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窍止涕、温阳固本的中药组合物、贴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2.小儿鼻病常见病症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和鼻痒,中医对小儿鼻病的病因论述较多,如金代《刘河间医学六书》中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对鼻鼽的病因,明代《证治要诀》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鼻鼽: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多由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侵入而引起。
3.针对小儿鼻病可采用西医或中医进行治疗,西医治疗可采用以下几种治疗方案为:1、抗组胺药物:推荐口服或鼻用第二代或新型h1抗组胺药,可有效缓解鼻痒、喷嚏和流涕等症状,是轻度问歇性和轻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首选治疗药物。疗程一般不少于2周。2、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中一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首选药物,也可应用于轻度患者,对改善鼻塞、流涕、喷嚏及鼻痒等症状均有作用,疗程至少4周。3、抗白三烯药物:是中一重度变应性鼻炎治疗的重要药物,特别适用于伴有下呼吸道症状的患儿(如同时合并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等),常与鼻喷或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4、色酮类药物:对缓解鼻部症状有一定效果,但起效较慢。也可用于对花粉过敏者的花粉播散季节前预防用药。滴眼液对缓解眼部症状有效。5、减充血剂:鼻塞严重时可适当应用低浓度的鼻用减充血剂,连续应用不超过7d。推荐使用羟甲唑啉类、赛洛唑啉类儿童制剂,禁用含有萘甲唑啉的制剂。6、鼻腔盐水冲洗:是改善症状、清洁鼻腔、恢复鼻黏膜功能的辅助治疗方法,推荐使用生理盐水或1%~2%高渗盐水。中医治疗方案中以寒邪为主,表现为清涕时可以采用辛温解表的方药如:通窍鼻炎颗粒。入里化热后以浊涕为主时可以采用宣通鼻窍兼淸里热的方药如:鼻渊舒口服液、鼻渊通窍颗粒。
4.专利文献cn201710429496.8公开了一种治疗鼻窦炎的药膏,该配方包括:辛夷花、川贝母、荆芥穗、马钱子、独活、黄芩、藁本、薄荷、梗通草、伏龙肝、党参、肉桂、白芷、穿心莲、生地、川芎、蝉蜕、细辛、干姜、白芍、吴茱萸、甘草、连翘、苍耳子、赤芍、败酱草、丝瓜藤、狭叶当归、葱白、姜和黄酒,对于慢性鼻窦炎具有良好的缓解与治疗效果。
5.由此可见,上述专利文献的中药配方中虽然包括辛夷花、苍耳子和白芷和吴茱萸,但其并未涉及该药物在通窍止涕、温阳固本中的应用,并且整个药物配方中药材的种类多达30种,无疑增加了小儿用药风险。
6.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用药少、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用于通窍止涕、温阳固本的中药组合物。
7.有鉴如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8.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窍止涕、温阳固本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用药少、疗效显著、无副作用。
9.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通窍止涕、温阳固本的中药组合物,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中药材组成:辛夷花、苍耳子、白芷、吴茱萸。
10.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辛夷花1-10份、苍耳子1-5份、白芷1-10份、吴茱萸1-5份。
11.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辛夷花6份、苍耳子3份、白芷6份、吴茱萸3份。
12.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为散剂。
13.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通窍止涕、温阳固本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
14.按重量份分别称取各种药材并混合;
15.将称取的的中药材粉碎至50-100目。
16.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贴剂,包括载体和上述任意一项的中药组合物。
17.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贴剂中还包括黄酒,将所述黄酒与所述中药组合物混合调制成膏状后置于所述载体上制得所述贴剂。
18.进一步可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与黄酒的配比为1:1~2。
19.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的载体包括无纺布、纱布、胶布、橡皮膏或医用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20.本发明还提出了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或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贴剂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或治疗小儿病症,所述的病症选自喷嚏、流涕、鼻塞和鼻痒。
21.本发明所用药材的功效如下:
22.辛夷花: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因它辛散温通、芳香走窜、上行头面、善通鼻窍、因治鼻渊头痛要药;
23.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的功能。
24.白芷:主入阳明,芳香通窍,善祛风止痛。偏治齿龈连面颊部的肿痛、牙痛。
25.吴茱萸:味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助阳的功能。
26.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多年中医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小儿鼻病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此外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也虚,而肺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风邪得以内侵。故鼻鼽的病变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针对上述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当为:在急性期:以祛风散寒,益气固表的治疗原则为主;在缓解期以补益脾肾的治疗原则为主。本发明将由辛夷花、苍耳子、白芷、吴茱萸这几种中药材组合后制成散剂或进一步由散剂制成贴剂用来治疗小儿鼻病,其组方思路为:辛夷为君药,取其辛温走窜之功效达到通鼻窍的作用,苍耳子、白芷为臣药,加强通窍止痛作用。加入吴茱萸鼓动肾阳,祛风散寒,从根本上解决因寒而诱发鼻炎的症状。
27.在治疗小儿鼻病时一般将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成贴剂后采用外敷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具体为:将本发明的中药贴剂分别贴于天突穴、膻中穴和大椎穴,每日一贴,每天贴敷两个小时,7天一个疗程,基本达到解决症状的目的,再巩固一个疗程基本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9.(1)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和贴剂对小儿鼻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其配方合理,无毒副作用,疗效安全可靠;
30.(2)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和贴剂中的中药组分简单,降低了药物对小儿的不良反应。
31.(3)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和贴剂中适合于婴幼儿及儿童用药,可以增强其免疫功能,并且避免打针输液的痛苦。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这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可以做出各种修改或改进,但是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均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33.实施例1
34.取辛夷花6g、苍耳子3g、白芷6g、吴茱萸3g;将称取的中药材粉碎,过80目筛,得到中药组合物。
35.实施例2-8
36.实施例2-8为根据实施例1的制法,按表一所示的药物组份及工艺条件制得中药组合物。
37.表一:实施例2-8中各中药组份及工艺条件
[0038][0039]
实施例9
[0040]
本实施例为将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制成中药贴剂,制法如下:
[0041]
将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与黄酒按1:1混合调制成膏状后置于医用纱布正中央处,即得。
[0042]
实施例10
[0043]
将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与黄酒按1:1.5混合调制成膏状后置于医用纱布正中央处,即得。
[0044]
实施例11
[0045]
将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与黄酒按1:2混合调制成膏状后置于医用纱布正中央处,即得。
[0046]
试验例
[0047]
本试验例为采用本发明的中药贴剂针对治疗小儿鼻病在临床上的研究。病例选择:在北京惠民中医儿童医院中随机选取100个小儿鼻病的患儿,患儿平均年龄为6岁2个月,男女比例为1:1;
[0048]
诊断依据为:1、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等症状
[0049]
2、鼻腔粘膜充血红肿或苍白,可见清浊涕。
[0050]
3、遇到过敏性物质以上症状会明显加重
[0051]
4、血常规检查总ige增高或嗜酸性细胞百分比增高。
[0052]
根据患儿症状轻重程度将患儿划分为轻微、较轻、较重和严重四个等级,其中,轻微等级对应症状为:晨起偶打喷嚏,余无明显不适。较轻等级对应症状为:晨起喷嚏明显,偶鼻痒,遇风冷加重,余无明显不适。较重等级对应症状为:晨起喷嚏、清涕明显,其余时间清浊涕交替伴明显鼻塞。严重等级对应症状为:清浊涕不止,鼻塞严重,张口呼吸偶伴头痛,影响学习和生活。
[0053]
治疗方法为:将实施例9制得的贴剂分别外敷于天突穴、膻中穴、大椎穴,每日一贴,每天贴敷两个小时,7天一个疗程,连续贴敷两周。
[0054]
观察指标:根据儿童合作和理解的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对治疗前后的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评判标准:每个症状从0-10分得分越高改善越明显;每种症状的分值分配情况如表二所示。
[0055]
表二:症状分值分配情况
[0056][0057]
临床实验结果:针对各种症状诊疗后的情况分为无效、有效、显效和痊愈,其中总积分0分为无效,1-15分为有效,16-18分为显效,19-30分为痊愈。用药后的临床试验结果见表三。
[0058]
表三:用药后临床试验结果
[0059] 用药前例数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轻微108110较轻2618521
较重42121983严重2215106
[0060]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绝大部分患儿的鼻痒、喷嚏、鼻塞和流涕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并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0061]
以下为病例分析情况:
[0062]
患者男,5岁,立秋后出现晨起喷嚏、鼻痒症状,遇冷空气明显加重,查体可见鼻腔粘膜苍白肿胀,伴有多量清涕,舌体胖大质淡苔白,脉沉。辩证:风寒外袭。给予鼻通贴贴于天突穴、膻中穴、大椎穴,每日一贴,连续3日则喷嚏明显减少,鼻痒止。继用1周诸证痊愈。
[006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