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车辆装置 专利正文
废钢自卸车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1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废钢自卸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后车厢门的自卸车改良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废钢自卸车。


背景技术:

2.转运废钢采用无后车厢门的自卸车。这种车型的优点可以有效解决卸料时因废钢顶不开后车厢门而产生卡料、挂料的问题,使卸料时更加顺畅。但随着公司大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大,该种车型的缺点也日渐凸显。由于车厢后方无遮挡,运输途中遇颠簸时极易造成抛洒,既影响环境,又会致过路车辆戳坏轮胎而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废钢自卸车,解决了废钢运输中的抛洒问题,保护环境,进而避免过路车辆戳坏轮胎而增加成本。
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废钢自卸车,包括车身、车斗,车斗的前端与车身的前端之间通过顶升机构连接,车斗的后端与车身的后端之间铰接,车斗后端开口,车斗的两个侧厢门上端对称安装有固定轴,固定轴转动连接在横杆的两端之间,横杆的一端通过索具连接固定在车身上的固定块,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封堵车斗后端开口的车厢门。
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横杆与车厢门之间呈90度角,横杆与车厢门之间还固定有若干根加强板。
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横杆的前端固定安装有y型接头,固定块也为y型接头。
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车斗后端和车身后端之间通过y型接头铰接。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9.解决了废钢运输中的抛洒问题,保护环境,进而避免过路车辆戳坏轮胎而增加成本。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载废钢运输时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倾倒废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13.如图1-2所示,一种废钢自卸车,包括车身1、车斗2,车斗的前端与车身的前端之间
通过顶升机构3连接,车斗的后端与车身的后端之间铰接,车斗后端开口,车斗的两个侧厢门上端对称安装有固定轴4,固定轴转动连接在横杆5的两端之间,横杆的一端通过索具6连接固定在车身上的固定块7,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封堵车斗后端开口的车厢门8。
14.横杆与车厢门之间呈90度角,横杆与车厢门之间还固定有若干根加强板9。
15.横杆的前端固定安装有y型接头,固定块也为y型接头。
16.车斗后端和车身后端之间通过y型接头铰接。
17.初始状态下,参见图1,车厢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封堵开口,横杆处于水平状态,索具不受力,呈弯曲状态或部分盘起状态,在顶升机构顶起车斗时,由于固定轴轴线和车斗的后端与车身的后端之间铰接处不在同一位置,固定轴随车斗向后上方运动,索具绷直受力,将横杆前端向下拉,使得车厢门上翘与车斗之间形成开口用于倾倒废钢。
18.在具体使用时,索具长度可自我调节,开口满足倾倒废钢即可。
19.为避免长期使用后,车厢门对车斗造成损坏,在车斗的两侧厢门内底部设置限位块10,以挡住车厢门,避免车厢门因自身重力撞击车斗底部。
20.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废钢自卸车,包括车身、车斗,车斗的前端与车身的前端之间通过顶升机构连接,车斗的后端与车身的后端之间铰接,车斗后端开口,其特征在于,车斗的两个侧厢门上端对称安装有固定轴,固定轴转动连接在横杆的两端之间,横杆的一端通过索具连接固定在车身上的固定块,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封堵车斗后端开口的车厢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钢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横杆与车厢门之间呈90度角,横杆与车厢门之间还固定有若干根加强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钢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横杆的前端固定安装有y型接头,固定块也为y型接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钢自卸车,其特征在于,车斗后端和车身后端之间通过y型接头铰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钢自卸车,包括车身、车斗,车斗的前端与车身的前端之间通过顶升机构连接,车斗的后端与车身的后端之间铰接,车斗后端开口,其特征在于,车斗的两个侧厢门上端对称安装有固定轴,固定轴转动连接在横杆的两端之间,横杆的一端通过索具连接固定在车身上的固定块,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封堵车斗后端开口的车厢门。解决了废钢运输中的抛洒问题,保护环境,进而避免过路车辆戳坏轮胎而增加成本。加成本。加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周兵 许靖 吴永亭 李海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3
技术公布日:20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