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烟草加工 专利正文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雾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2.加热不燃烧型雾化装置是一种通过低温加热不燃烧的方式加热雾化材料形成可抽吸气雾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目前,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方式通常为管式外围加热或中心嵌入加热。其中,管式外围加热是指加热组件围绕于气溶胶产生基质外。现有的采用管式外围加热方式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加热组件通常设计为中空圆管状,插入气溶胶产生基质后,气溶胶产生基质横截面的轮廓线所在的圆和加热组件内壁的圆接触重合或相切。该结构至少具有以下不足:热量由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表面向中心传导的距离大,气溶胶产生基质表心温度差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导热效率高的加热组件及具有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
5.所述加热管内形成有用于容纳并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为多边形;
6.所述加热腔的至少部分腔壁能够挤压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所述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具有一最大内切圆,在所述加热腔容纳有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的状态,所述最大内切圆的直径小于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被挤压前的外径。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为正多边形或莱洛多边形。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多边形或莱洛多边形的每两条相邻的棱边之间采用圆弧过渡连接。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边形的棱边数为3

7。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最大内切圆的直径比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被挤压前的外径小0.2

2.0mm。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最大内切圆的直径为3

9mm。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最大内切圆的中心到所述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线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最大内切圆的半径。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最大内切圆的中心到所述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线的最大距离大于2mm。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最大内切圆的中心到所述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线的最大距离为3

5mm。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加热腔容纳有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的状态,所述气溶胶
产生基质的外壁面和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之间还形成有至少一个气流通道。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有多个,多个所述气流通道分别位于所述加热腔的每两个棱边的相接处。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的外表面设置有发热体,所述加热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均热膜;所述均热膜在所述加热管的内表面周圈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长度方向至少部分设置。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膜、发热丝、发热片或发热网。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均热膜与所述发热体的高温区在所述加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重叠或至少部分重叠。
2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加热腔容纳有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的状态,所述均热膜与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的雾化基质在所述加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重叠或至少部分重叠。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均热膜采用导热材料制成。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材料包括铜或银。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加热管表面的红外辐射发热膜。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加热管的一端用于支撑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支撑臂。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臂与所述加热管一体成型,或者,所述支撑臂与所述加热管分别单独成型后再组装在一起。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和/或所述支撑臂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限位的至少一个限位凸台。
2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
28.实施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气溶胶产生基质插入到加热管内时会被加热管沿径向向内挤压;气溶胶产生基质被挤压变形后,其径向表面到中心的距离减小,从而缩短了热量传导距离,同时气溶胶产生基质中雾化基质内部的空气被挤压排出,雾化基质的密度增大,从而可以提高导热效率,改善气溶胶产生基质表心温差大、热传导效率低、预热时间长的问题。
附图说明
29.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30.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图1所示加热组件容纳有气溶胶产生基质时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32.图3是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33.图4是图1中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线示意图;
34.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6是图5所示加热组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36.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线示意图;
37.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线示意图;
38.图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线示意图;
39.图10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线示意图;
40.图11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加热腔的横截面轮廓线示意图;
41.图12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42.图13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3.图14是图13所示加热组件容纳有气溶胶产生基质时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44.图15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容纳有气溶胶产生基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5.图16是图15所示加热组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46.图17是图15所示加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7.图18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插入有气溶胶产生基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8.图19是图18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插入有气溶胶产生基质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2.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
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5.图1

4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加热组件1的加热方式可以为电阻传导加热、电磁加热、红外辐射加热或复合加热等。该加热组件1包括加热管12,加热管12呈内部中空的管状,加热管12的内壁面界定出一加热腔120,用于容纳并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
56.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可以为非圆的多边形,该多边形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方形、梯形、五边形等。优选地,加热腔120的横截面为轴对称多边形,进一步地,加热腔120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或莱洛多边形。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具有一最大内切圆c1,该最大内切圆c1的直径2r小于被挤压前的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外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最大内切圆的直径可以比被挤压前的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外径小0.2

2.0mm。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最大内切圆c1的直径2r可以为3

9mm,例如4mm,优选为5

7mm。在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插入至加热腔120中时,加热腔120的至少部分腔壁能够挤压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促使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沿径向向内产生形变。可以理解地,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的棱边数越多,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越趋近于圆。为了有效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进行一定的挤压,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的棱边数不宜过多,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棱边数可以为3

7。
57.该最大内切圆c1的中心到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的最大距离l大于该最大内切圆c1的半径r。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最大内切圆c1的中心到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的最大距离l可大于2mm,优选为3

5mm。在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收容在加热腔120中时,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外壁面和加热腔120的腔壁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气流通道121,该至少一个气流通道121可沿加热腔120的轴向方向延伸,可保证抽吸时气流流通顺畅。
58.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管12为正三棱管,即加热管12的横截面外轮廓和内轮廓均大致为正三棱形。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即加热管12的横截面内轮廓线,大致呈正三棱形,其具有三条直棱边c2。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的每两条直棱边c2的相接处可设置有倒圆角c3,通过适当的倒角,改善该相接处的圆滑度。
59.加热管12的外部横截面形状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形状相对应,即,加热管12的外部横截面形状也大致为采用圆弧过渡连接的正三棱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管12的外部横截面形状也可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形状不同,例如,加热管12的外部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等其他形状。
60.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插入到加热管12内,同时被加热管12沿径向向内挤压为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形状相似的三棱形状。图2所示为大致呈圆柱状的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收容在加热管12内时的横剖视图,其中,虚线表示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被挤压前的横截面外轮廓线。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被挤压变形后,其径向表面到中心的距离减小,从而缩短了热量传导距离。同时,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雾化基质220内部的空气被挤压排出,雾化基质220的密度增大,从而可以提高导热效率,改善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表心温差大、热传导效率低、预热时间长的问题。
61.在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收容在加热管12中时,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外壁面和加热
腔120的腔壁之间还可形成有三个气流通道121,该三个气流通道121分别位于加热腔120每两条棱边的相接处。
62.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采用纯电阻传导加热的方式进行加热,该加热组件1还包括设置于加热管12的表面并可在通电后发热的发热体123。该发热体123可以为发热膜、发热丝、发热片或发热网。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23为电阻发热膜并可设置于加热管12的外表面。发热体123在通电后产生热量,并将产生的热量从加热管12的外表面传递给收容于加热管12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进行加热。
63.加热管12可采用具有较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有利于热量的快速传递,且在快速升温下加热管12的温度场均匀性较好。其中,该较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料可包括不锈钢、铝或铝合金。该较高导热系数的非金属材料可包括陶瓷,例如氧化铝、碳化硅、氮化铝、氮化硅等陶瓷。
64.加热管12的内表面还可设置有均热膜122,该均热膜122在加热管12的内表面周圈设置,在加热管12的长度方向(轴向方向)至少部分设置。该均热膜122可采用铜或银等高导热材料制成,用于使加热管12内表面的温度场均匀,实现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均匀加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均热膜122可与发热体123的高温区对应设置,并可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雾化基质220对应设置。具体地,均热膜122与发热体123的高温区以及雾化基质220在加热管12的长度方向上重叠或至少部分重叠。发热体123的高温区通常为其发热轨迹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该区域在发热体123通电后发热较多而温度较高。将均热膜122与发热体123的高温区以及雾化基质220对应设置,可将发热体123的高温区的热量迅速传递至均热膜122并在均热膜122均匀分布,从而实现对雾化基质220的均匀加热。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均热膜122也可设置于加热管12的外表面,例如,均热膜122也可设置于电阻发热膜和加热管12的外表面之间。
65.图5

6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还包括位于加热管12的上部用于导入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导向部件11以及封盖于加热管12的底部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轴向支撑定位的支撑壁13。导向部件11、加热管12、支撑壁13可一体成型,或者也可分别单独成型后再组装在一起。
6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壁13封盖于加热管12的下端开口处,并可与加热管12一体成型。加热管12的内侧壁和/或支撑壁13的上侧壁还可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台14,用于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进行限位。该至少一个限位凸台14与加热管12和/或支撑壁13可以一体成型,或者,其也可分别单独成型后再通过焊接等方式组装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台14有一个,该一个限位凸台14可由支撑壁13一体向上弯折形成且可与支撑壁13的中轴线重合。限位凸台14的顶面为平面,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下端面可抵靠于该至少一个限位凸台14上实现支撑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凸台14也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该两个或两个以上限位凸台14可分布于支撑壁13的周边,并可沿支撑壁13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67.导向部件11呈内部中空的管状,导向部件11的内壁面界定出一用于导入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导入腔110。该导入腔110具有远离加热管12的第一端111以及靠近加热管12的第二端112。该导入腔110在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分别具有一横截面a和横截面b,该横截面b的截面积小于横截面a的截面积。该横截面a的截面积不小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被挤压前的横截面积,优选地,该横截面a的截面积大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被挤压前的横截面积,
利于将气溶胶产生基质200顺滑导入到加热组件1内。该横截面a的截面形状可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被挤压前的横截面形状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为圆柱状,该横截面a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横截面a的截面形状也可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横截面形状不同,例如,该横截面a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非圆形,包括三角形、方形、梯形等多边形。
68.该横截面b的截面形状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且与横截面a的截面形状不同。在本实施例中,该横截面b的截面形状大致为采用圆弧过渡连接的正三棱形。在本实施例中,导入腔110的第二端112与加热腔120的上端连接在一起,导入腔110的第二端112的横截面尺寸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尺寸一致。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入腔110的第二端112的横截面尺寸也可小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尺寸。导入腔110从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可采用平滑渐变过渡,即,导入腔110的横截面从第一端111的圆形渐变为与加热管12横截面一致的正三棱形,与加热管12衔接。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经由导向部件11的导向功能顺滑插入到加热管12内,同时被加热管12沿径向向内挤压为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形状相似的三棱形状。
69.导向部件11的外部横截面形状可与导入腔110的横截面形状相对应,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向部件11的外部横截面形状由上端的圆形渐变为下端的正三棱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部件11的外部横截面形状也可与导入腔110的横截面形状不同。
70.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可采用电阻传导和红外辐射复合加热的加热方式,该加热组件1还包括设置于加热管12表面的红外辐射发热膜125。发热体123可设置于加热管12的外表面,两根电极引线124可分别焊接于加热管12的底部外表面并与发热体123焊接导通。该红外辐射发热膜125可设置于加热管12的内表面。加热管12可采用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在快速升温下加热管12的温度场均匀性较好。其中,该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料可包括不锈钢、铝或铝合金。该高导热系数的非金属材料可包括陶瓷,例如氧化铝、碳化硅、氮化铝、氮化硅等陶瓷。在其他实施例中,红外辐射发热膜125也可设置于加热管12的外表面,此时,加热管12可采用高红外透过率的石英等材料制成。
71.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也可仅采用红外辐射加热的加热方式,即,加热管12的表面仅设置有红外辐射发热膜125,而没有设置发热体123。该红外辐射发热膜125可设置于加热管12的内表面,此时,加热管12可采用耐高温、低导热系数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或者,该红外辐射发热膜125也可设置于加热管12的外表面,此时,加热管12可采用低导热系数、高红外透过率的石英等材料制成。
72.图7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的示意图,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呈正三棱形,且每两条直棱边之间直接连接,即,在每两条直棱边的相接处未进行倒角。
73.图8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的示意图,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呈正四边形,且每两条相邻的棱边之间直接连接。
74.图9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的示意图,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呈正四边形,且每两条相邻的棱边之间采用圆弧过渡连接。
75.图10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的示意图,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呈正六边形,且每两条相邻的棱边之间直接连接。
76.图11示出了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的示意图,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c呈莱洛多边形,其具有奇数个弧形边。加热腔120的奇数个弧形面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接触面积更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横截面轮廓线c呈莱洛三角形。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横截面轮廓线c也可以呈莱洛五边形、七边形等。
77.图12示出了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其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导向部件11内形成有导入腔110以及与导入腔110轴向连通的过渡腔113。该导入腔110具有靠近加热管12的第二端112以及远离加热管12的第一端111。该导入腔110在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分别具有一横截面a和横截面b,该横截面a的截面积大于横截面b的截面积。该导入腔110的横截面b的截面形状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且该横截面b的截面积小于或等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积。
78.过渡腔113的上端与导入腔110的第二端112相连通,过渡腔113的上端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可与导入腔110的第二端112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相适配。过渡腔113的下端与加热腔120的上端相连通,过渡腔113的下端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可与加热腔120的上端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相适配。
79.图13

14示出了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其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为跑道圆形,该跑道圆形横截面的最大内切圆的直径与跑道圆形横截面的短轴长度一致。在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收容在加热腔120中时,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外壁面和加热腔120的腔壁之间可形成有两个气流通道121,该两个气流通道121分别位于加热腔120的长轴两侧。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腔120的横截面也可以为其它非圆形,优选为轴对称的非圆形。
80.相应地,导入腔110与加热腔120相连通的第二端112的横截面形状为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形状一致的跑道圆形,且导入腔110的第二端112的横截面尺寸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尺寸一致。导入腔110的第一端111的横截面形状可呈圆形,导入腔110的横截面形状从第一端111的圆形渐变为第二端112的跑道圆形。
8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上还可开设有若干个与加热腔120相连通的通孔10。该通孔10可根据需要开设于加热组件1的任意位置。例如,该通孔10可开设于导向部件11和/或加热管12的侧壁上,和/或,该通孔10也可开设于支撑壁13和/或限位凸台14上。通孔10的形状、尺寸和数量均不做限制。
82.图15

17示出了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该加热组件1可包括加热管12、设置于加热管12顶部的导向部件11、设置于加热管12底部的支撑壁13以及套设于加热管12外的外管16。导向部件11、加热管12、支撑壁13、外管16分别单独成型后再组装在一起。
83.具体地,加热管12为正三棱管,加热管12的轴向长度可以为25

31mm。加热管12的内壁面界定出用于收容并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加热腔120,该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呈正三棱形,且该三个棱边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加热腔120的横截面轮廓线具有一最大内切圆,该最大内切圆的直径小于被挤压前的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外径。在气溶胶产生基质
200插入至加热腔120中时,加热腔120的至少部分腔壁能够挤压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促使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沿径向向内产生形变。
84.加热管12可采用高导热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加热管12的外壁面可设置有发热部件17,该发热部件17包括发热体和/或电路板。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部件17包括柔性电路板以及设置于柔性电路板上的厚膜发热体。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发热部件17也可仅包括发热体或者电路板,该发热体可以为发热膜、发热片或者发热丝等,该电路板可以为柔性电路板或者硬质电路板。
85.导向部件11可采用耐高温的高分子聚合物注塑成型,例如peek(聚醚醚酮)、高温尼龙等。导向部件11可包括主体部115、由主体部115的外壁面向外延伸的端壁116以及由端壁116向下延伸的环壁117。主体部115的内壁面界定出开口腔114和导入腔110。该开口腔114的横截面形状可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被挤压前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该开口腔114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该开口腔114的横截面面积可大于或等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被挤压前的横截面积。该导入腔110具有远离加热管12的第一端111以及靠近加热管12的第二端112。该导入腔110的第一端111与开口腔114的下端相连通,该导入腔110在第一端111的横截面形状可与开口腔114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该导入腔110在第一端111的横截面面积可小于或等于开口腔114的横截面面积。
86.该导入腔110的第二端11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其第一端111的横截面面积。该导入腔110的第二端112与加热腔120的上端相连通,导入腔110的第二端112的横截面形状和面积与加热腔120的横截面形状和面积相匹配。导入腔110从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可采用渐变过渡,即,导入腔110的横截面形状从第一端111的圆形渐变为第二端112的正三棱形。主体部115的外部横截面形状可与导入腔110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
87.端壁116可由主体部115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的交接处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环壁117可紧密地嵌置于外管16的上端开口中,其可由端壁116的外圈竖直向下延伸形成。环壁117的横截面可呈圆环状,且环壁117的内壁面与主体部115的外壁面之间形成有一环状的收容空间,用于收容第一隔热件155。
88.支撑臂13可嵌置于加热管12的下端开口处,其可采用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支撑臂13的中部向上弯折形成一限位凸台14,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下端面可抵靠于限位凸台14上实现支撑定位。
89.外管16可呈圆管状,并可采用高导热系数的金属,包括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等,优选430不锈钢、铜或铜合金。或者,外管16也可采用高导热系数的陶瓷等非金属材料制成,包括氧化铝、碳化硅、氮化铝、氮化硅等。外管16采用高导热材料制成,利于加热组件1的均匀发热。
90.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还可包括设置于外管16和加热管12之间的隔热组件15。该隔热组件15可包括依次套设于加热管12外的第一隔热层151、第二隔热层152、第三隔热层153、散热层154。第一隔热层151、第三隔热层153的材料可以为气凝胶、石棉、玻璃纤维、聚醚醚酮、酰亚胺、聚醚酰亚胺或者陶瓷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任意组合,优选为气凝胶。散热层154的材料可以为石墨片或者石墨烯片。
91.该第二隔热层152可以为真空管。该隔热组件15还可包括分别设置于真空管轴向两端的第一隔热件155和第二隔热件156。第一隔热件155和第二隔热件156可采用低导热材
料制成,优选为硅胶等具有低导热系数的弹性材料制成。通过第一隔热件155和第二隔热件156分别包裹住真空管两端的高温区,实现隔热保温以及密封功能。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热组件15也可51仅由第一隔热层151、第二隔热层152、第三隔热层153、散热层154中的一个或几个组成,第一隔热层151、第二隔热层152、第三隔热层153、散热层154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例如,散热层154也可设置于第一隔热层151和第二隔热层152之间。
92.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还可包括嵌置于外管16底部的底座18。底座18可采用peek等耐高温材料制成,并可紧密地套设于外管16的内壁面和第二隔热件156的外壁面之间。
93.此外,该加热组件1还可包括温度检测元件19,温度检测元件19可设置于支撑臂13的底部,可检测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底部温度,同时还可通过温度变化检测抽吸口数。温度检测元件19可以为具有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并可夹持于支撑臂13和第二隔热件156之间。
94.图18

19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大致可呈长方形柱状并可包括壳体2以及设置于壳体2内的加热组件1、主板3和电池4。其中,加热组件1可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结构。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并不局限于呈长方形柱状,其也可以呈方形柱状、圆柱状、椭圆柱状等其他形状。
95.壳体2的顶部设有供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插入的插口20,插口20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相适配,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可经由插口20插入到加热组件1中与加热组件1的内壁面接触。加热组件1在通电发热后,可以将热量传递给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从而实现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烘烤加热。主板3分别与电池4、加热组件1电连接。主板3上布置有相关的控制电路,可借由设置于壳体2上的开关5控制电池4与加热组件1之间的通断。壳体2的顶部还可设置有一个用于遮挡或显露插口20的防尘盖6。在不需要使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时,可推动防尘盖6将插口20遮挡住,防止灰尘进入到插口20。在需要使用时,推动防尘盖6将插口20露出,以便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从插口20插入。
96.该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可包括外包层210以及设置于外包层210内底部的雾化基质220。其中,外包层210可以为外包纸。雾化基质220可以是用于医疗或养生目的的材料,例如,固态片状或丝状的植物根、茎、叶等植物类材料。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对插接于其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进行低温烘烤加热,以在不燃烧的状态下释放雾化基质220中的气溶胶提取物。进一步地,该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外包层210中并沿纵向依次设置于雾化基质220上方的中空支撑段230、降温段240及过滤段250。该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横截面形状也不局限于呈圆形,其也可以呈椭圆形、方形、多边形等其他形状。
97.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98.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