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尾气处理补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新型尾气处理补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尾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尾气处理补风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化工行业在生产业中是非常常见的,voc(volatileorganic compound)是指常温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voc废气中含有甲醛、二甲苯、甲苯、丙酮、丁酮、卤素化合物等,在化工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voc废气,该些化合物多数具有刺激性气味,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直接接触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并且voc废气易燃的特点也造成安全隐患。
3.而目前的处理voc废气常用的成熟工艺为吸收法,通过引风机等类似设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voc废气集中吸收处理;由于voc废气通过引风机收集集中,因此可能会造成尾气处理系统处于负压状态,存在较大的隐患,因此通常废气输送管道存在补风装置,以减少系统负压带来的隐患。而常见的补风装置是以不同大小管径的管道通过非密封连接件固定的装置,如图2所示,利用管道之间的间隙进行补风,此装置存在问题:一是系统的补风量调节繁琐;二是长期运行时,会有部分voc废气在管道壁上冷凝,所得冷凝液容易沿管道内壁流出,造成车间环境恶劣,影响工人的健康。本实用新型对此进行改进,设计更加合理的补风装置。
4.专利文件cn205077818u公开了一种地下建筑新风管与排烟补风管的组合风管,新风管和补风管,以及一端同时连通新风管和补风管的主风管,新风管自由端连通新风风机,补风管自由端连通补风风机,新风管与补风管分别朝向相反方向倾斜一个锐角角度与主风管连通,新风管延伸方向相对于主风管延伸方向倾斜角度为b,补风管延伸方向相对于主风管延伸方向倾斜角度为a,且a大于等于b。专利文件cn210613126u公开了一种烟丝除尘风管补风装置,包括套管、闸口、腰状腔体和补风管,套管套设在补风管的两端,闸口设于补风管的内部用于将风导向腰状腔体,补风管的顶部和底部皆设有补风口,补风口的一端设有微型电机,微型电机连接有补风阀轴,且补风阀轴延伸至补风口的另一端,补风阀轴上设有补风阀,补风管的两端套设有风管。然而两者均是直接对排烟或排尘管路的补风,并不能简单调节进风口通道位置,对补风量进行调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尾气处理补风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仅通过在尾气管道上设置补风罩,并沿轴向滑动调节补风罩在尾气管道上的位置,配合补风通道,即可变更补风量,便捷快速,对生产影响很小。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尾气处理补风装置,包括补风罩、与负压引风机构相连通的尾气管道,所述补风罩呈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沿轴向滑动套设在所述尾气管道上的筒状结构,且所述筒状结构的一端与所述
尾气管道相密封,另一端与所述尾气管道间具有环形间隔,所述尾气管道套设有所述筒状结构的部分开设有补风通道,所述补风通道通过所述环形间隔与外界空气相连通。
7.优选的,所述筒状结构与所述尾气管道的径向截面均为正圆结构,且所述筒状结构与所述尾气管道同轴心设置。
8.优选的,所述尾气管道上可更换设置不同管径的所述筒状结构。
9.优选的,所述尾气管道包括与所述负压引风机构相连接的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相套接且部分重叠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之间具有作为所述补风通道的环形间隙。
10.优选的,所述第二管道的出口段开口朝上,且所述出口段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管道的入口段管径,所述入口段穿过所述开口插接在所述出口段中。
11.优选的,所述出口段和所述入口段同轴心设置。
12.优选的,所述筒状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其顶端密封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道上,所述环形间隔环绕在所述第二管道周围。
13.优选的,所述筒状结构的顶端呈由下至上逐渐变窄的锥形结构。
14.优选的,所述尾气管道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筒状结构位置的管道固定件。
15.优选的,所述筒状结构、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的管壁表面覆盖有相同的防腐结构层。
16.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7.第一,补风罩呈筒状结构,筒状结构沿轴向滑动套设在尾气管道上的筒状结构,以在筒状结构和尾气管道之间形成便于空气流通的流通间隙,且筒状结构的一端与尾气管道相密封,另一端与尾气管道间具有环形间隔,尾气管道套设有筒状结构的部分开设有补风通道,补风通道通过环形间隔与外界空气相连通,进而形成了由外界至环形间隔,随后进入筒状结构与尾气管道之间的流通间隙中,再进入补风通道,再应用时,如果改变负压引风机构的引风量,在补风罩不能对尾气管道中充分补充空气的情况下,实时调节筒状结构沿尾气管道的轴向位置,进而改变环形间隔与补风通道之间的距离,在保证通风管道材质、横断面积、形状不变的条件下,改变通风管道的长度,即可影响通风管道的通风量,同理在改变环形间隔与补风通道之间的距离后,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调节对尾气管道的补风量。
18.第二,筒状结构与尾气管道的径向截面均为正圆结构,且筒状结构与尾气管道同轴心设置,进而在筒状结构和尾气管道之间形成规则、恒定横截面积的流通间隙,那么在调节对尾气管道的补风量时,进而可以根据流通间隙的截面,精确的计算出筒状结构移动不同的距离,方便在需要改变补风量的情况下,根据相应的移动距离,对筒状结构的调节。
19.第三,尾气管道上可更换设置不同管径的筒状结构,在同一筒状结构的移动距离有限,使得补风量受限,那么通过更换不同管径的筒状结构,以在确定环形间隔与补风通道之间的距离后,改变空气的流通截面,以控制对尾气管道的补风量。
20.第四,第二管道的出口段开口朝上,且出口段的管径大于第一管道的入口段管径,入口段穿过开口插接在出口段中,如果入口段的管径大于出口段,则出口段插接在入口段中,voc废气冷凝液富集在入口段的内壁上,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管壁下流,流出至外界,所以出口段的管径大于第一管道的入口段管径,入口段穿过开口插接在出口段中,voc废气冷凝液富集在入口段的内壁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管壁下流,回流至出口段中,避免流至外界,
避免对工作环境的污染。
21.第五,筒状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其顶端密封连接在第一管道上,环形间隔环绕在第二管道周围,使得环形间隔朝下设置,结合入口段穿过开口插接在出口段中,使得补风通道朝上设置,那么环形间隔与补风通道之间的朝向不同,不仅补风的风流路线长,且风流的方向出现了多次变化,导致补风时的通风阻力变大,极大减少由于补风,使得外界杂质随补入的新风进入系统,避免可能造成的污染或者设备损坏。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2为现有技术中补风装置的示意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补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其中,1-负压引风机构、2-第一管道、3-补风罩、4-管道固定件、5-第二管道、6-尾气发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尾气处理补风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仅通过在尾气管道上设置补风罩,并沿轴向滑动调节补风罩在尾气管道上的位置,配合补风通道,即可变更补风量,便捷快速,对生产影响很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尾气处理补风装置,包括补风罩3、与负压引风机构1相连通的尾气管道,补风罩3呈筒状结构,筒状结构沿轴向滑动套设在尾气管道上的筒状结构,具体的是筒状结构的内径大于尾气管道的外径,以在筒状结构和尾气管道之间形成便于空气流通的流通间隙,且筒状结构的一端与尾气管道相密封,另一端与尾气管道间具有环形间隔,尾气管道套设有筒状结构的部分开设有补风通道,补风通道通过环形间隔与外界空气相连通,进而形成了由外界至环形间隔,随后进入筒状结构与尾气管道之间的流通间隙中,再进入补风通道,再应用时,如果改变负压引风机构1的引风量,在补风罩3不能对尾气管道中充分补充空气的情况下,实时调节筒状结构沿尾气管道的轴向位置,进而改变环形间隔与补风通道之间的距离,在保证通风管道材质、横断面积、形状不变的条件下,改变通风管道的长度,即可影响通风管道的通风量,同理在改变环形间隔与补风通道之间的距离后,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调节对尾气管道的补风量。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筒状结构的移动位置,使得补风量达到与负压引风机构1适配的最佳补风效果,进而避免补风
量不适配,导致voc废气外泄的可能性增加,进而整个装置能够减少系统内voc废气向外界的散逸,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制造,也可以用于对现有的补风装置的改造。
30.其中,补风量=补风的截面积
×
风速;在补风的截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影响管道内风速的因素有:管道材质、横断面积、长度和管道的形状、布置形式等,管道长度可以理解为环形间隔与补风通道之间的距离,具体计算关系可参考下文内容:
31.风管压力损失计算h=h1-h2=sq2;h1为环形间隔处的压力,h2为补风通道处的压力;
32.对于管道摩阻s计算公式为s=a*l;其中,a为比阻,l为管长。
33.比阻公式a=64/(π2*c2*d5);其中,d为管径,c为谢才系数,c=1/n*r
1/6
,n为糙率,对于不同的管材n值:铸铁管0.013,混凝土、钢筋混凝土0.013-0.014、钢管0.012、塑料管0.014等。
34.得单位长度摩阻s’=10.3n2/d
5.33
;其中,s’与糙率n和管径d有关。
35.流量q=【h/(s’*l)】
0.5

36.由v=q/s0计算得流速;s
0为
筒状结构与尾气管道间的环形截面。
37.进一步的,筒状结构与尾气管道的径向截面均为正圆结构,且筒状结构与尾气管道同轴心设置,进而在筒状结构和尾气管道之间形成规则、恒定横截面积的流通间隙,那么在调节对尾气管道的补风量时,进而可以根据流通间隙的截面,精确的计算出筒状结构移动不同的距离,方便在需要改变补风量的情况下,根据相应的移动距离,对筒状结构的调节。优选的筒状结构通过同心大小头安装在尾气管道的外周壁上,以简化整个安装工作。
38.作为优选的,尾气管道上可更换设置不同管径的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管径大小依据整个装置所需补风量而定,在同一筒状结构的移动距离有限,使得补风量受限,那么通过更换不同管径的筒状结构,以在确定环形间隔与补风通道之间的距离后,改变空气的流通截面,以控制对尾气管道的补风量。
39.进一步的,尾气管道包括与负压引风机构1相连接的第一管道2、与第一管道2相套接且部分重叠的第二管道5,具体的第二管道5连通在尾气发生装置6上,尾气发生装置6包括反应釜、洗涤釜等产生废气的装置,第一管道2和第二管道5之间具有作为补风通道的环形间隙,以保证补风流动的均匀性,避免通过开孔的方式,是对尾气的流动造成的干扰较大的问题。
40.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管道5的出口段开口朝上,且出口段的管径大于第一管道2的入口段管径,优选的入口段的管径略大于出口段的管径,避免入口段的管径过大,导致补风量需求不大时,容易空气流动速度过缓,进而导致废气外泄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入口段穿过开口插接在出口段中,如果入口段的管径大于出口段,则出口段插接在入口段中,voc废气冷凝液富集在入口段的内壁上,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管壁下流,流出至外界,所以出口段的管径大于第一管道2的入口段管径,入口段穿过开口插接在出口段中,voc废气冷凝液富集在入口段的内壁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管壁下流,回流至出口段中,避免流至外界,避免对工作环境的污染。
41.进一步的,出口段和入口段同轴心设置,使得环形间隙呈正环形结构,正环形结构能够进一步保证补风流动的均匀性,避免对废气的流动产生干扰,导致废气朝外扩散,而且
能对补风量的计算进一步精确化确定。
42.其中,筒状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其顶端密封连接在第一管道2上,环形间隔环绕在第二管道5周围,使得环形间隔朝下设置,结合入口段穿过开口插接在出口段中,使得补风通道朝上设置,那么环形间隔与补风通道之间的朝向不同,不仅补风的风流路线长,且第一管道2和第二管道5之间形成部分重叠,第二管道5和筒状结构之间形成部分重叠,风流的方向出现了多次变化,导致补风时的通风阻力变大,极大减少由于补风,使得外界杂质随补入的新风进入系统,避免可能造成的污染或者设备损坏。
43.进一步的,筒状结构的顶端呈由下至上逐渐变窄的锥形结构,以在补风的气流进入筒状结构内部后,流动至筒状结构顶端时,通过锥形结构对补风的气流形成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其筒状结构受到的冲击力较大,造成筒状结构在尾气管道上长时间连接的不稳定性。
44.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尾气管道上设有用于固定筒状结构位置的管道固定件4,避免设备运行补风时造成筒状结构的位置变化,影响设备正产运行,优选的,管道固定件4为抱箍,不仅能够对筒状结构形成环形夹紧作用,无需再对筒状结构和尾气管道进行改造,增加其连接结构等,而且方便对筒状结构从尾气管道上拆卸下来,保证筒状结构在尾气管道上的移动等。
45.进一步的,筒状结构、第一管道2和第二管道5的管壁表面覆盖有相同的防腐结构层,一方面能够筒状结构、第一管道2和第二管道5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上述各管路的糙率一致。
46.根据实际需求而进行的适应性改变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47.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8.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