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氢气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合成气净化用再生塔。
背景技术:2.煤制氢工艺流程中,需要通过脱碳塔对原料气进行脱碳,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到mdea溶液中,使其变成富液。为了提高mdea的利用率,需要使富液从脱碳塔底出来流入到再生塔中进行再生。再生塔配有塔底重沸器以保证热源供给,塔顶冷凝器保证塔顶产品蒸出后可以及时冷却,回流罐用来接收塔顶冷凝器出来的轻组分,回流泵用来将回流罐内液体一部分返回塔顶,一部分采出。
3.目前再生塔的重沸器多通过蒸汽提供热源,使用一端时间后,换热管外壁上会形成水垢或其他的附着物,降低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影响重沸器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合成气净化用再生塔,本实用新型换热管使用过程中一直转动,外侧的刮板可将换热管外壁清理干净,保持换热效率。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合成气净化用再生塔,包括再生塔本体,还包括重沸器,重沸器包括壳体,壳体内部设有换热管,换热管两端分别同轴贯通连接有一根端管,端管内径小于换热管内径。
7.端管穿设至壳体外部,两个端管分别与进液管以及出液管同轴转动连接,进液管与再生塔底部贯通连接,出液管与再生塔侧壁贯通连接,进液管以及出液管上均设有电控阀门。
8.壳体内部设有与换热管轴线平行布置的第二刮板,第二刮板端面与换热管外壁接触,第二刮板通过固定杆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
9.壳体外部设有与其内腔贯通连接的蒸汽供给管以及蒸汽排出管。
10.优选的,所述的壳体形状为圆柱形,壳体下方设有若干个支撑腿。
11.优选的,所述的蒸汽供给管以及蒸汽排出管分别位于壳体圆周面的两端蒸汽供给管、蒸汽排出管以及壳体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12.蒸汽供给管位于出液管的一侧,蒸汽排出管位于进液管的一侧。
13.优选的,所述的壳体两侧外部设有与换热管同轴布置的轴承座,端管穿设于轴承座内部,端管外壁与轴承座内壁之间设有轴承。
14.优选的,所述的进液管外壁与其对应的端管内壁之间、以及出液管外壁与其对应的端管内壁之间均设有转动密封。
15.优选的,所述的换热管内壁上凸设有若干块第一刮板,第一刮板沿换热管轴向布置,第一刮板长度与换热管内腔长度相同,第一刮板高度小于换热管内腔半径。
16.优选的,所述的换热管与进液管贯通口处罩设有积液盒,积液盒圆周面上设有若
干个喷孔,喷孔将积液盒内部与换热管内部贯通连接。
17.喷孔围绕换热管轴线呈环形阵列分布,喷孔轴线不与积液盒径向线重合。
18.优选的,其中一根端管位于壳体外部的部分套设有皮带轮。
19.壳体外部固定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皮带轮转动。
20.优选的,端管位于壳体内部的圆周面上套设有卡环,卡环与壳体内壁接触。
21.优选的,所述的换热管外部中心部位套设有环状的隔板,隔板内径与换热管外径相同、外径与壳体内径相同。
22.隔板上设有通孔。
23.壳体底部位于隔板两侧各设有一根排污管,排污管上设有截止阀。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25.(1)换热管使用过程中一直在转动,使得换热管内部液体与其内壁紧密接触,提高换热效率。
26.(2)换热管转动时,第一刮板将换热管外壁清理干净,避免表面结垢或产生附着物,维持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合成气净化用再生塔第一外形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合成气净化用再生塔第二外形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合成气净化用再生塔轴向剖视图,
31.图4为图3中a处局部放大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合成气净化用再生塔径向第一剖视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合成气净化用再生塔径向第二剖视图。
34.图中:21-壳体、2101-轴承座、22-换热管、2201-端管、2202-第一刮板、2203-积液盒、2204-喷孔、2205-卡环、2206-皮带轮、23-进液管、24-出液管、25-蒸汽供给管、26-蒸汽排出管、27-隔板、2701-通孔、28-第二刮板、2801-固定杆、29-排污管、210-同步带、211-电机、212-转动密封。
具体实施方式
35.附图为该合成气净化用再生塔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6.合成气净化用再生塔,包括再生塔本体以及重沸器,再生塔本体采用现有技术。
37.重沸器包括壳体21,所述的壳体21形状为圆柱形,壳体21下方设有若干个支撑腿。壳体21内部设有换热管22,换热管22两端分别同轴贯通连接有一根端管2201,端管2201内径小于换热管22内径,端管2201与换热管22贯通连接处设有圆弧型过度。
38.端管2201末端穿设至壳体21外部,进液管23以及出液管24的一端插设至端管2201内部,两个端管2201分别与进液管23以及出液管24同轴转动、贯通连接。进液管23与再生塔底部贯通连接,出液管24与再生塔侧壁贯通连接,进液管23以及出液管24上均设有电控阀门。
39.为了增加进液管23以及出液管24与端管2201之间的密封性,述的进液管23外壁与其对应的端管2201内壁之间、以及出液管24外壁与其对应的端管2201内壁之间均设有转动密封212,转动密封212采用现有技术。
40.使用时,端管2201发生转动,为了降低其与壳体21之间的摩擦力,所述的壳体21两侧外部设有与换热管22同轴布置的轴承座2101,端管2201穿设于轴承座2101内部,端管2201外壁与轴承座2101内壁之间设有轴承。
41.端管2201位于壳体21内部的圆周面上套设有卡环2205,卡环2205与壳体21内壁接触,卡环2205有效的避免换热管22发生窜动。
42.所述的换热管22内壁上凸设有若干块第一刮板2202,第一刮板2202沿换热管22轴向布置,第一刮板2202长度与换热管22内腔长度相同,第一刮板2202高度小于换热管22内腔半径。第一刮板2202围绕换热管22轴线呈环形阵列分布,当换热管22转动时,第一刮板2202可带动里面的液体发生转动,进而产生离心力,使液体紧贴换热管22内壁。
43.为了实现换热管22使用时可以转动,可采用三种方法:
44.方法一:所述的换热管22与进液管23贯通口处罩设有圆柱形的积液盒2203,积液盒2203圆周面上设有若干个喷孔2204,喷孔2204将积液盒2203内部与换热管22内部贯通连接。
45.喷孔2204围绕换热管22轴线呈环形阵列分布,喷孔2204轴线不与积液盒2203径向线重合。喷孔2204喷出的液体,反向推动换热管22,使换热管22旋转。喷孔2204喷出的液体冲击到第一刮板2202上,进一步增加推动力,使换热管22旋转。
46.方法二:其中一根端管2201位于壳体21外部的部分套设有皮带轮2206,壳体21外部固定有电机211,电机211的输出轴与皮带轮2206之间共同套设有同步带210,使得电机211可以带动皮带轮2206旋转,进而带动换热管22旋转。
47.方法三:同时设有方法一以及方法二两个机构。
48.壳体21内部设有与换热管22轴线平行布置的第二刮板28,第二刮板28端面与换热管22外壁接触,第二刮板28通过固定杆2801与壳体21内壁固定连接。换热管22转动过程中,第二刮板28可以对其外壁进行清理。
49.壳体21外部设有与其内腔贯通连接的蒸汽供给管25以及蒸汽排出管26。
50.所述的蒸汽供给管25以及蒸汽排出管26分别位于壳体21圆周面的两端蒸汽供给管25、蒸汽排出管26以及壳体1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51.蒸汽供给管25位于出液管24的一侧,蒸汽排出管26位于进液管23的一侧。
52.所述的换热管22外部中心部位套设有环状的隔板27,隔板27内径与换热管22外径相同、外径与壳体21内径相同。隔板27上设有通孔2701,本实施例中通孔2701与蒸汽供给管25以及蒸汽排出管26分别位于壳体21轴线两侧。
53.壳体1底部位于隔板27两侧各贯通连接有一根排污管29,排污管29上设有截止阀。
5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