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消防 专利正文
一种灭火弹的挂载平台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19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灭火弹的挂载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灭火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灭火弹的挂载平台。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采用无人机实施对灭火弹的投掷,一般没有特定结构实施对一个或多个灭火弹有序的投掷,一般来说,投掷方式均为垂直下,该种投放方式仅适用于单个或多个灭火弹沿同一竖直向的垂直投掷,无法将灭火弹形成有效的投掷范围圈,进而降低了灭火弹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火弹的挂载平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灭火弹的挂载平台,该挂载平台安装在无人机上并用于灭火弹的高空投掷,所述挂载平台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装填灭火弹的装配筒,该装配筒根据预设投掷方向调节其投掷灭火弹的投掷角度。
5.所述挂载平台安装在无人机腹部。
6.所述挂载平台具有至少一个的容置仓,装配筒于容置仓内可调节地转动至所述的投掷角度。
7.所述容置仓于挂载平台上设置有多个,且每个所述容置仓内均设置有一个装配筒。
8.所述装配筒内形成具有容置灭火弹的腔室,该腔室具有一个用于将灭火弹投掷出的出口,于腔室末端设置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具有沿灭火弹投掷方向输出的轴端,所述灭火弹通过驱动件的轴端驱使其脱离装配筒并投掷。
9.所述装配筒设置有多个,包括有第一装配筒和第二装配筒,所述第一装配筒布置于挂载平台的中心部,所述第二装配筒设置有多个,并以第一装配筒为中心环绕均布。
10.所述第一装配筒投掷灭火弹的投掷角度垂直向下,所述第二装配筒的投掷方向沿其与第一装配筒所形成的半径方向可调节地转动。
11.于所述第一装配筒和第二装配筒内均至少装填有一个灭火弹。
12.以所述第一装配筒和第二装配筒内的每个灭火弹为一个单位,将各个所述装配筒内一个单位的灭火弹设置为一组,并通过长度相同的连接线连接,以第一装配筒内的灭火弹为第一灭火弹,以第二装配筒内的灭火弹为第二灭火弹,通过若干连接线将第一灭火弹和多个第二灭火弹逐个连接。
13.所述灭火弹的壳体外圆周部形成有环状的凸起部,所述装配筒的内壁形成有限制灭火弹位移且适配凸起部轮廓的槽口,所述灭火弹通过驱动件驱离槽口的位置限制。
14.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挂载平台中可调节投掷角度的装配筒实施对灭火弹的投掷,使得灭火弹在投掷后具有人为预设的投掷方向,有效的提高了灭火
弹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挂载于无人机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剖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灭火弹抛落后的展开状态变化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配筒旋转状态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灭火弹壳体限位于装配筒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其中:1无人机、2挂载平台、21容置仓一、22容置仓二、23装配筒、231灭火弹、2311凸起部、232驱动件、233槽口、24连接线、25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3.请参见图1和图2,该种挂载平台2安装在无人机1上,并通过挂载平台2上设置的装配筒23实施对灭火弹231的定向投掷,这里所描述的定向投掷可以理解为,在无人机1飞行至火点上方预设高度时,可通过转动装配筒23的旋转角度实现灭火弹231沿一个定点抛物的方向实施投掷,同时,不限定在该装配筒23内的灭火弹231数量,以及装配筒23的数量,于实作中,当采用多个装配筒23实施对多个灭火弹231的投掷时,每个装配筒23内投掷出的灭火弹231可形成一组灭火弹,且不限定灭火弹231的投掷先后,即在投掷过程中,多个装配筒23内投掷的灭火弹231既可以同时投掷,也可以按照预设顺序实现先后次序的投掷,这样能通过投掷次序实现不同的灭火有效范围和灭火效果。
24.一般来说,灭火弹231的有效灭火需要形成较大的灭火剂释放范围,即,当一个灭火弹231形成的灭火剂释放范围无法有效的实施灭火时,需要多个灭火弹231形成范围更大的灭火剂包围圈,因此,于实作中,针对火点不明显区域可采用单个灭火弹231或多个灭火弹231于同一较小范围内释放灭火剂实施灭火;或,针对火点较大的区域采用多个灭火弹231形成的半径更大的灭火剂包围圈实施灭火。下面将针对两种不同情况作出如下示例说明。
25.小范围内释放灭火剂的情况:
26.挂载平台2具有一个装配筒23,该装配筒23内设置有多个灭火弹231,在实施灭火时,通过该装配23指向某一固定方向实施投掷灭火弹231,该种投掷不限定灭火弹231的投掷数量以及投掷频率,同样可以理解为,装配筒23具有足够容纳一定数量灭火弹231的容置空间便可实施连续性投掷或同时的大量投掷,且投掷方向可以通过控制装配筒23的朝向实现;
27.或,挂载平台2具有多个装配筒23,每个装配筒23内均设置有多个灭火弹231,在实施灭火时,通过装配筒23指向同一方向实施灭火弹231的投掷,该种投掷方式可进一步的提高单次投掷灭火弹231的数量或投掷频率,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该种投掷方式不限定其投掷方式,即在朝向同一方向投掷时,多个的装配筒23可以按照预设的次序实施投掷,或预设的频率实施投掷,或同时投掷。
28.较大范围内释放灭火剂的情况:
29.请参见图2和3,当实施对较大范围内的灭火弹投掷时,需要首先确立一个中心抛物点,然后沿着该中心抛物点向外扩散,且扩散的半径需要人为预设限定,即,在挂载平台2的中心设置一个装配筒23,同时,以该装配筒23为圆心设置多个均布的装配筒23,这里,将位于中心设置的装配筒23定义为第一装配筒,将位于外圈圆周部的装配筒23定义为第二装配筒,所述第一装配筒投掷灭火弹23的投掷角度垂直向下,所述第二装配筒的投掷方向沿其与第一装配筒所形成的半径方向可调节的转动,该种可转动的调节方式存在如下示例;
30.举例来说,当第一装配筒和第二装配筒的投掷角度均垂直向下时,投掷的该组灭火弹231便以第一装配筒的中心为圆心、以第一装配筒中心至第二装配筒中心的直线距离为半径形成该组灭火弹231的有效半径实施投掷;
31.或,当第一装配筒的投掷角度垂直向下,第二装配筒的投掷角度统一向外并具有相同的转动角度时,所投掷的该组灭火弹231便以第一装配筒的中心为圆心,以第二装配筒内抛出的灭火弹231抛出的水平距离为半径形成该组灭火弹231的有效半径实施投掷,可以理解的是,在该种具有预设角度的投掷情况下,该组灭火弹231的投掷范围更大。
32.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有效的控制在上述情况下位于第二装配筒内投掷的灭火弹231水平距离过大而超出的有效灭火范围,为此,需要限定第一装配筒内灭火弹231和第二装配筒内灭火弹231的相对位置关系。于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装配筒和第二装配筒内的每个灭火弹231为一个单位,将各个所述装配筒23内一个单位的灭火弹231设置为一组,并通过长度相同的连接线24连接,以第一装配筒内的灭火弹231为第一灭火弹,以第二装配筒内的灭火弹231为第二灭火弹,通过若干连接线24将第一灭火弹和多个第二灭火弹逐个连接。通过预设长度的连接线24进而控制灭火弹231形成的灭火弹组的投掷半径。
33.请参见图3,该图示中包含了灭火弹231在连接线24的限制下所形成了两种状态,位于图示中左侧为灭火弹231形成的灭火弹组在初始未投掷或即将投掷状态下的半径,位于图示中右侧为灭火弹231形成的灭火弹组在投掷后并将连接线24拖拽至最长距离时的状态;由此可知,该种投掷方式以及连接线24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将灭火弹231形成可人为控制半径大小的灭火弹组,有效的提高灭火效率。
34.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挂载平台2的结构,下面请参见图2、3、5和6作进一步理解:
35.位于挂载平台2的底部形成有用于容置装配筒23的容置仓,该容置仓包括有用于容置第一装配筒的容置仓二22,以及用于容置第二装配筒的容置仓一21,其中,位于容置仓二22内的第一装配筒,其开口竖直朝下,于容置仓一21内的第二装配筒可以在转轴25的作用下实现转动,也因此,所述容置仓一21的的仓内容置空间大于容置仓二22的容置空间,同时,为了满足所述第一装配筒投掷灭火弹的投掷角度垂直向下以及所述第二装配筒的投掷方向沿其与第一装配筒所形成的半径方向可调节地转动,所述的容置仓一21设置为腰形槽结构,所述容置仓二22设置为圆形槽结构,且腰形槽的长径与圆形槽的半径位于同一直线方向上。需要说明的在于,为了控制装配筒23的转动角度,每个所述的装配筒23均通过一个传动装置实现转动,举例来说,在位于挂载平台2内安装有电机,电机可通过联动的方式控制所有转轴25沿着同一转动方向转动,并驱使所有的第二装配筒朝着同一转动角度转动,这里,不限定装配筒23转动的传动方式或通过何种装置实现转动。
36.为了提供灭火弹231在投掷时一定的初速度且用于驱离出装配筒23,与装配筒23
的内部还安装有驱动件232,本实施例不限定驱动件232的具体结构或类型,所述装配筒23内形成具有容置灭火弹231的腔室,该腔室具有一个用于将灭火弹231投掷出的出口,于腔室末端设置有驱动件232,所述驱动件232具有沿灭火弹231投掷方向输出的轴端,所述灭火弹231通过驱动件232的轴端驱使其脱离装配筒23并投掷。
37.请参见图6,为了实现灭火弹231能挂载于装配筒23内,且可在驱动件232的动力驱使下使其脱离装配筒23,为此,所述灭火弹231的壳体外圆周部形成有环状的凸起部2311,所述装配筒23的内壁形成有限制灭火弹231位移且适配凸起部2311轮廓的槽口233,所述灭火弹231通过驱动件232驱离槽口233的位置限制,在驱动件232的轴端作用下,将灭火弹231从装配筒23内以一定的初速度投掷出。
38.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