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排放井,尤其是涉及一种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


背景技术:

2.在城市雨污管网的建设中,由于历史原因或地理条件原因,部分地区的雨水收集管网和污水收集管网分离的不够彻底,有些地方还是共用的。当下雨时,雨水和污水会同时流入一个收集管道内。针对这种情况,现有的方法是在收集管道的末端安装一个真空收集井,用于收集雨水和污水。将雨水和污水一起通过真空井进行处理。该结构在雨水量较少的地区,使用可行性比较高。然而,对于一些降水量大的南方地区,当雨季来临时,降水量高于真空井的处理负荷,真空泵会一直工作,且始终处于超高负荷下工作,会导致真空泵损坏。同时,雨水会到来大量的大颗粒杂质,造成真空井或者真空管路堵塞,从而使真空井散失处理能力,需要人工进行清理,后期维护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解决现有雨污共混管道中的真空收集井在雨量大时,工作负荷大,部件易损坏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包括设置在雨污收集管网末端的截留器腔体,截留器腔体的一端设置有与雨污收集管网对接的进水平台,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平台;所述出水平台连接设置有市政管网,所述截留器腔体上设置有可随截留器腔体内水位上下浮动的溢流盖;溢流盖与截留器腔体间设置有水流间隙;所述截留器腔体内设置有真空抽污管道,所述真空抽污管道与真空污水管网连接。
5.为防止大颗粒污染物进入截留器腔体内造成真空管路堵塞,所述截留器腔体包括抽真空腔室和进水腔室,所述真空抽污管道置于抽真空腔室内,所述溢流盖置于进水腔室内,抽真空腔室和进水腔室间设置有分隔框;所述抽真空腔室上固定设置有真空井盖,真空井盖与溢流盖间设置有水流间隙;所述溢流盖上设置有滤板,所述滤板与进水方向垂直设置且可绕底边翻转。
6.进一步的,溢流盖包括盖板,设置在盖板下方的一组浮球;所述截留器腔体内壁的对边上分别设置有导柱,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与导柱配合的卡口,所述导柱的顶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滤板的底部与盖板间设置有连接铰链。为防止溢流盖在水位上升时脱离截留器腔体或被雨水冲走,所述导柱的顶部设置有限位块。
7.优选的,所述滤板的底部与盖板间设置有连接铰链。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溢流盖,可随截留器腔体内部水位同步升降,当进水量过大时,真空溢流盖升起,由于真空溢流盖与真空井盖间的水流间隙比较小,因此,能够减少污水进入截留器腔体内的量,大部分污水直接通过出水平台流入市政管网,从而降低截留器腔体内真空泵及其附件的工作负荷,减少故障率和后期的维护成本。所述滤板在正常进水量时,能够阻止大颗粒物质进入截留器腔体内,避免造成真空管路堵
塞。当进水量大时,溢流盖上浮,滤板能够自动倾倒压在真空井盖上,在大水流的冲击下将之前隔离的大颗粒物质冲入市政管网,从而达到自动清污的目的,减少人工维护的成本。
9.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真空井盖盖上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真空井盖打开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溢流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实施例,如图1至4所示,一种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包括设置在雨污收集管网末端的截留器腔体1,截留器腔体1的一端设置有与雨污收集管网对接的进水平台2,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平台3,所述出水平台3连接设置有市政管网4,为方便连接,所述进水平台2上设置有与雨污收集管网连接的进水连接件14,所述出水平台3上设置有与市政管网4连接的出水连接件15。进水连接件14和出水连接件15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进水平台2和出水平台3上,在进水连接件14和出水连接件15上设置有与管道连接的安装孔。为便于整体埋入地下,所述截留器的顶部还设置有井盖13,井盖13从进水平台2一直延伸至出水平台3,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密封的结构,方便安装使用。污水和雨水通过进水平台2流入截留器腔体1内,当截留器腔体1内水位满时,污水和雨水通过出水平台3流入市政管网4。
15.所述截留器腔体1包括抽真空腔室101和进水腔室102,所述抽真空腔室101内设置有真空抽污管道7,真空抽污管道7与真空污水管网连接。在真空抽污管道7上设置有隔膜阀11,还设置有控制隔膜阀11开闭的真空控制单元12,真空控制单元12包括设置在抽真空腔室101内的真空感应管5。当污水及雨水通过进水平台2流入截留器腔体1内时,由于液位的不断增高,放置在截留器腔体1内的真空感应管5内压力也在不断提升,当真空感应管5内的压力提升到设定值时,安装在真空控制单元12内的电磁阀被接通,电磁阀开始工作,控制真空抽污管道7上的隔膜阀11工作,将截留器腔体1内的污水抽入真空污水管网中。
16.所述溢流盖6置于进水腔室102内,抽真空腔室101和进水腔室102间设置有分隔框103。所述抽真空腔室101上固定设置有真空井盖8,真空井盖8与溢流盖6间设置有水流间隙,水流间隙的大小可根据截留器腔体1的污水处理能够进行调整。
17.所述溢流盖6包括盖板601,设置在盖板601下方的浮球602,在浮球602的作用下带动盖板601上下运动。为保证溢流盖6上下运动,所述截留器腔体1内壁的对边上分别设置有导柱104,所述盖板601上设置有与导柱104配合的卡口603,盖板601沿导柱104上下运动。为防止盖板601脱离导柱104,所述导柱104的顶部设置有限位块105,限位块105优选限位螺母。
18.所述溢流盖6上设置有滤板9,所述滤板9与进水方向垂直设置。所述滤板9的底部与盖板601间设置有连接铰链10,优选采用合页铰链,该结构使得滤板9可以绕底边翻转。当盖板601处于截留器腔体1的最低位置时,所述滤板9的上部高出进水平台2。在进水压力的作用下,滤板9向出水方向翻转,滤板9靠在分隔框103上,雨水和污水进入滤板9的一侧,经
滤板9过滤后流入截留器腔体1内,从而起到阻隔大颗粒物质的作用。当遇大雨天气或有大量雨污水时,真空系统来不及抽吸时,此时溢流盖6因为浮力原因升起,因为水流的作用,滤板9倾倒压在真空井盖8上,残留在溢流盖6上的大颗粒垃圾会随水流通过出水平台3流入市政管网4,达到自动清淤目的。此时由于进入截留器腔体1内的雨水和污水比较少,真空系统运行负荷较小,不会处于长期超负荷运行状态,因此,能够很好的保护真空系统各部件的运行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当进水量小于真空系统的处理能力时,截留器腔体1内的水位下降,溢流盖6随着下降,雨水和污水进入截留器腔体1内,通过真空污水管网进行处理。
19.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包括设置在雨污收集管网末端的截留器腔体(1),截留器腔体(1)的一端设置有与雨污收集管网对接的进水平台(2),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平台(3);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平台(3)连接设置有市政管网(4),所述截留器腔体(1)上设置有可随截留器腔体内水位上下浮动的溢流盖(6);所述截留器腔体(1)内设置有真空抽污管道(7),所述真空抽污管道(7)与真空污水管网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截留器腔体(1)包括抽真空腔室(101)和进水腔室(102),所述真空抽污管道(7)置于抽真空腔室(101)内,所述溢流盖(6)置于进水腔室(102)内,抽真空腔室(101)和进水腔室(102)间设置有分隔框(103);所述抽真空腔室(101)上固定设置有真空井盖(8),真空井盖(8)与溢流盖(6)间设置有水流间隙;所述溢流盖(6)上设置有滤板(9),所述滤板(9)与进水方向垂直设置且可绕底边翻转。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盖(6)包括盖板(601),设置在盖板(601)下方带动盖板(601)上下浮动的浮球(602);所述截留器腔体(1)内壁的对边上分别设置有两完全一致的导柱(104),所述盖板(601)两侧分别设置有与两导柱(104)所配合的卡口(603)。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104)的顶部设置有限位块(105)。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板(9)的底部与盖板(601)间设置有连接铰链(10)。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截留器的顶部还设置有井盖(13),井盖(13)从进水平台(2)一直延伸至出水平台(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平台(2)上设置有与雨污收集管网连接的进水连接件(14),所述出水平台(3)上设置有与市政管网(4)连接的出水连接件(1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包括设置在雨污收集管网末端的截留器腔体,截留器腔体的一端设置有与雨污收集管网对接的进水平台,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平台;所述出水平台连接设置有市政管网,所述截留器腔体上设置有可随截留器腔体内水位上下浮动的溢流盖;溢流盖与截留器腔体间设置有水流间隙;所述截留器腔体内设置有真空抽污管道,所述真空抽污管道与真空污水管网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溢流盖,可随截留器腔体内部水位同步升降,当进水量过大时,大部分污水直接通过出水平台流入市政管网,从而降低截留器腔体内真空泵及其附件的工作负荷,减少故障率和后期的维护成本。可广泛运用于污水排放处理领域。可广泛运用于污水排放处理领域。可广泛运用于污水排放处理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邓永峰 程德峰 唐德洲 李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黄山拓达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23
技术公布日: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