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消防 专利正文
一种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和消毒领域、个人防护装备、公众卫生和呼吸扶助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空气中的抗药性细菌、变种病毒及有害的有机化合物日益增多,特别是变种速度加快的病毒。药物及预防疫苗都不能及时作出保护。一般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都没有明显病症,但他们呼出的空气都可能已经带有病毒,从而导致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能够减少交叉感染。
4.第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包括呼吸部和至少一个等离子电击发生器。呼吸部具有呼吸腔。等离子电击发生器具有连通呼吸腔和外部环境的电击流道,等离子电击发生器配置成使得流经电击流道的气体经电击被消毒净化。
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包括气体传感器和控制模块,气体传感器用于检测使用者戴上呼吸部呼吸后的吸气量和呼气量。控制模块与气体传感器和等离子电击发生装置连接,使得控制模块根据气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等离子电击发生器的气体消毒净化量。
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电击发生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和至少一个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的电击流道和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的电击流道均分别连通呼吸腔和外部环境。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进气气流产生装置,进气气流产生装置配置成使得流入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的电击流道的气体流向呼吸腔。
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出气气流产生装置。出气气流产生装置配置成使得流入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的电极流道的气体流向外部环境。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的下游处可以具有收集箱,收集箱配置成收集水汽和飞沫。
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气体传感器包括第一气体传感器和第二气体传感器;第一气体传感器配置成检测使用者戴上呼吸部呼吸后的吸气量;第二气体传感器配置成检测使用者戴上呼吸部呼吸后的呼气量。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与第一气体传感器、第二气体传感器、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和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连接,使得控制模块根据第一气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第二气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和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的气体消毒净化量。
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与进气气流发生装置连接,使得控制模块根据气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进气气流产生装置的进气量。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与出气气流发生装置连接,使得控制模块根据气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出气气流产生装置的出气量。
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包括电池,电池配置成向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中的电器件供电。
1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包括呼吸部和至少一个等离子电击发生器。呼吸部具有呼吸腔。等离子电击发生器具有连通呼吸腔和外部环境的电击流道,等离子电击发生器配置成使得流经电击流道的气体经电击被消毒净化。
15.本技术的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1、本技术的装置中的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和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可将空气中的微生物及病毒的基因破坏,也可将空气中的有机化合物分解,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上述过程完全是使用物理效应,没有使用任何化学物质,不会有二次污染及病毒扩药性的情况产生,且上述过程只需要电能而不需要其他特别环境的辅助,即可对空气中的物质产生有效的反应,另外,净化后的空气可供人体直接吸入,而不会有任何副作用。本技术的装置中的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和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的空气消毒净化效率高,耗能低。
17.2、本技术的装置使得环境空气流入等离子电击发生器被消毒和净化,然后输送至呼吸部中供使用者吸入,使用者呼出的气体流入等离子电击发生器被消毒和净化,然后输送至环境中,最快地把传播链断开,使用者及使用者周边的人群不会受病毒及细菌传染,从而减少交叉感染和病毒变种的机会。
18.3、本技术的装置是自我保持清洁,可长时间使用及多次重用。
19.4、本技术的装置能按使用者呼吸的需要对气体进行消毒和净化,具有自动调节气量功能,使得使用者可在人群集中的环境(如医院、地铁)中舒适地活动、工作等,例如,使用者活动强度增大时,吸气量和呼气量增大,此时,增大装置的气体消毒净化量,保证使用者不会受到传染,也不会传染周边的人群。
20.5、本技术的装置通过自动调节气量和合适的功效以避免长时间处于高耗能和浪费状态,降低了电池的消耗,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例如,使用者活动强度减小时,吸气量和呼气量减小,此时,减小装置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在保证使用者和周边的人群不会交叉感染的前提,节省了电池的电量,从而使得本技术的装置便于随身携带。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4.目前,空气中的抗药性细菌、变种病毒及有害的有机化合物日益增多,特别是变种速度加快的病毒。药物及预防疫苗都不能及时作出保护。一般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都没有明显病症,但他们呼出的空气都可能已经带有病毒。为了能最快地把传播链断开,就要把吸入及呼出的病毒都杀灭。只要人类没有受感染,病毒变种的机会就会减低,疫苗的作用才能发挥。为了保护个人及周边的人群,让使用者能吸入经消毒和净化的空气,以及让使用者呼出的气体经消毒和净化后排出,确保使用者周边的人群不会受传染,从而减少交叉感染。
25.参阅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1,包括呼吸部10和至少一个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0。
26.呼吸部10具有呼吸腔。呼吸部10可以为呼吸管,此时,呼吸管中的空间为呼吸腔。呼吸部10可以为面罩,此时,面罩限定出的空间为呼吸腔。面罩的形状可以使得与使用者的面部紧密贴合。面罩的材质可以使得空气穿过并过滤空气,也可以使得空气无法穿过,且可以多次使用化学物清洁。
27.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0具有连通呼吸腔和外部环境的电击流道,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0配置成使得流经电击流道的气体经电击被消毒净化。具体地,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0配置成使得电击流道中形成等离子体环境,且等离子体环境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产生电击,以使得气体流入电击流道后携带正电荷和负电荷,且随着正电荷和负电荷产生电击,气体被消毒净化。
28.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0可以包括外部电极、内部电极、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外部电极可以为中空的柱状。内部电极可以为柱状。内部电极的外径小于外部电极的内径,使得内部电极可沿自身的轴向插入至外部电极中,此时,内部电极的轴线可以与外部电极的轴线重合。第一固定座可以与外部电极的第一端和内部电极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固定座可以与外部电极的第二端和内部电极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配置成使得内部电极保持在外部电极中,内部电极和外部电极共同限定出环状流道,环状流道的两端分别与外部空间连通。此处所述的环状流道也就是前文所述的电击流道。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0工作时,外部电极和内部电极分别与电源连接。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0在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1启动之时自动启动。
29.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和至少一个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电击流道和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电击流道可以均分别连通呼吸腔和外部环境。
30.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1包括至少一个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0和至少一个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0。
31.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0配置成使得流入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电击流道的气体流向呼吸腔。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0可以包括第一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1和第二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2。第一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1可以位于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电击流道的下游处。第二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2可以位于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电击流道的上游处。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0可以为风扇,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此不赘述。
32.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0配置成使得流入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电极流道的气体流向外部环境。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0可以包括第一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1和第二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2。第一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1可以位于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电击流道的上
游处。第二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2可以位于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电击流道的下游处。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0可以为风扇,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此不赘述。此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下游处可以具有收集箱100,收集箱100配置成收集水汽和飞沫。收集箱100可以位于第二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2的下游处。收集箱100可以位于第二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2和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中间位置。
33.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1还可以包括气体传感器50和控制模块70。
34.气体传感器50配置成检测使用者戴上所述呼吸部呼吸后的吸气量和呼气量。气体传感器50可以包括第一气体传感器51和第二气体传感器52。气体传感器50可以为压力传感器,也可以为风速传感器,也可以为流量传感器。
35.第一气体传感器51配置成检测使用者戴上呼吸部10呼吸后的吸气量。第一气体传感器51可以为压力传感器,也可以为风速传感器,也可以为流量传感器。第一气体传感器51可以位于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电击流道的下游或上游。第一气体传感器51可以位于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0上。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0包括第一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1和第二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2时,第一气体传感器51可以仅位于第一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1或第二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2上,也可以分布于第一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1和第二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2上。
36.第二气体传感器52配置成检测使用者戴上呼吸部10呼吸后的呼气量。第二气体传感器52可以为压力传感器,也可以为风速传感器,也可以为流量传感器。第二气体传感器52可以位于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电击流道的上游或下游。第二气体传感器52可以位于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0上。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0包括第一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1和第二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2时,第二气体传感器52可以仅位于第一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1或第二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2上,也可以分布于第一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1和第二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2上。
37.控制模块70与气体传感器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0连接,使得控制模块70根据气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0的气体消毒净化量。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0包括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和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时,控制模块70可以与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和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均连接。气体传感器包括第一气体传感器51和第二气体传感器52,控制模块70可以与第一气体传感器51和第二气体传感器52均连接。
38.另外,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1包括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0和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0时,控制模块70可以与进气气流发生装置30和出气气流发生装置40连接,使得控制模块70根据气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0的进气量和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0的出气量。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0包括第一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1和第二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2时,控制模块70可以与第一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1和第二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2均连接。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0包括第一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1和第二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2时,控制模块70可以与第一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1和第二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2均连接。
39.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1可以包括进气管道80、出气管道90。
40.进气管道80连通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电击流道和呼吸腔。进气管道80与呼吸腔的连通处的位置可以使得使用者戴上呼吸部10呼吸后,连通位置位于使用者的口鼻之间。连通处的朝向可以使得使用者戴上呼吸部10呼吸后,使用者感受不到明显的冲击感。第一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1可以位于进气管道80的上游处。第一气体传感器51可以位于第一进气气流产生装置31的上游。
41.出气管道90连通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电击流道和呼吸腔。出气管道90与呼吸腔的连通处的位置可以使得使用者戴上呼吸部10呼吸后,连通位置位于使用者的口鼻之间。连通处的朝向可以使得使用者戴上呼吸部10呼吸后,使用者感受不到明显的拉扯感。第一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1可以位于出气管道90的下游处。第二气体传感器52可以位于第一出气气流产生装置41的下游。
42.装置可以包括电池。电池配置成向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中的电器件供电。其中,电池可以与控制模块70集成一体。装置也可以不包括电池,通过外接电源的方式向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的电器件供电,此不赘述。
43.此外,装置可以还包括基座60,基座60配置成承载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中的电器件。装置可以不设置任何阀门。
4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1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启动空气消毒和净化装置,以使得使用者吸入经过消毒和净化的气体,使用者呼出的气体经消毒和净化后排放。
45.可选地,感应到使用者戴上呼吸部10吸气后,控制呼吸部10进气。感应到使用者戴上呼吸部10呼气后,控制呼吸部10出气。
46.可具体为,感应到使用者戴上呼吸部10吸气后,控制进气气流发生装置30启动。感应到使用者戴上呼吸部10呼气后,控制出气气流发生装置40启动。
47.可选地,控制呼吸部10的进气量达到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控制呼吸部10的出气量达到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也就是说,控制呼吸部10的进气量达到使用者的吸气量。控制呼吸部10的出气量达到使用者的呼气量。或者,控制呼吸部10的进气量达到设定进气量。控制呼吸部10的出气量达到设定出气量。
48.可具体为,控制进气气流发生装置30的进气量达到使用者的吸气量,控制出气气流发生装置40的出气量达到使用者的呼气量。或者,控制进气气流发生装置30的进气量达到设定进气量,控制出气气流发生装置40的出气量达到设定出气量。
49.可选地,控制呼吸部10的进气量随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的减小而减小,控制呼吸部10的出气量随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的减小而减小。也就是说,控制呼吸部10的进气量随使用者的吸气量的增大而增大,随使用者的吸气量的减小而减小,控制呼吸部10的出气量随使用者的呼气量的增大而增大,随使用者的呼气量的减小而减小。
50.可具体为,控制进气气流发生装置30的进气量达到使用者的吸气量、控制出气气流发生装置40的出气量达到使用者的呼气量或者控制进气气流发生装置30的进气量达到设定进气量、控制出气气流发生装置40的出气量达到设定出气量之后,若使用者的吸气量增大,则控制进气气流发生装置30的进气量增大。若使用者的吸气量减小,则控制进气气流发生装置30的进气量减小。若使用者的呼气量增大,则控制出气气流发生装置40的出气量增大。若使用者的呼气量减小,则控制出气气流发生装置40的出气量减小。
51.可选地,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达到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达到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也就是说,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达到使用者的吸气量,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达到使用者的呼气量。或者,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
的气体消毒净化量达到第一设定气体消毒净化量,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达到第二设定气体消毒净化量。
52.可选地,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随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的减小而减小。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随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使用者的呼吸需要量的减小而减小。也就是说,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随使用者的吸气量的增大而增大,随使用者的吸气量的减小而减小。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随使用者的呼气量的增大而增大,随使用者的呼气量的减小而减小。
53.可具体为,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达到使用者的吸气量、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达到使用者的呼气量或者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达到第一设定气体消毒净化量、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达到第二设定气体消毒净化量之后,若使用者的吸气量增大,则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增大,若使用者的吸气量减小,则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减小。若使用者的呼气量增大,则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增大,若使用者的呼气量减小,则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减小。
54.可选地,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随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的减小而增大。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随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的减小而增大。
55.可具体为,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增大时,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减小。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减小时,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增大。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增大时,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减小。控制第二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2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减小时,控制第一等离子电击发生器21的气体消毒净化量增大。
56.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1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5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