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污泥输送装置及污泥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9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污泥输送装置及污泥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输送装置及污泥焚烧炉。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产量也越来越多,污水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而污泥的成分较为复杂,随意地排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处理污泥,一般采用污泥焚烧技术,污泥焚烧技术具有处理速度快、减量化程度高、能源可再利用等优点,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
3.污泥焚烧技术是污泥处置最彻底的方式,通过污泥焚烧处理,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污泥的减量化和无害化,而且焚烧产物还可以制成附属产品,是一种有效的污泥处置方式。但是现有污泥焚烧处置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污泥在焚烧前需要通过设备传送到焚烧锅炉内,而现有的污泥传送设备对污泥的传输效率较低,操作较繁琐,设备的造价低高昂,在传输过程中容易造成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公开一种污泥输送装置及污泥焚烧炉,以解决目前的污泥输送设备在传输污泥时容易堵塞导致效率较低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污泥输送装置,包括:送料装置、缓冲装置、出料装置以及抽液泵,所述缓冲装置的一端与所述送料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料装置连接,所述送料装置将污泥输送到所述缓冲装置,所述污泥经由所述缓冲装置的另一端流入所述出料装置,所述抽液泵将所述污泥从所述送料装置抽取至所述出料装置,通过所述出料装置将所述污泥送入焚烧炉内。
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污泥焚烧炉,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污泥输送装置。
8.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污泥输送装置,将送料装置、缓冲装置、出料装置和抽液泵结合在一起,通过抽液泵抽取污泥,使得污泥从送料装置经过缓冲装置送入出料装置,并经过出料装置送入焚烧炉中,由焚烧炉对污泥进行焚烧处理,其中,缓冲装置用于对抽液泵的抽取起缓冲作用,进而可以避免在调节抽液泵的抽取速度时污泥在送料装置和出料装置中的速度不均导致的堵塞的情况发生,提高污泥的传输速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目前的污泥输送设备在传输污泥时容易堵塞导致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1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污泥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污泥输送装置中的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污泥输送装置中的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污泥输送装置中的出料装置和抽液泵的结构示意图。
15.附图标记说明:
16.100-送料装置、101-第一进料口、102-第一输送管、103-连接头、200-缓冲装置、201-缓冲罐、202-第二进料口、203-上盖、204-压力表、205-安装孔、300-出料装置、301-第三进料口、302-第二输送、303-送料管、400-抽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8.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19.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污泥输送装置,包括:送料装置100、缓冲装置200、出料装置300以及抽液泵400。
20.送料装置100用于输送待处理的污泥至缓冲装置200,缓冲装置200的一端与送料装置100连通,另一端与出料装置300连通。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送料装置100、缓冲装置200和出料装置30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通,在此种情况下,污泥输送装置为一体化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污泥输送装置的结构较为稳定。当然,送料装置100、缓冲装置200和出料装置300之间也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在送料装置100、缓冲装置200和出料装置300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通时,方便操作人员装卸和维修。
21.通过送料装置100将污泥输送到缓冲装置200后,污泥经由缓冲装置200的另一端流入出料装置300,抽液泵400将污泥从送料装置100抽取至出料装置300,通过出料装置300将污泥送入焚烧炉内,在污泥进入缓冲装置200时,缓冲装置200用于对抽液泵400的抽取起缓冲作用,在此种情况下,能够避免在调节抽液泵400的抽取速度时污泥在管道内的速度不均导致的堵塞,减轻抽液泵400的工作压力。
2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污泥输送装置,将送料装置、缓冲装置、出料装置和抽液泵结合在一起,通过抽液泵抽取污泥,使得污泥从送料装置经过缓冲装置送入出料装置,并经过出料装置送入焚烧炉中,由焚烧炉对污泥进行焚烧处理,其中,缓冲装置用于对抽液泵的抽取起缓冲作用,进而可以避免在调节抽液泵的抽取速度时污泥在送料装置和出料装置中的速度不均导致的堵塞的情况发生,提高污泥的传输速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目前的污泥输送设备在传输污泥时容易堵塞导致效率较低的问题。
2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送料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进料口101、第一输送管102和连接头103,如图2所示,第一输送管102的一端与第一进料口101套合连接,第一输送管102的另一端与连接头103套合连接,连接头103与缓冲装置200的一端套合连接,且连接头103的部分位于缓冲装置200的内部。
24.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污泥通过第一进料口101进入第一输送管102,由第一输送管102输送至连接头103,并通过连接头103送入缓冲装置200,此外,通过套合连接的方式,送料装置100的装配方式以及送料装置100与缓冲装置200之间的装配方式较为简单,方便操作人员装配,同时,在送料装置100出现碰损的情况下,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拆卸以及维修。
25.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缓冲装置200可以包括:缓冲罐201、第二进料口202、上盖203和压力表204。如图3所示,缓冲罐20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进料口202,连接头103的部分可以通过第二进料口202通入缓冲罐201,也就是说,污泥可以通过送料装置100中的连接头103送入缓冲装置200中的缓冲罐201,上盖203与缓冲罐201的顶端旋转连接,压力表204设置于上盖203,用于检测缓冲罐201的内部压力。具体的,压力表204可以显示出缓冲罐201的压力大小,有助于操作人员根据缓冲罐201内的压力状况调节抽液泵400的抽取速度。且在上盖203中开设有安装孔205,通过安装孔205,出料装置300可以与缓冲装置200连通。通过这种方式,抽液泵400将污泥从送料装置100中的连接头103送入缓冲装置200后,通过安装孔205进入出料装置300。
26.此外,出料装置300可以包括:第三进料口301、第二输送管302和送料管303,第三进料口301的一端通过安装孔205与缓冲装置200连通,第三进料口301的另一端与第二输送管302的第一端套合连接,第二输送管302的第二端与送料管303的一端套合连接,抽液泵400设置于送料管303的另一端。
27.在抽液泵400将污泥通过安装孔205抽取至出料装置300后,出料装置300将污泥送入到焚烧炉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简化污泥输送的操作步骤,同时节约了人力资源,在输送污泥时,污泥输送装置可以具有较为稳定的结构,进而污泥的传输过程较为稳定。
28.由于输送的污泥的温度较高且具有腐蚀性,为了避免污泥输送装置被轻易损坏,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进料口101以及连接头103的内表面可以镀有耐高温膜。此外,第一输送管102可以由钢丝缠绕管支撑,内表面光滑且镀有耐高温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送料装置100的稳定性,避免送料装置100由于污泥的腐蚀性和温度较高导致被损坏的情况发生,此外,光滑的内表面,有助于抽液泵400在抽取污泥时,较为流畅地通过第一输送管102。
29.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缓冲罐201可以为陶瓷结构件,在此种情况下,陶瓷制成的缓冲罐201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腐蚀性能,进而可以保证缓冲功能的稳定性,当然缓冲罐201也可以由其它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性能的材质制成,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此外,第二进料口202的内表面可以镀有耐高温膜,进而可以避免污泥在通过第二进料口202进入缓冲装置200时,由于污泥的温度较高,第二进料口202被轻易损坏的情况发生。
30.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第三进料口301以及送料管303的内表面可以镀有耐高温膜,第二输送管302可以由钢丝缠绕管支撑。通过这种方式,在加强出料装置300的稳定性的同时,可以较好地避免出料装置300由于污泥的温度较高而被损坏的情况发生。
31.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送料管303的开口方向与地面呈45度角,在此种情况下,污泥可以通过送料管303较为均匀地输送至焚烧炉。
32.此外,第二输送管302的内表面光滑且镀有耐高温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第二输送管302形成一层保护,有效地避免由于污泥温度较高对第二输送管302造成损坏的情况,同时,污泥也可以以较快的速度输送至焚烧炉,由焚烧炉进行焚烧。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污泥焚烧炉,所公开的污泥焚烧炉包括上文所述的污泥输送装置。通过污泥输送装置将污泥送入焚烧炉后,焚烧炉可以对污泥进行焚烧。
34.本技术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3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