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技术 专利正文
一种魔芋热带林下套种用幼苗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魔芋热带林下套种用幼苗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魔芋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魔芋热带林下套种用幼苗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2.魔芋喜温暖湿润,适温为20~30℃,25℃为最适温度,适宜相对湿度为80%~90%,即魔芋喜适温期长而不适酷暑、干燥的地方,早在3000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魔芋,在我国南方各省丘陵地区、秦岭大巴山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滇南和台湾等地有着丰富的魔芋资源,早在《本草图经》、《本草纲目》等古书中就有记载,魔芋性寒、味平,入药可消肿去毒,主治痈疮、肿毒、瘵疡等症。
3.中国专利文献cn205232993u公开了一种植物种子幼苗防护罩,它上部为杯状网罩结构,呈杯状顶部镂空,侧面为栅栏结构。下部为三个脚架和杯状网罩结构相连接。主要用于农业种子和幼苗防护,起保防植物种子和幼苗不受到野生鸟类和小动物和刨食和啄食。上部的杯状网罩结构的主要功能是:1、把植物种子和幼苗隔离保护起来,防止野生鸟类和小动物种子和幼苗的伤害。2、杯状网罩结构能使空气和阳光进入罩内,使种子能正常能发芽,幼苗能正常生长。下面的三个脚架的主要功能是:固定上面的杯状网罩结构,使上面的杯状网罩结构不被风刮走和小动物鸟类刨走,但是该专利仍有不足之处,其操作需要消耗大量人力,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其次保护结构简单,难以适应复杂的幼苗生长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魔芋热带林下套种用幼苗保护结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魔芋热带林下套种用幼苗保护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外部分别滑动连接在移动架四角对应位置处,所述移动架后端转动连接有顶盖,所述底座后侧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底座内部后侧转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所述底座前侧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底座内部前侧转动连接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齿轮,所述底座顶端右侧固定连接电机,所述电机驱动端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所述底座内部右侧的后方转动连接有第一从动齿轮,所述底座内部右侧的前方转动连接有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转轴的左侧通过万向轴连接在第一传动轴右端,所述第二从动齿轮转轴的左侧通过万向轴连接在第二传动轴的右端,所述电机顶端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内部下侧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外壳内部上侧固定连接有蜂鸣器。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控制面板通过导线与电机相连,所述控制面板通过导线与蜂鸣器相连。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驱动齿轮下侧后方啮合连接在第一从动齿轮上侧,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上侧啮合连接在第一锥齿轮下侧。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驱动齿轮下侧前方啮合连接在第二从动齿轮上侧,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上侧啮合连接在第二锥齿轮下侧。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第一螺杆外部螺纹连接在移动架后侧中部。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第二螺杆外部螺纹连接在移动架前侧中部。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移动架底端一周边缘处固定连接有帷幔。
18.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中,首先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转动,进而利用螺纹连接特性在导向杆的限位导向作用下,使得移动架下降,进而顶盖在后侧导向杆的限制支撑作用下向上翻转,实现本结构的打开,使得幼苗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实现自然生长,反之运作,顶盖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围绕移动架后端转动,使得本结构完全关闭,实现保护效果。
20.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控制面板内部预置定时程序或远程无线电控制,指令电机运转,可以实现自动化运转,提高保护效率,释放劳动力,帷幔可以保护幼苗免于暴雨、大风的摧残,同时利用蜂鸣器还可以实现驱鸟的目的,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魔芋热带林下套种用幼苗保护结构的主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魔芋热带林下套种用幼苗保护结构的内部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魔芋热带林下套种用幼苗保护结构的驱动齿轮布置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魔芋热带林下套种用幼苗保护结构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魔芋热带林下套种用幼苗保护结构的外壳内部示意图。
26.图例说明:
27.1、底座;2、帷幔;3、移动架;4、顶盖;5、导向杆;6、第一螺杆;7、第二螺杆;8、第一锥齿轮;9、第二锥齿轮;10、第一传动齿轮;11、第二传动齿轮;12、第一传动轴;13、第二传动轴;14、第一从动齿轮;15、第二从动齿轮;16、驱动齿轮;17、电机;18、外壳;19、控制面板;20、蜂鸣器。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魔芋热带林下套种用幼苗保护结构,包括底座1,底座1顶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5,导向杆5外部分别滑动连接在移动架3四角对应位置处,导向杆5用于移动架3的限位导向作用,移动架3后端转动连接有顶盖4,顶盖4围绕移动架3后端可自由转动,底座1后侧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杆6,第一螺杆6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8,底座1内部后侧转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轴12,第一传动轴12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10,底座1前侧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杆7,第二螺杆7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9,底座1内部前侧转动连接有第二传动轴13,第二传动轴13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齿轮11,底座1顶端右侧固定连接电机17,电机17驱动端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16,底座1内部右侧的后方转动连接有第一从动齿轮14,底座1内部右侧的前方转动连接有第二从动齿轮15,第一从动齿轮14转轴的左侧通过万向轴连接在第一传动轴12右端,第二从动齿轮15转轴的左侧通过万向轴连接在第二传动轴13的右端,通过控制面板19内部预置定时程序或远程无线电控制,指令电机17运转,进而依次在驱动齿轮16、第一从动齿轮14、第二从动齿轮15、第一传动轴12、第二传动轴13、第一传动齿轮10、第二传动齿轮11、第一锥齿轮8与第二锥齿轮9的传动作用下分别使得第一螺杆6与第二螺杆7转动,进而利用螺纹连接特性在导向杆5的限位导向作用下,使得移动架3下降或上升,从而实现保护结构的关闭与打开,电机17顶端固定连接有外壳18,外壳18内部下侧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19,控制面板19内部集成有通信设备可以接受无线电遥控指令,外壳18内部上侧固定连接有蜂鸣器20,蜂鸣器20可以实现声响驱鸟的目的,达到多功能保护的效果。
31.控制面板19通过导线与电机17相连,控制面板19通过导线与蜂鸣器20相连,驱动齿轮16下侧后方啮合连接在第一从动齿轮14上侧,第一传动齿轮10上侧啮合连接在第一锥齿轮8下侧,用于将电机17的动力传递至第一螺杆6,驱动齿轮16下侧前方啮合连接在第二从动齿轮15上侧,第二传动齿轮11上侧啮合连接在第二锥齿轮9下侧,用于将电机17的动力传递至第二螺杆7,第一螺杆6外部螺纹连接在移动架3后侧中部,第二螺杆7外部螺纹连接在移动架3前侧中部,利用螺纹连接特性可使得移动架3上下移动,移动架3底端一周边缘处固定连接有帷幔2,当本保护结构完全关闭时,帷幔2可以起到防风、防雨、防鸟啄的效果。
32.工作原理:通过控制面板19内部预置定时程序或远程无线电控制,指令电机17运转,进而依次在驱动齿轮16、第一从动齿轮14、第二从动齿轮15、第一传动轴12、第二传动轴13、第一传动齿轮10、第二传动齿轮11、第一锥齿轮8与第二锥齿轮9的传动作用下分别使得
第一螺杆6与第二螺杆7转动,进而利用螺纹连接特性在导向杆5的限位导向作用下,使得移动架3下降,进而顶盖4在后侧导向杆5的限制支撑作用下向上翻转,实现本结构的打开,使得幼苗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实现自然生长,反之运作,顶盖4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围绕移动架3后端转动,使得本结构完全关闭,可以保护幼苗免于暴雨、大风的摧残,同时利用蜂鸣器20还可以实现驱鸟的目的。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