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湿器。
背景技术:2.随着用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加湿器在日常使用中越来越普及。在加湿器使用过程中,储液件内部一般会残留有一定量的液体,而用户一般不会注意到残留于储液件内的液体,更不会主动清理。这样,长期残留在储液件内的液体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
5.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加湿器,加湿器包括:壳体;储液件,设置于壳体内;吸液件,设置于壳体内,吸液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储液件内;风机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用于向吸液件送风;自动排液组件,自动排液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壳体内,并与储液件相连通;控制器,与自动排液组件和风机组件电连接,控制器每隔预设时长控制自动排液组件排出储液件内的液体。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包括壳体、储液件、吸液件、风机组件、自动排液组件和控制器。其中,储液件可以存储液体,吸液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储液件内,与储液件内部液体接触,使得吸液件可吸收存储在储液件内的液体。此外,风机组件设于壳体内部,风机组件运行时可向吸液件送风,气流在经过吸液件时与吸液件上的液体相接触,因此气流的湿度会增加,进而实现加湿的效果。此外,自动排液组件与控制器配合,可定期将储液件内残留的液体排出,以保证储液件内液体的洁净程度。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器为湿膜加湿器。
7.特别地,自动排液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壳体内,并且自动排液组件与储液件相连通。控制器与自动排液组件和风机组件电连接,控制器每隔预设时长控制自动排液组件工作,进而将残留在储液件内的液体排出,避免储液件内部长时间残留液体而滋生细菌。在加湿器下一次使用前,可再次向储液件内添加足量的液体,以保证吸液件可吸收储液件内的液体。
8.特别地,该加湿器可吊装到天花板上,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便于用户手动排液。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器中,水箱组件配置有自动排液组件和控制器,控制器每隔预设时长就控制自动排液组件工作,以将储液件内的液体排出,保证储液件内液体定期更换,保证存储在储液件内的液体的洁净程度,并保证了加湿器工作时所提供的蒸汽的洁净程度,保证了加湿器所处环境的卫生程度,同时提升用户的使用安全。
9.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每隔预设时长控制自动排液组件排出储液件内的液体,指的是:无论加湿器是否工作,控制器均会在预设时长后控制自动排液工作,并将储液
件内的液体全部排出。并且,上述预设时长可以是预先设置在控制器内部的,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例如,预设时长可以为两天、三天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理解的,在此并不具体论述。
10.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器具有自动排液的功能,可定期自动更换储液件内的液体,保证储液件内的液体的洁净程度,保证加湿器工作时所提供的蒸汽的洁净程度,提升用户的使用安全。
11.在该技术方案中,自动排液组件包括排液管和排液泵。其中,排液管与储液件相连通,排液泵设置在排液管上,并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控制排液泵工作,进而驱动储液件内的液体流出,以为储液件自动排液。
12.在该技术方案中,自动排液组件还包括液位检测件。其中,液位检测件设置在储液件内,并且位于储液件内较低的位置。液位检测件与控制器电连接。在自动排液组件工作过程中,当储液件内的液位到达液位检测件所处的位置时,表示储液件内的液体已经排出。此时,控制器控制排液泵停止工作。
13.在该技术方案中,自动排液组件还包括计时器。其中,计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并可用于检测排液泵的工作时长。在自动排液组件工作过程中,当排液泵工作预设时长后,表示储液件的液体已经排出。此时,控制器控制排液泵停止工作。
14.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液件内设置有浮动开关件。此外,加湿器还包括进液管。其中,进液管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壳体内,进液管的出液口与储液件相连通,可实现为储液件补充液体。此外,储液件内设置有浮动开关件,浮动开关件可根据储液件内的液位情况来导通或关闭进液管的出液口,进而实现自动供液,一方面保证了进液管可及时为储液件补充液体,另一方面可保证在储液件内液体充足时停止为储液件供液,进而避免储液件内液体外溢的情况发生。
15.具体地,在工作过程中,吸液件与储液件内的液体相接触,并不断吸取储液件内的液体。风机组件对吸液件送风,将经过吸液件的气流的湿度变大,实现加湿的效果。此外,在工作过程中,储液件内的液位逐渐下降,浮动开关件随着液位的下降而启动进液管的出液口,此时进液管开始为储液件补充液体;当储液件内的液位逐渐回升至一定高度时,浮动开关件再次将进液管的出液口关闭,停止为储水件补充液体。
16.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吊装到天花板上,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便于用户手动加液。因此,本实用新型为储液件配置有进液管和浮动开关件,实现了储液件的自动进水,避免了用户手动添加液体的弊端,便于用户使用,提升了加湿器的工作效率。
17.在该技术方案中,浮动开关件为浮球阀。其中,浮球阀设置在储液件内,并与储液件内的液体相接触,浮球阀可对液位的高低进行控制。并且,浮球阀的结构简单,更换较为方便,在发生故障时直接进行替换即可,方便快捷。
18.在该技术方案中,浮球阀包括杆体和浮球。其中,杆体可转动地设置在储液件上,杆体上设置有浮球。此外,浮球的密度低于储液件内液体的密度,使得浮球始终漂浮在储液件液面上。这样,在储液件内的液面高度出现变化时,浮球会随之上下浮动,进而通过浮球实现对进液管出液口开启或关闭,实现对储液件内液位的控制。
19.具体地,在工作过程中,当储液件内液位开始下降时,浮球带动杆体转动,此时浮球开启进液管的出液口,对储液件液体进行补充。当液位开始回升时,浮球带动杆体转动,
浮球关闭进液管的出液口,此时液体补充停止。
20.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浮球在关闭进液管的出液口时,浮球底部要与储液件底部存在一定的距离,避免因安装加湿器时,不能做到完全精确安装而造成使用过程中液体的溢出,将浮球与储液件设置一定的距离,可以使储液件内存放一定量的液体,使加湿器在安装时拥有较高的容错率,减小安装难度。
21.此外,浮球在关闭进液管的出液口时,浮球底部与储液件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大于或等于5mm,并小于或等于10mm。当浮球底部与储液件之间的距离小于5mm时,此时储液件内可存放液体的容量较低,增加安装加湿器时的难度,同时储水件内的液体容易溢出;当浮球底部与储液件之间的距离大于10mm时,会增加储水件的体积,造成浪费,且不利于安装。因此,将浮球底部与储液件之间的距离控制在5mm至10mm之间,实现了降低安装难度的同时减小浪费。
22.在该技术方案中,吸液件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会出现吸水效果减退或吸液件变脏等情况发生,此时加湿器加湿效果降低,将吸液件设置为可拆卸安装于储液件上,可实现对吸液件的快速更换,以恢复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23.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液件上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可对储液件的强度进行加强。此外,加强筋用于对吸液件的位置进行固定,使吸液件始终保持在固定位置工作,避免风机组件持续对吸液件送风导致吸液件位置发生变化。具体地,加强筋间隔设置在储液件上,相邻两个加强筋之间具有安装空隙,吸液件插设于安装空隙内。当需要更换吸液件时,直接将吸液件取下,将替换的吸液件放置在加强筋内,完成更换。可实现快速替换吸液件,提高了加湿器的工作效率,满足用户的需求。
24.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与出风口。将风机组件设置在进风口处,将吸液件设置在风机组件与出风口之间。在工作过程中,风机组件将进风口处的气流吹至吸液件,经过吸液件的气流的湿度变大,进而通过出风口吹出,使液体散播在空气中,实现了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25.特别地,将吸液件设置在出风口处,可以将经过吸液件湿度变大的气流直接从出风口带出,避免液体存在于壳体内,导致壳体内其他装置的损坏。同时将液体充分通过气流充分排出,可以加速当前环境空气中的湿度比例,实现了快速加速的效果。
26.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机组件包括驱动件和风轮。驱动件位于壳体内,并与控制器电连接。风轮位于进风口处,驱动件与风轮相连接。驱动件用于驱动风轮的转动,控制器控制风轮的转速,进而实现控制输出风量的大小。风轮位于进风口处,可将进风口处的空气直接吸取输出,保证足够的风量供风轮吸取。在工作过程中,驱动件驱动风轮旋转,风轮将进风口的空气吸取并输出,实现了将空气从进气口吸入,排气口排出的过程,进而实现了对空气的加湿。
27.在该技术方案中,加湿器还包括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设置于壳体上,用于检测壳体外所在环境的湿度,并将湿度数值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湿度传感器检测的湿度对风机组件进行控制,以控制风机组件的送风量。在工作过程中,湿度传感器检测壳体外部空气中的湿度,将当前湿度数值传送至控制器。
28.具体地,当空气中的湿度较低时,控制器控制风机组件加大送风量,以实现快速将空气中的湿度比例提高;反之,控制器控制风机组件减小送风量,保持当前空气湿度比例。
实现了自动检测当前环境湿度情况,自动选择加大送风量或减小送风量,使空气湿度始终保持一个正常范围。
29.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上设置有容纳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的控制盒,湿度传感器与控制器均设置在控制盒内。控制盒为半封闭设置,气流可在控制盒内流通,以实现控制盒内湿度传感器对当前空气中湿度的检测。控制盒的设置可以对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的位置相对固定,并可以对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进行保护。
30.在工作过程中,气流流经控制盒,控制盒内的湿度传感器对控制盒内流经的气流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风机组件是否需要加大送风量来提升空气中的湿度比例。
31.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液件具体为储水盘,储水盘的顶部为敞开设置,使浮动开关件的浮球可以在液位上升时正常上升,不会受到储水盘顶壁的限制而影响对液位的控制。此外,储水盘敞开设置可以使用户更为方便的观察各部件的工作状态,并且在维护更换时更加方便。
32.在该技术方案中,加湿器还可以包括有供水箱,进液管的进液口与供水箱的出液口相连通。在加湿器需要补水时,供水箱内的液体通过供水箱出水口进入进液管的进液口,将液体补充至加湿器内,实现液体的补充。供水箱的出液口可设置在高于进液管的进液口的位置,这样利用重力可使供水箱内的液体进行流出,以对加湿器的补充。
33.在该技术方案中,进液管的进液口还可以直接连通于外部水源,外部水源可将水通过进液管进液口输送至加湿器内,完成液体补充。
34.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上设置有安装件,并可以通过安装件将壳体吊装至安装位置上。安装件设置在壳体的两侧或中部位置,以使吊装时受力均匀,防止侧翻。
35.具体地,加湿器可以安装在风管机的安装位上,将加湿器壳体嵌入式安装至天花板上的安装位置上,并且将壳体暗装于天花板内,合理利用天花板内的空间,使壳体隐藏在天花板内,提高美感度。并且由于壳体是暗装设置,因此用户无法手动对加湿器补水,此时利用浮动开关件与吸液件,可以实现自动补水,实现了加湿器的自动化操作。其中,安装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吊耳、挂钩、卡扣、螺栓。
3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9.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局部示意图之一;
40.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局部示意图之二;
4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器的示意图之一;
4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器的示意图之二;
4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器结构简图。
44.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45.100壳体,102储液件,104浮动开关件,106风机组件,108吸液件,110进液管,112浮球阀,114杆体,118浮球,120自动排液组件,122排液管,124排液泵,126加强筋,128驱动件,130风轮,132控制盒,134储水盘,136安装件,138液位检测件,140进风口,142出风口,144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8.下面参照图1至图6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除湿器。
49.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湿器,包括壳体100、储液件102、吸液件108、风机组件106、自动排液组件120和控制器144。
50.其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储液件102可以存储液体,吸液件108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储液件102内,与储液件102内部液体接触,使得吸液件108可吸收存储在储液件102内的液体。此外,风机组件106设于壳体100内部,风机组件106运行时可向吸液件108送风,气流在经过吸液件108时与吸液件108上的液体相接触,因此气流的湿度会增加,进而实现加湿的效果。自动排液组件120与控制器144配合,可定期将储液件102内残留的液体排出,以保证储液件102内液体的洁净程度。
51.特别地,自动排液组件1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壳体100内,并且自动排液组件120与储液件102相连通。控制器144与自动排液组件120和风机组件106电连接,并每隔预设时长控制自动排液组件120工作,进而将残留在储液件102内的液体排出,避免储液件102内部长时间残留液体而滋生细菌。在加湿器下一次使用前,可再次向储液件102内添加足量的液体,以保证吸液件108可吸收储液件102内的液体。
52.特别地,该加湿器可吊装到天花板上,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便于用户手动排液。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器中,水箱组件配置有自动排液组件120和控制器144,控制器144每隔预设时长就控制自动排液组件120工作,以将储液件102内的液体排出,保证储液件102内液体定期更换,保证存储在储液件102内的液体的洁净程度,并保证了加湿器工作时所提供的蒸汽的洁净程度,保证了加湿器所处环境的卫生程度,同时提升用户的使用安全。
53.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144每隔预设时长控制自动排液组件120排出储液件102内的液体,指的是:无论加湿器是否工作,控制器144均会在预设时长后控制自动排液工作,并将储液件102内的液体全部排出。并且,上述预设时长可以是预先设置在控制器144内部的,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例如,预设时长可以为两天、三天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理解的,在此并不具体论述。
54.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器具有自动排液的功能,可定期自动更换储液件102内的液体,保证储液件102内的液体的洁净程度,保证加湿器工作时所提供的蒸汽的洁净程度,提升用户的使用安全。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6所示,自动排液组件120包括排液管122和排液泵124。其中,排液管122与储液件102相连通,排液泵124设置在排液管122上,并控制器144电连接。控制器144控制排液泵124工作,进而驱动储液件102内的液体流出,以为储液件102自动排液。
56.此外,如图2和图6所示,自动排液组件120还可以包括液位检测件138。其中,液位检测件138设置在储液件102内,并且位于储液件102内较低的位置。液位检测件138与控制器144电连接。在自动排液组件120工作过程中,当储液件102内的液位到达液位检测件138所处的位置时,表示储液件102内的液体已经排出。此时,控制器144控制排液泵124停止工作。
57.此外,自动排液组件120还可以包括计时器(图中未示出)。其中,计时器与控制器144电连接,并可用于检测排液泵124的工作时长。在自动排液组件120工作过程中,当排液泵124工作预设时长后,表示储液件102的液体已经排出。此时,控制器144控制排液泵124停止工作。
58.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储液件102内设置有浮动开关件104,加湿器还包括进液管110。其中,进液管11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壳体100内,进液管110的出液口与储液件102相连通,可实现为储液件102补充液体。
59.此外,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储液件102内设置有浮动开关件104,浮动开关件104可根据储液件102内的液位情况来导通或关闭进液管110的出液口,进而实现自动供液。一方面保证了进液管110可及时为储液件102补充液体,另一方面可保证在储液件102内液体充足时停止为储液件102供液,进而避免储液件102内液体外溢的情况发生。
60.具体地,在工作过程中,吸液件108与储液件102内的液体相接触,并不断吸取储液件102内的液体。风机组件106对吸液件108送风,将经过吸液件108的气流的湿度变大,实现加湿的效果。此外,在工作过程中,储液件102内的液位逐渐下降,浮动开关件104的至少部分随着液位的下降而启动进液管110的出液口,此时进液管110开始为储液件102补充液体;当储液件102内的液位逐渐回升至一定高度时,浮动开关件104再次将进液管110的出液口关闭,进液管110停止为储水件补充液体。
61.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吊装到天花板上,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便于用户手动加液。因此,本实用新型为储液件102配置有进液管110和浮动开关件104,实现了储液件102的自动进水,避免了用户手动添加液体的弊端,便于用户使用,提升了加湿器的工作效率。
62.具体实施例中,可以将本实施例提出的加湿器安装在天花板的安装位置上,并且加湿器暗装于天花板内。在工作过程中,利用浮动开关件104与吸液件108对加湿器补水,被加湿的气流通过天花板传递至房间内,实现加湿效果。此外,由于加湿器暗装在天花板内,无法手动对加湿器进行补水,因此使用本实施例的加湿器可以完成自动补水操作,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
63.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器具有自动添加液体的功能,可实现储液件102液体的自动补充,省去手动补充的步骤,节省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实现加湿器自动工作,提高加湿效果,提高加湿器的自动化程度。
64.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浮动开关件104为浮球阀112。其中,浮
球阀112设置在储液件102内,并与储液件102内的液体相接触,浮球阀112可对液位的高低进行控制。并且,浮球阀112的结构简单,更换较为方便,在发生故障时直接进行替换即可,方便快捷。
65.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浮球阀112包括杆体114、和浮球118。其中,杆体114可转动地设置在储液件102上,并且杆体114上设置有浮球118。此外,浮球118的密度低于储液件102内液体的密度,使得浮球118始终漂浮在储液件102液面上。这样,在储液件102内的液面高度出现变化时,浮球118会随之上下浮动,浮球118可以开启或关闭进液管110的出液口,实现对储液件102内液位的控制。
66.具体地,在工作过程中,当储液件102内液位开始下降时,浮球118带动杆体114转动,此时浮球118开启进液管110的出液口,对储液件102液体进行补充。当液位开始回升时,浮球118带动杆体114转动,此时浮球118关闭进液管110的出液口,液体补充停止。
67.具体实施例中,当液位回升使得浮球118带动杆体114处于水平状态时,浮球118将进液管110出液口关闭,进液管110停止为储液件102供液。
68.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浮球118将进液管110出液口关闭时,浮球118底部与储液件102底壁存在5mm至10mm的距离。
69.其中,浮球118在关闭进液管110的出液口时,浮球118底部要与储液件102底部存在一定的距离,避免因安装加湿器时,不能做到完全精确安装而造成使用过程中液体的溢出,将浮球118与储液件102设置一定的距离,可以使储液件102内存放一定量的液体,使加湿器在安装时拥有较高的容错率,减小安装难度。
70.此外,浮球118在关闭进液管110的出液口时,浮球118底部与储液件10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大于或等于5mm,并小于或等于10mm。
71.当浮球118底部与储液件102之间的距离小于5mm时,此时储液件102内可存放液体的容量较低,增加安装加湿器时的难度,同时储水件内的液体容易溢出;当浮球118底部与储液件102之间的距离大于10mm时,会增加储水件的体积,造成浪费,且不利于安装。因此,将浮球118底部与储液件102之间的距离控制在5mm至10mm之间,实现了降低安装难度的同时减小浪费。
72.在具体实施例中,当加湿器在天花板内安装时,要保证相对位置的水平安装,来保证加湿器的正常运行,这无疑增加了安装难度,将储液件102预留一定的液体存储空间,可以使安装难度降低,加湿器可以在水平位置安装时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使加湿器有一定的储水量,避免加湿器倾斜液体溢出,极大降低了安装难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加湿器的适应性。
73.具体地,储液件102与浮球118预留空间可以在安装时视安装情况而定,距离控制在5mm至10mm之间,可以保证储水件一定储水量的同时减小储水件的体积。
74.具体实施例中,在浮球118将进液管110出液口关闭时,浮球118底部与储液件102底壁之间的距离可以为5mm、6mm、7mm、8mm、9mm、10mm等。
75.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吸液件108与储液件102可拆卸连接。吸液件108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会出现吸水效果减退或吸液件108变脏等情况发生,此时加湿器加湿效果降低,将吸液件108设置为可拆卸安装于储液件102上,可实现对吸液件108的快速更换,以恢复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76.如图1所示,吸液件108设置于相临两个加强筋126之间的安装空隙内。储液件102上设置有加强筋126,加强筋126一方面对储液件102的强度进行加强,另一方面用于对吸液件108的位置进行固定,使吸液件108始终保持在固定位置工作,避免风机组件106持续对吸液件108送风导致吸液件108位置发生变化。
77.具体地,如图1所示,加强筋126间隔设置在储液件102上,相邻两个加强筋126之间具有安装空隙,吸液件108插设于安装空隙内。当需要更换吸液件108时,直接将吸液件108取下,将替换的吸液件108放置在加强筋126内,完成更换。可实现快速替换吸液件108,提高了加湿器的工作效率,满足用户的需求。
78.在具体实施例中,储液件102上设置有多条加强筋126,相邻两加强筋126内的空隙可放置吸液件108。一方面设置多条加强筋126可以有效提高储液件102的强度,另一方面多条加强筋126的设置可以放置多个吸液件108,增加加湿效果。
79.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4和图5所示,风机组件106设置于进风口140处,吸液件108设置于风机组件106与出风口142之间。
80.其中,壳体100上设置有进风口140与出风口142。将风机组件106设置在进风口140处,将吸液件108设置在风机组件106与出风口142之间。在工作过程中,风机组件106将进风口140处的气流吹至吸液件108,经过吸液件108的气流的湿度变大,进而通过出风口142吹出,使液体散播在空气中,实现了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81.特别地,将吸液件108设置在出风口142处,可以将经过吸液件108湿度变大的气流直接从出风口142带出,避免液体存在于壳体100内,导致壳体100内其他装置的损坏。同时将液体充分通过气流充分排出,可以加速当前环境空气中的湿度比例,实现了快速加速的效果。
82.此外,在进风口140处还设置有滤网件(图中未示出),将空气中的杂质进行过滤,避免空气中的杂质过多,使吸液件108变脏导致吸液效果降低。还可以避免杂质过多,沉积在加湿器内,影响加湿器的正常运行。
83.此外,出风口142处还设置有导流件,可以将出风口142的气流进行导向,可以实现不改变加湿器的状态下,改变出风口142的风向,提高加湿器的功能性。
84.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风机组件106包括驱动件128和风轮130。风机组件106包括驱动件128和风轮130。驱动件128位于壳体100内,并与控制器144电连接。风轮130位于进风口140处,驱动件128与风轮130相连接。驱动件128用于驱动风轮130的转动,控制器144控制风轮130的转速,进而实现控制输出风量的大小。
85.此外,风轮130位于进风口140处,可将进风口140处的空气直接吸取输出,保证足够的风量供风轮130吸取。在工作过程中,驱动件128驱动风轮130旋转,风轮130将进风口140的空气吸取并输出,实现了将空气从进气口吸入,排气口排出的过程,进而实现了对空气的加湿。
86.具体实施例中,驱动件128为防水电机,防水电机可以在潮湿环境中进行使用,加湿器在使用时内部环境较为潮湿,使用普通电机会存在漏电会失灵的情况,因此使用防水电机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提高安全性,保证风机组件106可以正常运转。
87.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湿器还包括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144。湿度传感器设置于壳体100上,用于检测壳体100外所在环境的湿度,并将湿度数值传递至控制器144,同
时湿度传感器与风机组件106之间电连接。控制器144根据湿度传感器检测的湿度对风机组件106进行控制,以控制风机组件106的送风量。
88.在工作过程中,湿度传感器检测壳体100外部空气中的湿度,将当前湿度数值传送至控制器144。当空气中的湿度较低时,控制器144控制风机组件106加大送风量,以实现快速将空气中的湿度比例提高;反之,控制器144控制风机组件106减小送风量,保持当前空气湿度比例。实现了自动检测当前环境湿度情况,自动选择加大送风量或减小送风量,使空气湿度始终保持一个正常范围。
89.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壳体100上设置有容纳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144的控制盒132,湿度传感器与控制器144均设置在控制盒132内。控制盒132为半封闭设置,气流可在控制盒132内流通,以实现控制盒132内湿度传感器对当前空气中湿度的检测。
90.此外,控制盒132的设置可以对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144的位置相对固定,并可以对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144进行保护。在工作过程中,气流流经控制盒132,控制盒132内的湿度传感器对控制盒132内流经的气流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器144,控制器144控制风机组件106是否需要加大送风量来提升空气中的湿度比例。
91.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储液件102具体为储水盘134,储水盘134的顶部为敞开设置,使浮动开关件104的浮球118可以在液位上升时正常上升,不会受到储水盘134顶壁的限制而影响对液位的控制。此外,储水盘134敞开设置可以使用户更为方便的观察各部件的工作状态,并且在维护更换时更加方便。
92.具体实施例中,储水盘134上设置有多个水格,浮动开关件104中的浮球118设置在水格内,可以对浮球118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防止浮球118在储水盘134中移动,进而防止浮球118的损坏。
93.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湿器还可以包括有供水箱(图中未示出),进液管110的进液口与供水箱的出液口相连通。在加湿器需要补水时,供水箱内的液体通过供水箱出水口进入进液管110的进液口,将液体补充至加湿器内,实现液体的补充。供水箱出液口可设置在高于进液管110进液口的位置,这样利用重力可使供水箱内的液体进行流出,以对加湿器的补充。
94.具体实施例中,供水箱设置在壳体100上方,当储液件102内的液位下降,浮球118开启进液管110出液口。此时由于供水箱设置在壳体100上方,供水箱内的液体受重力通过进液管110流至储液件102为储液件102补充液体,储液件102液位回升,浮球118关闭进液管110出液口,补充停止。
95.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进液管110的进液口还可以直接连通于外部水源,外部水源可将水通过进液管110进液口输送至加湿器内,完成液体补充。具体实施例中,外部水源可以是家用供水管路。将供水管路连接于储液件102,当储液件102需要补充液体时,通过供水管路可以直接将水补充至储液件102内,方便快捷,无需人为操作,可以实现储液件102随时补充液体,提高了加湿器的自动化程度。
96.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100上设置有安装件136,并可以通过安装件136将壳体100吊装至安装位置上。安装件136设置在壳体100的两侧或中部位置,以使吊装时受力均匀,防止侧翻。
97.具体地,加湿器可以安装在风管机的安装位上,将加湿器壳体100嵌入式安装至天花板上的安装位置上,并且将壳体100暗装于天花板内,合理利用天花板内的空间,使壳体100隐藏在天花板内,提高美感度。并且由于壳体100是暗装设置,因此用户无法手动对加湿器补水,此时利用浮动开关件104与吸液件108,可以实现自动补水,实现了加湿器的自动化操作。
98.其中,安装件136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吊耳、挂钩、卡扣、螺栓。
99.具体实施例中,相关技术的加湿器存在加湿量小,需要手动加水,安装不方便,且加湿量无法控制等问题。
100.针对现有加湿器不能自动补水和排水,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器增加自动补液和排液功能;针对现有加湿器无法控制加湿量问题,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器可控制加湿两;针对现有加湿器安装不方便,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器能够实现暗装,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101.如图4和图5所示,加湿器的外形与主流风管机外形类似,甚至于风管机可以共用一套箱体模具。具体地,加湿器的壳体100尺寸便于预留风管机安装空间能安装下该加湿器;壳体100为长方体钣金外壳,上方有4个对称的吊耳,用于吊装到屋顶;其壳体100的厚度h的尺寸跟主流ide的风管机厚度相当,为200mm左右,不额外占用空间;可以根据实际安装情况,改变后盖板的位置实现后回风和下回风两种回风方式的切换。
102.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加湿器包括壳体100、风轮130、驱动件128、控制盒132、吸液件108、排液泵124、排液管122、浮球阀112等。其中,控制盒132内有控制器144和湿度传感器,控制器144根据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湿度控制风轮130转速,调节空气湿度;风轮130与驱动件128固定,通过驱动件128驱动风轮130转动,产生风通过吸液件108,将吸液件108中的水分带到空气中,实现加湿的功能。此外,驱动件128可以调节转速,转速不同,风量也不同,进而加湿量也不同,达到控制加湿量的效果。
103.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加强筋126之间具有安装空隙,吸液件108固定在安装空隙内。需要更换时可直接将吸液件108取下,方便维护。并且,储液件102中有固定排液泵124的位置,排液泵124至于排液泵的固定位置上,通过排液管122连通到加湿器外部。
104.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储液件102中有固定液位检测件138的支架,液位检测件138置于支架上固定,其作用为检测储液件102中的液位;排液泵124运行后通过排液管122将储液件102内的液体排出加湿器外;当达到设定的条件(如触发液位检测件138的保护点)时停止排液;通过排液泵124排液实现更新储液件102里的液体的作用,防止液体变质滋生细菌。
105.此外,如图3所示,浮球阀112固定于储液件102一侧,浮球阀112的作用是当液位较高将浮球阀112的浮球118浮起来至水平状态时,浮球阀112关死,停止进液;当液位下降,浮球阀112脱离水平状态时,浮球阀112打开,开始进液;可以实现随时补液的功能;此外,浮球阀112水平位置的底部要低于储液件102的最高水位5mm至10mm,防止因加湿器安装未完全水平而造成的漏水。
106.具体地,当用户开启加湿器时,湿度传感器根据检测到的湿度自动反馈型号给控制器144,控制器144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自动控制驱动件128转速,驱动件128驱动风轮130转动,风轮130转动产生风吹向吸液件108;吸液件108下端浸泡在储液件102的液体中,会将大量的液体吸入吸液件108中,风吹过带有水的储液件102后湿度将增大,最终风会吹到加湿
场所,实现加湿功能。
107.此外,为了保持储液件102里的液体干净卫生,隔一段时间会自动排除储液件102中的液体。当需要排水时,排液泵124开始工作,将储液件102中的液体通过排液管122排到加湿器外,开始排液后液位开始下降,当液位下降到触发液位检测件138保护点的时候,排液泵124停止工作;此时排液完成。
10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器可实现加湿器自动补液、排液功能;实现加湿可控制加湿量;实现加湿器暗装,且不占用额外空间;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10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1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1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