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显示装置以及车载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显示装置以及车载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以及车载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2.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driver monitor system,dms)主要用于驾驶员疲劳监测,伴随自动驾驶、车联网及相关技术逐渐的成熟逐渐演进和迭代出了更多功能;其中,考虑到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需要尽量避免对人像在可见光范围内的直接采集,并尽量将传感器隐藏起来。
3.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主动式红外传感器(infrared sensor),用于收集940
±
10nm波段的红外光信息,从而实现对驾驶员状态监控等功能,达到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的需求,同时,借鉴广泛应用于手机上的盲孔屏(camera under panel,cup)技术,将红外传感器集成在集群模块(cluster module)中,通过较好的一体黑效果来完成对传感器的隐藏。
4.然而,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所使用的红外光波段为940
±
10nm,当红外光穿过盖板(cover glass,cg)以及显示面板到达显示面板下方的红外传感器时,红外光的强度会有一定的损失,从而会对红外传感器的成像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将显示面板中位于红外传感器上方的色阻层、黑色矩阵以及隔垫层去除,从而增加所述红外线的透过率,然而,该设计又会引出新的问题,即所述显示面板中红外传感器所在的区域与显示区的色差较大,导致红外传感器无法隐藏,从而影响所述显示面板一体黑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以及车载监控装置,用以提升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体黑效果。
6.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红外透光区;
8.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红外透光区相对应的红外感光传感器;
9.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显示功能层和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内的红外透光功能层,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一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色阻层,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的材料与所述色阻层的材料相同。
10.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色阻子层和第二色阻子层,所述第一色阻子层与所述第二色阻子层的颜色相异。
11.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色阻子层为蓝色色阻层,所述第二子层的材料为绿色色阻层或红色色阻层中的一种。
12.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色矩阵;在所述显
示区内所述黑色矩阵的排布密度大于所述红外透光区内所述黑色矩阵的排布密度。
13.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黑色矩阵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内。
14.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功能层还包括一与所述色阻层层叠设置的隔垫层,所述隔垫层至少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多个第一隔垫柱。
15.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隔垫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内的多个第二隔垫柱,其中,多个所述第一隔垫柱的排布密度大于多个所述第二隔垫柱的排布密度。
16.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色矩阵,所述黑色矩阵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多个第二隔垫柱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正投影。
17.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色阻层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多个第一子色阻,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包括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的多个第二子色阻。
18.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区内多个所述第一子色阻的排列顺序和所述红外透光区内多个所述第二子色阻的排列顺序相同。
19.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红外透光区内任一所述第二子色阻的面积大于所述显示区内任一所述第一子色阻的面积。
20.所述红外透光区内任一所述第二子色阻的宽度与所述显示区内任一所述第一子色阻的宽度比值为m:n;其中,m的范围为90um~120um,n的范围为45um~60um。
2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监控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显示装置。
22.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及车载监控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红外透光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红外透光区相对应的红外感光传感器,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显示功能层,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一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色阻层,通过在所述红外透光区内设置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的材料与所述色阻层的材料相同,从而使所述红外透光区的反射色相与所述显示区的反射色相相同,进而使所述显示装置能够实现更好的一体黑效果。
附图说明
23.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4.图1为现有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三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四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五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六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2.请参阅图1,现有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目前,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driver monitor system,dms)主要用于驾驶员疲劳监测,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主动式红外传感器(infrared sensor)收集940
±
10nm波段的红外光信息,从而实现对驾驶员状态监控等功能,达到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的需求。
34.在现有技术中,车载监控装置包括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以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一偏光片30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另一侧的第二偏光片40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偏光片400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背光模组500和红外感光传感器600。
35.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00和与所述显示区1000相邻的红外透光区2000,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100、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00与所述第二基板100之间的液晶层(图中未画出);其中,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用于收集红外光信息。
36.然而,由于所述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所使用的红外光波段为940
±
10nm,当所述红外光穿过盖板(cover glass,cg)以及所述显示面板到达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时,所述红外光的强度会有一定的损失,从而会对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的成像效果造成一定影响,进而降低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的识别效率,甚至发生无法正常识别的现象;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将显示面板中位于红外感光传感器600上方的色阻层(图中未画出)、黑色矩阵(图中未画出)以及隔垫层(图中未画出)去除,从而增加所述红外线的透过率,然而,该设计又会引出新的问题,即所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与所述显示区1000的色差较大,导致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无法隐藏,从而影响所述显示装置一体黑的效果。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及车载监控装置,用以提升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体黑效果。
37.请参阅图2~图7,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和车载监控装置,所述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区1000和与所述显示区1000相邻的红外透光区2000;所述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500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500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相对应的红外感光传感器600;其中,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显示功能层100和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的红外透光功能层30,所述显示功能层100包括一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色阻层23,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的材料与所述色阻层23的材料相同。
38.本技术提出一种显示装置1,所述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区1000和与所述显示区1000相邻的红外透光区2000;所述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500以及位于所述背光
模组500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相对应的红外感光传感器600,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显示功能层100,所述显示功能层100包括一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色阻层23,通过在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设置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的材料与所述色阻层23的材料相同,从而使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反射色相与所述显示区1000的反射色相相同,进而使所述显示装置1能够实现更好的一体黑效果。
39.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0.请参阅图2,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4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所述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区1000和与所述显示区1000相邻的红外透光区2000;所述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10,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但不限于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10(light-emitting diode,le d),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其中,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但不限于依次层叠的栅极、有源层、源漏极层等常规膜层,本实施例对此不做过多赘叙。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所述显示面板10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10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2.所述显示装置1还包括背光模组500、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500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相对应的红外感光传感器600,所述显示装置1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0一侧的第一偏光片30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0另一侧的第二偏光片400,其中,所述第二偏光片40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0和所述背光模组500之间,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包括但不限于收集940
±
10nm波段的红外光信息。
43.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显示功能层100和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的红外透光功能层30;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底11和第二透明基底21、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与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之间的液晶层(图中未画出);其中,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对可见光波段(例如400纳米~700纳米)的光信号的透过率较低,而不影响红外光波段(例如940纳米)的光信号;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的所述红外光的透过率大于90%。
4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均包括刚性衬底或柔性衬底,当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均为刚性衬底时,材料可以是金属或玻璃,当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均为柔性衬底时,材料可以包括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异戊二烯、乙烯基树脂、环氧基树脂、聚氨酯基树脂、纤维素树脂、硅氧烷树脂、聚酰亚胺基树脂、聚酰胺基树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聚醯亚胺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透光率,本实施例以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均为聚酰亚胺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5.所述显示功能层100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靠近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一侧的色阻层23,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靠近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一侧,其中,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的材料与所述色阻层23的材料相同。
46.其中,所述色阻层23的材料至少包括红色子色阻材料、绿色子色阻材料及蓝色子色阻材料,当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其他颜色色阻材料,或利用其它颜色色阻材料部分或全部替换上述色阻材料,其它颜色色阻材料可以是黄色色阻材料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具体地,所述色阻层23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多个第一子色阻231,所述
第一子色阻231包括但不限于红色子色阻、绿色子色阻以及蓝色子色阻中的一种。
4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所述色阻层23的厚度为2微米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进行描述。
48.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色阻子层31和第二色阻子层32,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与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的颜色相异;具体地,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和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的材料与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的材料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为蓝色子色阻层,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的材料为绿色子色阻层或红色子色阻层;具体地,本实施例以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为蓝色子色阻层,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为红色子色阻层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进行描述。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位于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之间,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和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均为整体结构,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和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均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和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均覆盖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
[0050][0051]
表1
[0052]
请结合表一,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色阻层23的厚度为2微米时,红色子色阻、绿色子色阻以及蓝色子色阻依次排布时的反射色差δe1为1.8~2.4,蓝色子色阻和红色子色阻层叠设置时的反射色差δe2为1.8~2.4,由此可知,本实施例通过将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的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和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上,其中,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为红色子色阻层,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为蓝色子色阻层,使得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反射色差δe2的大小与所述显示区1000的反射色差δe1的大小差达到基本相一致的效果,进而使所述显示装置1能够实现更好的一体黑效果。
[005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和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为蓝色子色阻层,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为红色子色阻层,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位于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之间均仅用作举例说明。
[0054]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靠近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一侧的黑色矩阵22,在所述显示区1000内所述黑色矩阵22的排布密度大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所述黑色矩阵22的排布密度。
[0055]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22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具体地,所述黑色矩阵22在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
[005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22设置于相邻两所述第一子色阻231之间,用于限定各个所述第一子色阻231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相邻所述第一子色阻231之间的漏光,通常将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边缘重叠于所述黑色矩阵22上。
[0057]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功能层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色阻层23靠近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一侧的第一光阻层241、及设置于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靠近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一侧的第二光阻层242,其中,所述色阻层23的厚度和所述第一光阻层241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第二光阻层242的厚度、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的厚度之和相等。
[0058]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边缘重叠于所述黑色矩阵22上,因此这些重叠区域之间可能会引起所述第一子色阻231堆叠而形成牛角段差,严重的所述第一子色阻231堆叠牛角段差会使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靠近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的一侧的地形起伏较大,影响周围的液晶倒向,使液晶效率下降,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色阻层23靠近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光阻层241,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远离所述第二色阻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光阻层242,从而维持所述显示面板10的平坦度。
[0059][0060]
表二
[0061]
请结合表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22所述红外光具有阻挡作用,即,当所述红外光穿过所述黑色矩阵22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耗;而所述红色子色阻、所述绿色子色阻以及所述蓝色子色阻对所述红外光的影响较小,即所述色阻层23对所述红外光的遮挡效果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知,本实施例设置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的材料与所述色阻层23的材料相同,可以在保证所述红外光
穿透率的情况下,隐藏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从而实现所述显示装置1一体黑的视觉美学效果;同时,设置所述黑色矩阵22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没有设置所述黑色矩阵22,从而提高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红外光的透过率,进而增强了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中的红外成像效果。
[0062]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为显示面板10中所测量到的不同颜色子色阻搭配时的反射色相,表2为显示面板10中所测量到的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中各个膜层对红外光的透过率的大小,上述数据仅作为参考,其数值的大小会受到环境,膜层的材料以及人为因素等影响而改变,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仅用于举例说明。
[0063]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功能层1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之间的隔垫层40,所述隔垫层40在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具体地,所述隔垫层40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之间,所述隔垫层40包括多个呈环状且环绕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第一隔垫柱41,其中,所述第一隔垫柱41为圆台体,具体地,所述第一隔垫柱41倒置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之间,且所述第一隔垫柱41半径大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所述第一隔垫柱41半径小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从而起到良好地支撑作用;同时,多个所述第一隔垫柱41环绕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设置,从而避免了所述红外光射入所述显示面板10后在所述隔垫层40中发生衍射等不良现象。
[0064]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远离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一侧的光学镀层700,所述光学镀层700的厚度为λ/4;其中,λ为红光波长;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λ的长度为940
±
10nm的红外光的波长,所述光学镀层700的厚度为235nm。
[006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镀层700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00远离所述第二基板200的一侧,所述光学镀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氟化镁、二氧化锆以及二氧化硅,所述光学镀层700的折射率为1~1.5,所述光学镀层700为折射率高介质膜和折射率低介质膜的交替结构,通过上述设计,能够减少红外光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反射,进而有效提高所述红外光的透过率。
[0066]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光学镀层700针对不同波段光使用不同膜厚,针对不同界面使用不同的折射率材料以及不同的膜层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红外光的波长λ为940
±
10nm,所述光学镀层700的厚度为235nm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举例说明。
[0067]
请参阅图3,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006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1的第一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006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色阻子层31和第二色阻子层32,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与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的颜色相异;具体的,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的材料与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的材料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为蓝色子色阻层,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的材料为绿色子色阻层或红色子色阻层,本实施例以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为蓝色子色阻层,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为绿色子色阻层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进行描述。
[0070]
请结合表1,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色阻层23的厚度为2微米时,红色子色阻、绿色子色阻以及蓝色子色阻依次排布时的反射色差δe1为1.8~2.4,蓝色子色阻和绿色子色阻层叠设置时的反射色差δe3为2.0~2.6,由此可知,本实施例通过将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的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和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上,其中,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为红色子色阻层,所述第一色阻子层31为绿色子色阻层,使得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反射色差δe3的大小与所述显示区1000的反射色差δe1的大小差达到基本相一致的效果,进而使所述显示装置1能够实现更好的一体黑效果。
[0071]
请参阅图4,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三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007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1的第一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007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垫层40还包括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的多个第二隔垫柱42,其中,多个所述第一隔垫柱41的排布密度大于多个所述第二隔垫柱42的排布密度。
[0074]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设置所述第二隔垫柱42,所述第二隔垫柱42具有支撑能力,提升了所述显示面板10厚度的稳定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同时,增加了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在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强度,从而避免所述第一透明基底1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表面拱翘变形;并且,通过设置所述显示区1000内多个所述第一隔垫柱41的排布密度大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多个所述第二隔垫柱42的排布密度,即在所述显示区1000内多个所述第一隔垫柱41的分布密集,在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多个所述第二隔垫柱42分布稀疏,从而使得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相邻所述第二隔垫柱42之间的间隔区面积增大,提高了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所述红外光的透过率,进而增强了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中的红外成像效果。
[0075]
请参阅图5,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四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007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1的第三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007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22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和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且所述黑色矩阵22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多个第二隔垫柱42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正投影。
[0078]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22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第一黑色矩阵块221、及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多个第二黑色矩阵块222,其中,所述第一黑色矩阵块221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隔垫柱41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黑色矩阵块222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隔垫柱42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黑色矩阵块221与所述第一隔垫柱41一一对应,所述第二黑色矩阵块222与所述第二隔垫柱42一一对应。
[007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第一黑色矩阵块221设置于相邻两所述第一子色阻231之间,用于限定各个所述第一子色阻231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相邻所述第一子色阻231之间的漏光,通常将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边缘重叠于所述第一黑色矩
阵块221上,所述第二黑色矩阵22位于所述第二色阻子层32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21之间。
[0080]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黑色矩阵块221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隔垫柱41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黑色矩阵块222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隔垫柱42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正投影,从而减少所述第一隔垫柱41和所述第二隔垫柱42对光线的反射,避免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引起光斑。
[0081]
请参阅图6,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五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008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1的第一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008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包括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多个第二子色阻33,所述第二子色阻33包括但不限于红色子色阻、绿色子色阻以及蓝色子色阻中的一种,其中,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任一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面积等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任一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面积。
[0084]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23是由多个第一色阻单元230排列成多行形成的,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是由多个第二色阻单元330排列成多行形成的。
[0085]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每个所述第一色阻单元23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子色阻块2301、第二子色阻块2302以及第三子色阻块2303,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的每个所述第二色阻单元33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四子色阻块3301、第五子色阻块3302以及第六子色阻块3303;所述第一子色阻块2301的材料和所述第四子色阻块3301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二子色阻块2302的材料和所述第五子色阻块3302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三子色阻块2303的材料和所述第六子色阻块3303的材料相同。
[0086]
本实施例以所述第一子色阻块2301和所述第四子色阻块3301为绿色子色阻,所述第二子色阻块2302和所述第五子色阻块3302为红色子色阻,所述第三子色阻块2303和所述和第六子色阻块3303为蓝色子色阻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87]
在请结合表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每个所述第一色阻单元230包括依次排列的所述第一子色阻块2301、所述第二子色阻块2302以及所述第三子色阻块2303,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的每个所述第二色阻单元330包括依次排列的所述第四子色阻块3301、所述第五子色阻块3302以及所述第六子色阻块3303,所述第一子色阻块2301的材料和所述第四子色阻块3301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二子色阻块2302的材料和所述第五子色阻块3302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三子色阻块2303的材料和所述第六子色阻块3303的材料相同,从而使得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反射色差δe3的大小与所述显示区1000的反射色差δe1的大小差达到基本相一致的效果,进而使所述显示装置1能够实现更好的一体黑效果。
[008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子色阻块2301的颜色、所述第二子色阻块2302的颜色、所述第三子色阻块2303的颜色、所述第四子色阻块3301的颜色、所述第五子色阻块3302的颜色以及所述第六子色阻块3303的颜色均不做具体限制。
[0089]
请参阅图7,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六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009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1的第五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
仅在于:
[0091]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23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的多个第一子色阻231,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30包括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多个第二子色阻33,其中,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任一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面积等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任一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面积。
[0092]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的每个所述第二色阻单元33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四子色阻块3301、第五子色阻块3302以及第六子色阻块3303,所述第四子色阻块3301的面积、所述第五子色阻块3302的面积以及第六子色阻块3303的面积可以相等或不相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009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任一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面积大于所述显示区1000内任一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面积。具体地,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任一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宽度与所述显示区1000内任一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宽度比值为m:n,其中,m的宽度范围为90um~120um,n的宽度范围为45um~60um,优选地,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任一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宽度为100um,所述显示区1000内任一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宽度为50um,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任一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宽度与所述显示区1000内任一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宽度比值为2:1。
[0094]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任一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宽度为100um,所述显示区1000内任一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宽度为50um,仅用作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0095]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面积较小时,所述红外光射入所述红外功能层后在所述第二子色阻33上会存在发生衍射的等不良现象的风向,从而降低了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中的红外成像效果,因此本技术通过增大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面积,从而避免了上述风险。同时,设置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任一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面积与所述显示区1000内任一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面积的比值为2:1,有利于简化所诉和显示装置1的制备工艺。
[0096]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增大位于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面积,从而避免了所述红外光射入所述红外功能层后在所述第二子色阻33上发生衍射等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红外光的透过率,进而增强了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中的红外成像效果。
[0097]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1000内多个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排列顺序和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多个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排列顺序相同。
[0098]
具体地,沿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指向所述显示区1000的方向,所述显示区1000内多个所述第一子色阻231和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多个所述第二子色阻33均按照第一顺序阵列排布,所述第一顺序包括但不限于绿色子色阻、红色子色阻以及蓝色子色阻交替排列。
[0099]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显示区1000内多个所述第一子色阻231的排列顺序和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内多个所述第二子色阻33的排列顺序相同,有利于简化所述显示装置1的制备工艺,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提高所述红外透光区2000的红外光的透过率。
[010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监控装置,所述车载监控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装置1;及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
[0101]
请结合图2~图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抽烟监测模块、接打电话监测模块、分心驾驶监测模块以及未系安全带监测模块,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包括但不限于收集940
±
10nm波段的红外光信息,其中,所述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根据所述红外感光传感器600收集940
±
10nm波段的红外光信息,从而实现监控功能。
[0102]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显示面板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在重复说明。
[0103]
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及车载监控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红外透光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红外透光区相对应的红外感光传感器,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显示功能层,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一位于所述显示内的色阻层,通过在所述红外透光区内设置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所述红外透光功能层的材料与所述色阻层的材料相同,从而使所述红外透光区的反射色相与所述显示区的反射色相相同,进而使所述显示装置能够实现更好的一体黑效果。
[0104]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0105]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