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烟草加工 专利正文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
3.此类产品的示例为加热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例如,该材料可为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这些非烟草产品可包含或可不包含尼古丁。作为另一示例,存在有气溶胶提供制品,例如,所谓的电子雾化装置。这些装置通常包含可汽化的液体,该液体被加热以使其发生汽化,从而产生可吸入的气溶胶。
4.已知的电子雾化装置,通过储液腔存储并提供液体基质,并由导液元件吸取并传递液体基质至加热元件加热雾化。随着液体的消耗储液腔内的负压会逐渐增大,使得液体基质难以被导液元件吸取和传递传递。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被配置为雾化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设有:
6.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7.第一导液元件,具有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靠近所述储液腔的第一表面、以及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被配置为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以吸取所述储液腔的液体基质;
8.第二导液元件,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第二表面布置,且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以吸取液体基质;
9.加热元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并被配置为加热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内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10.空气通道,提供空气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跨过所述第一导液元件进入所述储液腔的流体路径。
11.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外壳体包括界定所述储液腔的内壁;
12.所述空气通道包括第一通道部分,该第一通道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与所述内壁之间。
13.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延伸的周侧壁,该周侧壁具有与所述内壁之间的间隙,所述间隙形成所述第一通道部分。
14.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内壁上设置有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延伸的第二凸棱,并由该第二凸棱抵靠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使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与内壁之间保持间隙形成所述第一通道部分。
15.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延伸的周侧壁;该周侧壁具有靠近所述第二凸棱的平直部分,并由该平直部分与第二凸棱抵靠进而使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与内壁之间保持间隙形成所述第一通道部分。
16.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通道部分基本是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
17.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18.第一支架,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第二表面布置,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界定围绕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和/或加热元件的雾化腔室;
19.所述空气通道还包括供所述雾化腔室内的空气进入至所述第一通道部分的第二通道部分,该第二通道部分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之间。
20.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导液元件的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二通道部分。
21.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通道部分与所述第一通道部分是基本垂直的。
22.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毗邻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第二表面的凹槽,并由该凹槽界定所述第二通道部分。
23.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凹槽至少部分是弯曲的。
24.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凹槽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导液元件。
25.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由所述第一部分朝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延伸的第二部分;其中,
26.所述第二部分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以吸取液体基质;所述加热元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部分。
27.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28.第一支架,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第二表面布置,并包括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第一支撑部分、以及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的第二支撑部分;其中,
29.所述第一支撑部分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容纳和保持所述第二部分;
30.所述第二支撑部分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容纳和保持所述第一部分。
31.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部分的窗口或镂空;
32.所述空气通道还包括供所述窗口或镂空内的空气进入至所述第一通道部分的第二通道部分,所述第二通道部分形成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
33.以上雾化器,当储液腔的负压超过一定阈值时,由跨过第一导液元件的空气通道向储液腔补充空气,缓解储液腔内的负压。
3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被配置为雾化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设有:
35.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所述储液腔具有一体成型的开口;
36.第一导液元件,具有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靠近所述储液腔的第一表面、以及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被配置为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以吸取并缓存所述储液腔的液体基质;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为有机多孔材料、并被配置为覆盖所述开口以密封所述储液腔,使得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基质基本上通过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离开;
37.第二导液元件,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以吸取液体基质;
38.加热元件,被配置为加热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内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39.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为具有弹性的有机多孔材料。
40.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具有小于所述储液腔材料并且大于所述第二导液元件材料的弹性模量或刚度。
41.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直接接触并覆盖所述储液腔的开口。
42.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被构造成垂直于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的片状或块状。
43.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具有垂直于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的长度方向、以及垂直于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和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长度尺寸大于宽度尺寸。
44.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是各向异性的;优选沿长度方向的抗折强度大于沿宽度方向的抗折强度;更优选地沿长度方向的导液速率大于沿宽度方向的导液速率;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包括大致沿所述长度方向整理并取向的纤维。
45.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具有20~70a的邵氏硬度。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具有50~70a的邵氏硬度。
46.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导液元件是柔性的,并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邵氏硬度。
47.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与储液腔之间没有柔性密封材料。
48.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被构造成大致呈椭圆柱形。
49.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具有大致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纹路。
50.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外壳体内设有沿纵向延伸的烟气输出管,用于输出气溶胶;所述第一导液元件设有供所述烟气输出管贯穿的第一插接孔。
51.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插接孔具有椭圆形的截面形状;所述第一插接孔截面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长度方向。
52.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53.第一支架,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第二表面布置,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容纳和保持所述第二导液元件。
54.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由所述第一部分朝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延伸的第二部分;其中,
55.所述第二部分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以吸取液体基质;
56.所述加热元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部分。
57.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58.第一支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界定围绕所述第一部分和/或加热元件的雾化腔室。
59.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外壳体内设有沿纵向延伸的烟气输出管,用于输出气溶胶;所述烟气输出管具有与所述雾化腔室气流连通的进气端,并且该烟气输出管靠近进气端的至少一部分是裸露于所述雾化腔室的。
60.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支架还被构造成通过抵靠所述第二表面进而至少部分对所述第一导液元件提供保持。
61.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外壳体具有至少部分界定所述储液腔的内壁;
62.所述内壁上设置有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延伸的第一凸棱;
63.所述第一凸棱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表面抵靠进而至少部分对所述第一导液元件提供保持。
64.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65.第二支架,被容纳于所述第一支架内,并至少部分对容纳和保持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二导液元件提供支撑。
66.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加热部分、以及用于对所述加热部分供电的电引脚;其中:
67.所述电引脚的强度大于所述加热部分;
68.所述电引脚包括分别形成在所述加热部分两侧的具有至少一个匝数的环形支撑部分,该环形支撑部分被构造成通过围绕所述第一部分进而至少部分对所述第二导液元件提供支撑。
69.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加热部分、以及用于对所述加热部分供电的电引脚;其中,
70.所述电引脚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匝数的环形支撑部分,该环形支撑部分被构造成通过围绕所述第一部分进而至少部分对所述第二导液元件提供支撑。
71.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部分包括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加热线圈和第二加热线圈;其中,
72.沿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加热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位置不同于所述第二加热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位置。
73.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加热线圈和/或第二加热线圈的导线材料的直径小于所述电引脚的导线材料的直径。
74.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部分的第一加热线圈和第二加热线圈是并联的。
75.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76.第一支架,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第二表面布置,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容纳和保持所述第二导液元件;
77.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使所述电引脚保持于所述第一支架、并使所述加热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架不接触。
78.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烟气输出管的进气端设置有第一缺口;
79.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缺口内的第一凸棱,并由该第一凸棱与所述第一缺口之间界定毛细通道,以将所述第一缺口内的气溶胶冷凝液导出所述烟气输出管。
80.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烟气输出管被构造成具有大致呈椭圆形的横截面;所述烟气输出管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宽度方向、以及垂直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厚度方向,并且所述烟气输出管的宽度尺寸大于厚度尺寸;
81.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烟气输出管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侧。
82.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烟气输出管的进气端还设有位于所述烟气输出管的宽度方向的第二缺口。
83.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缺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缺口的宽度。
84.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85.空气通道,提供空气进入所述储液腔的流体路径。
86.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外壳体内设有:内壁,界定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
87.所述空气通道包括第一通道部分,该第一通道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与所述内壁之间。
88.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延伸的周侧壁,该周侧壁具有毗邻所述内壁的平直部分,并由该平直部分与所述内壁之间保持间隙形成所述第一通道部分。
89.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内壁上设置有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延伸的第二凸棱,并由该第二凸棱抵靠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使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与内壁之间保持间隙形成所述第一通道部分。
90.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延伸的周侧壁;该周侧壁具有靠近所述第二凸棱的平直部分,并由该平直部分与第二凸棱抵靠进而使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与内壁之间保持间隙形成所述第一通道部分。
91.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通道部分基本是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
92.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93.第一支架,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第二表面布置,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界定围绕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和/或加热元件的雾化腔室;
94.所述空气通道还包括供所述雾化腔室内的空气进入至所述第一通道部分的第二通道部分,该第二通道部分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之间。
95.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导液元件的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二通道部分以使经由所述空气通道渗出的液体基质能够被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吸收。
96.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通道部分与所述第一通道部分延伸方向不同,优选所述第二通道部分与所述第一通道部分是基本垂直的。
97.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通道部分基本与所述第一通道部分垂直的。
98.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毗邻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第二表面的凹槽,并由该凹槽界定所述第二通道部分。
99.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凹槽至少部分是弯曲的。
100.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凹槽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导液元件。
101.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102.第一支架,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导液元件的第二表面布置,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界定围绕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和/或加热元件的雾化腔室;
103.所述空气通道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导液元件之间。
104.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液体缓存空间,被构造用于缓存液体基质,以调节向所述加热元件传递液体基质的效率。
105.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106.液体缓存空间,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并避开所述第一部分被所述加热元件围绕的部分,用于存储液体基质以调节向所述第一部分被所述加热元件围绕的部分传递液体基质的效率。
107.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液体缓存空间包括至少第一毛细沟槽;
108.所述第一毛细沟槽被布置成至少部分接触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定位于所述加热元件的至少一侧。
109.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毛细沟槽被布置成垂直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
110.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111.第一支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容纳和保持所述第一部分;
112.所述第一毛细沟槽被布置成位于所述第一支架毗邻所述第一部分的表面。
113.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液体缓存空间包括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阻隔腔,所述阻隔腔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部分。
114.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115.第一支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容纳和保持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毗邻所述第二部分的窗口或镂空,并由该窗口或镂空界定所述阻隔腔。
116.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阻隔腔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长度的1/2。
117.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液体缓存空间还包括围绕所述第二部分布置的第二毛细沟槽。
118.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毛细沟槽被布置成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平行。
119.在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部分具有靠近所述储液腔的吸液端部,所述第二毛细沟槽靠近所述吸液端部。
120.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121.第二支架,被容纳于所述第一支架内,并至少部分容纳和保持所述第二部分;
122.所述液体缓存空间还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二支架毗邻所述第二部分表面的第三毛细沟槽。
123.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雾化器,被配置为雾化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设有:
124.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125.第二导液元件,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由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外壳体的纵向方向朝所述储液腔延伸的第二部分;其中,
126.所述第二部分被构造成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以吸取液体基质;
127.加热元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部分,并被配置为加热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内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128.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加热部分、以及用于对所述加热部分供电的电引脚;所述电引脚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匝数的环形支撑部分,该环形支撑部分被构造成通过围绕所述第一部分进而至少部分对所述第二导液元件提供支撑。
129.在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130.第一支架,被构造成至少部分界定围绕所述第一部分和/或加热元件的雾化腔室;
131.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使所述电引脚保持于所述第一支架、并使所述加热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架不接触。
132.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用于雾化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的雾化器、以及为所述雾化器供电的电源组件;所述雾化器包括以上所述的雾化器。
附图说明
133.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134.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5.图2是图1中雾化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36.图3是图2所示雾化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137.图4是图2所示雾化器又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138.图5是图2所示雾化器沿宽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139.图6是图3中第一导液元件装配于内支架和外支架后的示意图;
140.图7是图6中第一导液元件、内支架和外支架分解状态的剖面图;
141.图8是又一个视角下的第二导液元件的示意图;
142.图9是制备第二导液元件的取向纤维的微观电镜图;
143.图10是又一个实施例的雾化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144.图11是图10所示雾化器又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145.图12是图10所示雾化器沿宽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146.图13是图11中外支架又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147.图14是图10中主壳体又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148.图15是图10中第二导液元件与主壳体形成气压平衡通道的示意图;
149.图16是图10所示雾化器沿厚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150.图17是图16中c部放大图;
151.图18是图10中第一导液元件与外壳体装配后的剖面示意图;
152.图19是又一个视角下的加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153.图20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4.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155.本技术提出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可以参见图1所示,包括存储有液体基质并对其进行汽化生成气溶胶的雾化器100、以及为雾化器100供电的电源组件200。
15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中,比如图1所示,电源组件200包括设置于沿长度方向的一端、用于接收和容纳雾化器100的至少一部分的接收腔270,以及至少部分裸露在接收腔270表面的第一电触头230,用于当雾化器100的至少一部分接收和容纳在电源组件200内时与雾化器100的形成电连接进而为雾化器100供电。
157.根据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雾化器100沿长度方向与电源组件200相对的端部上设置有第二电触头21,进而当雾化器100的至少一部分接收于接收腔270内时,第二电触头21通过与第一电触头230接触抵靠进而形成导电。
158.电源组件200内设置有密封件260,并通过该密封件260将电源组件200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分隔形成以上接收腔270。在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中,该密封件260被构造成沿电源组件200的横截面方向延伸,并且优选是采用具有柔性材质制备,进而阻止由雾化器100渗流至接收腔270的液体基质流向电源组件200内部的控制器220、传感器250等部件。
159.在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中,电源组件200还包括沿长度方向背离接收腔270的另一端的用于供电的电芯210;以及设置于电芯210与容纳腔之间的控制器220,该控制器220可操作地在电芯210与第一电触头230之间引导电流。
160.在使用中电源组件200包括有传感器250,用于感测通过雾化器100的吸嘴盖20进行抽吸时产生的抽吸气流,进而控制器220根据该传感器250的检测信号控制电芯210向雾化器100输出电流。
161.进一步在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中,电源组件200在背离接收腔270的另一端设置有充电接口240,用于对电芯210充电。
162.图2至图5的实施例示出了图1中雾化器100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163.主壳体10;根据图2至图3所示,该主壳体10大致呈扁形的筒状,当然其内部是中空用于存储和雾化液体基质的必要功能器件;主壳体1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110和远端120;其中,根据通常使用的需求,近端110被配置为作为用户吸食气溶胶的一端,在近端110设置有用于供用户抽吸的吸嘴口a;而远端120被作为与电源组件200进行结合的一端,且主壳体10的远端120为敞口,其上安装有可以拆卸的端盖20,敞口结构用于向主壳体10内部安装各必要功能部件。
164.进一步在图2至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中,第二电触头21是由端盖20的表面贯穿至雾化器100内部的,进而其至少部分是裸露在雾化器100外的,则进而可与第一电触头230通过接触进而形成导电。同时,端盖20上还设置有第一进气口22,用于在抽吸中供外部空气进入至雾化器100内。当然进一步参见图3所示,在装配之后第二电触头21与端盖20的表面是平齐的。
165.进一步参见图3至图5所示,主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12,以及用于从储液腔12中吸取液体基质并加热雾化液体基质的雾化组件。其中,在图5所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中,主壳体10内设有沿轴向设置的烟气传输管11,该烟气传输管11的外壁与主壳体10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12;该烟气传输管11相对近端110的第一端与吸嘴口a连通,从而将生成的气溶胶传输至吸嘴口a处吸食。
166.进一步根据图中所示,烟气传输管11与主壳体10是采用可模制材质一体模制的,进而制备后形成的储液腔12朝远端120呈敞口或开口。
167.对于雾化组件在图3至图5中包括:第二导液元件30、以及对第二导液元件30吸取的液体基质进行加热汽化的加热元件40。具体,
168.第二导液元件30是柔性的条带或杆状的纤维材料制备的,例如棉纤维、无纺布纤维、海绵体等;在装配中使第二导液元件30被构造成u形的形状,包括有沿主壳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31,以及由该第一部分31的两端侧沿外壳体10的纵向朝储液腔12延伸
的第二部分32。在使用中,第二部分32用于吸取液体基质后通过毛细浸润传递至第一部分31;加热元件40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第一部分31,并加热第一部分31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根据图3至图5中所示,加热元件40呈螺旋发热丝的构造,材质可以采用电阻性金属例如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等。
169.在可选的实施中,图3中第二导液元件30的第一部分31的延伸长度d1大约为9mm,第二部分32的延伸长度d2大约为7.5mm。加热元件40的内径大约在2.3~2.6mm范围。
170.进一步在图3至图5所示的优选实施中,主壳体10内还设置有第一导液元件50;该第一导液元件50是一层沿主壳体10的横截面方向延伸的片状或块状的有机多孔纤维。在装配后,第一导液元件50靠近储液腔12的上表面与储液腔12相对并用于吸取液体基质、背离储液腔12的下表面向接触的第二导液元件30的第二部分32传递液体基质,如图5中箭头r1所示。并且第一导液元件50上设置有供烟气传输管11贯穿的第一插接孔51。
171.基于对第二导液元件30和第一导液元件50的装配固定,图3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主壳体10内还设置有内支架60和外支架70。具体,
172.外支架70大体是呈中空的杯状或筒状的形状,内支架60被容纳和装配在外支架70的中空内;具体根据图4和图5所示,外支架70包括沿主壳体10的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支撑部分71和第二支撑部分72、以及在它们之间的窗口或镂空73;其中,第一支撑部分71靠近储液腔12、第二支撑部分72靠近端盖20。内支架60具有沿主壳体10的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保持部分61和第二保持部分62;其中,第一保持部分61靠近储液腔12、第二保持部分62靠近端盖20。
173.在装配之后,由内支架60和外支架70靠近储液腔12的上端对第一导液元件50提供抵靠或支撑;以及,由内支架60和外支架70共同从内外两侧对第二导液元件30进行夹持和保持,并将第二导液元件30保持在内支架60和外支架70之间。具体,
174.在装配后沿外壳体10的纵向方向,内支架60的第二保持部分62与第二支撑部分72分别从上下两侧对第二导液元件30的第一部分31进行夹持;同时沿外壳体10的宽度方向,内支架60的第一保持部分61与第一支撑部分71分别从内外两侧对第二导液元件30的第二部分32进行夹持。
175.在图7所示的优选实施中,外支架70优选是由柔性材质例如硅胶、热塑性弹性体制备的,第一支撑部分71的外壁上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一凸筋76;和/或,第二支撑部分72的外壁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凸筋75。在实施中,第一凸筋76和第二凸筋75用于对外支架70与主壳体1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内支架60是柔性或刚性材质的。
176.进一步根据图6至图8所示的优选实施,内支架60具有位于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第一夹持口611,外支架70的第一支撑部分71的具有配合第二夹持口711;在装配后由第一夹持口611和第二夹持口711分别从两侧共同对第二导液元件30的第二部分32进行夹持。
177.同样参见图3,内支架60的第二保持部分62的下端部具有呈u形的第三夹持口621,进而由该第三夹持口621将第一部分31抵压在第二支撑部分72的内底壁上。
178.装配之后的状态参见图5和图6所示,窗口或镂空73靠近外支架7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设置,至少部分围绕第二部分32,进而使第二部分32的至少部分是裸露与外支架70的,进而在第二部分32的裸露部分呈与外支架70和内支架60均不接触的悬挂部分321。并且在悬挂部分321的外周形成阻隔空间,进而阻止液体基质沿悬挂部分321的表面较快地流向或
传递至第一部分31。可选的实施中,图6中窗口或镂空73沿纵向方向的尺寸或距离d3设计为2~4mm,优选为2.3mm;不超过第二导液元件30的第二部分32的长度的1/2。
179.进一步根据图4至图7所示,第一夹持口611的表面上设置有若干沿纵向延伸的第一毛细沟槽612;同样内支架60的第二保持部分62毗邻第二部分32尤其是悬挂部分32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毛细沟槽622;在装配之后第一毛细沟槽612和/或第二毛细沟槽622,用于吸附和缓存液体基质,同样可以调节在第二部分32表面流动的液体基质的效率。
180.在气溶胶的释放和输出的气路设计中,参见图5至图7所示;内支架60的第二保持部分62内形成有沿纵向方向朝外支架70的第二支撑部分72的第一凹腔623,外支架70的第二支撑部分72对应设置有朝内支架60的第二保持部分62的第二凹腔74。在装配之后,由第一凹腔623和第二凹腔74共同配合界定形成围绕加热元件40和/或第一部分31的雾化腔室,加热元件40加热生成的气溶胶释放至雾化腔室内。
181.外支架70朝向端盖20的壁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77,进而在抽吸中供由端盖20的第一进气口22进入的外部空气进入至雾化腔室内。同时,内支架60的第一保持部分61上设置有供烟气传输管11连接装配的第二插接孔63。则装配后,由第二进气口77进入的空气携带雾化腔室内生成的气溶胶由烟气传输管11输出,如图3中箭头r2所示。
182.为了便于加热元件40的供电,外支架70朝向端盖20的一侧还设置有触头孔78,用于至少部分容纳和保持第二电触头21;并且加热元件40两端的引脚41贯穿至触头孔78内,进而与第二电触头21通过压紧抵靠或焊接等方式导电。
183.进一步在雾化腔室内设置有用于吸附气溶胶冷凝液的毛细结构,例如图5所示,包括位于第二凹腔74的内壁上的第三毛细沟槽741,用于通过毛细作用吸附和保持雾化腔室内的气溶胶冷凝液。或者在其他的可变实施中,还包括形成于第一凹腔621内壁上的第四毛细沟槽624。
184.在以上实施中,第一毛细沟槽612和/或第二毛细沟槽622和/或第三毛细沟槽741和/或第四毛细沟槽624它们具有约0.5mm左右的宽度和0.5mm左右的深度。
185.在又一个更加优选的实施中,参见图7所示,外支架70的第二支撑部分72内设置有与第二导液元件30的第一部分31的形状相适配的装配腔721,用于辅助第二导液元件30在外支架70内的装配定位。同时,在装配腔721的壁上设置有沿主壳体1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五毛细沟槽722,该第五毛细沟槽722沿主壳体10的宽度方向位于加热元件40或第一部分31被加热元件40围绕部分的两侧。最终在靠近被加热元件40加热的雾化区域的部位与第一部分31之间形成间隙或空间,用于吸收和缓存液体基质,阻止液体基质直接较快地传递至被加热元件40围绕部分减缓炸油。
186.在可选的实施中,第五毛细沟槽722设计中具有0.5mm的宽度和0.46mm的深度。
187.在又一个优选的实施中,第一导液元件50是采用有具有弹性的机多孔材料制备的,呈现适度的柔韧性和刚性。在实施中,第一导液元件50具有小于主壳体10或界定储液腔12的材料、并大于第二导液元件30的材料的弹性模量或刚度。具体是具有邵氏硬度20~70a的硬质人造棉。在可选的实施中,第一导液元件50是包括取向聚酯纤维的硬质人造棉、或者由丝状聚氨酯的硬质人造棉或人造泡棉等。以上第一导液元件50具有介于通常柔性植物棉/无纺布(邵氏硬度小于20a)与刚性多孔陶瓷/微孔金属(邵氏硬度大于80a)之间的硬度或柔性,因而结构稳定在吸收和浸润液体基质后具有极低的膨胀,则装配后第一导液元件
50与外壳体10的内壁/烟气输出管11的管壁是介于柔性接触和刚性接触之间接触,一方面其利用自身的柔性可以独立地对储液腔12进行密封,另一方面其又具有一定的硬度可以容易地被固定和保持。具体根据以上图中所示,第一导液元件50的形状与储液腔12下端的敞口基本是适配的,进而可以用于覆盖、封堵和密封储液腔12。
188.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第一导液元件50具有50~70a的邵氏硬度,大约等同于热塑性弹性体或硅胶。
189.图8示出了以上硬度的第一导液元件50的表面或截面的形貌示意图;第一导液元件50大致是呈椭圆形的形状,配合烟气传输管11的第一插接孔51也是椭圆形的形状。第一导液元件50是由基本成沿长度方向取向排列的例如聚乙烯和/或聚丙烯的取向纤维制备的,例如图9中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取向排列的聚丙烯纤维的微观形貌图,通过取向纤维在第一导液元件50的长度方向上排布使在第一导液元件50呈现较强的抗弯折力进而呈硬质的特点。并且采用以上有机纤维制备的第一导液元件50,在制备的过程中使纤维材料之间保留充足的空隙,进而既能传递液体基质,还能使第一导液元件50具有适当的柔韧性。具有以上取向纤维的第一导液元件50呈各向异性的。具体一方面具有至少沿长度方向的抗折强度大于沿宽度方向的抗折强度;或者另一方面,具有沿长度方向的导液速率大于沿宽度方向的导液速率。
190.同时在图8中,第一导液元件50的表面或内部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纹路52;具体,纹路52是由以上取向纤维通过辊筒压制等的纺织工艺制备的,并且在制备的过程中通过辊筒压制或水刺工艺等使部分纤维之间的间距加大,从而在间距加大的位置形成肉眼可见的凹痕,宽度小于1mm,大约介于0.1~0.5mm;进而由以上凹痕在第一导液元件50表面或内部形成纹路52,对于液体基质的传递和保持、以及提升硬质性能是有利的。
191.以上实施例的图8所示的第一导液元件50中,第一导液元件50具有长度d4为16.4mm、宽度d5为7.80mm、以及厚度2.0mm。
192.进一步参见图4至图6所示,雾化器100还包括供空气进入至储液腔12内的气压平衡通道,以向储液腔12内补充空气进而缓解储液腔12由液体基质的消耗引起的负压。具体在实施中,在图6中是由第一支撑部分71的侧壁上设置有凹陷结构713,进而使第一支撑部分71与外壳体10的内壁之间保持间隙;同时,第一导液元件50的周侧壁的两侧具有平直部分52,进而使第一导液元件50的平直部分52与外壳体10的内壁之间也同样保持间隙;进而当储液腔12内的负压超过一定阈值时,窗口或镂空73内的空气能沿着图5中箭头r3所示,依次穿过凹陷结构713所界定的空隙、以及平直部分52所界定的空隙后进入至储液腔12内。当然在以上实施中,窗口或镂空73内的空间一方面是由于第二部分32与内支架60之间的间隙等与雾化腔室连通的;又一方面,窗口或镂空73内的空间还可以是通过外支架70与外壳体10之间的间隙进而与外部大气连通的。
193.图10至图12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雾化器100a的示意图;包括:
194.主壳体10a,内部设置沿纵向延伸的烟气输出管11a、以及由烟气输出管11a与主壳体10a的内壁界定的储液腔12a;
195.第二导液元件30a,具有沿主壳体10a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31a、以及由第一部分31a沿主壳体10a的纵向方向延伸出的第二部分32a;第二部分32a通过与片状或块状的第一导液元件50a与储液腔12a流体连通;其中,第二导液元件30a是常规的柔性的植物棉,
第一导液元件50a是由以上取向纤维制备并呈硬质形态的;
196.加热元件40a,围绕第一部分31a的至少部分,进而加热第一部分31a内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197.外支架70a,呈中空的杯状或筒状的形状,其内部用于保持第二导液元件30a,并界定有围绕第一部分31a的雾化腔室;加热元件40a加热生成的气溶胶释放至该雾化腔室后再输出至烟气输出管11a;同时,由外支架70a靠近储液腔12a的上端对第一导液元件50a提供支撑;
198.端盖20a,用于对主壳体10a的敞口端进行密封,并且其上设置有第二电触头21a和第一进气口22a;
199.第二电触头21a,由端盖20a贯穿至雾化器100a内,用于为加热元件40a供电。
200.进一步参见图12和图13所示,外支架70a内部用于保持第二导液元件30a的保持结构包括:
201.布置于内底壁上沿主壳体10a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保持凹腔71a,用于保持第二导液元件30a的第一部分31a;以及沿主壳体10a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二保持凹腔72a,用于保持第二导液元件30a的第二部分32a。
202.同样,在第一保持凹腔71a的壁上设置有沿主壳体10a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五毛细沟槽711a,该第五毛细沟槽711a沿主壳体10的宽度方向位于加热元件40a或第一部分31a被加热元件40a围绕部分的两侧。最终在靠近被加热元件40a加热的雾化区域的部位与第一部分31a之间形成间隙或空间,用于缓存液体基质以阻止液体基质直接较快地流向或传递至被加热元件40a围绕部分,减缓炸油。
203.在装配后参见图18所示,沿外壳体10a的宽度方向第五毛细沟槽711a与加热元件40a的发热部分即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或第二螺旋线圈420a的距离d6大约为1.5mm左右。
204.外支架70a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一凸筋75a和第二凸筋76a,用于对外支架70a与主壳体10a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其中,第一凸筋75a靠近端盖20a,第二凸筋76a靠近第一导液元件50a。
205.外支架70a还设置有朝向端盖20a的第二进气口77a,用于供由第一进气口22a进入的外部空气进入至外支架70a内的雾化腔室中。在图13所示的实施中,外支架70a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沿纵向延伸的第一凸棱73a,并由第一凸棱73a之间形成可以吸附和保持雾化腔室内的气溶胶冷凝液的毛细沟槽731a。在实施中,第一凸棱73a大约具有0.5~1.5mm的宽度,毛细沟槽731a的宽度小于2mm。
206.在图12至图14、图16和图17所示的优选实施中,烟气输出管11a背离吸嘴口a的进气端设置有第一缺口111a;该第一缺口111a的数量优选是两个,是沿主壳体10a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配合该第一缺口111a,外支架70a内设置有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一缺口111a内的第二凸棱74a。装配后,第二凸棱74a的两侧表面与第一缺口111a的两侧表面是不接触的,并且根据图2中第二凸棱74a与第一缺口111a的两侧表面之间保持有一定的间距。进一步控制该间距低于2mm,进而在它们之间形成毛细作用的毛细通道。由该毛细通道的毛细作用力将烟气输出管11a内坠落或流动至进气端的冷凝液吸附引导至外支架70a的雾化腔室内,进而避免冷凝液在烟气输出管11a的内聚集形成液柱,缓解或消除抽吸到冷凝液的问题。
207.根据图13,为了保证第二凸棱74a能延伸至烟气输出管11a的第一缺口111a内,第
二凸棱74a的凸起高度大于第一凸棱73a的凸起高度、宽度与第一凸棱73a相同。
208.在图14所示的实施中,烟气输出管11a的横截面形状是椭圆形的形状;并且椭圆形的形状是以主壳体10a的宽度方向为长轴b1、以主壳体10a的厚度方向为短轴b2,进而烟气输出管11a内的冷凝液更加倾向于聚集在长轴b1的曲率较大的端部。进而烟气输出管11a的端部设置有靠近主壳体10a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的第二缺口112a,通过该第二缺口112a使长轴b1的曲率较大的端部呈镂空的空间,进而消除冷凝液在此处的聚集而转向更多地聚集至靠近第一缺口111a的位置,而后更加便于在第二凸棱74a的配合下引导至雾化腔室内。
209.在图14所示的优选的实施中,第一缺口111a具有大于第二缺口112a的宽度;实施中的第一缺口111a的宽度大约2.4mm,第二缺口112a的宽度大约1mm。
210.在图16和图17所示的实施中,烟气输出管11a的具有靠近第一缺口111a的倾斜管壁113a;在使用中,烟气输出管11a内壁上的气溶胶冷凝液,沿图17中箭头r4所示,由倾斜管壁113a朝第一缺口111a引流,而后由第二凸棱74a与第一缺口111a形成的毛细通道吸附至第二凸棱74a表面后向下流动至外支架70a内的雾化腔室内。并且在图12和图17中均可以看出,第二凸棱74a与第一缺口111a表面均是不接触的。
211.在使用中,随着液体基质的消耗,储液腔12a内的负压会逐渐增大,影响液体基质顺畅地离开储液腔12a向第二导液元件30a传递;进而雾化器100a内设置有用于向储液腔12a内补充空气的气压平衡通道,减缓储液腔12a内的负压保证液体基质的顺畅传递。具体参见图13至图15,气压平衡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两个通道部分,即图13中箭头r31所示的第一通道部分和图15中箭头r32所示的第二通道部分;具体:
212.主壳体10a靠近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凸棱14a,具体在图14中第三凸棱14a的数量是两个,并在它们之间保留一定的间距141a。配合该间距141a,在结构设置上图11中硬质的第一导液元件50a的周侧壁具有平直部分52a,在装配之后平直部分52a是抵靠在第三凸棱14a上的,进而界定和保持间距141a不被填充或堵塞;
213.进一步外支架70a靠近第一导液元件50a的表面上设置有空气凹槽79a,在图13中空气凹槽79a是位于外支架70a靠近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的;该空气凹槽79a一侧是与外支架70a内部的空间即雾化腔室连通、另一侧是与以上间距141a连通的,进而雾化腔室内的空气能沿图13中箭头r31穿过空气凹槽79a后,再沿图15中箭头r32所示由间距141a进入至主壳体10a的储液腔12a内,缓解或消除储液腔12a内的负压。
214.在图14和图15所示的优选实施中,主壳体10a内还设置有若第四凸棱13a,用于在装配后抵靠和夹紧第一导液元件50a。
215.图19示出了加热元件40a又一个视角示意图,包括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电引脚41a和第二电引脚42a、以及在第一电引脚41a和第二电引脚42a之间延伸的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在实施中,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是同时由第一电引脚41a和第二电引脚42a供电进而呈并联的。在结构上,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是紧靠并排在一起的。在可选实施中,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具有大约3~10个匝数或绕组、以及大约4~7mm的延伸长度,在图19中它们具有5个匝数或绕组、以及6.5mm的设计长度。
216.根据图19中所示,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它们不是沿径向方向重叠设置的,而是沿轴向方向是并列或错开的,至少它们各自在装配后延第一部分31a的延伸
方向各自相对于第一部分31a的位置不同,进而则与第一部分31a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发热效率。
217.第一电引脚41a和第二电引脚42a所采用的导线材料具有大于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所采用的导线材料的直径;即第一电引脚41a和第二电引脚42a是采用相对粗的导线制备的,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是采用相对细的导线制备的,进而便于它们的两端与第一电引脚41a和第二电引脚42a连接。具体实施中,第一电引脚41a和第二电引脚42a是采用直径为约1.5mm的导线制备的,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是采用0.4mm的导线制备的。
218.在可选的实施中,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采用适合的电阻性金属或合金制备,例如铁铬铝、镍铬合金等,具有相对大的电阻温度系数;第一电引脚41a和第二电引脚42a提供电引脚的功能,采用导电性能较高电阻率低的金属或合金制备,例如金、银、铜等或者是通过在丝状基体外表面形成前述金属镀层制备的细长引脚。
219.进一步参见图19所示,第一电引脚41a包括环状支撑部分411a,以及电连接部分412a;其中,
220.环状支撑部分411a与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连接,并且它们的螺旋尺寸例如外径或内径是基本相同的;进而在装配中,环状支撑部分411a也能围绕第二导液元件30a的第一部分31a,进而在装配之后由第一电引脚41a的环状支撑部分411a对第二导液元件30a的第一部分31a提供支撑。电连接部分412a贯穿至外支架70a外便于与第二电触头21a抵靠或焊接。
221.进一步参见图18所示,在装配后加热元件40a的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是不与外支架70a的内壁和/或第一保持凹腔71a的壁接触的;而是通过第一电引脚41a的环状支撑部分411a保持在外支架70a的内壁和/或第一保持凹腔71a的壁上,从而对加热元件40a的支撑;在工作中,第一电引脚41a和第二电引脚42a具有相比第一螺旋线圈410a和第二螺旋线圈420a具有更低的温度,避免对外支架70a造成热损伤。
222.进一步参见图10、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电引脚41a的电连接部分412a呈弯折的钩状;在装配合的结构中,外支架70a具有由内壁贯穿至朝向端盖20a的表面的引线孔781a,以及朝向端盖20a设置的用于至少部分容纳第二电触头21a的触头孔782a;在装配后,电连接部分412a贯穿引线孔781a后延伸或弯折至触头孔782a内与第二电触头21a形成导电。
223.当然,第二电引脚42a具有与第一电引脚41a相同的构造、连接和装配。
224.在可选的实施中,以上加热元件40a具有大约2~4mm的内径,优选为2.3mm~2.6mm;以及加热元件40a具有大约0.5~2欧姆的电阻。
225.在其他的变化实施中,加热元件40a还可以是网状基材卷绕在第一部分31a外部形成的。或者进一步图20提出了有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40b的示意图,是由一个管状基材41b上通过切削等方形形成缺口或镂孔42b后形成的;进而在使用中围绕第一部分31a并加热生成供吸食的气溶胶。
2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