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烟草加工 专利正文
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烟又名电子雾化装置、虚拟香烟。电子烟作为替代香烟用品,多用于戒烟。电子烟具有与香烟相似的外观和味道,但一般不含香烟中的焦油、悬浮微粒等其他有害成分。现有电子烟只有人工抽吸模式,不省力,可玩性少,抽久了嘴会疲劳产生疼痛感,对用户造成不好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自动出雾的电子雾化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以及与所述雾化器电性连接的供电装置;
5.所述雾化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发热组件,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储液腔以及气流通道,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储液腔导液连通并与所述气流通道导气连通;
6.所述供电装置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为所述发热组件送风的送风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用于控制所述送风装置和所述发热组件的启停的控制组件。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上的按键,所述控制组件通过所述按键控制所述送风装置和所述发热组件的启停。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键为压力按键或触控按键;
9.所述按键被按下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送风装置和所述发热组件均启动;
10.所述按键没有被按下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送风装置和所述发热组件均不启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中并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的气动开关。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键为压力按键或触控按键,所述按键至少具有第一挡模式、第二挡模式和第三挡模式;其中,
13.所述按键处于所述第一挡模式时,所述气动开关在感应到有气流通过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发热组件启动,所述送风装置不启动;
14.所述按键处于所述第二挡模式时,所述气动开关在检测到有气流通过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送风装置均启动;
15.所述按键处于所述第三挡模式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送风装置均启动。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装置为风机或气泵。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出气通道,所述雾化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
体上方并与所述出气通道相连通的吸嘴。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沿纵向形成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内壁面界定出所述出气通道,所述通气管的外壁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界定出所述储液腔。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嵌置于所述壳体下端开口处的底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方用于安装所述发热组件的雾化座。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沿纵向开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所述雾化座上沿纵向开设有与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孔相连通的至少一个导气孔,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孔和所述至少一个导气孔沿纵向错开。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发热组件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极柱以及与所述供电装置磁吸连接的第一磁体。
22.实施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供电装置中设置的送风装置在启动后可以为发热组件送风,达到自动出雾的效果。
附图说明
23.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a

a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图3中电子雾化装置去掉防尘盖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b

b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图2中雾化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图2中供电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9是图8所示电子雾化装置另一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3.图10是图8中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5.图1

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可应用于烟液、药液等液态基质的雾化,其大致可呈方形柱状,并包括供电装置2以及沿纵向设置于供电装置2上方并与供电装置2电性连接的雾化器1。其中,供电装置2用于给雾化器1中的发热组件151供电以及控制整个电子雾化装置的开启或关闭等操作。雾化器1和供电装置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以磁吸、螺接等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可以理解地,该电子雾化装置并不局限于呈方形柱状,其也可以呈圆柱状、椭圆柱状、扁平状等其他形状。
36.具体地,雾化器1可包括内部形成有储液腔110和气流通道的壳体11、沿纵向嵌置于壳体11下端开口处的底座12、设置于壳体11中的雾化组件15以及沿纵向设置于壳体11上方并与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吸嘴16。雾化组件15包括与储液腔110导液连通并与气流通道导气连通的发热组件151。发热组件151可在通电发热后对储液腔110中存储的液体基质加热
雾化,形成气雾供用户吸食。
37.壳体11大致可呈方形柱状,其可包括外部尺寸较大的主体部114以及由主体部114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形成且外部尺寸较小的连接部115。壳体11内沿纵向形成有一通气管111,通气管111的内壁面界定出一出气通道1110,通气管111的外壁面与壳体11的内壁面之间界定出储液腔110。通气管111可由主体部114的顶壁沿纵向一体向下延伸形成,并可与壳体11同轴设置。壳体11、通气管111可采用模内注塑一体成型,制作简单。在其他实施例中,通气管111、壳体11也可分别单独制造后组装在一起。
38.通气管1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1111、第二管段1112、第三管段1113。第一管段1111呈竖直设置的圆管状,便于与密封塞155插接。第二管段1112呈圆锥管状,且其内径和外径分别从下往上依次递增。第二管段1112下端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与第一管段1111的内径和外径相等或大致相等。第二管段1112的下端与第一管段1111的上端之间可采用曲面平滑过渡,例如圆弧面平滑过渡。第三管段1113呈圆锥管状,且其内径和外径分别从下往上依次递增。第三管段1113下端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与第二管段1112上端的内径和外径相等或大致相等。第三管段1113的锥角大于第二管段1112的锥角,第三管段1113的下端与第二管段1112的上端之间可采用曲面平滑过渡,例如圆弧面平滑过渡。该通气管111的结构有助于冷凝液回流到发热组件151上二次雾化。
39.壳体11的侧壁上还可开设有将储液腔110与外界相连通的至少一个注液孔112,该雾化器1还可包括用于封堵该至少一个注液孔112的注液塞13。在本实施例中,注液孔112有两个且上下间隔设置,两个注液孔112的截面尺寸可相同或不同。注液塞13可采用硅胶等软质材料制成,注液塞13可拆卸地塞设于注液孔112中。当需要注液时,取下注液塞13,即可通过注液孔112向储液腔110中注液。注液完成后,再塞上注液塞13,将注液孔112密封封堵住。
40.底座12可采用塑胶、硅胶等绝缘材料制成,其可包括位于下部的基部121以及位于上部的嵌入部122。嵌入部122大致可呈方环形,嵌入部122紧密地嵌置于壳体11的下端开口中,并可与壳体11卡扣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嵌入部122沿宽度方向的两相对侧分别凸出形成有两个卡勾1221,壳体11沿宽度方向的两相对侧分别对应该两个卡勾1221形成有两个卡槽113,卡勾1221与卡槽113相扣合,从而将底座12与壳体11卡扣固定。基部121大致呈方形板状,基部121的上端面抵紧于壳体11的下端面上,基部121的外部尺寸可与壳体11的外部尺寸大致相同。
41.基部121的底部可嵌置有第一磁体14,用于与供电装置2磁吸连接。第一磁体14可以有两个,并设置于基部121沿长度方向的两相对侧。基部121上还可穿设有分别与发热组件151的两极电性连接的两个第一电极柱13。该两个第一电极柱13可设置于两个第一磁体14之间,两个第一磁体14、两个第一电极柱13沿基部12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
42.基部121上沿纵向开设有连通内外的至少一个通气孔120。在本实施例中,通气孔120有两个并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电极柱13的两侧。基部121的上端面可向上延伸形成有至少一个环形凸台1211,该至少一个环形凸台1211环绕于至少一个通气孔120外,可避免底座12上承接的冷凝液经由通气孔120漏出。
43.雾化组件15可包括发热组件151、导液棉152、雾化座153、固定管154以及密封塞155。发热组件151内沿纵向形成有一与通气孔120相连通的雾化腔1510。发热组件151可包括圆管状吸液件1511以及设置于吸液件1511内壁面的发热体1512。吸液件1511可以为吸液
棉或者多孔陶瓷,发热体1512可呈螺旋状、网状或者圆管状,发热体1512的两极分别与两个第一电极柱13电性连接。导液棉152呈圆管状并套设于吸液件1511外,固定管154呈圆管状并套设于导液棉152外。固定管154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孔1540,储液腔110中存储的液态基质能够经由该至少一个进液孔1540流至导液棉152被导液棉152吸附,进而被与导液棉152接触的吸液件1511吸附,发热体1512在通电发热后将吸液件1511吸附的液态基质加热雾化。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孔1540有四个,该四个进液孔1540沿周向均匀间隔地分布于固定管154的侧壁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液件1511、导液棉152、固定管154也可呈椭圆形管状、方形管状等其他形状。
44.雾化座153可包括位于上部的上座体1531以及位于下部的下座体1532,上座体1531的外部尺寸大于下座体1532的外部尺寸。上座体1531紧密地嵌置于壳体11中,上座体1531的外侧壁上可沿周向凸出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环形凸起1533,上座体1531可经由该至少一个第一环形凸起1533与壳体11过盈配合。上座体1531的上端面向下凹陷形成有收容槽1535,固定管154的下端紧密地嵌置于收容槽1535中,固定管154的下端端面抵紧于收容槽1535的底面上。收容槽1535的侧壁上可沿周向凸出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环形凸起1537,该至少一个第二环形凸起1537与固定管154的外侧壁过硬配合。
45.下座体1532紧密地嵌置于底座12的嵌入部122中,嵌入部122的上端面可抵靠于上座体1531的下端面上。下座体1532的外侧壁上可沿周向凸出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环形凸起1534,下座体1532可经由该至少一个第三环形凸起1534与嵌入部122的内侧壁过盈配合。底座12的基部121的上端面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还可分别向上延伸形成有两个卡臂123,该两个卡臂123位于嵌入部122中,下座体1532的侧壁两侧分别卡紧于该两个卡臂123和嵌入部122之间。下座体1532的下端面向上凹陷形成有至少一个导气孔1530,以将雾化腔1510和通气孔120相连通。在本实施例,导气孔1530有两个,并分别设置于下座体1532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该两个导气孔1530与两个通气孔120沿纵向错开,可避免液态基质经由导气孔1530坠落到通气孔120中从通气孔120中漏出,有效阻止液态基质从底座12漏出。下座体1532的下端面分别对应两个第一电极柱13向上凹陷形成有两个电极孔1536,第一电极柱13的上端可插装至电极孔1536中。
46.密封塞155可采用硅胶等软质材料制成,其可包括位于下部且外径较小的第一密封部1551以及位于上部且外径较大的第二密封部1552。第一密封部1551紧密地嵌置于固定管154的上端,第一密封部1551的外壁面可沿周向凸出形成有至少一个第四环形凸起1553,该至少一个第四环形凸起1553与固定管154的内侧壁过盈配合,以提高密封性。第二密封部1552的外径可以固定管154的外径相等,第二密封部1552的下端面可抵紧于固定管154的上端面上。第一管段1111紧密地嵌置于密封塞155中,密封塞155的内壁面可沿周向凸出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五环形凸起1554,该至少一个第五环形凸起1554与第一管段1111的外侧壁过盈配合,以提高密封性。
47.吸嘴16套设于壳体11上端的连接部115外,并可与连接部115卡扣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吸嘴16的下端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内侧壁分别向内凸出形成有一卡勾161,连接部115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对应卡勾161形成有一卡槽113,卡勾161与卡槽113相扣合,从而将吸嘴16与壳体11扣合固定。吸嘴16的外部尺寸可与壳体11的主体部114的外部尺寸一致,吸嘴16的下端面可抵紧于主体部114的上端面上。吸嘴16的顶部从上往下依次形成有第一出
气孔1601以及与该第一出气孔1601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气孔160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气孔1602有两个并位于吸嘴16的长度方向上。
48.壳体11和吸嘴16之间还可设置有一吸嘴棉17。吸嘴棉17上沿纵向开设有供气流通过的至少一个通孔170,以将出气通道1110与第二出气孔1602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70有两个并分别与两个第二出气孔1602对应设置。吸嘴16的顶壁一体向下延伸形成有抵压部162,吸嘴棉17的上端面抵靠于抵压部162的下端面上并与第二出气孔1602的下端面之间形成有间距。吸嘴棉17的下端面抵靠于连接部115的上端面上并与出气通道1110的上端面之间形成有间距,便于冷凝液回流二次使用,同时有效降低吸嘴棉17饱和,冷凝液不易被用户吸到嘴里。
49.供电装置2可包括外壳21、设置于外壳21中的支架22、设置于支架22中的电池23、设置于支架22中的送风装置25、嵌置于支架22上端的基座27、设置于外壳21上的按键201以及设置于外壳21中用于控制送风装置25和发热组件151启停的控制组件202。外壳21大致可呈方形柱状,其内沿纵向连通形成有位于上部且横截面尺寸较小的第一腔体211以及位于下部且横截面尺寸较大的第二腔体212。支架22嵌置于第二腔体212中,支架22的上端面可抵靠于第二腔体212与第一腔体211之间形成的台阶面上。基座27可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基座27嵌置于支架22的上端并可与支架22的内壁面密封配合,基座27的上端面可抵靠于第二腔体212与第一腔体211之间形成的台阶面上。雾化器1的壳体11的下端可穿过第一腔体211伸入到基座27中并与基座27的内壁面密封配合。壳体11的外壁面与第一腔体211的腔壁之间形成有与外界相连通的进气间隙210,以使外界空气能流入电子雾化装置中。基座27上沿纵向形成有与进气间隙210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流通通道270以及与通气孔120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五流通通道27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通通道270有两个并分别位于基座27沿长度方向的两侧,第五流通通道271有两个并分别位于基座27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50.支架22的上端可插装于基座27中并与底座12的下端面相抵靠。支架22的上端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沿纵向形成有一第二流通通道220,两个第二流通通道220分别与两个第一流通通道270对应连通。支架22的上端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沿纵向形成有一第四流通通道223,两个第四流通通道223分别与两个第五流通通道271对应连通。支架22的上端分别对应两个第一磁体14嵌装有两个第二磁体29。支架22的上端分别对应两个第一电极柱13插装有两个第二电极柱28,第二电极柱28可以为弹性电极柱。两个第二电极柱28分别与两个第一电极柱13接触导通,从而将发热组件151与电池23电连接。两个第二电极柱28、两个第五流通通道271大字呈十字交叉设置。
51.支架22沿宽度方向的一侧侧壁内凹形成有容腔220,电池23可从容腔220的侧端开口处插装至容腔220中。容腔220的开口处凸出形成有一圈环形凸缘221,环形凸缘221外沿周向密封地套设有一密封圈24。密封圈24与外壳21的内壁面密封配合,使电池23处在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电池23异常时对周边元器件不会造成影响,有效避免电池23自身带来的安全隐患。支架22的底部设有透气孔222,电池23的底部与支架22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透气膜231,通过透气膜231既能保证电池23与支架22底部接触安全,又能满足电池23的散热。
52.送风装置25设置于支架22中并分别与第二流通通道220以及气流通道相连通,以向发热组件151送风。在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25为风机,该供电装置2还可包括用于安装送风装置25的安装座26。安装座26设置于送风装置25的上方,其上沿纵向形成有第三流通通
道260。
53.于此,进气间隙210、第一流通通道270、第二流通通道220、第三流通通道260、第四流通通道223、第五流通通道271、通气孔120、导气孔1530、雾化腔1510、出气通道1110、通孔170、第二出气孔1602、第一出气孔1601依次连通形成一个完整的雾气输送通道。其中,通气孔120、导气孔1530、雾化腔1510、出气通道1110从下往上依次连通形成气流通道。
54.按键201可以为压力按键。控制组件202可以为电路板,其可设置于支架22沿宽度方向的一侧。控制组件202通过按键201控制送风装置25和发热组件151工作。具体地,当按键201被按下时,控制组件202控制送风装置25启动,同时启动发热组件151进行雾化,雾化后形成的烟雾经由雾气输送通道自动排出,既能自动喷出雾雾,又有助于用户抽吸使用,还能满足用户可玩性,增加用户对电子雾化装置的趣味性。当按键201没有被按下时,控制组件202控制送风装置25和发热组件151都不启动,此时口抽都不能使该电子雾化装置工作。
55.该供电装置2还可设有两颗指示灯203,控制组件202控制该两颗指示灯203根据当前电量显示对应颜色的灯光。
56.该电子雾化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盖设于吸嘴17外且可拆卸设置的防尘盖3,以保护吸嘴17干净、卫生。在本实施例中,防尘盖3与外壳21磁吸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防尘盖3也可与外壳21、壳体11或吸嘴17卡扣连接。
57.图8

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按键201为触控按键,送风装置25为气泵,此外,供电装置2还包括设置于外壳21中并与雾气输送通道相连通的的气动开关204以及与送风装置25连接的气管250。其中,气动开关204可以为咪头传感器。气管250连通设置于送风装置25的上方,并可穿过支架22顶壁并向上伸入到底座12上的通气孔120中与通气孔120相连通。相应地,在本实施例中,按键201可至少具有三挡模式:第一挡模式、第二挡模式和第三挡模式,可通过快速轻触触控按键201切换模式。该电子雾化装置的模式切换及加热雾化工作可通过电路控制实现。
58.第一挡模式为人力抽吸模式,该模式通过人力抽吸启动气动开关204,气动开关204在感应到有气流通过时通过控制组件202启动发热组件151,但不启动送风装置25。在此模式下,需大力抽吸带动足够气流给发热组件151雾化液态基质。
59.第二挡模式为人力轻吸+送风装置自动出雾助力模式,该模式通过人力轻抽吸启动气动开关204,气动开关204在感应到有气流通过时通过控制组件202启动发热组件151,同时启动送风装置25吹气给发热组件151雾化烟雾,达到省力抽吸的效果。
60.第三挡模式为全自动出雾模式,在该模式下,控制组件202控制发热组件151启动对液体基质进行加热,同时控制送风装置25启动吹气给发热组件151雾化烟雾,达到全自动出雾的效果。
61.供电装置2上的两颗指示灯203(led1、led2)可用来指示按键201所处的模式,例如,在第一挡模式下,只有led1亮起;在第二挡模式下,只有led2亮起;在第三挡模式下,led1和led2同时亮起。此外,还可通过指示灯203的明暗来指示发热组件151的工作状态,例如,发热组件151启动时,指示灯203的灯光变暗;发热组件151停止工作时,指示灯203恢复正常亮度。
6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供电装置2中的支架22具有一隔离壁2203,该隔离壁2203将
支架22内分隔成位于上部的上腔2202和位于下部的下腔2201。电池23设置于下腔2201中,控制组件202、气动开关204、送风装置25、指示灯203等均设置于上腔2202中,从而将电池23与其他元器件隔离开,电池23异常时对其他元器件不会造成影响,有效避免电池23自身带来的安全隐患。
63.在本实施例中,供电装置2中未设置有基座27,底座12直接设置于支架22的上方,底座12的下端面与支架22的上端面之间形成有通气间隙1202,以将雾化器1的外壁面与供电装置2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的进气间隙210和底座12上的通气孔120相连通。
64.本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还可包括设置于环形凸台1211上的单向阀124。该单向阀124的进口与通气孔120相连通,出口与导气孔1530相连通,以使气流只可从通气孔120单向流向导气孔1530。
65.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66.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