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装修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


背景技术:

2.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隔音的要求也日益严格。现有市场的隔音墙隔音效果较差,且轻质的隔音隔墙的防共振效果较差,易与声波产生共振而影响墙体安全,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3.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810934159.9”的高效隔音墙,包括三层分墙体和两层隔音层,通过两层隔音层多次对噪音进行消除,解决了现有隔音墙隔音效果较差的问题。
4.但现有技术仍存在较多缺陷,如:1,采用三层墙体和两层隔音层对外界噪音进行隔音,无疑增大了隔音墙的体积和重量,不仅使得安装不方便,也给承重墙造成很大压力;2,因多层结构需要连接件在墙体与隔音层间进行固定,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以在无需增加大幅度增加组合隔墙体积和重量、以及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组合隔墙的隔音减振。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包括龙骨骨架,所述龙骨骨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竖向支撑龙骨一、功能板、以及竖向支撑龙骨二,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所述功能板、以及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均水平设置并通过定位螺杆相连接;
8.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和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均包括沿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或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纵向轴线方向延伸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由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侧向界定,两侧壁的底端沿垂直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或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纵向轴线方向相对延伸形成对称的卡口;
9.所述功能板至少包括第一石膏板、第二石膏板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岩棉板,位于所述岩棉板的内侧开设有若干水平排列的填充腔。
10.其优选的技术方案为:
11.如上所述的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和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均为矩形框架结构,位于所述连接槽的下方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和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均还设置有安装口。
12.如上所述的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沿长度方向所述连接槽底面上等距开设有若干螺纹孔,所述定位螺杆的两端通过所述螺纹孔分别与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和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螺纹连接。
13.如上所述的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所述填充腔为波浪型的空腔结构,位于该空腔结构内填充设置有填充棉,所述填充棉由隔音棉和隔热棉混制而成。
14.如上所述的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还包括复合墙板一和复合墙板二,其中,所述复合墙板一设置于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的顶部,所述复合墙板二设置于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的底部。
15.如上所述的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所述复合墙板一和复合墙板二均和所述功能板之间形成一安装腔,位于所述安装腔内均设置有若干减振弹簧。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独特式的支撑龙骨设计,与常规的多根龙骨的叠加或对面层板件进行调整相比,通过调节竖向支撑龙骨一和竖向支撑龙骨二相对于定位螺杆的连接位置,能够实现对组合隔墙厚度的调节,进而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在竖向支撑龙骨一和竖向支撑龙骨二之间设置不同厚度的岩棉板、石膏板、硅酸钙板等,不再受到组合隔墙固定厚度的限制;
18.(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摒弃了在内外隔墙间填充多层隔音板的方法,而是通过在岩棉板中开设多条填充腔,并在填充腔内填充由隔音棉和隔热棉混制而成的填充棉,从而无需再额外设置隔音板,大大降低了整体装置的重量和体积,减轻了安装运输的工作量;
19.(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借助于组合隔墙独特的设计,使得复合墙板一和复合墙板二均和所述功能板之间形成一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高度由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或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的高度限定,通过在所述安装腔内均设置若干减振弹簧,当复合墙板一或复合墙板二受到外界冲击或在噪音影响下发生共振时,利用减振弹簧能够减轻整体装置的震动幅度,提高整体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竖向支撑龙骨一或竖向支撑龙骨二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竖向支撑龙骨一与顶部圈梁或底部圈梁装配时部分位置的连接示意图;
23.其中,100、竖向支撑龙骨一;110、连接槽;120、安装口;200、竖向支撑龙骨二;300、功能板;310、第一石膏板;320、第二石膏板;330、岩棉板;400、定位螺杆;500、填充棉;600、复合墙板一;700、复合墙板二;800、减振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隔音减振组合隔墙,包括龙骨骨架,所述龙骨骨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竖向支撑龙骨一100、功能板300、以及竖向支撑龙骨二200,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100、所述功能板300、以及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200均水平设置并通过定位螺杆400相连接。
28.更进一步的,沿长度方向所述连接槽110底面上等距开设有若干螺纹孔,所述定位螺杆400的两端通过所述螺纹孔分别与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100和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200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的方式,使得竖向支撑龙骨一100和竖向支撑龙骨二200相对于定位螺杆400的连接位置。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竖向支撑龙骨一100和竖向支撑龙骨二200相对于定位螺杆400的连接位置,能够实现对组合隔墙厚度的调节,进而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在竖向支撑龙骨一100和竖向支撑龙骨二200之间设置不同厚度的岩棉板330、石膏板、硅酸钙板等,不再受到组合隔墙固定厚度的限制。
29.在实际的应用中,考虑到组合隔墙在装配完成后还需在组合隔墙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一个顶部圈梁和一个底部圈梁,才能完成组合隔墙的房屋建筑中的装配,完成隔墙的整体装配。而组合隔墙和顶部圈梁或底部圈梁连接时,二者一般是通过在顶部圈梁或底部圈梁上打贯穿至隔墙上的安装孔,通过安装孔内的螺钉实现组合隔墙和顶部圈梁或底部圈梁的装配。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个问题:由于组合隔墙和顶部圈梁或底部圈梁是固定装配的,组合隔墙在顶部圈梁或底部圈梁上无法移动,导致组合隔墙轻易无法调整自身的位置。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100和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200均包括沿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100或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200纵向轴线方向延伸的连接槽110,所述连接槽110由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侧向界定,两侧壁的底端沿垂直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100或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200纵向轴线方向相对延伸形成对称的卡口。
30.如图3所示,卡口的设置,使得本实施例中的竖向支撑龙骨一100或竖向支撑龙骨二200在与顶部圈梁或底部圈梁连接时,竖向支撑龙骨一100或竖向支撑龙骨二200与顶部圈梁或底部圈梁通过一连接码即可连接,连接码可在连接槽110内滑动选择位置,并通过卡口与连接码进行卡位,防止相互脱落。
31.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100和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200均为矩形框架结构,位于所述连接槽110的下方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100和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200均还设置有安装口120。
32.所述功能板300至少包括第一石膏板310、第二石膏板320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岩棉板330,位于所述岩棉板330的内侧开设有若干水平排列的填充腔。所述填充腔为波浪型的空腔结构,位于该空腔结构内填充设置有填充棉500,所述填充棉500由隔音棉和隔热棉混制而成。
33.本实施例摒弃了在内外隔墙间填充多层隔音板的方法,而是通过在岩棉板330中开设多条填充腔,并在填充腔内填充由隔音棉和隔热棉混制而成的填充棉500,从而无需再额外设置隔音板,大大降低了整体装置的重量和体积,减轻了安装运输的工作量。
34.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复合墙板一600和复合墙板二700,其中,所述复合墙板一600设置于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100的顶部,所述复合墙板二700设置于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200的底部。所述复合墙板一600和复合墙板二700均和所述功能板300之间形成一安装腔,位于所述安装腔内均设置有若干减振弹簧800。
35.借助于组合隔墙独特的设计,使得复合墙板一600和复合墙板二700均和所述功能板300之间形成一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高度由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一100或所述竖向支撑龙骨二200的高度限定,通过在所述安装腔内均设置若干减振弹簧800,当复合墙板一600或复合墙板二700受到外界冲击或在噪音影响下发生共振时,利用减振弹簧800能够减轻整体装置的震动幅度,提高整体装置的稳定性。
3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某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