液装置内,通过多个流通通道排出,以实现分液装置的分液操作。同时,在待分液介质通过进液部进入至分液装置内后,气液混合结构能够对待分液介质进行搅拌,以使待分液介质内的液态和气态介质充分混合,进而使得待分液介质被充分地分液,提升了分液装置的分液效率。
64.这样,与现有技术中分配头需要精密加工相比,本技术中的分液装置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分液装置的加工难度较大而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
的问题,降低了分液装置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65.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