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制冷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到一种导流体、分配装置及蒸发器。
背景技术:2.换热设备中,蒸发器品种较多,主要包括进出口管、换热管和翅片,一般采用两相制冷剂,其入口为气液两相式,气液的比重相差较大,容易造成制冷剂的分流不均,有的地方液体多,有的气体多,导致制冷剂无法平均分配到各换热管中,影响蒸发器的热传导效率。因此现有技术中,采用分配器将制冷剂均匀喷淋到换热管上,利于制冷剂与换热管充分换热。
3.铜管铝翅片换热器采用莲蓬头式的分配器,将制冷剂通过喷射孔喷射出,形成高速雾状流体,进入到均布在分配器周边的孔中,然后通过毛细连接管进入到换热管中,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回路的制冷剂均匀受液,避免出现干涸或者蒸发不完全。
4.微通道换热器,也可以采用莲蓬头式的分配器,但是微通道的水力直径小,微通道换热器管程短,存在大量的分支。为了每个分支的均匀受液,就需要莲蓬头式的分配器上有足够数量的毛细连接管与之对应。毛细连接管数量多管道长,一方面导致莲蓬头式的分配器体积和制作材料的增加,生产成本提高,另一方面毛细管悬空振动,存在制冷剂泄漏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蒸发器的导流体,该导流体具有分配均匀、提高换热等优点。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导流体的分配器。本实用新型另外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导流体及分配器的蒸发器。
6.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用于蒸发器的导流体,所述导流体内设有多个导流通道,每个所述导流通道上开设有贯通所述导流通道侧壁的导流通孔。
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的技术方案为:
9.一种用于蒸发器的分配装置,包括以上导流体和收容部件,所述导流体设于所述收容部件内,所述导流体的进液端正对制冷剂进液口,所述导流体与所述收容部件之间通过隔板间隔形成多个腔室,每个所述腔室内至少有一个所述导流通孔,所述腔室一侧与换热管的进口连通。
10.在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所述收容部件为圆筒,所述导流体与所述收容部件同轴并固定在所述收容部件内。
11.在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述导流体为圆柱形,所述导流通道均为相同的圆柱形或者水滴形,且绕所述导流体中心轴等间距圆周分布。
12.在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导流通道上开设有数量相同的导流通孔。
13.在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孔沿所述导流体中心轴呈螺旋状分布。
14.在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所述收容部件两端封口,所述收容部件距所述导流体的进液端较近的侧壁开设开口,带有制冷剂进液口的进液装置穿过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收容部件内。
15.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的技术方案为:
16.一种蒸发器,包括以上的导流体和以上分配装置及换热管,分配装置和换热管对应设置,每个所述腔室对应的换热管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三个。
17.在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所述分配装置通过连接管与集液管连接,所述集液管上设置集液管隔板,所述集液管隔板与集液管形成集液管分区,所述集液管分区与所述腔室一一对应,所述换热管的进液端固定安装在所述集液管侧壁的安装孔上并延伸至所述集液管分区内。
18.在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所述分配装置为集液管,所述换热管的进液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分配装置侧壁的安装孔上并延伸至所述腔室内。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和优点:
20.蒸发器的导流体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对制冷剂的分配效果好、提高换热效率,分配装置采用型材制作而成,通过炉中进行钎焊组合,便于生产制造,外形结构紧凑。相对于莲蓬头换热器而言,不易断裂,稳定性和可靠性高。另外导流通道的水力直径比莲蓬头换热器采用的毛细管的外径小很多,分配装置的分配通道数量多,但体积较小,占用空间少。另外,分配通道能集成到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液管中,即分配装置能直接取代集液管,减少制作材料,进一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2.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分配装置示意图;
23.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分配装置、集液管与换热管结构示意图;
24.图3: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分配装置与换热管结构示意图;
25.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流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00、分配装置;110、导流体;111、导流通道;112、导流通孔;120、收容部件;121、隔板;122、开口;200、进液装置;210、制冷剂进液口; 130、腔室;300、换热管;400、连接管;500、集液管;510、集液管隔板;520、集液管分区。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蒸发器的导流体110,所述导流体110内设有多个导流通道111,每个所述导流通道111上开设有贯通所述导流通道111侧壁的导流通孔112,该导流体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在实际应用中,制冷剂通过制冷剂进液口210喷射后,分流进
入导流体100的各个导流通道111内,再通过导流流道111侧壁上的各个导流通孔112进入与导流通孔112连通的腔室130内,气液在制冷剂进液口处实现均衡,导流体在不需要增加额外机构辅助的基础上,实现多个通道导流能将制冷剂均匀分配,提高蒸发器的热传导率,导流体为单体,加工难度低,在管程短的微通道换热器有良好的适用性。
29.请参阅图1、图2和图3,一种用于蒸发器的分配装置100,包括以上导流体110和收容部件120,所述导流体110设于所述收容部件120内,所述导流体110的进液端正对制冷剂进液口210,所述导流体110与所述收容部件120之间通过隔板121间隔形成多个腔室130,每个所述腔室130内至少有一个所述导流通孔112,所述腔室130一侧与换热管300的进口连通。
30.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收容部件120为圆筒,所述导流体110与所述收容部件同轴并固定在所述收容部件120内。通过上述设计,将导流体固定在收容部件上且提高导流体1受力的均匀性,可以保持他们的相对位置,减少震动。
31.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导流体110为圆柱形,所述导流通道111均为相同的圆柱形或者水滴形,且绕所述导流体110中心轴等间距圆周分布,导流体和导流通道均为形状规则的圆柱形便于制造,另外导流通道111采用水滴形,减少其通流截面积,优化了导流体110的结构性能,且同样容易加工。
32.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每个所述导流通道111上开设有数量相同的导流通孔112,导流通孔112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流入每个导流通道111中的制冷剂从导流通孔112中流出,既保证制冷剂从到导流通孔流出具备较高的压强,同时保证制冷剂流量,且和该流道风速相匹配。导流通孔112沿所述导流体110中心轴呈螺旋状分布,实际使用时,制冷剂在腔室内呈螺旋喷射, 减少导流通道111的震动,保持导流通道111与制冷剂进液口210的相对位置,维持进液量,降低噪音的产生。
33.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收容部件120两端封口,所述收容部件120距所述导流体110的进液端较近的侧壁开设开口122,带有制冷剂进液口210的进液装置200穿过所述开口122延伸至所述收容部件120内,将制冷剂进液口210和导流体110均固定在外筒内,缩短制冷剂进液口210与导流体的进液端的距离,提高制冷剂的进液效率,另外制冷剂进液口210固定在外筒内,使得制冷剂进液口不容易受到外力的破坏,延长制冷剂进液装置的使用寿命。
34.这种分配装置采用可以型材制作而成,通过炉中进行钎焊组合,便于加工制造,外形结构紧凑,相对于莲蓬头式的换热器而言,稳定性和可靠性高,不易断裂,使用寿命长。另外导流通道的水力直径可以莲蓬头换热器采用的毛细管的外径小很多,分配装置的分配通道数量多,但体积较小。
35.如图2和图2所示,一种蒸发器,包括以上的导流体110和以上分配装置100及换热管300,分配装置100和换热管300对应设置,每个所述腔室130对应的换热管300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三个,每个腔室130对应的换热管300的具体数量要根据蒸发器的风场来决定,经实验证明,把具体数量控制在2个或者3个,此时分配效果较佳。
36.请参阅图2,所述分配装置100通过连接管400与集液管500连接,优选的,连接管400两端分别焊接于分配装置100和集液管500,焊接加工方式简单易操作,并使得整个蒸发器密封性良好,所述集液管500上设置集液管隔板510,所述集液管隔板510与集液管500形
成集液管分区520,所述集液管分区520与所述腔室130一一对应,所述换热管300的进液端固定安装在所述集液管500侧壁的安装孔上并延伸至所述集液管分区520内。
37.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分配装置100为集液管500,所述换热管300的进液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分配装置100侧壁的安装孔上并延伸至所述腔室130内,上述结构设计,把分配通道集成到蒸发器的及集液管中,可以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减少换热器外分配占用空间,与莲蓬头式的分配器相比,不采用多毛细管路,避免因此造成的制冷剂泄露风险。
38.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实际工作时的工作流程为:
39.制冷剂通过制冷剂进液口210喷射后,分流进入导流体100的各个导流通道111内,再通过导流流道111侧壁上的各个导流通孔112进入与导流通孔112连通的腔室130内,再经过连接管400进入到集液管分区520,最后进入换热管300。需要说明的是,在分配装置100直接充当集液管的蒸发器中,分配装置100与换热管300直接连接,制冷剂进入到腔室130后直接进入换热管300。
4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