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船舶设备 专利正文
一种船舶储液舱室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船舶储液舱室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储液舱室。


背景技术:

2.船舶甲板的下方通常设置淡水舱、油舱以及用于平衡船舶重心位置的压载水舱等储液舱室,当向储液舱室内注油、注水或者抽取储液舱室内的油液、淡水时,储液舱室内的气压会发生变化,为避免储液舱室内产生较大正压或负压而导致舱体结构受力变形甚至爆舱等危险,在储液舱室内会设置透气管,透气管的一端与液体上方的空间连通,另一端贯穿储液舱室的侧壁,并与大气相通,以使储液舱室内注入液体或排出液体时,均能够与外部环境相通,确保舱内压力正常。
3.船舶在海上航行时受风浪等因素影响难免产生颠簸、倾斜,导致储液舱室内的液体拍打、冲击透气管,透气管在长期使用后会产生弯折变形,甚至与储液舱室舱壁的连接处松动而产生细缝,导致液体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储液舱室,提高其内部的透气管路的稳固性,防止透气管路长期受液体拍打、冲击而弯折变形。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船舶储液舱室,包括:
7.舱本体,其限定出储液腔;
8.透气组件,包括透气管路,所述透气管路的一端位于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的上方,另一端贯穿所述舱本体并与大气相通;
9.固定组件,包括套箍和安装件,所述套箍套设于所述透气管路,并通过所述安装件连接于所述舱本体的内壁。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储液舱室的优选方案,所述套箍包括套箍本体和两个连接部,所述套箍本体为具有开口的环状体,两个所述连接部分设于所述开口的两端,所述套箍本体套设于所述透气管路,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贯穿两个所述连接部,并通过所述第二杆连接于所述舱本体的内壁。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储液舱室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两个锁紧螺母,两个锁紧螺母分别压紧于两个所述连接部背离彼此的一侧,并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一杆。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储液舱室的优选方案,所述套箍的内壁与所述透气管路的外壁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垫。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储液舱室的优选方案,所述透气管路包括相连通的主管和分支管,所述主管的上管口位于所述液体的上方,所述分支管贯穿所述舱本体的侧壁并与大气相通。
1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储液舱室的优选方案,所述透气组件还包括挡板和浮球,所述挡板不高于所述分支管,并密封连接于所述主管的内周壁,所述挡板上开设有疏水孔,所述浮球位于所述挡板的下方,并能够在所述液体的浮力作用下封堵所述疏水孔。
1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储液舱室的优选方案,所述透气组件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连接于所述主管内,所述浮球受限于所述挡板和所述限位件之间。
1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储液舱室的优选方案,所述限位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连接于所述主管的内壁,所述浮球能够落于两个所述限位杆上。
1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储液舱室的优选方案,所述浮球上包覆有橡胶层。
1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储液舱室的优选方案,所述分支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管,另一端穿设连接于所述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密封贯穿所述舱本体的侧壁,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穿设连接于所述第二管段,另一端贯穿甲板并与大气相通。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船舶储液舱室,包括舱本体和透气组件,舱本体限定出用于存放油液或淡水等液体的储液腔,透气组件包括连通储液腔与外部环境的透气管路,透气管路一端的管口位于储液腔内液体的上方,即储液腔内的液位不超过该管口,透气管路的另一端贯穿舱本体并与大气连通,在注入或排出液体时能够保证储液腔内液体上方的空间始终与大气保持连通,避免储液腔内产生较大的正压或负压。透气管路通过固定组件连接于舱本体的内壁,固定组件包括相连的套箍和安装件,套箍套设于透气管路上,并通过安装件连接于舱本体的内壁,以提高透气管路的稳固性,防止透气管路长期受液体拍打、冲击而弯折变形,保证透气管路贯穿舱本体的位置密封性良好,避免漏液。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船舶储液舱室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透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隐藏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
24.图中:
25.1-舱本体;2-透气组件;3-固定组件;
26.11-储液腔;
27.21-透气管路;22-挡板;23-浮球;24-限位杆;
28.211-主管;212-分支管;
29.2121-第一管段;2122-第二管段;2123-第三管段;
30.221-疏水孔;
31.31-套箍;32-安装件;33-锁紧螺母;
32.311-套箍本体;312-连接部;
33.321-第一杆;322-第二杆。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8.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储液舱室,包括舱本体1、透气组件2和固定组件3。
39.舱本体1限定出用于存放油液或淡水等液体的储液腔11。透气组件2包括连通储液腔11与外部环境的透气管路21。透气管路21一端的管口位于储液腔11内液体的上方,即储液腔11内的液位不超过该管口。透气管路21的另一端贯穿舱本体1并与大气连通。在注入或排出液体时能够保证储液腔11内液体上方的空间始终与大气保持连通,避免储液腔11内产生较大的正压或负压。透气管路21通过固定组件3连接于舱本体1的内壁。固定组件3包括相连的套箍31和安装件32。套箍31套设于透气管路21上,并通过安装件32连接于舱本体1的内壁,以提高透气管路21的稳固性,防止透气管路21长期受液体拍打、冲击而弯折变形,保证透气管路21贯穿舱本体1的位置密封性良好,避免漏液。
40.可选地,参见图2,套箍31包括套箍本体311。套箍本体311为具有开口的环状体,套箍本体311套设于透气管路21的外侧。套箍本体311开口的两端各凸设有一个连接部312,两个连接部312间隔且平行设置。连接部312用于与安装件32连接。具体地,安装件32包括相连的第一杆321和第二杆322。第一杆321贯穿两个连接部312,以实现第一杆321和套箍本体311的固定连接。第二杆3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杆321和舱本体1的内壁,以实现透气管路21与舱本体1内壁的稳固连接。
41.进一步地,套箍本体311的内径与透气管路21的外径相适配,以使套箍本体311与透气管路21紧密贴合,减少透气管路21的晃动。
42.继续参阅图2,可选地,第一杆321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锁紧螺母33。第一杆321上设置有外螺纹,螺母与第一杆321螺纹连接。两个锁紧螺母33分别抵接于两个连接部312
背离彼此的一侧。第一杆321穿过两个连接部312后,将两个锁紧螺母33分别旋拧于第一杆321的两端,拧紧两个锁紧螺母33即可保证套箍本体311箍紧透气管路21,以保证套箍本体311和透气管路21连接后的稳定可靠性。
43.可选地,第二杆322连接于第一杆321的中部,并垂直于第一杆321,有利于提高整个安装件32的受力均匀性。
44.优选地,套箍本体311的内壁与透气管路21的外壁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垫,以缓冲透气管路21受到的液体的冲击。
45.参见图1和图3,透气管路21包括相连通的主管211和分支管212。其中主管211竖向设置于储液腔11内,其上管口位于储液腔11内储存的液体的上方。即,向储液腔11内注入液体时需保证液位不超过主管211的上管口,防止液体通过该上管口进入主管211而导致整个透气管路21被液体封堵,确保透气管路21能够平衡舱内压力。分支管212贯穿舱本体1的侧壁并与大气相通,舱内空气通过主管211和分支管212与外部空气相通。套箍31套设于主管211,并通过安装件32将主管211稳固连接于舱本体1的内壁。
46.继续参阅图1和图3,可选地,主管211内设置有挡板22。挡板22不高于分支管212。挡板22的外周壁密封连接于主管211的内周壁,挡板22上开设有疏水孔221。主管211内还设置有浮球23,浮球23位于挡板22的下方。当储液腔11内的液体上升至与浮球23接触时,浮球23能够漂浮于液面上,并随液位的升高而上升。当浮球23上升至与挡板22接触时,其能够在液体的浮力作用下封堵挡板22上的疏水孔221,这样一来,即使液位高于疏水孔221位置,液体也不会通过疏水孔221进入透气管路21内,保证注液时舱内空气与大气能够保持连通。在实际工程中,可将主管211布置于接近舱本体1顶面的位置。示例性地,主管211的上管口距离舱本体1顶壁15mm-20mm,在确保透气管路21畅通性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提高该储液舱室的容积利用率。
47.需要说明的是,液位的最大高度可高至与主管211的上管口齐平,但在实际应用中,储液腔11内液体的液位应低于主管211上管口一定距离,以避免船舶晃动倾斜导致液体通过主管211上管口灌入透气管路21内。
48.当储液腔11内的液体被消耗时,液位下降,当液位下降至挡板22下方时,浮球23能够随液体的下降而脱离挡板22上的疏水孔221,此时,隔板上下空间重新导通,意外进入透气管路21内的液体能够通过疏水孔221顺流而下,避免透气管路21内存留液体,保证透气管路21的畅通性。
49.参见图3,主管211内还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位于挡板22的下方。浮球23仅能够在挡板22和限位件之间的空间内随液体上升或下降,当液体低于限位件时,浮球23着落于限位件上而不能继续下移,防止浮球23脱离主管211内。即浮球23受限于挡板22和限位件围设的腔室内,以确保浮球23随液体上升时能够封堵疏水孔221。
50.可选地,参见图3,限位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杆24。每个限位杆24的两端均连接于主管211的内壁,当液体的液位低于限位杆24时,浮球23坐落于两个限位杆24上。进一步地,两个限位杆24相对主管211的轴线对称分布,以使浮球23在随液体下降并落于两个限位杆24上时,浮球23恰好处于主管211内中心位置。本实施例中,疏水孔221开设于挡板22的中心,也就是说,浮球23与疏水孔221正对,以保证浮球23能够快速封堵疏水孔221。
51.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浮球23包括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的内芯、以及包覆于该内
芯外的橡胶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密度低,可确保浮球23能够漂浮于低密度的油液上。而且,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耐腐蚀性较强,能够延长浮球23使用寿命。通过在内芯外包覆橡胶层,当浮球23封堵疏水孔221时,该橡胶层能够在液体浮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进而加强浮球23与挡板22之间的密封性。
52.参见图1,分支管212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2121、第二管段2122和第三管段2123。第一管段2121的一端连接于主管211,另一端穿设连接于第二管段2122。第二管段2122密封贯穿舱本体1的侧壁。通过将分支管212分段设置,制造和安装时更为方便,而且,安装时首先要将第二管段2122烧焊在舱本体1预留的通孔处,以保证第二管段2122与舱本体1之间的密封性良好。第三管段2123的一端穿设连接于第二管段2122,另一端水平悬伸并向上弯折,以贯穿甲板并与外部环境相通。
53.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