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专利正文
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污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城市污泥处理厂的污泥产量巨大,虽然具有资源化利用的价值,但同时也具有有害物质,堆放或填埋风险大,处理和处置费用高。因而如何安全、经济、科学地利用污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造成污泥处理和处置费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的污泥处理设备中,固化颗粒不均匀,生产效率较低,且在利用热风循环干活过程中,循环后的热风水分较多,存在能耗和排放较高的问题。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人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污泥干化设备[申请号:201920744469.4],但是该方案在干化过程中仍然无法利用热风循环干化,固化颗粒不均匀,生产效率较低,循环后的热风水分较多,存在能耗和排放较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污泥处理装置。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0006]
一种污泥处理装置,包括封闭式污泥处理箱,所述的封闭式污泥处理箱顶部设有进料口,在进料口上设有上下两端均敞口的进料箱,所述的进料箱内设有污泥破碎布料组件,机架内设有由上至下分布的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和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所述的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进料端位于进料口下方,所述的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出料端位于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进料端的内侧,在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出料端和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进料端之间还设有送料导向斗,所述的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出料端位于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进料端的内侧,在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出料端下方设有出料组件;所述的封闭式污泥处理箱侧壁上设有位于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下方的两个第一热风进口,在第一热风进口的上方设有六个位于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和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的第二热风进口,所述的第二热风进口上方设有呈条形的出风口,所述的第一热风进口、第二热风进口和出风口位于封闭式污泥处理箱同一侧的侧壁上,且在该侧封闭式污泥处理箱外设有通过快拆装结构固定的封闭式风循环换热机构,所述的封闭式风循环换热机构与第一热风进口、第二热风进口和出风口连接;所述的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上方设有固定在封闭式污泥处理箱顶部的微波固定架,所述的微波固定架上设有至少三台微波发生器;所述的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和/或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上方设有聚热组件,所述的聚热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阻风聚热网,阻风聚热网上密布有通风孔。
[0007]
在上述的污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的污泥破碎布料组件包括破碎桨,所述的破碎桨一端与破碎桨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的破碎桨下方设有两根互相平行且平行于底面的挤料
辊,在两根挤料辊之间设有布料间隙,在两根挤料辊一端均设有联动齿轮,其中一根挤料辊一端上设有挤料辊驱动电机。
[0008]
在上述的污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的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包括第一网式输送带,所述的第一网式输送带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所述的第一主动轴与第一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的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之间设有分别位于两侧的第一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所述的第一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内侧安装有挡泥板。
[0009]
在上述的污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的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包括第二网式输送带,所述的第二网式输送带两端分别设有第二主动轴和第二从动轴,所述的第二主动轴与第二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的第二主动轴和第二从动轴之间设有分别位于两侧的第二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所述的第一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内侧安装有挡泥板。
[0010]
在上述的污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的封闭式风循环换热机构包括风循环箱,所述的风循环箱内设有由上至下依次分布且互相连通的风回收腔、中部过风腔和加热腔,所述的风回收腔通过风循环箱内侧壁上的风回收口与出风口连通,
[0011]
在风回收腔内设有第一风过滤组件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的中部过风腔通过风循环箱内侧壁上的中部过风口与第二热风进口相连,在中部过风口与第二热风进口之间设有中部风机,
[0012]
所述的加热腔一侧设有除水腔,在加热腔和除水腔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引风通道,所述的引风通道上端与中部过风腔连通,引风通道下端与除水腔连通,在引风通道和除水腔之间设有蒸发器,所述的蒸发器的排水管穿设风循环箱外壁延伸至外侧,所述的除水腔通过引风通道与加热腔连通,在加热腔内设有压缩机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的加热腔通过下部送风口与第一热风进口连通,在下部送风口与第一热风进口之间设有底部风机,所述的压缩机连接蒸发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0013]
在上述的污泥处理装置中,在两个第一热风进口之间设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凸台,且凸台与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不接触。
[0014]
在上述的污泥处理装置中,两个除水腔互相连通,所述的引风通道和加热腔下端通过呈形体的引风板分隔;所述的引风通道上端还设有第二风过滤组件。
[0015]
在上述的污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的第二风过滤组件包括设置于引风通道上端的若干过滤网袋,风循环箱内设有若干沿风循环箱中心线对称的网袋固定块,网袋固定块内设有网袋卡槽,过滤网袋上设有延伸通入至网袋卡槽内的网袋卡块,网袋卡块与网袋卡槽的形状相配适。
[0016]
在上述的污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的阻风聚热网外围固定在定位框上,所述的定位框通过可拆卸结构固定在封闭式污泥处理箱内。
[0017]
在上述的污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的出料组件出料端与污泥精加工系统相连,所述的污泥精加工系统包括发酵箱,所述的发酵箱一端顶部设有发酵进料口,另一端底部设有出料口,在发酵进料口和出料口之间设有链板传送带,所述的链板传送带上设有若干沿带体周向均匀分布且顶部开口的发酵容器,所述的发酵容器内设有第一送氧结构,所述的发酵箱顶部设有若干沿链板传送带输送方向分布的翻料桨,所述的翻料桨的数量少于或等于链板传送带顶面上的发酵容器的数量,所述的翻料桨的翻料轴横向设置,所述的翻料轴两端设置在翻料桨固定架上,所述的翻料桨固定架和发酵箱之间设有两个分别位于翻料桨固
定架两侧的一号直线驱动器,所述的翻料轴上连接有翻料轴驱动组件。
[0018]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送料过程中完成循环干化,固化颗粒均匀,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较高且干化污泥效果较好,且通过封闭式风循环换热机构对热风进行循环、冷却、以及去除水分,达到循环利用的作用,节约了能耗,降低了排放。
[0019]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是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是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是阻风聚热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6是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7是破碎桨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8是挤料辊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9是出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10是污泥破碎布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1是第一刮料毛刷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2是第二刮料毛刷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7是快拆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18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9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20是图19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40]
图21是发酵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1]
图22是发酵箱的剖面示意图;
[0042]
图23是发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24是安装u型供氧头后发酵容器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0045]
如图1-24所示,在需要对污泥进行处理时,将污泥从进料口2内进入至进料箱3,通过污泥破碎布料组件4对污泥进行有效破碎挤压,使得污泥成为较小且均匀的条块状,便于运输,再进入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 5,通过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5对污泥进行运输
并且在运输过程中进行烘干,蒸发水分,再通过送料导向斗7将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5上污泥导入至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6,通过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6对污泥进行二次烘干,进一步提高了水分蒸发的效果,在送料过程中完成循环干化,固化颗粒均匀,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较高且干化污泥效果较好,在通过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5和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6对污泥进行运输过程中,通过第一热风进口51将热风向上通入至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6处,通过第二热风进口52将热风向上通入至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5处,通过热风低温叠加,双重压缩,达到高温处理,对污泥进行脱水、灭菌处理,热风经过污泥后通过出风口53循环至封闭式风循环换热机构55内,通过封闭式风循环换热机构55对热风进行循环、冷却、以及去除水分,达到循环利用的作用,节约了能耗,降低了排放,快拆装结构54便于整机拆装和运送,微波固定架97用以固定微波发生器 98,微波发生器98发射微波加热,通过上述结构使得污泥处理设备模块化,便于装配运输及其使用。
[0046]
结合图1-24所示,当需要对进料箱3内的污泥进行破碎时,启动破碎桨驱动电机,通过破碎桨驱动电机带动破碎桨9转动,通过破碎桨9对污泥进行初步破碎,初步破碎后,启动挤料辊驱动电机,通过挤料辊驱动电机的转动轴带动联动齿轮12以及挤料辊10转动,两根互相平行且平行于底面的挤料辊10在转动过程中污泥通过布料间隙11下落,将污泥挤压成条块状落入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5上,完成对污泥的破碎挤压,使其成为均匀条块状,便于运输。
[0047]
结合图1-24所示,当挤压后的条状污泥落入至第一网式输送带15上后,启动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第一驱动电机的转动轴带动第一主动轴16、第一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18和第一从动轴17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网式输送带15对污泥进行运输处理,在运输过程中,挡泥板19可对污泥起到阻挡作用,避免在运输污泥过程中污泥从第一网式输送带15侧部掉落,第一网式输送带15呈网状,起到半阻隔作用。
[0048]
当第一网式输送带15上的污泥通过送料导向斗7导入至第二网式输送带23后,启动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轴带动第二主动轴 24、第二从动轴25和第二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26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网式输送带23对污泥进行二次运输处理,在运输过程中,挡泥板19可对污泥起到阻挡作用,避免在运输污泥过程中污泥从第二网式输送带23侧部掉落,第二网式输送带23呈网状,起到半阻隔作用。
[0049]
结合图1-24所示,作为优选地,中部过风腔58与引风通道66之间连接有热风回收器777,在引风通道66和加热腔59之间连接有所述热风回收器777,热风回收器777上端为热风进口下端为预降温的出口,热风回收器777内端为除湿后的凉风进口,外端为凉风升温后的出口;
[0050]
具体地说,加热腔59内设有电辅热加热器,用以加热风,风回收腔 57将从出风口53吹入至风回收口60的热风进行回收,避免热风直接排到外界环境中,通过第一风过滤组件61对待循环的热风进行过滤,通过第一换热器62对热风进行换热,通过中部风机64可将热风吹入至中部过风口 63与第二热风进口52内,
[0051]
两个第一热风进口51,在两个第一热风进口51的上方设有六个位于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5和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6的第二热风进口 52,对称进风,进风均匀,凸台73,用于引导风,使风更快速的上升。
[0052]
引风板74起到挡风以及引风的作用,第二风过滤组件75可对待循环的热风进行二
次过滤,提高了过滤的效果,导风板76起到引导热风流向的作用。
[0053]
在挤压污泥过程中,通过环形凸起13与环形凹槽14之间的配合,可方便将污泥挤压成条状,挤压呈条状后从布料间隙11下落即可。
[0054]
在两条第一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18之间设有若干沿周向分布位于第一网式输送带15内侧的第一支撑轴20,第一支撑轴20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侧的第一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18的链节或链销上,第一支撑轴20起到连接第一网式输送带15与第一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18的作用。
[0055]
结合图1-24所示,第一网式输送带15为第一不锈钢丝套网21,第一不锈钢丝套网21内侧设有第一尼龙网布22。第一尼龙网布22可避免污泥从第一不锈钢丝套网21网眼中掉落。
[0056]
作为优选的,第一尼龙网布22粘接在第一不锈钢丝套网21上。
[0057]
作为优选的,第一尼龙网布22通过若干不锈钢钢丝捆扎在第一不锈钢丝套网21上。
[0058]
在两条第二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26之间设有若干沿周向分布位于第二网式输送带23内侧的第二支撑轴27,第二支撑轴27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侧的第二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26的链节或链销上,第二支撑轴27起到连接第二网式输送带23和第二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26的作用。
[0059]
第二网式输送带23为第二不锈钢丝套网28,第二不锈钢丝套网28内侧设有第二尼龙网布29。第二尼龙网布29可避免污泥从第二不锈钢丝套网28网眼中掉落。
[0060]
作为优选的,第二尼龙网布29粘接在第二不锈钢丝套网28上。
[0061]
作为优选的,第二尼龙网布29通过若干不锈钢钢丝捆扎在第二不锈钢丝套网28上。
[0062]
破碎桨9包括破碎轴30,在破碎轴30上设有沿轴向中心对称设置的破碎叶片组31,破碎叶片组31包括若干沿破碎轴30轴向均匀分布若干对破碎叶片32,同一对的破碎叶片32沿径向对称设置。破碎叶片32由下至上逐渐向内侧倾斜,破碎叶片32中轴线与破碎轴30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 20
°

[0063]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对污泥进行破碎时,通过转动破碎轴30,带动破碎叶片组31转动,通过破碎叶片组31对污泥进行破碎处理,破碎叶片32 由下至上逐渐向内侧倾斜,破碎叶片32中轴线与破碎轴30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0
°
,与污泥的接触面积较大,破碎效果较好。
[0064]
在两条第一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18和两条第二大滚子型双节距输送链26内侧均设有托架33,托架33固定在机架1上。
[0065]
结合图1-24所示,托架33包括三根纵向设置且横向分布的支撑杆34,在三根支撑杆34上固定有三条横向设置且纵向分布的耐磨条35,耐磨条 35与支撑杆34可拆卸相连。
[0066]
从而第一支撑轴20和第二支撑轴27能够在各自托架33的耐磨条35 上滑动。
[0067]
本实施例中,托架33与机架1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耐磨条35与支撑杆34可拆卸相连,连接处通过螺栓固定,支撑杆34起到固定支撑托架33 的作用。
[0068]
结合图1-24所示,机架1外侧设有封闭式箱体,出料组件8包括出料斗36,出料斗36内设有出料绞龙。
[0069]
出料组件8包括出料斗36,出料斗36上连接有负压抽料机。
[0070]
本实施例中,在干化处理后,污泥进入至出料斗36内,通过出料绞龙对污泥螺旋输料的目的,通过负压抽料机对出料斗36内的物料进行抽取。
[0071]
结合图1-24所示,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5出料端与送料导向斗7 之间设有第一刮料毛刷37,第一刮料毛刷37位于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5出料端的底部且第一刮料支架38固定在送料导向斗7上。第一刮料毛刷37外侧设有第一刮板39,第一刮板39由下至上逐渐向内侧倾斜。第一刮板39的高度小于第一刮料毛刷37的高度。第一刮板39铰接在第一刮料支架38上且在铰接轴上设有复位扭簧,且不与第一刮料毛刷37接触。
[0072]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刮料毛刷37将位于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5 出料端底部的污泥向下刷动至送料导向斗7内,落入送料导向斗7后通过第一刮板39将送料导向斗7内的污泥向下刮,避免污泥残留在送料导向斗内,复位扭簧可使得第一刮板39自动复位,无需人工复位,第一刮板39 不与第一刮料毛刷37接触,避免发生两者发生干涉。
[0073]
结合图1-24所示,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6出料端与出料斗36之间设有第二刮料毛刷40,第一刮料毛刷37位于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5 出料端的底部且通过第二刮料支架42固定在出料斗36上。出料斗36外侧设有第二刮板41,第二刮板41由下至上逐渐向内侧倾斜。第二刮板41铰接在第二刮料支架42上且在铰接轴上设有复位扭簧,且不与第二刮料毛刷 40接触。
[0074]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刮料毛刷37将位于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6 出料端底部的污泥向下刷动至出料斗3内,落入出料斗3后通过第二刮板 41将出料斗3内的污泥向下刮,避免污泥残留在出料斗内,复位扭簧可使得第二刮板41自动复位,无需人工复位,第二刮板41不与第二刮料毛刷40接触,避免发生两者发生干涉。
[0075]
快拆装结构54包括若干设置于风循环箱56上的定位卡销78,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内设有若干与定位卡销78位置相对应且形状相配适的卡销插孔79,定位卡销78内设有卡销固定孔80,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上设有与卡销固定孔80形状相配适的固定销轴81,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上设有若干沿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中心线对称的定位销82,风循环箱56上设有若干可转动的定位转板83,定位转板83内设有定位销固定孔84,定位销固定孔84与定位转板83的位置相对应且形状相配适;
[0076]
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靠近风循环箱56一端设有滑座85,滑座85内设有风循环箱滑轨86,风循环箱56底部设有与风循环箱滑轨86形状相配适的限位滑块87,限位滑块87与风循环箱滑轨86滑动配合,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内设有密封对位板88,风循环箱56上设有与密封对位板88相卡接配合的密封抵接块89。
[0077]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将风循环箱56与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进行固定时,将定位卡销78插入至卡销插孔79内,再将固定销轴81插入至卡销固定孔80内,通过卡接作用将定位卡销78固定在卡销插孔79内,再通过转动定位转板83,使得定位销82插入至定位销固定孔84内,完成对风循环箱56与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之间的多重固定,固定效果较好;
[0078]
在移动调整风循环箱56时,通过限位滑块87与风循环箱滑轨86之间的滑动配合,可确保位移的精确度,对位固定较为精确,在风循环箱56与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相紧贴固定时,通过将密封抵接块89插入至密封对位板88,确保风循环箱56与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之间的密封性,密封效果较好。
[0079]
结合图1-24所示,第一风过滤组件61包括设置于风回收腔57内的过滤网板90,风循环箱56内设有若干沿风循环箱56中心线对称的网板对位槽91,过滤网板90顶部设有网板对位块92,网板对位块92与网板对位槽 91的位置相对应且形状相配适。
[0080]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对待循环的热风进行初步过滤时,热风流经过滤网板90,通过过滤网板90对待循环的热风进行初步过滤,当需要更换过滤网板90时,将网板对位块92从网板对位槽91抽出即可,将新的网板对位块92携带新的过滤网板插入至网板对位槽91内进行固定,更换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0081]
网板对位槽91的横截面呈t字型,网板对位块92的横截面也呈t字型,网板对位块92与网板对位槽91相滑动配合,卡接配合较为方便,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更换过滤网板90。
[0082]
第二风过滤组件75包括设置于引风通道66上端的若干过滤网袋93,风循环箱56内设有若干沿风循环箱56中心线对称的网袋固定块94,网袋固定块94内设有网袋卡槽95,过滤网袋93上设有延伸通入至网袋卡槽95 内的网袋卡块96,网袋卡块96与网袋卡槽95的形状相配适。
[0083]
本实施例中,过滤网袋93可对经过过滤网板90过滤后的热风进行二次过滤,多层过滤,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当需要更换过滤网袋93时,将网袋卡块96从网袋卡槽95处抽出即可,将新的网袋卡块96携带新的过滤网袋板插入至网板网袋卡槽95内进行固定,更换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0084]
结合图1-24所示,出料组件8出料端与污泥精加工系统相连,污泥精加工系统包括发酵箱a1,发酵箱a1一端顶部设有发酵进料口a2,另一端底部设有出料口a3,在发酵进料口a2和出料口a3之间设有链板传送带a4,链板传送带a4上设有若干沿带体a5周向均匀分布且顶部开口的发酵容器 a6,发酵容器a6内设有第一送氧结构,发酵箱a1顶部设有若干沿链板传送带a4输送方向分布的翻料桨a101,翻料桨a101的数量少于或等于链板传送带a4顶面上的发酵容器a6的数量,翻料桨a101的翻料轴a102横向设置,翻料轴a102两端设置在翻料桨固定架a103上,翻料桨固定架a103 和发酵箱a1之间设有两个分别位于翻料桨固定架a103两侧的一号直线驱动器a104,翻料轴a102上连接有翻料轴驱动组件。
[0085]
本实施例中,发酵容器a6内的第一送氧结构能够从发酵容器底部从下往上进行供氧,使氧气穿过土壤,使土壤在发酵时能充分的接触氧气,使发酵更完善,其次,转动翻料轴a102,翻料轴上的翻料浆能翻动土壤,使底部的土壤能够被翻至上层,从而防止底部的土壤发酵不完善。
[0086]
使用时,链板传送带a4工作能通过带体a5带动发酵容器a6移动设定好的距离,此时链板传送带a4上侧最左侧的发酵容器与进料口对齐,从进料口处向发酵容器内加入完成粗加工后的营养土,加满后再次通过链板传送带a4带动发酵容器移动设定好的距离,能够继续添加待加工的营养土,此时加入营养土后的发酵容器与翻料桨a101对齐,且最右侧的发酵容器中发酵完成的营养土从出料口a3中出料。
[0087]
发酵容器移动时,一号直线驱动器a104能驱动翻料桨固定架a103以及与翻料桨固定架a103相连的翻料桨向上运动至高于发酵容器,进行发酵时,一号直线驱动器a104能驱动翻料桨固定架a103以及与翻料桨固定架 a103相连的翻料桨向下运动并插入至发酵容器内。
[0088]
优选地,发酵进料口a2和出料口a3中均设有阀门,进行发酵时阀门闭合使发酵箱
内处于密封状态。
[0089]
优选地,链板传送带a4中部设有支撑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一号直线驱动器可为油缸或气缸。
[0090]
具体地说,结合图1-24所示,第一送氧结构包括开设在发酵容器a6 底部的第一供氧腔a105,发酵容器a6的发酵腔a106底部设有若干与第一供氧腔a105连通的第一供氧出孔a107,发酵容器a6一侧设有与第一供氧腔a105连通的第一供氧进口a108,第一供氧进口a108外端设有内台阶,该侧的发酵箱a1上穿设有第一供氧硬管a109,第一供氧硬管a109内端抵靠在内台阶上,第一供氧硬管a109内端固定有密封圈,第一供氧硬管a109 外端通过第一固定座a110与第一电动缸a111输出轴相连,第一供氧硬管 a109与第一电动缸a111互相平行,第一供氧硬管a109外端通过软管连接供氧器。
[0091]
供氧器可通过风机抽取新鲜空气进行供氧,空气通过软管和第一供氧硬管a109进入第一供氧腔a105内,再从第一供氧腔a105中通过第一供氧出孔a107进入发酵腔中进行供氧;发酵容器移动时,第一电动缸a111能通过第一固定座a110驱动第一供氧硬管a109水平向外移动,从而防止发酵容器与第一供氧硬管a109出现磕碰,进行发酵时,第一电动缸a111能通过第一固定座a110驱动第一供氧硬管a109插入至第一供氧进口a108 内,密封圈能防止漏气。
[0092]
优选地,发酵腔内设有温度传感器210和氧气浓度传感器211,温度传感器210和氧气浓度传感器211能通过微控制单元与供氧器相连,微控制单元能接收温度传感器210和氧气浓度传感器发出的信号,从而控制供氧器工作或停止工作。
[0093]
优选地,结合图1-24所示,发酵箱a1内还设有第二送氧结构a112,第二送氧结构a112包括设置在翻料轴a102内的第一环形供氧腔a113,第一环形供氧腔a113上连有若干与翻料桨a101一一对应且延伸至翻料桨 a101内的一号供氧通道a114,一号供氧通道a114上还连有若干二号供氧通道a115且每个二号供氧通道a115端部均设有与发酵腔a106连通的第二供氧出孔a116,翻料桨固定架a103上固连有供氧座a117,供氧座a117套设在翻料轴a102上,供氧座a117顶部连有第二供氧硬管a118,第二供氧硬管a118外端通过软管连接供氧器,供氧座a117内还设有与第二供氧硬管a118相连的第一进气流道a119,第一进气流道a119端部连有环形进气流道a120,环形进气流道a120通过若干第二进气流道a121与第一环形供氧腔a113相连;供氧座a117与翻料轴a102的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圈。
[0094]
供氧器能够将新鲜空气通过第二供氧硬管a118、第一进气流道a119、环形进气流道a120和第二进气流道a121输入至第一环形供氧腔a113中,再从第一环形供氧腔a113中通过一号供氧通道a114、二号供氧通道a115 和第二供氧出孔a116从翻料桨a101中通入发酵腔内,第二送氧结构a112 能在翻料桨进行翻料时进行供氧,进一步提高土壤与氧气的接触效果,使土壤的发酵更完善;密封圈能防止漏气。
[0095]
具体地说,结合图1-24所示,翻料轴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翻料桨固定架a103顶部的电机a122,电机a122的输出轴端部连有一号斜齿轮a123,电机a122与翻料桨固定架a103的连接处还设有轴承座a124,翻料轴a102 上设有与一号斜齿轮a123啮合的二号斜齿轮a125,翻料桨固定架a103上还连有密封箱a126,密封箱a126套设在翻料轴a102上,且一号斜齿轮 a123、轴承座a124和二号斜齿轮a125均设置在密封箱a126内,密封箱 a126与翻料轴a102的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圈。电机a122能驱动一号斜齿轮 a123转动,一号斜齿轮a123转动
能带动二号斜齿轮a125转动,二号斜齿轮a125转动能带动翻料轴转动从而通过翻料桨进行翻料;密封箱a126能防止土壤与齿轮接触,密封圈能提高密封效果。
[0096]
优选地,结合图1-24所示,发酵箱a1顶部还设有反应釜a127,发酵箱a1顶部设有与发酵腔a106相连的排气孔a128,排气孔a128顶部连有一号排气管a129,一号排气管a129插入至反应釜a127内,反应釜a127 内还设有二号排气管a130。反应釜a127内设有竹醋液,一号排气管a129 插入至竹醋液底部,二号排气管a130位于竹醋液上侧,发酵箱内的废气能通过排气孔a128和一号排气管a129通入至竹醋液内进行净化,净化后通过二号排气管a130排出。
[0097]
优选地,废气经过反应釜后可通过二号排气管直接排放,也可将二号排气管与供氧器通过软管相连,使净化后的废气加入新鲜空气后再次输入发酵腔内。
[0098]
优选地,结合图1-24所示,发酵箱a1内还设有加料混合模块a8,加料混合模块a8包括若干位于出料口a3上侧的加料机构a9和设置在出料口 a3下侧的混合搅拌机构a10,混合搅拌机构a10包括两块前后防漏挡板a11 以及与前后防漏挡板a11活动连接的两块左右支撑板a12,每块左右支撑板a12上均通过转轴和连杆a13转动配合连接有下板体a14,下板体a14 顶部设有弧形面17,两块下板体a14组合形成搅拌箱底托a15,前后防漏挡板a11、左右支撑板a12和搅拌箱底托a15组合形成搅拌腔a16;加料机构a9能向发酵完成后的营养土内加入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从出料口倒出的营养土能落入至搅拌腔a16内,前后防漏挡板a11、左右支撑板a12和搅拌箱底托a15能防止加料后搅拌时营养土溅出。
[0099]
两块前后防漏挡板a11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搅拌转轴a18,搅拌转轴 a18上固定套设有搅拌滚筒a19,搅拌滚筒a19上连有若干搅拌板a20;搅拌滚筒a19上沿轴向设有若干组间隔均匀设置的搅拌板a20,每组搅拌板 a20包括沿搅拌滚筒a19周向均匀设置的若干块搅拌板a20;搅拌转轴a18 外接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能驱动搅拌转轴a18转动,搅拌转轴a18转动能带动搅拌滚筒a19转动,搅拌滚筒a19转动能带动搅拌板a20对营养土进行搅拌。
[0100]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驱动机构可为旋转油缸或电机。
[0101]
具体地说,结合图1-24所示,发酵箱a1上还设有二号直线驱动器a21,二号直线驱动器a21具有可沿竖直方向升降的输出轴,二号直线驱动器a21 的输出轴通过转轴与连杆a13转动配合连接;二号直线驱动器a21能驱动通过转轴与连杆a13驱动下板体a14转动从而将搅拌完成后的营养土进行出料。
[0102]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二号直线驱动器a21可为油缸或气缸。
[0103]
优选地,结合图1-24所示,搅拌箱底托a15下侧还设有出料座a22,出料座a22内设有出料传送带a23。出料座a22内的出料传送带a23能将营养土进行输出。
[0104]
具体地说,结合图1-24所示,加料机构a9包括设置在发酵箱a1上的若干加料箱a24,加料箱a24与发酵箱a1的相连处设有加料孔a25,加料孔a25内设有电磁阀a26,加料孔a25倾斜设置且加料孔a25远离加料箱 a24一侧还设有倾斜设置的引料板a27,引料板a27端部位于出料口a3上侧。
[0105]
若干加料箱a24内分别装有氮磷钾等不同的养料添加剂,打开相对应的电磁阀a26既能将营养土内缺乏的养料通过加料孔a25和引料板a27加入至搅拌腔a16内。
[0106]
优选地,搅拌腔a16内设有检测装置,检测装置能检测分析营养土内的各物质成分,通过分析该信息从而驱动营养土内缺少的养料所在加料箱的电磁阀开启,对该养料进
行补充。
[0107]
优选地,结合图1-24所示,第一供氧出孔a107上设有防堵结构a131,防堵结构a131包括u型供氧头a132,u型供氧头a132一端固定在第一供氧出孔a107上,另一端与发酵容器a6内壁之间具有送风间隙a133。u型供氧头a132能防止土壤堵塞第一供氧出孔a107。
[0108]
优选地,u型供氧头卡接在第一供氧出孔上。
[0109]
优选地,u型供氧头螺接在第一供氧出孔上。
[0110]
具体地说,结合图1-24所示,发酵容器a6通过限位结构a28固定在带体a5上,限位结构a28包括设置在发酵容器a6底部且截面呈t型的限位槽a30,带体a5上设有插入至限位槽a30内的t型限位块a31。限位槽 a30配合t型限位块a31能对发酵容器a6进行限位固定。
[0111]
发酵箱a1内还设有若干可与链板传送带a4顶面上的发酵容器a6一一对应的上发酵箱a29,翻料桨a101设置在上发酵箱a29内;发酵容器a6 内设有半圆形槽a32,半圆形槽a32两端设有两块半圆形挡板a33,半圆形挡板a33顶部低于发酵容器a6的侧挡板a35,半圆形挡板a33顶部与半圆形槽a32顶部齐平且半圆形挡板a33向外凸出设置;上发酵箱a29包括两块可与半圆形挡板a33顶部抵靠的前后挡板a34以及两块可与侧挡板a35 顶部抵靠的左右挡板a36,每两个相邻的上发酵箱a29内相邻侧的左右挡板a36紧贴设置。上发酵箱a29与发酵容器配合能防止在翻料时土壤溅出。
[0112]
实施例一
[0113]
结合图18所示,第一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5和/或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6上方设有聚热组件a7。
[0114]
聚热组件a7包括水平设置的阻风聚热网a8,阻风聚热网a8上密布有通风孔;阻风聚热网a8外围固定在定位框a9上,定位框a9通过可拆卸结构固定在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内。
[0115]
本实施例中,热风能够从通风孔穿过,阻风聚热网a8能够减缓热风通过的速率,从而达到聚热的作用,使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内的散热速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除湿效率。
[0116]
优选地,阻风聚热网a8外围固定在定位框a9上,所述的定位框a9通过可拆卸结构固定在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内。定位框a9通过可拆卸结构固定能够方便进行安装及拆卸。
[0117]
具体地说,可拆卸结构包括设置在定位框a9外围上的若干固定耳a10,所述的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上设有若干与固定耳a10配合的固定耳座a24,所述的固定耳座a24和固定耳a10通过螺栓固定。
[0118]
优选地,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侧壁上设有位于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6下方的两个第一热风进口51,在两个第一热风进口51之间设有集风结构a25。集风结构a25包括设置在两个第一热风进口51之间截面呈三角形的凸台73,且凸台73与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6不接触。两个第一热风进口51之间截面呈三角形的凸台73能够将两个第一热风进口51通入的热风向第二污泥透气输送带组件6中部聚集,从而提高除湿效率。
[0119]
实施例二
[0120]
实施例二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如图19 和图20所示:
[0121]
聚热组件a7包括两块水平设置的阻风板a11,两块阻风板a11之间设有缓冲间隙a12,两个阻风板a11上均密布有透风孔a13,所述的机座1上还设有与阻风板a11相连的竖直
驱动机构a14和水平驱动机构a15。烘干后的热风能通过两个阻风板a11上的透风孔将污泥烘干后产生的水汽排出,阻风板a11能减缓热风通过的速率,从而达到聚热的作用,使封闭式污泥处理箱50内的散热速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除湿效率。
[0122]
两块阻风板a11之间的缓冲间隙能进一步降低风速从而提高聚热效果,竖直驱动机构a14能驱动阻风板a11上下运动从而调整缓冲间隙的宽度,方便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聚热效果,水平驱动机构a15能驱动阻风板 a11水平运动从而能够调整两块阻风板上透风孔的相交面积,方便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聚热效果。
[0123]
其中,结合图1-24所示,竖直驱动机构a14与其中一块阻风板a11相连且能驱动该阻风板a11沿竖直方向升降,所述的水平驱动机构a15与另一块阻风板a11相连且能驱动该阻风板a11沿水平方向运动。
[0124]
具体地说,结合图1-24所示,竖直驱动机构a14包括两个设置在热风通道2上的一号驱动器a16,所述的一号驱动器a16具有可沿竖直方向升降的输出轴,一号驱动器a16的输出轴端部与阻风板a11相连,所述的热风通道2上还设有竖直设置的限位滑槽a17,限位滑槽a17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的阻风板a11上还设有可插入至限位滑槽a17内的限位滑块。一号驱动器a16能驱动阻风板a11沿竖直方向升降从而能够调整缓冲间隙的宽度,方便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聚热效果,限位滑槽a17配合限位滑块能对阻风板a11进行限位。
[0125]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一号驱动器a16可为油缸或气缸。
[0126]
具体地说,结合图1-24所示,水平驱动机构a15包括设置在热风通道2上的二号驱动器a19,二号驱动器a19具有可沿水平方向往复运动的输出轴,二号驱动器a19的输出轴通过竖直连杆a20和水平连杆a21与阻风板 a11相连,竖直连杆a20和水平连杆a21相连呈直角型,所述的热风通道2 上还设有水平设置的限位槽a22,限位槽a22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的阻风板a11上设有插入至限位槽a22内的限位块。二号驱动器a19能驱动阻风板a11沿水平方向运动从而能够调整两块阻风板上透风孔的相交面积,使热风通过的速率能进行调整,方便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聚热效果,限位槽 a22配合限位块能对阻风板a11进行限位。
[0127]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