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装运输 专利正文
一种防倾倒的堆码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防倾倒的堆码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堆码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倾倒的堆码桶。


背景技术:

2.目前,堆码桶用于存放或者运输时,可以层层叠置在一起,因此可以节约大量空间,从而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电子化学、农药、医药等领域。
3.相关技术中,堆码桶上向内凹陷有凹槽,堆码桶的凹槽内设置有瓶口,瓶口的端部低于堆码桶的上端面,通过将瓶口内陷的形式解决堆码桶在存放或者运输时,可以层层叠置在一起。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堆码桶上、下两端堆叠摆放时,它们之间还是光滑的,因此堆码桶相互之间还是容易晃动,在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倾倒的风险,降低堆码桶的运输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堆码桶在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倾倒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防倾倒的堆码桶。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倾倒的堆码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防倾倒的堆码桶,包括桶体,所述桶体上设置有瓶口,所述瓶口的一端与所述桶体固定,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桶体的一侧延伸;所述瓶口远离所述桶体的一侧设置有瓶盖,所述瓶盖与所述瓶口可拆卸固定;所述桶体背离所述瓶口的一端形成有凹槽,相邻所述桶体上的瓶口嵌设在相邻所述桶体的凹槽内;所述桶体靠近所述瓶口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支撑面,所述桶体背离所述瓶口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支撑面,相邻两个所述桶体堆叠在一起时,所述桶体上的第一支撑面与相邻所述桶体上的第二支撑面相抵触。
8.可选的,所述桶体背离所述瓶口的一侧形成有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自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凹槽的内侧倾斜。
9.可选的,所述桶体靠近所述瓶口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凹楞,所述第一凹楞在所述桶体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
10.可选的,所述桶体背离所述瓶口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凹楞,所述第二凹楞在所述桶体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
11.可选的,所述桶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沿所述桶体的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
12.可选的,所述桶体的侧壁上形成有稳定面,所述稳定面为竖直的平面,相邻两个所述桶体之间的稳定面相互抵触。
1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防倾倒的堆码桶有益技术效果:
14.使用时,相邻两个堆码桶在相互堆叠时,桶体上的瓶口嵌设在相邻桶体底部的凹槽内,同时,两个相邻桶体上的第一支撑面与第二支撑面相互抵触,有助于防止堆码桶上、
下两端堆叠摆放时,堆码桶相互之间容易晃动,降低堆码桶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倾倒的风险,提升堆码桶的运输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施例主要体现一种防倾倒的堆码桶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施例主要体现凹槽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1、桶体;11、瓶口;111、定位筋;12、瓶盖;13、凹槽;14、引导斜面;15、凹坑;16、稳定面;17、缓冲槽;2、第一支撑面;21、第二支撑面;3、第一凹楞;31、第二凹楞;4、卡圈部;41、防脱板;42、握把;43、柔性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9.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20.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1.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倾倒的堆码桶。
23.参照图1和图2,一种防倾倒的堆码桶,包括桶体1,桶体1为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状,且桶体1的长度方向呈竖直设置。桶体1竖直方向的上端设置有瓶口11,瓶口11的一端与桶体1固定,另一端远离桶体1的一侧延伸。现有大部分的堆码桶瓶口11都是瓶口11内陷在桶体1内,以瓶口11内陷的方式,实现若干个堆码桶之间的相互堆叠,瓶口11内陷的堆码桶在使用过程中,桶体1内的液体容易堆积在桶体1与瓶口11之间的凹槽13内,容易造成桶体1内的液体浪费,且倾倒时的便捷性较低,不利于使用。
24.参照图1和图2,瓶口11上设置有瓶盖12,瓶盖12与瓶口11螺纹连接。桶体1竖直方向背离瓶口11的一侧开设有凹槽13,竖直方向两个相邻的堆码桶之间,桶体1竖直方向一端上的瓶口11嵌设在相邻桶体1下侧的凹槽13内,通过瓶口11与相邻桶体1底部凹槽13的嵌设配合,放置竖直方向上两个堆码桶之间的相互滑动。改进后,凸起的瓶口11使得桶体1内的液体能够更方便的从桶体1内倒出,防止液体在瓶口11与桶体1之间堆积,瓶口11突出的发生能够使桶体1的容积变大,同时,瓶口11嵌设在凹槽13内也能提升相邻两个堆码桶之间的稳定性。
25.参照图1和图2,桶体1竖直方向背离瓶口11的一侧形成有引导斜面14,引导斜面14自远离凹槽13的一侧向凹槽13内倾斜,当需要将堆码桶堆叠在一起时,通过引导斜面14将
瓶口11引导嵌设在凹槽13内,使得相邻两个堆码桶之间堆叠的便捷性得以提升,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6.参照图2,桶体1上设置有定位筋111,定位筋111位于桶体1的凹槽11内,且定位筋111在凹槽11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定位筋111均与桶体1一体成型,当相邻两个堆码桶堆叠在一起,其中一个桶体1的瓶口嵌设在另一个桶体1的凹槽11内时,凹槽11内的定位筋111对嵌设在凹槽11内的瓶口11起到定位的效果,使得相邻两个堆码桶之间的稳定性得以提升。
27.参照图1和图2,现有部分堆码桶上下端面不平整,在运输的过程中,堆码桶容易发生倾倒的风险,堆码桶倾倒后工作人员还需要将堆码桶重新堆叠,大大降低了运输效率,且堆码桶发生倾斜后与地面发生磕碰,堆码桶内的液体容易发生渗漏。桶体1靠近瓶口11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支撑面2,第一支撑面2整体呈水平设置,桶体1背离瓶口1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支撑面21,第二支撑面21呈水平设置,当两个堆码桶堆叠在一起时,相邻两个桶体1上的第一支撑面2与第二支撑面21之间相互抵触,通过将第一支撑面2与第二支撑面21呈水平设置,使得两个堆码桶之间的稳定性得以提升,防止在运输的过程中,堆码桶发生倾倒的风险。
28.参照图1,由于若干个堆码桶堆叠在一起,桶体1竖直方向的两端承受较大的压力,使用过程中往往是桶体1竖直方向的两端发生破裂,使得堆码桶的使用寿命降低。设计人员改进后,桶体1竖直方向靠近瓶口11的一端上开设有第一凹楞3,第一凹楞3绕桶体1的周侧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过第一凹楞3均匀间隔开设在桶体1上,使得桶体1上侧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延长堆码桶的使用寿命。
29.参照图1和图2,桶体1竖直方向背离瓶口1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楞31,第二凹楞31绕桶体1的周侧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过第二凹楞31均匀间隔开设在桶体1上,使得桶体1底部的强度得以提升,延长堆码桶的使用寿命。
30.参照图1,桶体1内装满液体时,由于内外压强不一致,桶体1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容易发生鼓包的想象,当桶体1顶部与底部发生鼓包时,则会影响堆码桶竖直方向上堆叠的稳定性。设计人员改进后,桶体1靠近瓶口11的一端的顶部开设有凹坑15,凹坑15绕桶体1的周侧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过凹坑15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加强桶体1竖直方向上端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当桶体1竖直方向两侧发生鼓包的想象时,由凹坑15给予一定的变形空间,防止鼓包突出影响堆码桶竖直方向上的稳定性。
31.参照图1,桶体1的侧壁上形成有稳定面16,稳定面16与桶体1的四边对应,当堆码桶水平方向摆放时,通过相邻两个桶体1之间稳定面16的相互抵触,防止水平方向上两个相邻堆码桶之间在运输的过程中相互转动,提升运输过程中,堆码桶之间的稳定性。
32.参照图1,桶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缓冲槽17,缓冲槽17绕设在桶体1的周侧,且缓冲槽17沿桶体1竖直方向均匀间隔形成有若干个。使用时,当工作人员进行堆码桶的堆叠时,往往不会小心翼翼的将堆码桶进行堆叠,当工作人员较粗暴的将堆码桶放置在另一个堆码桶上时,桶体1上的缓冲槽17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防止桶体1在堆叠的过程中因磕碰而发生破裂,延长堆码桶的使用寿命。
33.参照图1,桶体1上设置有卡圈部4,卡圈部4套设在桶体1与瓶口11之间,卡圈部4上设置有防脱板41,防脱板41的一端与卡圈部4固定,另一端抵紧在瓶口11上,且防脱板41绕
卡圈部4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过卡圈部4卡接在瓶口11上,防止卡圈部4与瓶口11脱离。卡圈部4水平方向的一侧设置有握把42,握把42与卡圈部4之间设置有柔性连接部43,握把42与卡圈部4通过柔性连接部43连接,当堆码桶相互之间堆叠在一起时,握把42呈水平放置,当需要提拉堆码桶时,将握把42绕柔性连接部43提拉至竖直状态,以使得,拿取堆码桶时的便捷性得以提升。
3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倾倒的堆码桶的实施原理为:运用中,堆码桶在堆叠时,桶体1上的瓶口11嵌设在相邻一侧桶体1上的凹槽13内,同时,相邻两个桶体1的第一支撑面2与第二支撑面21之间相互抵触,缓冲槽17降低两个桶体1之间堆叠在一起时产生的缓冲力,第一凹楞3与第二凹楞31增加桶体1竖直方向上的强度,凹坑15防止桶体1表面产生较大的鼓包,当需要提拉桶体1时,将握把42沿着柔性连接部43转动至竖直状态,最后通过提拉握把42将桶体1进行搬运。
3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