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车辆装置 专利正文
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应用该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2.现在的越野汽车大都是四驱车型,在城市道路或者平直的铺装道路上采用两驱模式,在山路、泥地、沙地、坏路等非铺装路面采用四驱模式,以提升整车的通过性。
3.前桥分离器位于前桥半轴套筒的外端,连接前桥半轴和驱动轴,是一种实现整车两轮驱动与四轮驱动之间切换的桥间离合器装置,它能使汽车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之间转换,通过开关控制电机,带动齿轮旋转,使分离拨叉控制拨叉套来连接和断开前桥半轴和驱动轴。
4.现有的前桥分离器,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但是由于制造公差或装配公差等原因,导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密封效果较差,使得车辆涉水后会有水渗入前桥分离器壳体内部,从而使分离器里面的电机受水侵蚀而损坏,导致分离器功能失效,进而使得车辆无法进行两四驱切换,导致顾客抱怨。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以有利于改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密封效果。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围构成密封腔,所述密封腔的内壁上设有用于防止液体进入所述分离器内腔的凸起;还包括密封圈,其装配在所述密封腔与所述凸起之间的空间中。
8.进一步的,所述密封腔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一槽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第二槽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槽体的底壁上设有所述凸起;所述第二槽体的底壁上设有所述凸起。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槽体的底壁上设有所述凸起;所述第一槽体的底壁具有第一抵接面、第二抵接面和第三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位于第二抵接面和第三抵接面之间,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凸起对应布置;所述第二抵接面与所述第三抵接面之间的夹角为10
°‑
20
°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槽体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槽体的深度。
12.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的至少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和所述凸起对应布置。
13.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的一侧设有平面;所述密封圈的另一侧设有凹槽、第四抵接面和第五抵接面;所述第四抵接面和所述第五抵接面分置于所述凹槽的两侧。
14.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抵接面和所述第五抵接面之间的夹角为10
°‑
20
°

15.进一步的,于所述密封腔的内侧至外侧的方向,所述密封腔中部位置与所述密封圈之间的过盈量,大于所述密封腔两侧位置与所述密封圈之间的过盈量。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7.(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通过在密封腔的内壁上设置凸起,其与密封圈配合,有利于提高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密封效果,可改善因生产制造或者装配公差等原因产生的密封不严导致的前桥分离器进水失效,以及两四驱无法切换的问题,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18.(2)使密封腔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与密封圈配合时,密封圈可挡置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结合面处,有利于提高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密封效果。
19.(3)凸起位于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的底壁上,并具体位于底壁的中部,有利于改善密封效果。
20.(4)第二槽体的底壁上设置凸起,而第一槽体的底壁上设置与凸起对应的第一抵接面,以及位于第一抵接面两侧的第二抵接面和第三抵接面,方便较好的与密封圈配合而提高密封效果。
21.(5)第一槽体的深度小于第二槽体,便于密封圈安装。
22.(6)密封圈具有凹槽,以及位于凹槽两侧的第四抵接面和第五抵接面,能够较好的与密封圈配合,而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23.(7)使密封圈中部位置与密封圈的过盈量大于密封圈两侧位置与密封圈的过盈量,可形成三级防护,且中部密封更加严密,从而能够有效防止液体进入分离器腔内。
24.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如上所述的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
2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过应用前述的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由于在密封腔的内壁上设置凸起,其与密封圈配合,有利于提高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密封效果,可改善因生产制造或者装配公差等原因产生的密封不严导致的前桥分离器进水失效,以及两四驱无法切换的问题,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6.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的剖视图;
28.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的俯视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密封圈的剖视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的又一剖视图;
35.图9为图8的b部放大图;
3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密封圈的又一剖视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密封圈;4、密封腔;
39.101、第一底壁;1011、第一抵接面;1012、第二抵接面;1013、第三抵接面;
40.201、第二底壁;
41.301、凹槽;302、第四抵接面;303、第五抵接面;
42.401、第一槽体;402、第二槽体;403、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4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5.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6.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7.实施例一
48.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如图1至图3所示的,其主要包括连接于一起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并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围构形成有密封腔4。其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结构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结构,本实施例的主要改进点在于,于密封腔4的内壁上设有用于防止液体进入分离器内腔的凸起403,并于密封腔4与凸起403之间的空间中装配有密封圈3。
49.具体来讲,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形成有容纳传动部件的腔体,密封腔4设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结合面处,且结合面具体环绕腔体的周向布置,以便于安装下述的密封圈3,而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
50.由图2结合图4和图5所示的,其中图2所示的为密封腔4的横截面形状,密封腔4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槽体401和第二槽体402,且第一槽体401位于第一壳体1上,第二槽体402位于第二壳体2上,并于第一槽体401和第二槽体402的内壁上均设有凸起403,其为环绕腔体的周向布置的环形。
51.仍参照图2所示的,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槽体401的底壁称为第一底壁101,将第二槽体402的底壁称为第二底壁201。且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案,第一槽体401上的凸起403位于第一底壁101上,并具体位于第一底壁101的中部,第二槽体402上的凸起403位于第二底壁201上,并具体位于第二底壁201的中部,使得第一槽体401和第二槽体402的内壁大致呈“山”字形。
52.继续参照图2所示的结构,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为高度方向,第一槽体401的横截面长度优选为4mm,高度优选为0.5mm,第一底壁101上的凸起403高度优选为
0.4mm,宽度优选为0.5mm。第二槽体402的横截面长度优选为4mm,高度优选为1.8mm,第二底壁201上的凸起403高度优选为0.5mm,宽度优选为0.5mm。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配合后形成横截面长度为4mm,高度为2.3mm的密封腔4,且两个凸起403的中间距离为1.4mm。
53.如上结构中,除了可在第一槽体401和第二槽体402的内壁上均设有凸起403,当然还可仅在第一槽体401或仅在第二槽体402的内壁上设置凸起403。如图8和图9所示的结构,即是仅在第二槽体402的内壁上设有凸起403,而第一槽体401的内壁上并未设置凸起403。
54.具体结构上,第二槽体402上的凸起403位于第二底壁201上,并具体位于第二底壁201的中部,第一槽体401的第一底壁101具有第一抵接面1011、第二抵接面1012和第三抵接面1013。其中,第一抵接面1011位于第二抵接面1012和第三抵接面1013之间,第二抵接面1012与第三抵接面1013之间的夹角为10
°‑
20
°
,且第一抵接面1011和第二底壁201上的凸起403对应布置。
55.更具体来讲,第二槽体402的横截面长度优选为4mm,高度优选为1.8mm,第二底壁201上的凸起403的高度优选为0.5mm,宽度优选为0.5mm。第二抵接面1012和第一抵接面1011之间具有倾角α,且倾角α优选为5
°‑
10
°
之间,如其可为7
°
、9
°
等,最大倾斜高度优选为0.2mm。
56.第三抵接面1013与第一抵接面1011之间也具有倾角,其倾角的角度与第二抵接面1012和第一抵接面1011之间的倾角的数值范围一致,也即亦在5
°‑
10
°
之间,最大倾斜高度亦优选为0.2mm。
57.如上结构中,第二抵接面1012和第一抵接面1011之间以及第三抵接面1013与第一抵接面1011之间均具有倾角,除此以外,当然还可仅使第二抵接面1012和第一抵接面1011之间设有倾角,或者仅使第三抵接面1013与第一抵接面1011之间设有倾角,或者第一抵接面1011、第二抵接面1012和第三抵接面1013共面设置,只是如此可能导致密封效果变差。
58.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中,第一槽体401的深度小于第二槽体402的深度,如此便于密封圈3的安装。
59.于所述密封腔4的内侧至外侧的方向,密封腔中部位置与密封圈3之间的过盈量大于两侧位置与密封圈3之间的过盈量。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内侧指密封腔4靠近分离器内腔的一侧,外侧指密封腔4远离分离器内腔的一侧。
60.具体来讲,如图6和图7所示的,密封圈3呈环形,且密封圈3的横截面形状与密封腔一致,于密封圈3的两侧均形成有凹槽301,且两侧的凹槽301与密封腔4内的两个凸起403对应布置,其适用于图1和图2所示的密封腔4。
61.具体结构上,该密封圈3的横截面长度优选为4mm,高度优选为2.5mm,两个凹槽301之间的距离优选为1.7mm,宽度优选为0.5mm,密封圈3两侧位置高度比密封腔4大2mm,中部位置高度比密封腔4大3mm,从而使得密封腔中部位置与密封圈3之间的过盈量大于两侧位置与密封圈3之间的过盈量。
62.如此设置,在装配时,由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挤压,密封圈3受上下挤压力变形,并向容纳传动部件的腔体的内外两侧延伸,形成外侧、内侧和中间三道防线,并且中间的压紧力更大,即使外侧由于制造公差等原因密封不良,中间位置仍能有效的起到密封作用,此种结构能够有效防止水和其他杂质的进入,从而有效改善因壳体进水而导致失效的问题。
63.除此以外,如图10所示的,密封圈3的横截面形状当然还可与密封腔不同。具体来讲,密封圈3的一端具有容纳凸起403的凹槽301,凹槽30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四抵接面302和第五抵接面303,第四抵接面302和第五抵接面303之间的夹角为10
°‑
20
°
,且第四抵接面302和第五抵接面303分别与密封腔4中凸起403的两侧抵接。
64.密封圈3的另一端为平面,该密封圈3适用于图8和图9所示的密封腔4。第四抵接面302和第五抵接面303外倾设置,如此形成远离凹槽301的一侧相对靠近凹槽301的一侧靠外布置的结构,且外倾角度β优选在5
°‑
10
°
之间,如其可为6
°
或8
°

65.此种结构的密封圈3,在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装配时,第二底壁201上的凸起403与密封圈3中间位置的凹槽301挤压,形成第一道防线,密封圈3上凹槽301两侧在被第二壳体2挤压的过程中,由于凹槽301下移,使得凹槽301两侧有向外移动的倾向,而凹槽301两侧向密封腔外侧倾斜的地方,则会受到挤压变形,增强密封圈3与密封腔4的配合效果,而第一壳体1两侧向密封腔4内倾斜,会形成进一步的挤压,继而进一步增强密封圈3与密封腔4的配合效果。
66.本实施例的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通过在密封腔4的内壁上设置凸起403,其与密封圈3配合,有利于提高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密封效果,可改善因生产制造或者装配公差等原因产生的密封不严导致的前桥分离器进水失效,以及两四驱无法切换的问题,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67.实施例二
68.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如实施例一的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
69.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应用实施例一的前桥分离器壳体总成,由于在密封腔4的内壁上设置凸起403,其与密封圈3配合,有利于提高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密封效果,可改善因生产制造或者装配公差等原因产生的密封不严导致的前桥分离器进水失效,以及两四驱无法切换的问题,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