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专利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吹风机的加热装置及手持吹风机。
背景技术:2.吹风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通常用于烘干头发或者类似需要热风的场景。在现有技术中吹风机的结构通常包括一个手柄,以及与手柄相交的方向设置的出风筒,出风筒中设置有加热丝。常见的吹风机的出风筒为了加热方便都设置有尺寸较大的出风筒,有些出风筒长度较长,使得吹风机整体呈现“7”字型或者“t”字型。
3.这种吹风机整体不利于携带,因此现有技术中寻求一种能够显著减小尺寸且保证热风输出效果的吹风机结构,但这种结构同样在吹风机手柄的顶部设置有出风筒同样为与手柄相交方向延伸的筒状,通过在筒状结构内的将热风排出,这种吹风机显然具有较小的尺寸,但是由于出风筒的头部仍然具有很大的尺寸,所以仍然未能脱离较大的尺寸。
4.为了进一步提高携带性,现有技术中还提出了一种具有棒状或筒状的吹风机,这种吹风机的结构已经较为小巧而易于携带,例如 cn112089169a;cn212117388u;cn112754131a;cn112189971a均提供以一种棒状或筒状的吹风机,这种吹风机中电机吹出的风先经过加热片的一次性加热后经由导流器件从棒状或筒状吹风机的侧壁排出,这种结构的吹风机为了保证加热效果,其加热片、加热丝往往需要设置较长的距离,因此长度上仍然较长,而且空气一次性通过加热体,也容易产生加热不充分、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专利正是基于现有技术的上述需求而提出的,本专利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手持吹风机的加热装置,以能够为介质提供更好的流动路径和加热效果。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
7.一种手持吹风机的加热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左侧面、右侧面,其中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第二架体,从所述第一架体向左延伸,所述第二架体上设有第三保持部;第三架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的右侧面上,并向右延伸,所述第三架体上设有第四保持部;加热丝,所述加热丝保持在第一、第三、第二、第四保持部中,由此包绕在所述架体的周围。
8.优选地,所述第一架体包括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第二板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架体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其中一个子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的上端,另一个子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的下端;所述第三架体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其中一个子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的上端,另一个子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的下端。
9.优选地,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呈长条形片状,其长度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其厚度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上设置有左右贯通的通孔。优选地,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设置有第四架体,所述第四架体将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连接
由此固定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优选地,所述第四架体包括至少一个板,所述板设置有上下贯通的镂空部分;所述第一架体和第四架体由云母制成。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三、第二、第四保持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至少一个开口朝外的凹槽。优选地,所述加热丝为多层结构,各层沿着前后方向层叠布置。优选地,所述加热丝的多层中的每一层均保持在第一、第三、第二、第四保持部中。
10.以及一种手持吹风机,包括胶囊型腔室,所述胶囊型腔室的下部形成有入风口,侧壁上形成出风口,用于形成涡流;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如上述任意一项所描述,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胶囊型腔室朝向一致地安置在所述胶囊型腔室中。
11.本专利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框架的结构,将所述加热丝支撑开呈与所述吹风机胶囊状的涡流腔内壁形状相近似的造型,在不阻挡介质的涡流送风的同时延长了加热的距离,提高了加热效果。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吹风机的结构图;
14.图2为本专利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的结构图;
15.图3为本专利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框架的结构图;
16.图4为本专利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框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8.为便于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
19.参见图1-4可见,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手持吹风机1。该手持是吹风机1整体为筒状,其上端包括以胶囊形状的涡流腔2,所述涡流腔的下部设置有风机,通过风机向涡流腔内输送气体,所述涡流腔的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风机输送来的气体进入涡流腔时,涡流腔2内具有较大的气压而涡流腔外的气压较小,因此涡流腔内的气体有向外排出的趋势,由于涡流腔的胶囊型结构,气体在腔体内经过腔壁的导向形成涡流而后经过出风口排出。
20.胶囊型涡流腔的使用能够显著减小吹风机的体积,使得吹风机可以形成为棒状,此外还具有增压的作用有利于提供较大的风量。这种结构下如果在涡流腔中将气体进行加热,则对于实质性减小吹风机的体积和送出均匀的热风都有实质性意义。
21.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涡流腔需要利用气体涡流,故要保证气体的涡流旋转尽量少受到干扰;而吹风机在涡流腔中需要足够的热交换因此需要设置足够的电热丝,更多的电
热丝就意味着对涡流的更多干扰;这二者存在矛盾,尤其在涡流腔本身体积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在充分加热的同时又不影响涡流腔内形成涡流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22.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手持吹风机的加热装置3,其包括框架4,所述框架包括,第一架体5,所述第一架体包括上端面51、下端面52、左侧面53、右侧面54,以及,其中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一保持部55 和第二保持部56;第二架体6,从所述第一架体向左延伸,所述第二架体上设有第三保持部61;第三架体7,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的右侧面上,并向右延伸,所述第三架体上设有第四保持部71;加热丝8,所述加热丝保持在第一、第三、第二、第四保持部中,由此包绕在所述架体的周围。
23.在本专利中,虽然给出了图示的一种加热装置的结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架体的结构可以不限于图示的形状和结构,其可以是一块纵向设置的片状板,也可以是一个纵向设置的镂空框架,还可以是一个筒状结构,或者网状结构,第一架体提供了一种沿着涡流腔上下方向的长度空间,在其上架设加热丝时,可以尽可能地使得加热丝延伸的距离拉长从而有利于加热。基于同样的原因,实际上,所述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在本专利中也不仅限于图示的结构,同样也可以是框架结构、筒状结构、网状结构以及左右延伸的杆状结构。第二、第三架体提供了一种沿着涡流腔左右方向的宽度空间,在其上架设加热丝时,可以尽可能地使得加热丝延伸的宽度拉长从而有利于加热。
24.更为有利的是,当第一架体、第二架体、第三架体配合时,在其外周包绕的加热丝整体与胶囊型涡流腔的内壁形状相近,当气体在涡流腔中形成涡流时加热丝也沿着气体旋转的方向延伸,不仅有利于延长加热的路径而且减小对于气流的阻挡。
25.优选地,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架体包括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板57和第二板58,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间隔设置。当第一架体,即沿着胶囊型涡流腔的长度方向的架体包括间隔的两块板时,可以在第一架体的上端部形成更为贴近胶囊结构头部的曲面,这样有利于头部的加热。
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呈长条形片状,其长度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其厚度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如图所示,所述第一架体整体是站立的状态,迎风面的面积小,这样能够有利于气流导通。更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上设置有左右贯通的通孔,如此可以使得在所述涡流腔中被第一板和第二板隔开的左中右三个空间能够相互导通使得所述涡流腔内的气体加热更加均匀。
27.除此之外,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设置还能够分割胶囊状的涡流腔,将其分为左、中、右三个空间,同时由于架体的上方和下方也能够通风,这样就有五路气流流过加热丝,每一路中的气流方向十分稳定,这样避免了涡流腔室内的气流紊乱,保持了出风时的出风量。
28.为了固定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的位置,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设置有第四架体9,所述第四架体将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连接由此固定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述第四架体包括至少一个板91,所述板设置有上下贯通的镂空部分92,即通孔,这样所述第四架体可以减小对于风的阻挡。
29.所述第一架体和第四架体由云母制成,云母片具有绝缘且隔热阻燃特点,也不易受热之后疲劳变软,这样当所述框架上缠绕所述加热丝后,所述框架可以方便地安置在所述涡流腔内,避免高温的框架结构对于涡流腔壁的损害。
30.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架体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其中一个子框架62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的上端,另一个子框架63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的下端;所述第三架体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其中一个子框架72 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的上端,另一个子框架73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的下端。在这种结构下,所述加热丝包绕在框架周围时,能够在侧边与所述胶囊状涡流腔的结构相配。提高加热和导风性能,由于加热丝在是通电后形成高温,通常其强度会变弱,通过设置多个子框架能够良好地保持加热丝的造型。如图所示,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均形成为板状,在外侧边设置有开口朝外的凹槽,电热丝就被凹槽承托从而保持在框架上,同时第一架体的端部的保持部也形成为开口朝外的凹槽,同样既保持又承托所述加热丝,当架体上所有的凹槽都开口朝外时方便加热丝的包绕安装和检修。
31.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示中给出了凹槽形式的保持部,但是本专利不仅限于此,所述保持部可以是槽,也可以是孔,还可以是挂钩,或者卡件等,也可以是这些形式的结构的组合。
32.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丝为多层结构,各层沿着前后方向层叠布置,由此在前后方向上也整体包绕在所述架体的周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提高了加热效率。加热丝的形状不仅限于单丝的形状,也不仅限于其直径的尺寸,既可以采用如图所示的粗的加热丝,也可以采用螺线管形式的加热丝。所述加热丝可以每一层分开设置,也可以通过一根整体的加热丝缠绕在架体的外周形成多层结构。
33.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