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矿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机械张紧装置。
背景技术:2.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是一种用于轨道运输的设备,可以有效的增加矿下施工的效率,使矿下施工时的运输更加的方便快捷,无极绳连续牵引车在长时间往复运行时,牵引绳会随着往复的过程发生伸长的现象,而牵引绳伸长会导致驱动轮打滑,从而影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的运行,因此无极绳连续牵引车上会安装张紧装置。
3.现有的张紧装置在对牵引绳张紧过程中无法调节张紧力度,容易出现对牵引绳的张紧力度大影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的移动和对牵引绳张紧力度小导致牵引绳脱绳的情况发生,从而降低了张紧装置的实用性,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机械张紧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机械张紧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机械张紧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导向轮,两个第一导向轮上共同设置有牵引绳,所述框架内的中部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轴,两个转轴上均固定套接有横架,两个横架内的两端均转动套接有张紧轮,所述牵引绳分别设置在四个张紧轮上,所述框架的两侧均固定有承载板,两个承载板上共同设有张紧机构,所述张紧机构上设有两个配重块,两个配重块分别位于框架的两侧,两个配重块的上端均设置有张紧绳,两个张紧绳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架,两个连接架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横架的相对一端。
7.优选地,为了调节配重块的向下拉力,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承载板上端的两个伺服电机,两个伺服电机的上端均设置有横板,两个横板分别固定连接在框架的两侧,两个横板的上端中部均转动连接有螺杆,两个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分别贯穿两个横板并固定连接在相对应的两个螺杆的下端,两个螺杆上均螺纹套接有螺母,两个螺杆的上端均固定有挡板,两个螺母的上端均固定有弹簧,两个弹簧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配重块的下端。
8.优选地,为了限制螺母的转动,两个横板的上端两侧均固定有圆杆,两个圆杆上均滑动套接有圆管,四个圆管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螺母的两侧。
9.优选地,为了在发生脱绳等情况时将牵引绳进行夹固,所述框架内的相对内壁上均固定有垂直固定有两个固定板,两个固定板的相对一侧均固定有气缸,两个气缸的伸缩端均固定有减速块,四个减速块分别对应设置在牵引绳的上下两侧。
10.优选地,为了限制两个张紧绳的移动位置,所述框架的上端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导向轮,两个张紧绳分别设置在四个第二导向轮上。
11.优选地,为了使两个配重块在移动时保持垂直升降,所述框架的两侧均固定有滑道,两个配重块的相对一侧均转动连接有两个滑轮,位于同一个配重块上的两个滑轮分别滑动套接在相对应的滑道内。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通过张紧机构的使用,可以在对牵引绳张紧过程中,调节牵引绳的张紧力度,使牵引绳的张紧力度达到最佳标准,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因牵引绳的张紧力度过大或过小而影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的稳定运作,使张紧装置的实用性更好;
14.2、通过气缸和减速块的使用,可以在牵引绳出现短绳或脱绳情况时,将牵引绳进行夹固,避免牵引绳从张紧装置上脱落,使张紧装置的安全性更好;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发生脱绳和短绳情况时对牵引绳进行夹固,使张紧装置的安全性更高,同时可以在张紧装置对牵引绳张紧过程中调节牵引绳的张紧力度,使牵引绳的张紧力度更加的标准,有效的防止了牵引绳的张紧力度过大或过小而影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的稳定运作,使张紧装置的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机械张紧装置的整体连接结构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机械张紧装置的张紧机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机械张紧装置的气缸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机械张紧装置的第一导向轮放大图。
20.图中:1框架、2转轴、3横架、4张紧轮、5牵引绳、6第一导向轮、7连接架、8张紧绳、9第二导向轮、10配重块、11承载板、12伺服电机、13横板、14螺杆、15螺母、16挡板、17圆管、18圆杆、19弹簧、20滑道、21滑轮、22固定板、23气缸、24减速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实施例1
23.参照图1-4,一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机械张紧装置,包括框架1,框架1安装在无极绳连续牵引车上,通过框架1对各部件进行承载,使各部件的运作更加的稳定,框架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导向轮6,两个第一导向轮6上共同设置有牵引绳5,牵引绳5是无极绳连续牵引绳上的钢绳,可以通过牵引绳5使无极绳连续牵引车进行移动,通过两个第一导向轮6可以使牵引绳5的移动位置被限制,使牵引绳5的移动位置达到设定位置,框架1内的相
对内壁上均固定有垂直固定有两个固定板22,两个固定板22的相对一侧均固定有气缸23,两个气缸23的伸缩端均固定有减速块24,四个减速块24分别对应设置在牵引绳5的上下两侧,气缸23通过固定板22安装在框架1上,气缸23和配套部件连接,便于稳定运作,能够设定程序,自动运作,通过气缸23的运作可以带动减速块24移动,当牵引绳5出现短绳或脱绳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四个气缸23带动四个减速块24对牵引绳5进行夹固,使牵引绳5的安全性更强。
24.在本实用新型中,框架1内的中部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轴2,两个转轴2上均固定套接有横架3,通过转轴2可以使横架3安装在框架1上,转轴2位于横架3的中部,当横架3的一端被带动可以使横架3的另一端以转轴2为轴心反向移动,两个横架3内的两端均转动套接有张紧轮4,牵引绳5分别设置在四个张紧轮4上,通过两个横架3可以使四个张紧轮4进行承载,通过两个横架3的转动可以带动四个张紧轮4的位置进行移动,通过四个张紧轮4的位置移动,可以对牵引绳5进行张紧,从而达到张紧的效果。
25.在本实用新型中,框架1的两侧均固定有承载板11,两个承载板11上共同设有张紧机构,通过两个承载板11可以对张紧机构上的部分部件进行承载,使张紧机构的运作更加的稳定,张紧机构上设有两个配重块10,两个配重块10分别位于框架1的两侧,配重块10是一种实心的较重的铁块,可以通过配重块10来对牵引绳5的张紧力度进行控制,张紧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承载板11上端的两个伺服电机12,两个伺服电机12的上端均设置有横板13,两个横板13分别固定连接在框架1的两侧,两个横板13的上端中部均转动连接有螺杆14,通过横板13可以将螺杆14进行承载,使螺杆14更加平稳的进行转动,伺服电机12和配套部件连接,便于稳定运作,能够设定程序,自动运作,通过伺服电机12的运作可以带动螺杆14进行转动。
26.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横板13的上端两侧均固定有圆杆18,两个圆杆18上均滑动套接有圆管17,四个圆管17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螺母15的两侧,通过圆杆18与圆管17的连接,可以限制螺母15的转动,使螺母15在移动时保持垂直升降,两个伺服电机12的输出轴末端分别贯穿两个横板13并固定连接在相对应的两个螺杆14的下端,两个螺杆14上均螺纹套接有螺母15,通过伺服电机12的运作,可以带动螺杆14进行转动,螺杆14转动可以带动螺母15转动,而螺母15被圆管17和圆杆18限制转动,可以使螺杆14在转动时推动螺母15进行升降,两个螺杆14的上端均固定有挡板16,通过挡板16可以对螺杆14的上端进行阻挡,防止螺母15从螺杆14上脱落。
27.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螺母15的上端均固定有弹簧19,两个弹簧19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配重块10的下端,弹簧19具有弹力,通过螺母15的升降可以带动弹簧19进行升降,当弹簧19向上移动时可以推动配重块10向上,使配重块10的向下拉力进行减小,同时在弹簧19向下移动时,可以拉动配重块10向下,使配重块10的向下力度进行增加,从而可以达到调节张紧度的效果,两个配重块10的上端均设置有张紧绳8,两个张紧绳8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架7,通过配重块10向下拉力可以拉动张紧绳8一端的连接架7进行移动。
28.在本实用新型中,框架1的上端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导向轮9,两个张紧绳8分别设置在四个第二导向轮9上,通过两个第二导向轮9可以限制两个张紧绳8的移动位置,使两个张紧绳8再被拉动时,保持设定位置进行移动,两个连接架7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横架3的相对一端,通过两个连接架7被拉动,可以带动两个横架3的相对一端进行移动,两个横架3
的相对一端移动可以使四个张紧轮4分别以两个转轴2为轴心移动,通过四个张紧轮4的移动位置可以对牵引绳5进行张紧,防止牵引绳5出现松动的情况。
29.实施例2
30.参照图1-4,一种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机械张紧装置,包括框架1,框架1安装在无极绳连续牵引车上,通过框架1对各部件进行承载,使各部件的运作更加的稳定,框架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导向轮6,两个第一导向轮6上共同设置有牵引绳5,牵引绳5是无极绳连续牵引绳上的钢绳,可以通过牵引绳5使无极绳连续牵引车进行移动,通过两个第一导向轮6可以使牵引绳5的移动位置被限制,使牵引绳5的移动位置达到设定位置,框架1内的相对内壁上均固定有垂直固定有两个固定板22,两个固定板22的相对一侧均固定有气缸23,两个气缸23的伸缩端均固定有减速块24,四个减速块24分别对应设置在牵引绳5的上下两侧,气缸23通过固定板22安装在框架1上,气缸23和配套部件连接,便于稳定运作,能够设定程序,自动运作,通过气缸23的运作可以带动减速块24移动,当牵引绳5出现短绳或脱绳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四个气缸23带动四个减速块24对牵引绳5进行夹固,使牵引绳5的安全性更强。
31.在本实用新型中,框架1内的中部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轴2,两个转轴2上均固定套接有横架3,通过转轴2可以使横架3安装在框架1上,转轴2位于横架3的中部,当横架3的一端被带动可以使横架3的另一端以转轴2为轴心反向移动,两个横架3内的两端均转动套接有张紧轮4,牵引绳5分别设置在四个张紧轮4上,通过两个横架3可以使四个张紧轮4进行承载,通过两个横架3的转动可以带动四个张紧轮4的位置进行移动,通过四个张紧轮4的位置移动,可以对牵引绳5进行张紧,从而达到张紧的效果。
32.在本实用新型中,框架1的两侧均固定有承载板11,两个承载板11上共同设有张紧机构,通过两个承载板11可以对张紧机构上的部分部件进行承载,使张紧机构的运作更加的稳定,张紧机构上设有两个配重块10,两个配重块10分别位于框架1的两侧,配重块10是一种实心的较重的铁块,可以通过配重块10来对牵引绳5的张紧力度进行控制,张紧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承载板11上端的两个伺服电机12,两个伺服电机12的上端均设置有横板13,两个横板13分别固定连接在框架1的两侧,两个横板13的上端中部均转动连接有螺杆14,通过横板13可以将螺杆14进行承载,使螺杆14更加平稳的进行转动,伺服电机12和配套部件连接,便于稳定运作,能够设定程序,自动运作,通过伺服电机12的运作可以带动螺杆14进行转动。
33.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横板13的上端两侧均固定有圆杆18,两个圆杆18上均滑动套接有圆管17,四个圆管17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螺母15的两侧,通过圆杆18与圆管17的连接,可以限制螺母15的转动,使螺母15在移动时保持垂直升降,两个伺服电机12的输出轴末端分别贯穿两个横板13并固定连接在相对应的两个螺杆14的下端,两个螺杆14上均螺纹套接有螺母15,通过伺服电机12的运作,可以带动螺杆14进行转动,螺杆14转动可以带动螺母15转动,而螺母15被圆管17和圆杆18限制转动,可以使螺杆14在转动时推动螺母15进行升降,两个螺杆14的上端均固定有挡板16,通过挡板16可以对螺杆14的上端进行阻挡,防止螺母15从螺杆14上脱落。
34.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螺母15的上端均固定有弹簧19,两个弹簧19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配重块10的下端,弹簧19具有弹力,通过螺母15的升降可以带动弹簧19进行升降,当
弹簧19向上移动时可以推动配重块10向上,使配重块10的向下拉力进行减小,同时在弹簧19向下移动时,可以拉动配重块10向下,使配重块10的向下力度进行增加,从而可以达到调节张紧度的效果,两个配重块10的上端均设置有张紧绳8,两个张紧绳8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架7,通过配重块10向下拉力可以拉动张紧绳8一端的连接架7进行移动。
35.在本实用新型中,框架1的上端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导向轮9,两个张紧绳8分别设置在四个第二导向轮9上,通过两个第二导向轮9可以限制两个张紧绳8的移动位置,使两个张紧绳8再被拉动时,保持设定位置进行移动,两个连接架7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横架3的相对一端,通过两个连接架7被拉动,可以带动两个横架3的相对一端进行移动,两个横架3的相对一端移动可以使四个张紧轮4分别以两个转轴2为轴心移动,通过四个张紧轮4的移动位置可以对牵引绳5进行张紧,防止牵引绳5出现松动的情况。
36.在本实用新型中,框架1的两侧均固定有滑道20,两个配重块10的相对一侧均转动连接有两个滑轮21,位于同一个配重块10上的两个滑轮21分别滑动套接在相对应的滑道20内,通过滑道20和滑轮21可以限制配重块10的转动和移动,使配重块10在移动时保持垂直状态进行升降。
37.相比于实施例1而言,本实施例可以限制配重块10的转动和移动,使配重块10保持垂直状态进行升降,有效的提高了配重块10的稳定性。
38.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通过两个配重块10的重力可以拉动两个张紧绳8移动,两个张紧绳8可以拉动两个连接架7向上移动,两个连接架7可以拉动两个横架3的相对一端向上移动,使两个横架3分别以两个转轴2为轴心转动,可以将两个横架3相对一端上的两个张紧轮4向上移动,两个横架3另外一端的两个张紧轮4向下移动,可以将牵引绳5进行张紧,在张紧过程中如发生张紧力度过大或张紧力度过小,可以通过配套控制设备控制两个伺服电机12运作,两个伺服电机12带动两个螺杆14转动,两个螺杆14推动两个螺母15进行升降,两个螺母15可以带动两个弹簧19升降,两个弹簧19向上移动可以推动两个配重块10向上移动,使两个配重块10对两个张紧绳8的拉力进行减小,可以实现将牵引绳5的张紧力度缩小的目的,通过两个弹簧19下降,可以使两个配重块10向下的力度增加,可以有效的提高牵引绳5的张紧力度。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