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基坑止水帷幕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基坑止水帷幕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基坑建筑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止水帷幕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止水帷幕指的是一个概念,是工程主体外围止水系列的总称。其是用于阻止或减少基坑侧壁及基坑底地下水流入基坑而采取的连续止水体。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进行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开挖时,坑外的地下水在基坑内降水时,由于水位差和土体蠕变的影响,会造成水位的变动,含水层的水向基坑侧壁流动,造成基坑侧壁渗漏,影响基坑稳定性。因此,当深基坑进行降水开挖时,选择合适的止水帷幕来作为防水手段成为基坑施工安全的关键问题。
3.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10737572u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基坑止水帷幕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止水桩单元、护坡桩、冠梁、腰梁和锚杆;止水桩单元由三轴搅拌机施工而成,护坡桩为钢筋笼混凝土浇筑桩;冠梁设置在止水桩单元和护坡桩顶部;在竖直方向还设置有多道锚杆,锚杆打入基坑侧壁内,通过腰梁将护坡桩进行拉接;每隔一个止水桩单元设置一根护坡桩,且护坡桩与止水桩单元相互咬合,连续的止水桩单元与护坡桩形成一个围闭基坑的帷幕墙;在基坑底部位置,向基坑坑壁注浆形成暗梁,暗梁位于帷幕墙背后的土体中,暗梁紧贴帷幕墙的远离基坑的一侧,并沿帷幕墙长度方向形成一圈围闭结构。该实用新型具有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节省了施工材料,降低施工成本的效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锚杆是直接打入基坑侧壁里,长时间使用后,护坡桩可能会发生晃动,从而可能导致锚杆在基坑侧壁里的部分发生松动,进而提高了锚杆与基坑侧壁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因而降低了护坡桩的固定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锚杆在基坑侧壁内的部分发生晃动的可能性,进而降低锚杆与基坑侧壁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因而提高护坡桩的固定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止水帷幕及其施工方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坑止水帷幕及其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坑止水帷幕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基坑侧壁、腰梁以及护坡桩,所述基坑侧壁内开设有预制槽,所述预制槽内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预制块、插接杆、转杆以及驱动杆,所述预制块固定连接于预制槽的内壁,所述预制块内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护坡桩内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插接槽相对应,所述腰梁内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对应,所述插接杆能分别滑动连接于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的内腔,所述插接杆能与插接槽的内腔进行插接配合,所述插接杆内开设有第一存放槽,所述第一存放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一穿孔,所述预制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穿孔内设有插接块,所述插接块滑动连接于第一穿孔的侧壁,所述插接块能与第一插槽进行插接配合;所述转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存放槽的两边内壁,所述驱动杆固定连接于转杆的侧
壁,所述第一存放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二穿孔,所述驱动杆能滑移于第二穿孔的内腔,所述驱动杆能抵接于腰梁的侧壁,所述第一存放槽内设有用于驱动插接块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固定机构还包括用于连接腰梁的连接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护坡桩进行拉接固定时,首先将预制块安装在预制槽内,随后移动插接杆依次穿过第二通孔以及第一通孔,并插接到插接槽内;在插接杆插接插接槽的过程中,驱动杆能够与腰梁的侧壁进行抵接配合,然后发生转动,驱动杆转动带动转杆转动,转杆转动能够触发驱动组件驱动插接块移动插接到第一插槽内,从而能够降低锚杆在基坑侧壁内的部分发生晃动的可能性,进而能够降低插接杆与基坑侧壁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同时在插接杆移动插接插接槽的过程中,转杆转动能够触发连接组件将腰梁与护坡桩进行固定,从而能够提高护坡桩的固定强度。
8.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套管、第一推杆、第一齿轮、第一齿条、螺杆、连接块、丝杠、滑块以及连杆,所述套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存放槽靠近腰梁的一端内壁,所述第一推杆滑动连接于套管的内壁,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于转杆的侧壁,所述第一齿条固定连接于第一推杆的侧壁,所述第一齿轮能与第一齿条相啮合;所述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推杆远离套管的一端,所述连接块内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块能通过螺纹孔螺纹连接于螺杆的侧壁,所述丝杠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存放槽远离腰梁的一端内壁,所述连接块内开设有第二插槽,所述丝杠靠近连接块的一端插接于第二插槽内,所述连接块内设有用于带动丝杠转动的连动组件,所述滑块螺纹连接于丝杠的侧壁,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于滑块的一侧以及插接块的一侧。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插接杆插接插接槽的过程中,驱动杆能够与腰梁的侧壁进行抵接配合从而发生转动,驱动杆转动带动转杆转动,转杆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齿条移动,第一齿条移动带动第一推杆移动,第一推杆移动带动螺杆移动,螺杆移动能够通过螺纹孔带动连接块发生转动,连接块转动能够通过连动组件带动丝杠转动,丝杠转动带动滑块移动,滑块移动带动连杆转动,连杆转动能够带动插接块移动插接到第一插槽内,从而能够降低插接块移动插接到第一插槽内的难度。
10.可选的,所述丝杠的侧壁内开设有第二存放槽,所述连动组件包括推动块以及第一弹簧,所述推动块滑动连接于第二存放槽的侧壁,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存放槽远离连接块的一侧内壁,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推动块的一侧,所述推动块靠近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插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插槽,所述推动块能与第三插槽的内腔进行插接配合。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插接杆插接插接槽的过程中,连接块发生转动,随后连接块内第二插槽的内壁能够与推动块的侧壁进行滑移配合,当连接块转动至推动块与第三插槽相对应的位置时,此时第一弹簧的弹力能够推动推动块移动插接到第三插槽内,之后,当连接块继续转动时,连接块能够推动推动块转动,推动块转动带动丝杠转动,从而能够降低丝杠发生转动的难度。
12.可选的,所述套管的内壁开设有第一滑移槽,所述第一推杆靠近套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片,所述挡片滑动连接于第一滑移槽的内壁。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挡片能够降低第一推杆与套管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14.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二齿轮、第二推杆、推块、第二齿条、联动杆、抵接杆,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于连接块的侧壁,所述第二通孔的侧壁开设有第二滑移槽,所述第一存放槽的侧壁开设有滑孔,所述第二推杆滑动连接于滑孔的侧壁,所述第二推杆滑移于第二滑移槽的内腔,所述第二齿条固定连接于第二推杆的侧壁,所述第二齿条与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推块滑动连接于第二滑移槽的侧壁,所述第二推杆能与推块进行抵接配合,所述推块远离丝杠的一端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滑移槽,所述第三滑移槽的侧壁开设有第四滑移槽,所述联动杆滑动连接于第三滑移槽的内壁,所述联动杆靠近推杆的一端设有第三斜面,所述第三斜面能与第二斜面进行抵接配合,所述抵接杆滑动连接于第四滑移槽的侧壁,所述联动杆远离第二推杆的一端设有第四斜面,所述抵接杆靠近联动杆的一端设有第五斜面,所述第五斜面能与第四斜面进行抵接配合,所述腰梁上开设有第三存放槽,所述第三存放槽与第四滑移槽相连通,所述抵接杆能滑移于第三存放槽的内腔。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插接杆插接插接槽的过程中,驱动杆转动能够带动连接块发生转动,连接块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齿条移动,第二齿条移动带动第二推杆移动,随后,第二推杆能够推动推块移动,推块能够通过第三斜面与第二斜面相配合推动联动杆发生移动,联动杆能够通过第五斜面与第四斜面相配合推动抵接杆移动,当驱动杆转动至腰梁与抵接杆之间的位置时,从而能够降低插接杆与腰梁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进而能够降低腰梁与护坡桩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因而能够提高护坡桩的固定强度。
16.可选的,所述抵接杆上设有用于对驱动杆进行抵紧的抵紧组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抵紧组件能够对驱动杆进行抵紧。
18.可选的,所述抵接杆内开设有第四存放槽,所述抵紧组件包括第二弹簧以及抵紧块,所述抵紧块滑动连接于第四存放槽的内壁,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四存放槽远离驱动杆的一端内壁,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抵紧块远离驱动杆的一侧。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杆转动至腰梁与抵接杆之间的位置时,此时,第二弹簧能够推动抵紧块抵接在驱动杆上,从而能够抵紧驱动杆,进而能够降低驱动杆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20.可选的,所述第一插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五存放槽,所述第五存放槽内设有用于对插接块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限位组件能够对插接块进行限位。
22.可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块以及第三弹簧,所述限位块滑动连接于第五存放槽的侧壁,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五存放槽远离插接杆的一端侧壁,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限位块远离插接杆的一侧,所述限位块靠近插接杆的一端设有第六斜面,所述第六斜面能与插接块的侧壁进行滑移配合。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插接杆移动插接插接槽的过程中,插接块能够移动插接到第一插槽内,随后,插接块能够通过限位块上的第六斜面推动限位块克服第三弹簧的弹力进行移动,当插接块与限位块不相接触时,此时第三弹簧能够推动限位块进行复位,这时插接块位于限位块与第一插槽远离腰梁一侧侧壁之间的位置,从而能够降低插接块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需要对护坡桩进行拉接固定时,首先将预制块安装在预制槽内,随后移动插接杆依次穿过第二通孔以及第一通孔,并插接到插接槽内;在插接杆插接插接槽的过程中,驱动杆能够与腰梁的侧壁进行抵接配合,然后发生转动,驱动杆转动带动转杆转动,转杆转动能够触发驱动组件驱动插接块移动插接到第一插槽内,从而能够降低锚杆在基坑侧壁内的部分发生晃动的可能性,进而能够降低插接杆与基坑侧壁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同时在插接杆移动插接插接槽的过程中,转杆转动能够触发连接组件将腰梁与护坡桩进行固定,从而能够提高护坡桩的固定强度;2.当驱动杆转动至腰梁与抵接杆之间的位置时,此时,第二弹簧能够推动抵紧块抵接在驱动杆上,从而能够抵紧驱动杆,进而能够降低驱动杆发生晃动的可能性;3.在插接杆移动插接插接槽的过程中,插接块能够移动插接到第一插槽内,随后,插接块能够通过限位块上的第六斜面推动限位块克服第三弹簧的弹力进行移动,当插接块与限位块不相接触时,此时第三弹簧能够推动限位块进行复位,这时插接块位于限位块与第一插槽远离腰梁一侧侧壁之间的位置,从而能够降低插接块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突显插接杆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突显第二滑移槽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突显抵紧块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突显推动块的剖视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基坑侧壁;11、预制槽;12、固定机构;121、预制块;122、插接杆;123、转杆;124、驱动杆;125、插接槽;126、第一通孔;127、第二通孔;128、第一存放槽;129、第一穿孔;13、第一插槽;131、插接块;132、第二穿孔;2、腰梁;3、护坡桩;4、驱动组件;41、套管;42、第一推杆;43、螺杆;44、连接块;45、丝杠;46、滑块;47、连杆;48、螺纹孔;49、第二插槽;5、连接组件;50、推块;51、第一齿轮;52、第一齿条;53、第二齿轮;54、第二推杆;55、第二齿条;56、联动杆;57、抵接杆;58、第二滑移槽;59、第二斜面;591、第三滑移槽;592、第四滑移槽;593、第三斜面;595、第四斜面;596、第五斜面;597、第三存放槽;60、滑孔;6、连动组件;61、推动块;62、第一弹簧;63、第一斜面;64、第三插槽;65、第一滑移槽;66、挡片;7、抵紧组件;71、第四存放槽;72、第二弹簧;73、抵紧块;8、第五存放槽;81、限位组件;811、限位块;812、第三弹簧;813、第六斜面;9、第二存放槽。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基坑止水帷幕及其施工方法。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基坑侧壁1、腰梁2以及护坡桩3,基坑侧壁1内开设有预制槽11,预制槽11沿水平方向延伸,预制槽11内设有固定机构12。
29.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机构12包括预制块121、插接杆122、转杆123以及驱动杆124,预制块121为混凝土材料,预制块121呈长方体状,预制块121通过混凝土固定连接于预
制槽11的内壁,预制块121内开设有插接槽125,插接槽125沿预制块121的长度方向延伸;护坡桩3内开设有第一通孔126,第一通孔126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通孔126与插接槽125相对应,结合图1,腰梁2内开设有第二通孔127,第二通孔127沿腰梁2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通孔127与第一通孔126相对应;插接杆122呈长方体状,插接杆122能分别滑动连接于第一通孔126以及第二通孔127的内腔,插接杆122能与插接槽125的内腔进行插接配合,插接杆122内开设有第一存放槽128,第一存放槽128沿插接杆122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一存放槽128的左右两侧侧壁均开设有第一穿孔129,两个第一穿孔129均沿插接杆122的长度方向延伸,预制槽11的左右两侧侧壁均开设有第一插槽13;两个第一穿孔129内均设有插接块131,两个插接块131均呈长方体状,两个插接块131均沿插接杆122的长度方向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第一穿孔129的侧壁,两个插接块131能分别与两个第一插槽13进行插接配合;转杆123水平设置,转杆123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第一存放槽128的两边内壁,驱动杆124套设固定于转杆123的侧壁,第一存放槽128的左右两侧侧壁均开设有第二穿孔132,两个第二穿孔132均沿插接杆122的长度方向延伸,驱动杆124能绕转杆123的轴心线转动并滑移于第二穿孔132的内腔,驱动杆124能抵接于腰梁2的顶部侧壁,第一存放槽128内设有用于驱动插接块131移动的驱动组件4;固定机构12还包括用于连接腰梁2的连接组件5;当需要对护坡桩3进行拉接固定时,首先将预制块121安装在预制槽11内,随后移动插接杆122依次穿过第二通孔127以及第一通孔126,并插接到插接槽125内;在插接杆122插接插接槽125的过程中,驱动杆124能够与腰梁2的侧壁进行抵接配合,然后发生转动,驱动杆124转动带动转杆123转动,转杆123转动能够触发驱动组件4驱动插接块131移动插接到第一插槽13内,从而能够降低锚杆在基坑侧壁1内的部分发生晃动的可能性,进而能够降低插接杆122与基坑侧壁1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同时在插接杆122移动插接插接槽125的过程中,转杆123转动能够触发连接组件5将腰梁2与护坡桩3进行固定,从而能够提高护坡桩3的固定强度。
30.如图3和图4所示,驱动组件4包括套管41、第一推杆42、第一齿轮51、第一齿条52、螺杆43、连接块44、丝杠45、滑块46以及连杆47,套管41呈圆柱体状且竖直设置,套管41的顶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存放槽128靠近腰梁2的一端内壁,第一推杆42沿插接杆122的高度方向滑动连接于套管41的内壁;第一齿轮51套设固定于转杆123的侧壁,第一齿条52竖直设置,第一齿条52固定连接于第一推杆42的侧壁,第一齿轮51能与第一齿条52相啮合;螺杆43的顶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推杆42的底部侧壁;连接块44呈圆柱体状,连接块44内开设有螺纹孔48,螺纹孔48沿连接块44的轴向延伸,连接块44能通过螺纹孔48螺纹连接于螺杆43的侧壁,丝杠45的底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第一存放槽128远离腰梁2的一端内壁,结合图5,连接块44内开设有第二插槽49,第二插槽49沿连接块44的轴向延伸,丝杠45靠近连接块44的一端插接于第二插槽49内,连接块44内设有用于带动丝杠45转动的连动组件6;滑块46呈长方体状,滑块46螺纹连接于丝杠45的侧壁,滑块46沿插接杆122的高度方向滑移于第一存放槽128的内腔,连杆47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于滑块46的底部侧壁以及插接块131的顶部侧壁;在插接杆122插接插接槽125的过程中,驱动杆124能够与腰梁2的侧壁进行抵接配合从而发生转动,驱动杆124转动带动转杆123转动,转杆123转动带动第一齿轮51转动,第一齿轮51转动带动第一齿条52移动,第一齿条52移动带动第一推杆42移动,第一推杆42移动带动螺杆43移动,螺杆43移动能够通过螺纹孔48带动连接块44发生转动,连接块44转动能够通过连动组件6带动丝杠45转动,丝杠45转动带动滑块46移动,滑块46移动带动连杆47转动,连
杆47转动能够带动插接块131移动插接到第一插槽13内,从而能够降低插接块131移动插接到第一插槽13内的难度。
31.如图4和图5所示,丝杠45靠近连接块44的一端侧壁内开设有第二存放槽9,第二存放槽9沿丝杠45的径向延伸,连动组件6包括推动块61以及第一弹簧62,推动块61呈长方体状,推动块61沿丝杠45的径向滑动连接于第二存放槽的侧壁;第一弹簧62水平设置,第一弹簧62远离连接块4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存放槽9远离连接块44的一侧内壁,第一弹簧62靠近连接块44一端固定连接于推动块61远离连接块44的一侧,推动块61靠近连接块44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63,第二插槽49的侧壁开设有第三插槽64,第三插槽64沿连接块44的径向延伸,推动块61能与第三插槽64的内腔进行插接配合;在插接杆122插接插接槽125的过程中,连接块44发生转动,随后连接块44内第二插槽49的内壁能够与推动块61的侧壁进行滑移配合,当连接块44转动至推动块61与第三插槽64相对应的位置时,此时第一弹簧62的弹力能够推动推动块61移动插接到第三插槽64内,之后,当连接块44继续转动时,连接块44能够推动推动块61转动,推动块61转动带动丝杠45转动,从而能够降低丝杠45发生转动的难度。
32.如图3和图4所示,套管41的内壁开设有第一滑移槽65,第一滑移槽65沿套管41的轴向延伸,第一推杆42靠近套管4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片66,挡片66呈圆柱体状,挡片66沿套管41的轴向滑动连接于第一滑移槽65的内壁;设置的挡片66能够降低第一推杆42与套管41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33.如图3和图4所示,结合图1,连接组件5包括第二齿轮53、第二推杆54、推块50、第二齿条55、联动杆56、抵接杆57,第二齿轮53套设固定于连接块44的侧壁,第二通孔127的侧壁开设有第二滑移槽58,第二滑移槽58沿插接杆12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存放槽128的侧壁开设有滑孔60,滑孔60沿插接杆12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推杆54沿插接杆122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滑孔60的侧壁,第二推杆54沿插接杆122的长度方向滑移于第二滑移槽58的内腔;第二齿条55水平设置,第二齿条55固定连接于第二推杆54的侧壁,第二齿条55与第二齿轮53相啮合,推块50滑动连接于第二滑移槽58的侧壁;推块50呈长方体状,第二推杆54能与推块50靠近插接杆122的一侧进行抵接配合,推块50远离丝杠45的一端设有第二斜面59;第一通孔126的顶部侧壁开设有第三滑移槽591,第三滑移槽591沿插接杆122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三滑移槽591的侧壁开设有第四滑移槽592,第四滑移槽592沿插接杆122的长度方向延伸;联动杆56呈长方体状,联动杆56沿插接杆122的高度方向滑动连接于第三滑移槽591的内壁,联动杆56靠近推杆的一端设有第三斜面593,第三斜面593能与第二斜面59进行抵接配合;抵接杆57呈长方体状,抵接杆57沿插接杆122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第四滑移槽592的侧壁,联动杆56远离第二推杆54的一端设有第四斜面595,抵接杆57靠近联动杆56的一端设有第五斜面596,第五斜面596能与第四斜面595进行抵接配合,腰梁2的顶部侧壁开设有第三存放槽597,第三存放槽597沿插接杆122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三存放槽597与第四滑移槽592相连通,抵接杆57能沿插接杆122的长度方向滑移于第三存放槽597的内腔;在插接杆122插接插接槽125的过程中,驱动杆124转动能够带动连接块44发生转动,连接块44转动带动第二齿轮53转动,第二齿轮53转动带动第二齿条55移动,第二齿条55移动带动第二推杆54移动,随后,第二推杆54能够推动推块50移动,推块50能够通过第三斜面593与第二斜面59相配合推动联动杆56发生移动,联动杆56能够通过第五斜面596与第四斜面595相配
合推动抵接杆57移动,当驱动杆124转动至腰梁2与抵接杆57之间的位置时,从而能够降低插接杆122与腰梁2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进而能够降低腰梁2与护坡桩3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因而能够提高护坡桩3的固定强度。
34.如图3和图4所示,抵接杆57上设有用于对驱动杆124进行抵紧的抵紧组件7,设置的抵紧组件7能够对驱动杆124进行抵紧;抵接杆57内开设有第四存放槽71,第四存放槽71沿抵接杆57的高度方向延伸,抵紧组件7包括第二弹簧72以及抵紧块73;抵紧块73呈长方体状,抵紧块73沿抵接杆57的高度方向滑动连接于第四存放槽71的内壁;第二弹簧72竖直设置,第二弹簧72的顶端固定连接于第四存放槽71远离驱动杆124的一端内壁,第二弹簧72的底端固定连接于抵紧块73远离驱动杆124的一侧;当驱动杆124转动至腰梁2与抵接杆57之间的位置时,此时,第二弹簧72能够推动抵紧块73抵接在驱动杆124上,从而能够抵紧驱动杆124,进而能够降低驱动杆124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35.如图3所示,第一插槽13的侧壁开设有第五存放槽8,第五存放槽8沿预制块12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五存放槽8内设有用于对插接块131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81,设置的限位组件81能够对插接块131进行限位;限位组件81包括限位块811以及第三弹簧812;限位块811呈长方体状,限位块811沿预制块121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第五存放槽8的侧壁;第三弹簧812水平设置,第三弹簧812远离插接杆12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五存放槽8远离插接杆122的一端侧壁,第三弹簧812靠近插接杆12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限位块811远离插接杆122的一侧,限位块811靠近插接杆122的一端设有第六斜面813,第六斜面813能与插接块131的侧壁进行滑移配合;在插接杆122移动插接插接槽125的过程中,插接块131能够移动插接到第一插槽13内,随后,插接块131能够通过限位块811上的第六斜面813推动限位块811克服第三弹簧812的弹力进行移动,当插接块131与限位块811不相接触时,此时第三弹簧812能够推动限位块811进行复位,这时插接块131位于限位块811与第一插槽13远离腰梁2一侧侧壁之间的位置,从而能够降低插接块131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36.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护坡桩3进行拉接固定时,首先将预制块121安装在预制槽11内,随后移动插接杆122依次穿过第二通孔127以及第一通孔126,并插接到插接槽125内;在插接杆122插接插接槽125的过程中,驱动杆124能够与腰梁2的侧壁进行抵接配合,然后发生转动,驱动杆124转动带动转杆123转动,转杆123转动能够触发驱动组件4驱动插接块131移动插接到第一插槽13内,从而能够降低锚杆在基坑侧壁1内的部分发生晃动的可能性,进而能够降低插接杆122与基坑侧壁1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同时在插接杆122移动插接插接槽125的过程中,转杆123转动能够触发连接组件5将腰梁2与护坡桩3进行固定,从而能够提高护坡桩3的固定强度。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