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品 专利正文
一种塑料薄膜标签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塑料薄膜标签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塑料薄膜标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料薄膜标签。


背景技术:

2.早在1700年,欧洲印制出了用在药品和布匹上作为商品识别的第一批标签。所以,现在的标签是用来标志您的产品目标和分类或内容,像是您给您的目标确定的关键字词,便于您自己和他人查找和定位自己目标的工具。印刷业所称的标签,大部分是用来标识自己产品的相关说明的印刷品,并且大部分都是以背面自带胶的。但也有一些印刷时不带胶的,也可称为标签。有胶的标签就是通俗称的“不干胶标签”。仪器校准后的标签问题,这个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或自己的省内规定)标签,标签能够明确的说明仪器被校准后的详细情况。
3.目前,用于包装用的标签通常采用塑料薄膜标签,因塑料标签不能与塑料制品一起回收,其回收后需做大量的分类二次处理,对于塑料标签的去除则显得十分头疼,现有的处理方法其效果均不明显,且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推广;且现有的塑料薄膜标签并不能够便于盲人使用,盲人用来进行物体的区分只能够通过触摸物体的形状进行识别物体,所以一个人进行识别时极为不方便,且塑料薄膜标签并不具备便于盲人识别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塑料薄膜标签,具备能够根据所标识的物体不同进行标记的调节,且还能够便于跟随塑料制品进行同步回收等优点,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塑料薄膜标签并不能够便于盲人使用,盲人用来进行物体的区分只能够通过触摸物体的形状进行识别物体,所以一个人进行识别时极为不方便,且塑料薄膜标签并不具备便于盲人识别的功能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塑料薄膜标签,包括标签层,所述标签层一侧具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与所述标签层连接,所述耐磨层的一侧具有贴合层,所述贴合层与所述耐磨层连接,所述标签层的两一侧具有耐热层,所述耐热层与所述标签层连接,所述耐热层的一侧具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与所述耐热层连接,所述保护层的一侧具有耐腐蚀层,所述耐腐蚀层与所述保护层连接,所述耐腐蚀层的一侧具有连接层,所述连接层与所述耐腐蚀层连接,所述连接层的一侧具有标识块,所述标识块与所述连接层连接。
8.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塑料薄膜标签能够对物体进行标识,且相对于普通的塑料薄膜标签,本技术所提供的塑料薄膜标签具备能够根据所标识的物体不同进行标记的调节,且还能够便于跟随塑料制品进行同步回收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塑料薄膜标签并不能够便于盲人使用,盲人用来进行物体的区分只能够通过触摸物体的形状进行识别物
体,所以一个人进行识别时极为不方便,且塑料薄膜标签并不具备便于盲人识别的功能的问题。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标识块的一侧具有稳定层,所述稳定层与所述标识块连接并包裹连接层、耐腐蚀层、保护层和耐热层,所述稳定层与所述标签层连接。
10.通过设置稳定层能够在进行标签去除时更加方便,且不会出现标签破裂的情况,进而能够保证标签进行回收时的稳定,且还能够便于对标签进行整体回收,且能够在进行脱离后再次进行使用,增加了标签的可使用次数,进一步的能够避免标签造成的浪费。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稳定层的厚度为0.1-0.12mm。
12.稳定层采用聚谷氨酸其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耐磨层与耐热层的厚度均为0.08-0.1mm。
14.耐磨层采用聚酮制成,耐热层采用聚乳酸制成。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层和保护层的厚度为0.05-0.12mm。
16.连接层采用聚羟基烷酸酯制成,保护层采用光降解塑料或生物降解塑料制成。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耐腐蚀层的厚度为0.06-0.09mm。
18.耐腐蚀层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标识块的厚度为0.5mm-0.6mm。
20.通过设置标识块能够在进行标签贴合之后,根据标识的物体不同将标识块破开稳定层凸显出来,从而能够在盲人进行触摸之后可以识别标签所标识的物体为何物,从而能够保证盲人对物体的识别,且能够在标签使用一次过后再次进行使用,进一步的能够使标签的使用更加方便。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塑料薄膜标签,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技术通过设置标识块能够在进行标签贴合之后,根据标识的物体不同将标识块破开稳定层凸显出来,从而能够在盲人进行触摸之后可以识别标签所标识的物体为何物,从而能够保证盲人对物体的识别,且能够在标签使用一次过后再次进行使用,进一步的能够使标签的使用更加方便。
23.2、本技术通过设置稳定层能够在进行标签去除时更加方便,且不会出现标签破裂的情况,进而能够保证标签进行回收时的稳定,且还能够便于对标签进行整体回收,且能够在进行脱离后再次进行使用,增加了标签的可使用次数,进一步的能够避免标签造成的浪费。
2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塑料薄膜标签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塑料薄膜标签的标识块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塑料薄膜标签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28.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塑料薄膜标签的a处放大图。
29.其中:1贴合层、2连接层、3耐腐蚀层、4保护层、5耐热层、6标签层、7耐磨层、8稳定层、9标识块。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1.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4.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塑料薄膜标签,包括标签层6,标签层6一侧具有耐磨层7,耐磨层7与标签层6连接,耐磨层7的一侧具有贴合层1,贴合层1与耐磨层7连接,标签层6的两一侧具有耐热层5,耐热层5与标签层6连接,耐热层5的一侧具有保护层4,保护层4与耐热层5连接,保护层4的一侧具有耐腐蚀层3,耐腐蚀层3与保护层4连接,耐腐蚀层3的一侧具有连接层2,连接层2与耐腐蚀层3连接,连接层2的一侧具有标识块9,标识块9与连接层2连接。
35.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塑料薄膜标签能够对物体进行标识,且相对于普通的塑料薄膜标签,本技术所提供的塑料薄膜标签具备能够根据所标识的物体不同进行标记的调节,且还能够便于跟随塑料制品进行同步回收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塑料薄膜标签并不能够便于盲人使用,盲人用来进行物体的区分只能够通过触摸物体的形状进行识别物体,所以一个人进行识别时极为不方便,且塑料薄膜标签并不具备便于盲人识别的功能的问题。
3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标识块9的一侧具有稳定层8,稳定层8与标识块9连接并包裹连接层2、耐腐蚀层3、保护层4和耐热层5,稳定层8与标签层6连接。
37.通过设置稳定层8能够在进行标签去除时更加方便,且不会出现标签破裂的情况,进而能够保证标签进行回收时的稳定,且还能够便于对标签进行整体回收,且能够在进行脱离后再次进行使用,增加了标签的可使用次数,进一步的能够避免标签造成的浪费。
3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稳定层8的厚度为0.1-0.12mm。
39.稳定层8采用聚谷氨酸其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4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耐磨层7与耐热层5的厚度均为0.08-0.1mm。
41.耐磨层7采用聚酮制成,耐热层5采用聚乳酸制成。
4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层2和保护层4的厚度为0.05-0.12mm。
43.连接层2采用聚羟基烷酸酯制成,保护层4采用光降解塑料或生物降解塑料制成。
4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耐腐蚀层3的厚度为0.06-0.09mm。
45.耐腐蚀层3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
4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标识块9的厚度为0.5mm-0.6mm。
47.通过设置标识块9能够在进行标签贴合之后,根据标识的物体不同将标识块9破开稳定层8凸显出来,从而能够在盲人进行触摸之后可以识别标签所标识的物体为何物,从而能够保证盲人对物体的识别,且能够在标签使用一次过后再次进行使用,进一步的能够使标签的使用更加方便。
48.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塑料薄膜标签的使用方法,在塑料薄膜标签贴在物体上,将按压稳定层8使标识块9突出,从而对物体进行标识,在标签使用时,能够进行物体的标识,且在标签的稳定层8连接标签层6撕下后能够涂抹胶水再次进行使用。
4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实施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5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