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密闭储水集成泵站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密闭储水集成泵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泵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密闭储水集成泵站。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快发展,对供水的需求和高品质供水日益提高以前的供上水,用上水,到现在供好水,供高品质优质水。现普遍使用的是不锈钢板材作为水箱储水泵站加压到用户,尤其是对设备供水模式方式要求需求日益增加,供水的水质质量安全,一直是行业首先考虑的必要因素。自来水,水厂从原水制出合格的水自来水从管网输送到各个用水区域严格的说可以到达直接饮用的标准,由于用水点在自来水主管网取水点造成主管网与外部空气接触,造成了部分对自来水的污染。不锈钢水箱储水壳体存在一定的腐蚀,时间久了会影响储水壳体里的水质;且储水壳体无法做到与大气完全隔离,这样会造成大气中的细菌等杂质进入水箱中,污染储水壳体中的水质;严重的情况会使储水壳体中的水质、异味,滋生红虫、锈蚀结构等无法达到饮用水水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密闭储水集成泵站,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密闭储水模块与外部隔绝,有效保证了自来水水质。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密闭储水集成泵站,包括泵站壳体,所述泵站壳体内安装有密闭储水模块和远传控制模块,所述密闭储水模块的进水端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安装有与所述远传控制模块连接的进水控制模块;所述密闭储水模块的出水端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依次安装有与所述远传控制模块连接的出水控制模块和加压泵站设备模块;
5.所述远程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进水控制模块将进水管中的水输送到密闭储水模块中;
6.所述远程控制模块还用于在用户需要用水时开启出水控制模块,同时启动加压泵站设备模块将抽取到密闭储水模块中的水通过出水管输送至用户。
7.所述密闭储水模块包括储水壳体,所述储水壳体内设置有内部柔性密闭装置。
8.所述密闭储水模块和所述泵站壳体之间设置有中间保温层。
9.所述密闭储水模块内设置有与所述远传控制模块连接的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密闭储水模块内的水位高度,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所述密闭储水模块是否存在漏水。
10.所述密闭储水模块上安装有换气装置,所述换气装置用于排出所述密闭储水模块的内部空气。
11.所述出水管的出口端和加压泵站设备模块之间安装有安装有防倒流装置,所述防倒流装置用于防止出水管出口端的水回流至密闭储水模块中。
12.所述进水管延伸至泵站壳体的外部并与市政进水连接装置相连;所述出水管延伸
至泵站壳体的外部并与用户出水连接装置相连。
13.有益效果
14.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整个储水壳体内的内部柔性密闭装置处于全密闭状态,该设计方式能够有效隔绝外部空气与水的接触,进而防止细菌的滋生对自来水的污染,同时也避免了自来水与不锈钢储水壳体相互腐蚀而影响水质,柔性密闭装置的储水与管网的自来水联通始终保持储水水质与管网水质同等。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图。
16.图示:1、泵站壳体;2、中间保温层;3、内部柔性密闭装置;4、换气装置;5、进水管;6、进水控制模块;7、数据存储模块;8、远传控制模块;9、市政进水连接装置;10、用户出水连接装置;11、防倒流装置;12、加压泵站设备模块;13、出水控制模块;14、出水管;15、检测模块;16、密闭储水模块;17、储水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1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密闭储水集成泵站,如图1所示,包括泵站壳体1,所述泵站壳体1内安装有密闭储水模块16和远传控制模块8,所述密闭储水模块16包括储水壳体17,所述储水壳体17内设置有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所述密闭储水模块16和所述泵站壳体1之间设置有中间保温层2,该设计方式可以确保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腔内的自来水避免受储水壳体17内空气中的细菌污染进而影响水质,中间保温层2可以确保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腔内的自来水避免受泵站壳体1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所述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的进水端设置有进水管5,所述进水管5安装有与所述远传控制模块8连接的进水控制模块6,所述进水管5延伸至泵站壳体1的外部并与市政进水连接装置9相连;所述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的出水端设置有出水管14,所述出水管14依次安装有与所述远传控制模块8连接的出水控制模块13和加压泵站设备模块12,所述出水管14延伸至泵站壳体1的外部并与用户出水连接装置10相连。
19.所述远程控制模块8用于控制进水控制模块6将进水管5中的水输送到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当用户需要用水时,所述远程控制模块8还用于开启出水控制模块13,同时启动加压泵站设备模块12将抽取到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中的水通过出水管14输送至用户;当用户不需要用水时,所述远程控制模块8控制加压泵站设备模块12停止工作。
20.进一步地,所述储水壳体17内设置有与所述远传控制模块8连接的检测模块15,所述检测模块15用于检测所述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腔内的水位高度,并将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腔内的水位高度数据传送给远传控制模块8,远传控制模块8根据收到的水位高度数据发送信号打开或关闭进水控制模块6,进而确保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腔内的水位高度恒定;所述
检测模块15还用于检测所述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是否损坏漏水到储水壳体17内部,检测模块15将检测的数据发送至远程控制模块8,由于远程控制模块8中设置有数据存储模块7,故客户可以读取相关数据。
21.进一步地,所述储水壳体17上安装有换气装置4,这样当自来水进入到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腔内,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体积增加,储水壳体17内部空气通过换气装置4排到储水壳体17外部。
22.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14的出口端和加压泵站设备模块12之间安装有安装有防倒流装置11,当用户不需要用水时,加压泵站设备模块12突然停止工作时,所述防倒流装置11用于防止出水管14出口端的水回流至柔性密闭装置3腔内,造成安全隐患。
23.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整个储水壳体内的内部柔性密闭装置处于全密闭状态,有效隔绝外部空气与水的接触,进而防止细菌的滋生对自来水的污染,同时也避免了自来水与不锈钢储水壳体相互腐蚀而影响水质,柔性密闭装置的储水与管网的自来水联通始终保持储水水质与管网水质同等。


技术特征:
1.一种密闭储水集成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泵站壳体(1),所述泵站壳体(1)内安装有密闭储水模块(16)和远传控制模块(8),所述密闭储水模块(16)的进水端设置有进水管(5),所述进水管(5)安装有与所述远传控制模块(8)连接的进水控制模块(6);所述密闭储水模块(16)的出水端设置有出水管(14),所述出水管(14)依次安装有与所述远传控制模块(8)连接的出水控制模块(13)和加压泵站设备模块(12);所述远程控制模块(8)用于控制进水控制模块(6)将进水管(5)中的水输送到密闭储水模块(16)中;所述远程控制模块(8)还用于在用户需要用水时开启出水控制模块(13),同时启动加压泵站设备模块(12)将抽取到密闭储水模块(16)中的水通过出水管(14)输送至用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储水集成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储水模块(16)包括储水壳体(17),所述储水壳体(17)内设置有内部柔性密闭装置(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储水集成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储水模块(16)和所述泵站壳体(1)之间设置有中间保温层(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储水集成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储水模块(16)内设置有与所述远传控制模块(8)连接的检测模块(15),所述检测模块(15)用于检测所述密闭储水模块(16)内的水位高度,所述检测模块(15)还用于检测所述密闭储水模块(16)是否存在漏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储水集成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储水模块(16)上安装有换气装置(4),所述换气装置(4)用于排出所述密闭储水模块(16)的内部空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储水集成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14)的出口端和加压泵站设备模块(12)之间安装有安装有防倒流装置(11),所述防倒流装置(11)用于防止出水管(14)出口端的水回流至密闭储水模块(16)中。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储水集成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5)延伸至泵站壳体(1)的外部并与市政进水连接装置(9)相连;所述出水管(14)延伸至泵站壳体(1)的外部并与用户出水连接装置(10)相连。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闭储水集成泵站,包括泵站壳体,所述泵站壳体内安装有密闭储水模块和远传控制模块,所述密闭储水模块的进水端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安装有与所述远传控制模块连接的进水控制模块;所述密闭储水模块的出水端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依次安装有与所述远传控制模块连接的出水控制模块和加压泵站设备模块;所述远程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进水控制模块将进水管中的水输送到密闭储水模块中;所述远程控制模块还用于在用户需要用水时开启出水控制模块,同时启动加压泵站设备模块将抽取到密闭储水模块中的水通过出水管输送至用户。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密闭储水模块与外部隔绝,有效保证了自来水水质。有效保证了自来水水质。有效保证了自来水水质。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 陈进 李元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24
技术公布日:20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