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坝体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2.水坝,是拦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的挡水建筑物。为了保证水坝坝体的结构强度,施工人员需要将渗入水坝坝体内的水分排出,施工人员通过会在水坝坝体内设置排水机构以达成目的。
3.相关技术中,公告号为cn21370941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利均质土坝的坝体排水结构,其包括设置在水坝内的一级排水管和集水管,一级排水管竖直设置,且靠近所述水坝的迎水面内侧,一级排水管上开设有多个排水孔;集水管水平设置,集水管的与水坝底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水坝背水面的液位高度,集水管一端连通于一级排水管靠近水坝底面的一端,集水管远离所述一级排水管的一端延伸出水坝的背水面。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排水管和集水管中均没有设置过滤结构,水坝内的泥沙等异物容易沉积在排水管以及集水管内,从而造成管道堵塞,进而影响后续的坝体排水。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防止水坝本体内管道堵塞,保证排水管的排水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坝体排水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利坝体排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水利坝体排水结构,包括竖直穿设于水坝本体内的进水管、倾斜穿设于所述水坝本体内并与所述进水管相连通的排水管,所述水坝本体上开设有集水槽,所述进水管与所述集水槽的内底面相连通,所述排水管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延伸出水坝本体,所述排水管内设置有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安装框以及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框内的过滤网,所述水坝本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安装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升降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坝本体上的水先被集水槽收集,集水槽内的水依次经过进水管、排水管后排出水坝本体,过滤框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安装过滤网,过滤网的设置有利于过滤掉雨水中较大的杂物,进而防止水坝本体内的管道被杂物堵塞,升降组件的设置有利于操作人员取出过滤组件并对过滤组件进行清理,进而保证进水管与排水管的排水效率。
9.优选的,所述过滤网呈半球状,所述过滤网的外周面上固定套设有固定框,所述安装框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固定框的安装组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半球状的过滤网将水中的杂物过滤出后,杂物在重力作用下沿过滤网的外周面滑到固定框上,从而防止杂物堵塞过滤网;安装组件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在安装框上安装过滤网。
11.优选的,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框上的插接块以及滑动穿设于所
述安装框内的限位块,所述插接块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限位块插接配合限位槽,所述限位块上固定连接有移动杆,所述安装框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插接块滑移配合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限位块滑移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移动杆滑移配合的移动通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沿移动通孔拉动移动杆,移动杆带动限位块向远离插接槽的方向移动,操作人员再将插接块对准插接槽,当操作人员下压固定框使得插接块完全插入插接槽内时,操作人员再拉动移动杆,移动杆带动限位块移动直至限位块插入限位槽内,限位块与限位槽插接配合使得固定框与安装框之间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操作人员清洗或者更换过滤网。
13.优选的,所述限位块远离所述插接块的端部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所述限位块的端部与所述导向槽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框上铰接于用于阻挡所述移动杆移动的限位杆。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向远离插接槽的方向拉动移动杆,此时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操作人员利用限位杆限制移动杆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移动,当操作人员将插接块插入插接槽内后,操作人员解除对于移动杆的限定吗,限位块在第一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插入限位槽内,第一弹簧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安装组件锁定的稳定程度,防止限位块轻易脱离限位槽,限位杆的设置有利于避免操作人员一直拉动移动杆,从而使得过滤网的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15.优选的,所述安装框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排水管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滑块滑移配合的滑槽,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滑块上并与滑块螺纹配合的丝杆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丝杆上的转轮,所述丝杆与所述滑槽的内端面转动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转动转轮,转轮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使得滑块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从而方便操作人员控制过滤组件的高度。
17.优选的,所述水坝本体上设置有限制组件,所述限制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水坝本体上的定位块、穿设于所述定位块内的定位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定位杆上的固定盘以及套设于所述定位杆上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定位块抵接,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盘固定连接;所述丝杆上固定套设有限位盘,所述限位盘上开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定位杆插接配合的定位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拉动固定盘使得定位杆脱离定位孔,操作人员再转动转轮利用丝杆驱动安装框到达适当位置,此时,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然后操作人员松开固定盘,固定盘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移动,固定盘移动带动定位杆移动直至定位杆再次插入定位孔内,从而限制丝杆继续转动。
19.优选的,所述定位杆包括用于与所述固定盘固定连接的光滑段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光滑段上的用于与所述定位块螺纹配合的螺纹段。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拉动固定盘直至螺纹段接触定位块,操作人员旋转固定盘,固定盘转动使得螺纹段与定位块螺纹配合,进而锁定定位杆的位置,防止定位杆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移动。
21.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外周面上连通有多个收集管,所述收集管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向上倾斜设置,所述收集管上开设有透水孔。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集管以及透水孔的设置有利于收集渗入水坝本体内水分,进入收集管内的水沿收集管的倾斜方向进入进水管内,最终从排水管中排出。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集水槽内的水依次经过进水管、排水管后排出水坝本体,过滤网的设置有利于过滤掉雨水中较大的杂物,进而防止水坝本体内的管道被杂物堵塞,升降组件的设置有利于操作人员取出过滤组件并对过滤组件进行清理,进而保证进水管与排水管的排水效率;
25.当操作人员下压固定框使得插接块完全插入插接槽内时,操作人员再拉动移动杆,移动杆带动限位块移动直至限位块插入限位槽内,限位块与限位槽插接配合使得固定框与安装框之间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操作人员清洗或者更换过滤网;
26.转轮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使得滑块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从而方便操作人员控制过滤组件的高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利坝体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坝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水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31.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水坝本体;11、集水槽;12、盖板;121、过水槽;2、进水管;21、收集管;211、透水孔;22、滑槽;3、排水管;4、过滤组件;41、安装框;411、插接槽;412、导向槽;413、移动通孔;414、限位杆;415、滑块;416、圆形孔;42、过滤网;43、固定框;5、安装组件;51、插接块;511、限位槽;52、限位块;521、第一弹簧;522、移动杆;6、升降组件;61、丝杆;611、定位盘;612、定位孔;62、转轮;7、限制组件;71、定位块;72、定位杆;721、光滑段;722、螺纹段;73、固定盘;74、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利坝体排水结构。参照图1、图2,水利坝体排水结构包括穿设于水坝本体1内的进水管2、排水管3。
36.参照图1、图2,水坝本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集水槽11,集水槽11的横截面为矩形,集水槽11的长度方向与水坝本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集水槽11的内侧壁上安装有盖板12,盖板12的上表面沿盖板12的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用于水流通过的过水槽121。
37.参照图2、图3,进水管2竖直设置,进水管2的上端与集水槽11的内底面相连通,进水管2的下端与排水管3相连通,排水管3远离进水管2的一端向下倾斜布置,且排水管3的远离进水管2的端部延伸出水坝本体1的背水面。进水管2设置有多个,多个进水管2沿水坝本体1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38.参照图2、图3,进水管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收集管21,收集管21埋设于水坝本体1内,收集管21一端与进水管2相连通,收集管21另一端向上倾斜布置。收集管21的外周面上
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水孔211,透水孔211的设置方便渗入水坝本体1内的水分从透水孔211进入进水管2内。进水管2设置有多个,多个进水管2沿收集管21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39.参照图3、图4,进水管2内设置有过滤组件4,过滤组件4包括安装框41以及过滤网42,安装框41为圆形框状,安装框41的外侧壁与进水管2的内侧壁滑移配合。安装框41的内底面上开设有圆形孔416。过滤网42呈半球状,过滤网42的轴线与圆形孔416的轴线重合,进入进水管2的水流经过过滤网42的过滤后,水流再从圆形416通过,最终进入排水管3中。过滤网42的外周面上套设有固定框43,固定框43与过滤网42固定连接,且固定框43的底面与安装框41的内底面相抵接。
40.参照图3、图4,安装框41内设置有安装组件5,安装组件5包括插接块51以及限位块52,插接块51一端与固定框43的底面固定连接,插接块51远离固定框43底面的一端设置有斜面。插接块51设置有两个,两个插接块51关于过滤网42的轴线对称布置。安装框41的内底面上开设有插接槽411,插接槽411的横截面为矩形,插接槽411的内侧壁与插接块51滑移配合。插接槽411设置有两个,两个插接槽411与两个插接块51一一对应。
41.参照图3、图4,插接槽41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导向槽412,导向槽412的横截面为矩形,且限位块52与导向槽412的内侧壁滑移配合。限位块52靠近插接槽411的端部设置有斜面,限位块52与插接块51相互靠近的斜面相匹配,且插接块51靠近限位块52的侧面上开设有用于与限位块52插接配合的限位槽511。限位块52远离插接槽41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弹簧521,第一弹簧521一端与限位块52固定连接,第一弹簧521另一端与导向槽412的内底面固定连接。
42.参照图3、图4,导向槽412的内顶面上开设有移动通孔413,移动通孔413的长度方向与导向槽412的长度方向一致,且移动通孔413与安装框41的上表面相连通。限位块52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移动杆522,移动杆522远离限位块52的一端延伸出移动通孔413,且移动杆522与移动通孔413的内侧壁滑移配合。安装框41的上表面设置有限位杆414,限位杆414一端与安装框41的铰接,限位杆414另一端能够与移动杆522抵接。操作人员先将插接块51插入插接槽411内,插接块51的斜面与限位块52的斜面抵接,操作人员继续下压固定框43,限位块52被插接块51推动,此时第一弹簧521处于压缩状态,当限位块52对准限位槽511时,限位块52在第一弹簧521的作用下插入限位槽511内。当操作人员想要拆卸固定框43时,操作人员先向远离插接槽411的方向拉动移动杆522,移动杆522移动带动限位块52移动,此时,第一弹簧521处于压缩状态。接着,操作人员转动限位杆414,使得限位杆414与移动杆522靠近过滤网42的侧面抵接,限位杆414的设置有利于阻止限位块52在第一弹簧521的作用下移动。
43.参照图4、图5,安装框41的外侧面上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块415,两个滑块415关于安装框41的轴线对称布置。进水管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对称布置的两个滑槽22,滑槽22的内侧壁与滑块415滑移配合,且两个滑槽22与两个滑块415一一对应。升降组件6包括丝杆61以及转轮62,丝杆61竖直设置,丝杆61穿设于进水管2内,丝杆61的底部与滑槽22的内端面转动连接,丝杆61另一端延伸出进水管2,丝杆61与进水管2转动连接。且丝杆61穿设于一个滑块415内,丝杆61与滑块415螺纹配合。转轮62设置于丝杆61延伸出进水管2的端部,且转轮62与丝杆61固定连接。
44.参照图3、图5,集水槽11的内底面上设置有限制组件7,限制组件7包括定位块71、定位杆72、固定盘73以及第二弹簧74。定位块71竖直设置,定位块71的底面与集水槽1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定位杆72水平布置,定位块71穿设于定位块71内。定位杆72包括光滑段721以及固定连接于光滑段721上的螺纹段722,光滑段721的轴线与螺纹段722的轴线重合。光滑段721与定位块71滑移配合,且固定盘73设置于光滑段721远离螺纹段722的端部,固定盘73与光滑段721固定连接,螺纹段722与定位块71螺纹配合。第二弹簧74套设于定位杆72上,第二弹簧74一端与固定盘73固定连接,第二弹簧74另一端与定位块71相抵接。
45.参照图3、图5,丝杆61延伸出进水管2的端部套设有定位盘611,定位盘611与丝杆61固定连接,定位盘611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用于与定位杆72插接配合的定位孔612。定位孔612设置有多个,多个定位孔612环绕定位盘611的轴线均匀布置。操作人员拉动固定盘73使得定位杆72脱离定位孔612,此时,第二弹簧74处于压缩状态,操作人员旋转固定盘73,固定盘73转动使得螺纹段722与定位块71螺纹配合,进而锁定定位杆72的位置。操作人员再转动转轮62,转轮62转动使得丝杆61转动,丝杆61转动使得滑块415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当安装框41到达适当位置后,操作人员转动固定盘73使得螺纹段722脱离定位块71,固定盘73在第二弹簧74的弹力作用下移动,固定盘73移动带动定位杆72移动直至定位杆72再次插入定位孔612内,从而限制丝杆61继续转动。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水利坝体排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水坝本体1上的水先被集水槽11收集,集水槽11内的水依次经过进水管2、排水管3后排出水坝本体1。渗入水坝本体1内的水分通过透水孔211进入收集管21内,进入收集管21内的水依次通过进水管2、排水管3排出。过滤框以及安装组件5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安装拆卸过滤网42,过滤网42的设置有利于过滤掉雨水中较大的杂物,进而防止水坝本体1内的管道被杂物堵塞。操作人员转动转轮62,转轮62转动带动丝杆61转动,丝杆61通过滑块415驱动安装框41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方便操作人员控制过滤组件4的高度。升降组件6的设置有利于操作人员取出过滤组件4并对过滤组件4进行清理,进而保证进水管2与排水管3的排水效率。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