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专利正文
一种大通量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大通量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通量净水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由于自来水中含有很多不利于健康的物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家庭中设置净水设备,以对自来水进行过滤。目前的净水设备主要依靠反渗透膜(ro膜)对自来水进行过滤,为了及时滤出足够的纯净水,净水设备中都会设置大通量反渗透滤芯,大通量为1000g或以上。
3.在现有技术净水设备中,当滤芯出现污染或寿命至期时,需对净水机的整只滤芯进行更换,通常净水机的流量越大,滤芯的更换成本就越高,因此大通量净水机滤芯更换成本就更高。而且单滤芯净水设备对于水质环境较差或者对产水要求较高的用户,其产水方式并不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大通量净水器,以解决上述大通量净水机滤芯更换成本高的问题。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通量净水器,包括机箱、前置滤芯、第一ro膜滤芯、第二ro膜滤芯和水路组件;
7.所述前置滤芯、第一ro膜滤芯和第二ro膜滤芯分别安装于机箱内;
8.所述水路组件设置于所述机箱中,所述水路组件将前置滤芯的初滤水出水端分别与第一ro膜滤芯和第二ro膜滤芯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一ro膜滤芯和第二ro膜滤芯的纯水端汇合,且所述第一ro膜滤芯和第二ro膜滤芯产生的纯水通过水路组件排出机箱。
9.所述大通量净水器中,所述前置滤芯和第一ro膜滤芯组合成复合滤芯,所述第一ro膜滤芯的废水端与前置滤芯的进水端单向连通。
10.所述大通量净水器中,所述前置滤芯包括上盖、滤芯结构、连接盖和分隔管;
11.所述上盖设置于滤芯结构的上端,所述连接盖设置于滤芯结构的下端;所述滤芯结构内设有中空结构的滤水腔;所述连接盖设有与滤水腔连通的通孔,所述上盖设有与滤水腔连通的出水管;所述分隔管的下端套接于通孔内,所述分隔管的上端从出水管伸出;
12.所述第一ro膜滤芯包括内壳、设置于内壳中的滤膜结构、集水管和导流管;
13.所述内壳的上端与连接盖连接,所述内壳的下端设有废水口,所述废水口中设有废水逆止阀;所述滤膜结构套接于所述集水管的外侧,所述集水管的下端固定于内壳,所述集水管的下端近端处设有堵水块;所述集水管的上端插入所述分隔管中;所述导流管的下端套接于集水管内,所述导流管的上端从分隔管伸出。
14.所述大通量净水器中,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滤盖和壳体;
15.所述壳体内设有原水腔,所述前置滤芯和第一ro膜滤芯设置于原水腔内,所述废
水口与原水腔连通;
16.所述滤盖可拆卸连接于壳体;所述滤盖的底面设有凹腔,所述凹腔设有第一隔水环、第二隔水环和第三隔水环,所述第一隔水环包围于所述第二隔水环的外周,所述第二隔水环包围于所述第三隔水环的外周;
17.所述出水管的上端套接于第一隔水环内,所述分隔管的上端套接于第二隔水环内,所述导流管的上端套接于第三隔水环内;
18.所述第一隔水环的内壁、第二隔水环的外壁、出水管的内壁和分隔管的外壁形成出水腔,所述出水腔与滤水腔连通;
19.所述第二隔水环的内壁、第三隔水环的外壁、分隔管的内壁和导流管的外壁形成初滤水腔;
20.所述第三隔水环的内壁形成纯水腔,所述纯水腔与导流管连通。
21.所述大通量净水器中,所述滤盖设有原水入口、初滤水出口、初滤水入口和纯水出口;
22.所述原水入口与原水腔连通;所述初滤水出口与出水腔连通;所述初滤水入口与初滤水腔连通;所述纯水出口与纯水腔连通。
23.所述大通量净水器中,所述水路组件包括水路板、进水阀、增压泵和高压开关;
24.所述水路板包括连接座、分别设置于连接座的原水支路、初滤水支路、增压支路、纯水支路和废水支路;
25.所述原水支路的一端与前置滤芯的进水端连通,所述原水支路的另一端形成自来水接口;
26.所述初滤水支路的一端与前置滤芯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初滤水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阀的进水端连通,所述进水阀的出水端与增压泵的进水端连通;
27.所述增压支路将第一ro膜滤芯和第二ro膜滤芯的进水端与增压泵的出水端连通;
28.所述纯水支路的一端将所述第一ro膜滤芯与第二ro膜滤芯的纯水端汇合,所述纯水支路的另一端形成纯净水接口;
29.所述废水支路的一端与第二ro膜滤芯的废水端连通,所述废水支路的另一端形成废水接口;
30.所述高压开关设置于第二ro膜滤芯的纯水端与纯净水接口之间,所述高压开关与进水阀、增压泵电性连接。
31.所述大通量净水器中,所述第一ro膜滤芯的纯水端与纯净水接口之间设有第一逆止阀;
32.所述第二ro膜滤芯的纯水端与高压开关之间设有第二逆止阀;
33.所述废水支路设有废水比例阀。
34.所述大通量净水器中,所述增压泵的通量为800加仑/小时,所述第一ro膜滤芯的通量为300加仑/小时,所述第二ro膜滤芯的通量为700加仑/小时。
35.本实用新型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可以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6.所述大通量净水器使用了两个并联的ro膜滤芯,通过两个并联的通量较小的ro膜滤芯的方式增大过滤系统的总通量,使大通量过滤系统能够在单位时间内过滤出更多纯水。而且第一ro膜滤芯和第二ro膜滤芯相互独立,当第一ro膜滤芯或第二ro膜滤芯出现污
染或寿命至期时,只需要更换对应的第一ro膜滤芯或第二ro膜滤芯即可,避免现有大通量过滤系统需要更换整只大通量滤芯的情况,不仅实现大通量净水的目的,还节约更换大通量滤芯的成本。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8.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复合滤芯的剖面示意图;
40.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41.图5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滤盖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中:机箱1、复合滤芯2、第二ro膜滤芯3、水路组件4;自来水接口5、纯净水接口6、废水接口7;
44.原水腔11、出水腔12、初滤水腔13、纯水腔14;前置滤芯21、第一ro膜滤芯22、滤盖23、壳体24;水路板41、进水阀42、增压泵43、高压开关44、第一逆止阀45、第二逆止阀46、废水比例阀47;
45.上盖211、滤芯结构212、连接盖213、分隔管214;内壳221、滤膜结构222、集水管223、导流管224;凹腔231、第一隔水环232、第二隔水环233、第三隔水环234;原水入口235、初滤水出口236、初滤水入口237、纯水出口238;连接座411、原水支路412、初滤水支路413、增压支路414、纯水支路415、废水支路416;
46.出水管2111、滤水腔2121;废水逆止阀2211、堵水块2231。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1.请参照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通量净水器,包括机箱1、前置滤芯21、第一ro膜滤芯22、第二ro膜滤芯3和水路组件4;
52.所述前置滤芯21、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分别安装于机箱1内;
53.所述水路组件4设置于所述机箱中,所述水路组件4将前置滤芯21的初滤水出水端分别与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的纯水端汇合,且所述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产生的纯水通过水路组件4排出机箱1。
54.所述大通量净水器使用了两个并联的ro膜滤芯,通过两个并联的通量较小的ro膜滤芯的方式增大过滤系统的总通量,使大通量过滤系统能够在单位时间内过滤出更多纯水。而且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相互独立,当第一ro膜滤芯22或第二ro膜滤芯3出现污染或寿命至期时,只需要更换对应的第一ro膜滤芯22或第二ro膜滤芯3即可,避免现有大通量过滤系统需要更换整只大通量滤芯的情况,不仅实现大通量净水的目的,还节约更换大通量滤芯的成本。
55.前置滤芯21起到预过滤的作用,可防止自来水中杂质附在ro膜上而影响第一ro膜滤芯22或第二ro膜滤芯3的工作,可延长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的使用寿命。
56.未经大通量过滤系统过滤的水为原水,原水进入前置滤芯21,前置滤芯21将原水过滤成初滤水;初滤水从所述前置滤芯21的出水端排出至水路组件4后,水路组件4分别将初滤水泵至第一ro膜滤芯22或第二ro膜滤芯3中,由第一ro膜滤芯22或第二ro膜滤芯3进行反渗透过滤;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均可将初滤水过滤成纯水,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的纯水端汇合,纯水通过水路组件4排出大通量过滤系统。
57.进一步地,所述前置滤芯21和第一ro膜滤芯22组合成复合滤芯2,所述第一ro膜滤芯22的废水端与前置滤芯21的进水端单向连通。
58.采用上述结构,第一ro膜滤芯22过滤产生的废水与原水混合,重新进入前置滤芯21进行过滤,充分利用了第一ro膜滤芯22产生的废水,减少废水和纯水之间比例,使得大通量净水器的废水与纯水之间比例减少至2:1,减少废水的产生,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废水只能从前置滤芯21的进水端进入,初滤水无法通过前置滤芯21的进水端与废水回合,避免发生串水的问题。而且,第一ro膜滤芯22不排出废水,能够避免第一ro膜滤芯22中的水压流失。
59.前置滤芯21和第一ro膜滤芯22复合成单个滤芯,可节省大通量净水器的内部空间,从而缩小大通量净水器的体积,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
60.更进一步地,所述前置滤芯21包括上盖211、滤芯结构212、连接盖213和分隔管214;
61.所述上盖211设置于滤芯结构212的上端,所述连接盖213设置于滤芯结构212的下端;所述滤芯结构212内设有中空结构的滤水腔2121;所述连接盖213设有与滤水腔2121连通的通孔,所述上盖211设有与滤水腔2121连通的出水管2111;所述分隔管214的下端套接于通孔内,所述分隔管214的上端从出水管2111伸出;
62.所述第一ro膜滤芯22包括内壳221、设置于内壳221中的滤膜结构222、集水管223和导流管224;
63.所述内壳221的上端与连接盖213连接,所述内壳221的下端设有废水口,所述废水
口中设有废水逆止阀2211;所述滤膜结构222套接于所述集水管223的外侧,所述集水管223的下端固定于内壳221,所述集水管223的下端近端处设有堵水块2231;所述集水管223的上端插入所述分隔管214中;所述导流管224的下端套接于集水管223内,所述导流管224的上端从分隔管214伸出。
64.前置滤芯21的进水端为滤芯结构212的侧壁,前置滤芯21过滤产生的初滤水汇聚在滤水腔2121中。上盖211和连接盖213设置在滤芯结构212的两端,防止原水从滤芯结构212上下两端进入滤水腔2121,避免串水的问题。
65.第一ro膜滤芯22的进水端为滤膜结构222的上端,第一ro膜滤芯22的废水端为滤膜结构222的下端,第一ro膜滤芯22的纯水端为滤膜结构222的中空内壁,纯水汇聚在集水管223中,随后通过导流管224排出。
66.通过分隔管214和导流管224的配合,在滤水腔2121中分成初滤水流出、初滤水流入和纯水流出三个区域,避免初滤水与纯水混合导致串水的问题。
6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集水管223固定于废水口的外侧,集水管223的下端设有连通孔,废水穿过连通孔从废水口流出;如此设置,可固定集水管223的位置,防止因震动而使集水管223与分隔管214松脱,导致串水的问题。
68.由于集水管223内部的下端近端处设有堵水块2231,可避免废水与集水管223内的纯水混合。
69.废水通过废水口与原水混合,废水逆止阀2211可避免原水腔11内的水倒流进入第一ro膜滤芯22内,实现第一ro膜滤芯22废水端与前置滤芯21进水端的单向连通。
70.具体地,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滤盖23和壳体24;
71.所述壳体24内设有原水腔11,所述前置滤芯21和第一ro膜滤芯22设置于原水腔11内,所述废水口与原水腔11连通;
72.所述滤盖23可拆卸连接于壳体24;所述滤盖23的底面设有凹腔231,所述凹腔231设有第一隔水环232、第二隔水环233和第三隔水环234,所述第一隔水环232包围于所述第二隔水环233的外周,所述第二隔水环233包围于所述第三隔水环234的外周;
73.所述出水管2111的上端套接于第一隔水环232内,所述分隔管214的上端套接于第二隔水环233内,所述导流管224的上端套接于第三隔水环234内;
74.所述第一隔水环232的内壁、第二隔水环233的外壁、出水管2111的内壁和分隔管214的外壁形成出水腔12,所述出水腔12与滤水腔2121连通;
75.所述第二隔水环233的内壁、第三隔水环234的外壁、分隔管214的内壁和导流管224的外壁形成初滤水腔13;
76.所述第三隔水环234的内壁形成纯水腔14,所述纯水腔14与导流管224连通。
77.请参照图3及图4,通过第一隔水环232、第二隔水环233、第三隔水环234、出水管2111、分隔管214和导流管224的配合,原水腔11、出水腔12、初滤水腔13和纯水腔14相互独立,互不连通,可同时实现原水流入、初滤水排出、初滤水流入和纯水排出的效果,避免原水、初滤水和纯水混合而发生串水的问题。
78.具体地,所述滤盖23设有原水入口235、初滤水出口236、初滤水入口237和纯水出口238;
79.所述原水入口235与原水腔11连通;所述初滤水出口236与出水腔12连通;所述初
滤水入口237与初滤水腔13连通;所述纯水出口238与纯水腔14连通。
80.原水通过原水入口235进入前置滤芯21,初滤水通过初滤水出口236排出前置滤芯21,初滤水通过初滤水入口237进入第一ro膜滤芯22,纯水通过纯水出口238排出第一ro膜滤芯22。
81.具体地,所述水路组件4包括水路板41、进水阀42、增压泵43和高压开关44;
82.所述水路板41包括连接座411、分别设置于连接座411的原水支路412、初滤水支路413、增压支路414、纯水支路415和废水支路416;
83.所述原水支路412的一端与前置滤芯21的进水端连通,所述原水支路412的另一端形成自来水接口5;
84.所述初滤水支路413的一端与前置滤芯21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初滤水支路413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阀42的进水端连通,所述进水阀42的出水端与增压泵43的进水端连通;
85.所述增压支路414将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的进水端与增压泵43的出水端连通;
86.所述纯水支路415的一端将所述第一ro膜滤芯22与第二ro膜滤芯3的纯水端汇合,所述纯水支路415的另一端形成纯净水接口6;
87.所述废水支路416的一端与第二ro膜滤芯3的废水端连通,所述废水支路416的另一端形成废水接口7;
88.所述高压开关44设置于第二ro膜滤芯3的纯水端与纯净水接口6之间,所述高压开关44与进水阀42、增压泵43电性连接。
89.通过设置原水支路412、初滤水支路413、增压支路414、纯水支路415和废水支路416分别与前置滤芯21、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连接,可以减少接头与pu管的使用,在组装上更加方便,实现复合滤芯2和第二ro膜滤芯3之间复杂的水路连接,使净水器内的水路布置更加简洁;而且,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接头较少,可以有效地减少接头渗漏的情况发生,密封性更好。
90.原水从自来水接口5流入,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产生的纯水从纯净水接口6排出,第二ro膜滤芯3产生的废水从废水接口7排出。
91.高压开关44设有压力阈值,采用上述结构,可根据水压的大小自动控制增压泵43的开启或关闭;当纯净水接口6关闭时,由于增压泵43会继续工作,因此,第二ro膜滤芯3与纯净水接口6之间的水压逐渐变大,当压力大于高压开关44的压力阈值时,高压开关44关闭,使增压泵43停止工作,并使进水阀42关闭,防止初滤水流入增压泵43,从而避免第二ro膜滤芯3的纯水端与纯净水接口6之间的水路因压力过大而破裂。
92.当纯净水接口6打开时,纯水从纯净水接口6流出,水路压力变小,当第二ro膜滤芯3的纯水端与纯净水接口6之间的水压低于压力阈值时,高压开关44打开,启动增压泵43,并使进水阀42打开,初滤水从进水阀42流入增压泵43。
93.当增压泵43工作时,增压泵43将初级滤水加压泵至第一ro膜滤芯22或第二ro膜滤芯3进行过滤,以补充纯净水,使纯水能够稳定从纯净水接口6流出。
94.具体地,所述第一ro膜滤芯22的纯水端与纯净水接口6之间设有第一逆止阀45;
95.所述第二ro膜滤芯3的纯水端与高压开关44之间设有第二逆止阀46;
96.所述废水支路416设有废水比例阀47。
97.第一逆止阀45和第二逆止阀46均起到限定纯水的流动方向的作用,第一逆止阀45可防止纯水流回第一ro膜滤芯22,同理地,第二逆止阀46可防止纯水流回第二ro膜滤芯3,避免纯水被污染的问题。
98.采用废水比例阀47的结构,可限制废水的排出速度,在第二ro膜滤芯3排出废水的过程中,几乎不会影响第二ro膜滤芯3的纯水出水量,从而提高了第二ro膜滤芯3的净水效率。
99.可选地,所述增压泵43的通量为800加仑/小时,所述第一ro膜滤芯22的通量为300加仑/小时,所述第二ro膜滤芯3的通量为700加仑/小时。
100.第一ro膜滤芯22的通量为300加仑/小时,而第二ro膜滤芯3的通量为700加仑/小时,由于第一ro膜滤芯22与第二ro膜滤芯3并联,大通量过滤系统的总通量为1000加仑/小时。而且,采用上述并联的方式,增压泵43的通量只需800加仑/小时,就能满足了第一ro膜滤芯22和第二ro膜滤芯3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产生1000加仑/小时的纯水,所述大通量过滤系统减少了对增压泵43的要求,节约了成本,缩小了增压泵43的体积,为大通量过滤系统节约空间。
101.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