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弃渣场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2.生产建设项目开挖土石方产生的余方在进行综合利用后,需设置专门的弃渣场堆放;弃渣场截排水措施至关重要。传统的弃渣场在堆渣前需要先修建永久截水沟,拦截周边汇水,避免进入弃渣场。而实际实施中弃渣量减少导致永久截水沟远离堆渣线,形成“天沟”、“悬沟”;弃渣量增加需要并有条件进行弃渣场扩容,废弃已建而重新在弃渣场实际最终堆渣线外围修建永久截水沟,造成工程量及投资浪费。
3.目前,传统的弃渣场排水系统存在以下不足:
4.1、若弃渣场位于山区、丘陵区等地势复杂、地形陡峭的地方,在堆渣前修建永久截水沟,施工极为不便,而且修建施工作业平台增加占地;
5.2、传统永久截水沟沟道衔接处未考虑衔接措施,沟水不易进入永久截水沟,或进入永久截水沟后流速较快,水流翻涌进入弃渣场,对渣体平台坡面产生冲刷,形成冲沟,甚至渗入渣场造成弃渣场的溜塌陷。
6.因此,根据弃渣场实际实施中堆渣量的变更,因时制宜,对弃渣场施工中临时排水及永久截水措施结合进行统筹兼顾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及其系统,通过临时排水和永久截流排水有机结合的形式,以解决上述传统排水体系中施工不便、沟水冲刷渣体平台坡面并渗入弃渣场、投资浪费的问题。
8.为了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效果,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及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9.s1于弃渣场堆渣前沿弃渣场沟底修筑排水盲沟;
10.s2自下而上分台堆渣,在堆渣第一级平台前沿第一级平台高程堆渣线边缘开挖第一临时排水沟,两侧顺接至弃渣场下游;
11.s3第一级平台堆置完毕,沿上级平台高程堆渣线边缘开挖上级平台临时排水沟,两侧顺接至下级平台临时排水沟两侧;
12.s4堆上级平台时,弃渣场内部弃渣填埋下级临时排水沟;
13.s5若最终堆渣平台高程堆渣线边缘离终极临时排水沟较近,在终极临时排水沟内衬砌形成永久截水沟,最终堆渣平台作为永久截水沟的施工作业平台;
14.s6若最终堆渣平台高程堆渣线边缘离终极临时排水沟较远,沿最终堆渣线边缘开挖永久截水沟沟槽,两侧顺接至下级临时排水沟,并衬砌形成永久截水沟,回填终极临时排水沟;
15.s7对弃渣场永久截水沟上游沟道衔接段进行衬砌,永久截水沟内侧加超高;
16.s8待弃渣场中渣体沉降稳定后,沿各级马道内侧开挖马道排水沟;
17.进一步的,所述临时排水沟沟内铺设土工膜;
18.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盲沟沿弃渣场内部沟底顺坡布设;
19.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排水方法的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堆渣平台堆渣线边缘开设的临时排水沟、最终堆渣后开设的永久截水沟,以及弃渣场沟底设有排水盲沟;
20.所述永久截水沟由终极临时排水沟内衬砌成或是沿最终堆渣平台高程堆渣线边缘开挖形成;
21.进一步的,所述永久截水沟截面为矩形,于沟水汇入处内侧加超高,永久截水沟上游沟道衔接段进行衬砌;所述临时排水沟内铺设有土工膜;
22.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盲沟底层为块石,上层为碎石,所述碎石上铺设有过水土工布;
23.进一步的,所述各级堆渣平台马道内侧设有马道排水沟,排水坡度不小于0.5%,由中间排入两侧永久截水沟;
2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5.1、本发明的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及其系统,兼顾了弃渣场施工中临时排水及堆渣完毕后弃渣场运行时永久截水措施;同时,以自身堆渣平台为基础,提供了永久截水沟施工作业平台,灵活方便,减少占地,节约投资,提升了最终堆渣后永久截水沟施工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6.2、本发明对永久截水沟的上游沟道衔接段进行衬砌,且对沟水汇入处永久截水沟内侧做增高处理,避免了水流过大时翻涌进入弃渣场,保证弃渣场堆渣平台坡面不被侵蚀,有利于弃渣场的稳定。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及其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及其系统的排水盲沟的剖面图;
30.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及其系统的临时排水沟的剖面图;
31.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及其系统的永久截水沟的剖面图;
32.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及其系统的马道排水沟的剖面图;
33.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及其系统的永久截水沟沟道衔接段的剖面图;
3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结构如下:
35.1-永久截水沟,2-排水盲沟,31-第一临时排水沟,32-第二临时排水沟,33-第三临时排水沟,41-第一级平台,42-第二级平台,43-第三级平台,51-第一级平台高程堆渣线,52-第二级平台高程堆渣线,53-最终堆渣线,6-马道排水沟,7-永久截水沟沟道衔接段,8-土工膜,9-块石,10-碎石,11-土工布,12-原地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7.实施例1
38.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9.s1于弃渣场堆渣前沿弃渣场沟底修筑排水盲沟2;
40.s2自下而上分台堆渣,于堆渣第一级平台前沿第一级平台高程堆渣线边缘开挖第一临时排水沟31,两侧顺接至弃渣场下游;
41.s3第一级平台堆置完毕,沿第二级平台高程堆渣线边缘开挖第二临时排水沟32,两侧顺接至第一临时排水沟31两侧;
42.s4堆第二级平台时,弃渣场内部弃渣填埋第一临时排水沟31;以此类推循环,第二级平台堆置完毕后,沿第三级平台高程堆渣线边缘开挖第三临时排水沟33,两侧顺接至第二临时排水沟32两侧;
43.s5若最终堆渣平台(以第三级平台为例)高程堆渣线边缘离第三临时排水沟33较近,在第三临时排水沟33内衬砌形成永久截水沟1,最终第三级平台作为永久截水沟1的施工作业平台;
44.s6若最终堆渣平台(以第三级平台为例)高程堆渣线边缘离第三临时排水沟33较远,沿第三级平台堆渣线边缘开挖永久截水沟1沟槽,两侧顺接至第三临时排水沟33,并将第三临时排水沟33下段衬砌形成永久截水沟1,回填第三临时排水沟33上段;
45.s7对弃渣场永久截水沟1上游沟道衔接段进行衬砌,永久截水沟内侧加超高;
46.s8待弃渣场中渣体沉降稳定后,沿各级马道内侧开挖马道排水沟6;
47.所述临时排水沟沟内铺设土工膜8;缓坡段临时排水沟内素土夯实,再铺设土工膜,陡坡段先喷3~5cm厚混凝土,再铺设土工膜,土工膜采用500g/m2两布一膜,临时排水沟两侧土体压边不小于0.2m
×
0.2m;
48.所述排水盲沟2沿弃渣场内部沟底顺坡布设;
49.所述每级堆置平台高度8~12m,弃渣场堆渣总高度较高时每2~3个平台设临时排水沟;
50.所述马道排水沟6的结构形式采用c20混凝土,净断面尺寸:宽0.3m
×
深0.3m或宽0.4m
×
深0.4m,壁厚0.15~0.2m;
51.所述永久截水沟1的断面尺寸根据弃渣场汇流面积及汇流面积内的地表种类计
算,其结构形式采用c25混凝土,陡坡段为台阶。
52.实施例2
53.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为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堆渣平台高程堆渣线边缘开设的临时排水沟、最终堆渣后开设的永久截水沟1,以及弃渣场沟底设有排水盲沟2;
54.所述永久截水沟1由终极临时排水沟内衬砌成或是沿最终堆渣平台高程堆渣线边缘挖掘形成;
55.所述永久截水沟1截面为矩形,沟水汇入处永久截水沟1内侧加20cm超高,防止季节性流水汇入永久截水沟后流速较快翻涌进入弃渣场,永久截水沟上游沟道衔接段进行衬砌;所述临时排水沟内铺设有土工膜8;
56.所述排水盲沟2底层为块石9,上层为碎石10,所述碎石10上铺设有过水土工布11;下部填充块石块径》300mm,中部铺填碎石粒径为20~100mm,上部铺设土工布规格为250g/m2,土工布向两侧延伸不少于0.3m;
57.所述各级堆渣平台马道内侧设有马道排水沟6,排水坡度不小于0.5%,由中间排入两侧永久截水沟。
58.综上所述,1、本发明的一种永临结合的弃渣场排水方法及其系统,兼顾了弃渣场施工中临时排水及堆渣完毕后弃渣场运行时永久截水措施;同时,以自身堆渣平台为基础,提供了永久截水沟施工作业平台,灵活方便,减少占地,节约投资,提升了最终堆渣后永久截水沟施工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59.2、本发明对永久截水沟的上游沟道衔接段进行衬砌,且对沟水汇入处永久截水沟内侧做增高处理,避免了水流过大时水流翻涌进入弃渣场,保证弃渣场堆渣平台坡面不被侵蚀,有利于弃渣场的稳定。
6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1.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