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天航空 专利正文
一种快速锁定的舱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快速锁定的舱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锁定的舱盖结构。


背景技术:

2.无人机,机上无驾驶舱,但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
3.现有技术中无人机机体与舱盖大多数采用的是不可拆连接结构,也有部分采用可拆卸式结构,但是通常采用的是螺栓将舱盖与无人机机体固定连接,安装或拆卸过程中需要使用螺丝刀或其他工具进行安装或拆卸,使得在舱盖和无人机机体的安装或拆卸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工,且工作效率低,且长时间的拆装对舱盖和无人机机体的连接部分也容易造成损伤,反复拆装也容易造成连接松动。
4.因此,研发一种快速锁定的舱盖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无人机舱盖安装较为麻烦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速锁定的舱盖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锁定的舱盖结构,包括:机身本体、可拆卸的盖合在所述机身本体上的舱盖和固定连接在所述舱盖底部的若干定位组件;以及所述定位组件向下凸出于所述舱盖的底端面;所述机身本体的顶部开设有若干孔槽,且各孔槽与各定位组件一一适配,所述定位组件能够沿对应孔槽滑动;其中所述定位组件穿过对应孔槽后能够与所述机身本体的内顶壁相抵。
7.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板和所述第二横板一体设置的纵向连板;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纵向连板垂直,且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舱盖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横板自上而下插入所述孔槽后,所述第二横板的顶壁能够与所述机身本体的内顶壁相抵。
8.进一步地,所述机身本体的顶部开设有一与所述舱盖适配的容纳槽,且所述机身本体固定连接有一适于底托所述舱盖的支撑架;所述孔槽开设在所述支撑架上;其中所述第二横板能够与所述支撑架的底端面相抵。
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的纵截面呈“l”形;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第二横板位于所述纵向连板的同侧;所述第二横板的顶壁位于远离所述纵向连板的一端具有一倒圆面,其中所述舱盖靠近所述支撑架的竖杆部时,所述支撑架的横杆部能够沿着所述倒圆面卡紧在所述第一横板和所述第二横板之间。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第二横板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支撑架的厚度;所述孔槽的侧壁开设有一斜槽,其中所述倒圆面能够与所述斜槽的端面相抵。
11.进一步地,舱盖的底端面固定连接有一限位板,且所述限位板与所述支撑架的横杆部平行,各第一横板分别与所述限位板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限位板能够贴合所述支撑架
滑动。
12.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上开设有若干与各第一横板一一对应的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横板的宽度。
13.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水平设置。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板向远离所述第二横板的方向延伸有一支撑板;其中所述第二横板穿过所述孔槽后,所述支撑板支撑在所述支撑架上。
15.进一步地,所述舱盖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一提拉块,所述提拉块为柔性材质,所述提拉块凸出所述舱盖;所述第二横板松开所述支撑架后,向上拉动所述提拉块能够使所述舱盖脱离所述机身本体。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快速锁定的舱盖结构,在传统的舱盖的基础上设置了若干定位组件,并且在无人机机体上设置了与所述定位组件相对应的孔槽,使得无人机舱盖能够通过若干定位组件便捷的固定在无人机机体上,从而解决无人机舱盖安装较为麻烦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锁定的舱盖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容纳槽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舱盖的立体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定位组件卡紧后的局部纵截面剖视图。
23.图中:
24.1、机身本体;10、孔槽;101、斜槽;11、容纳槽;12、支撑架;2、舱盖;21、限位板;211、限位槽;22、提拉块;3、定位组件;31、第一横板; 311、支撑板;32、第二横板;320、倒圆面。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
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速锁定的舱盖结构,包括:机身本体1、可拆卸的盖合在所述机身本体1上的舱盖2和固定连接在所述舱盖2底部的若干定位组件3,其中机身本体1内部适于安装无人机的控制部件;舱盖2的作用是盖合或打开所述机身本体1尾部;所述定位组件3的作用是将所述舱盖2与所述机身本体1固定连接。针对与以上各部件,下面进行一一详述。
29.机身本体
30.机身本体1由外壳和安装在外壳内部的控制元件、动力元件等组成,其中机身本体1的控制元件一般包括内置控制器、陀螺仪、加速度计和气压计等传感器。无人机便是依靠这些传感器来稳定机体,再配合gps及气压计数据,便可把无人机锁定在指定的位置及高度;所述机身本体1的动力元件主要由桨翼和马达所组成。当桨翼旋转时,便可以产生反作用力来带动机体飞行,并通过电调控制器,调节马达的转速。本实施例所示的无人机机身本体1采用可拆卸式的结构,其尾部开有一开口,通过所述开口能够便于对所述无人机机身本体1的内部元件进行检查或拆卸。此外,为了减轻无人机机身本体1的重量,所述机身本体1的外壳应当采用轻质材料制成,以提高所述机身本体1动力性,同时提高无人机的经济效益。
31.舱盖
32.舱盖2设置在机身本体1的尾部,且所述舱盖2形状与所述机身本体1的开口形状相对应,其具体表现为,所述舱盖2外形前宽后窄,舱盖2的宽面方向为舱盖2的安装方向,舱盖2的窄面方向为舱盖2的拆卸方向,当所述舱盖2安装并与所述机身本体1连接完成后,所述舱盖2与所述机身本体1的连接处的形体应当连续且平整,这样的目的是减小所述机身本体1在飞行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从而提高所述机身本体1的实用性能,增强无人机的动力性。
33.定位组件
34.若干定位组件3向下凸出于所述舱盖2的底端面设置,所述定位组件3适于将所述舱盖2卡入所述机身本体1开口处,使所述舱盖2便于与机身本体1安装和拆卸,所述定位组件3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数量为四个,且所述机身本体1开口部分的顶部开设有若干孔槽10,一个孔槽10与一个定位组件3相适配。所述定位组件3能够沿对应孔槽10滑动,从而带动所述舱盖2沿孔槽10开设的方向相对机身本体1滑动,其中所述定位组件3穿过对应孔槽10后能够与所述机身本体1的内顶壁相抵。
35.具体的定位组件3结构如下,所述定位组件3包括两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板31和第二横板32,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板31和所述第二横板32一体设置的纵向连板(图上未示出),所述第一横板31与所述纵向连板垂直,且所述第一横板31与所述舱盖2固定连接,具体表现为所述第一横板31能够卡入所述舱盖2中,所述第一横板31外形呈矩形条,所述第二横板32外形呈有一侧边导圆的矩形条。所述第一横板31、所述第二横板32和所述纵向连板(图上未示出)的厚度相同,且所述纵向连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横板31和所述第二横板32,而所述第一横板3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横板32,由此,所述第一横板31、所述第二横板32和所述纵向连板(图上未示出)组成一个“c”形夹口,所述“c”形夹口的开口方向为舱盖2
的安装方向。在安装时,所述第二横板32自上而下插入所述孔槽10后,所述第二横板32的顶壁能够与所述机身本体1的内顶壁相抵,具体表现为,所述“c”形夹口夹住所述机身本体1,除所述第二横板32的顶壁与所述机身本体1的内顶壁相抵外,所述第一横板31的下端面与所述机身本体1外顶壁贴合,从而形成定位组件3对所述机身本体1的夹紧。
36.为了实现所述机身本体1对所述舱盖2的定位和支撑中,所述机身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一与所述舱盖2适配的容纳槽11,所述舱盖2能够沿所述容纳槽11设置在所述机身本体1的开口,且所述机身本体1固定连接有一适于底托所述舱盖2的支撑架12,所述舱盖2能够通过所述容纳槽11引导与所述支撑架12保持贴合,避免所述舱盖2在安装时滑出所述机身本体1开口的顶壁。所述孔槽10开设在所述支撑架12上,在安装时所述定位部件3能够沿设置在所述孔槽10的斜面穿过所述支撑架12滑入所述机身本体1内,使所述第二横板32能够与所述支撑架12的底端面相抵。此时所述斜槽101能够与所述纵向连板(图上未示出)相抵。
37.为了方便所述支撑架12固定所述定位组件3,所述支撑架12的纵截面呈“l”形,所述第二横板32的顶壁位于远离所述纵向连板的一端具有一倒圆面320,其中所述舱盖2靠近所述支撑架12的竖杆部(图上未示出)时,所述支撑架12的横杆部(图上未示出)能够沿着所述倒圆面320卡紧在所述第一横板31和所述第二横板32之间。通过开设在所述定位组件3上的倒圆面320,能够便于引导所述定位组件3穿过所述支撑架12安装在所述机身本体1内,同时所述横杆部(图上未示出),能够夹紧所述第二横板32,防止所述定位组件3滑出所述支撑架12。
38.为了确保所述定位组件3夹紧所述支撑架12,所述第一横板31与所述第二横板32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支撑架12的厚度,这样设置的目的是确保所述定位组件3安装到位后,所述支撑架12能够与所述定位组件3连接稳定。所述孔槽10的侧壁开设有一斜槽101,所述定位组件3能够通过所述倒圆面320与所述斜槽101贴合并相对滑动,能够引导所述支撑架12卡入所述第一横板31与所述第二横板32之间的夹口,继而推动所述定位组件3与所述支撑架12相向移动,使所述倒圆面320能够与所述斜槽101的端面相抵,从而确保所述定位组件3夹紧所述支撑架12。
39.为了使所述舱盖2能够与所述支撑架1定位并相适配,所述舱盖2的底端面固定连接有一限位板21,所述限位板21水平设置,从而确保各所述定位组件3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保证舱盖2与所述机身本体1的安装稳定性,所述支撑架12与所述限位板21相对应,也为水平设置,且所述限位板21与所述支撑架12的横杆部(图上未示出)平行,各第一横板31分别与所述限位板21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限位板21能够贴合所述支撑架12滑动。
40.为了将所述第一横板31固定连接在所述限位板21底面上,采用如下方案,在所述限位板21上开设有若干与各第一横板31一一对应的限位槽211,且所述限位槽211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横板31的宽度。将所述第一横板31卡入所述限位槽211后,所述第一横板31即为与所述限位板21固定连接的状态。
41.同时,为了提高所述定位组件3安装时定位准确性,所述第一横板31向远离所述第二横板32的方向延伸有一支撑板311,所述支撑板311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横板31的长度,当所述第二横板32穿过所述孔槽10后,所述支撑板311支撑在所述支撑架12上,同时所述第一横板31和所述限位板21也支撑在所述支撑架12,从而保证所述定位组件3穿过所述孔槽10后,保持与所述支撑架12处于同一水平面。
42.为了方便对所述舱盖2进行拆卸,所述舱盖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一提拉块22,且所述提拉块22为柔性材质,所述提拉块22呈一扁平条状,具体的,其呈“l”形,所述提拉块22的短边凸出所述舱盖2;所述第二横板32松开所述支撑架12后,向上拉动所述提拉块22能够使所述舱盖2脱离所述机身本体1。
43.在对舱盖2进行拆卸时,操作人员拉住提拉块22并向机身本体1尾部方向推动,对舱盖2施加向后的推力,使得定位组件3相对孔槽10向后滑动,使第二横板32脱离与支撑架12相贴合的状态,而定位组件3背部与支撑架12相抵,此时向上拉动提拉块22,即可使舱盖2脱离机身本体1。
44.在对舱盖2进行安装时,操作人员将舱盖2沿容纳槽11放置在支撑架12的端面上,并将定位组件3穿过所述孔槽10,使限位板21与支撑架12保持平齐,此时推动舱盖2向无人机头部防线移动,即可使定位组件3卡插入支撑架12,进而使舱盖2安装到机身本体1上。
4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6.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