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术后用绷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
背景技术:2.近年来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外科的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而标准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涉及乳房的全切除及腋窝淋巴结的清扫,因手术的创面大,术后需用绷带进行乳房及腋窝的加压包扎,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创面出血,水肿及促进创面粘连愈合,而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绷带配合纱布和棉垫进行加压包扎,耗时较长,且不美观,同时不能够根据不同患者进行压力调节,通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包括背部防护带,所述背部防护带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远离背部防护带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胸部束紧带,所述胸部束紧带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内衬袋,所述第一内衬袋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气囊,所述背部防护带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内衬袋,所述第二内衬袋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气囊。
6.为了保证背部防护带与胸部束紧带连接更加牢固,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所述背部防护带远离连接带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和连接带的数量均为三个。
7.为了便于将固定带与胸部束紧带进行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所述固定带正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绒粘层,所述胸部束紧带正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倒刺层。
8.为了便于将肩带与胸部束紧带进行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所述背部防护带上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肩带,所述肩带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绒粘层,所述胸部束紧带正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倒刺层。
9.为了便于向气囊内部充气,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气阀。
10.为了使该绷带穿戴更加舒适,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所述背部防护带的背面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透气孔呈线性方式排布。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该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通过背部防护带、连接带、胸部束紧带、固定带、第一绒粘层、第一倒刺层、肩带、第二绒粘层和第二倒刺层之间的配合设置,在使用时,可将胸部束紧带放置在胸部,然后将带有第一绒粘层的固定带与第一倒刺层进行连接,再将带有第
二绒粘层的肩带与第二倒刺层进行连接,则可完成该绷带的固定,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便于完成固定,并且更加美观。
13.2、该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通过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一内衬袋、第二内衬袋和气阀之间的配合设置,由于每个位置的气囊均是独立设置的,则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不同位置的气囊充入不同量的气体,改变气囊的压力,使患者穿戴更加舒适,且效果更佳,通用性更好。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的后视轴测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的俯视轴测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背部防护带;2、连接带;3、胸部束紧带;4、第一内衬袋;5、第一气囊;6、第二内衬袋;7、第二气囊;8、固定带;9、第一绒粘层;10、第一倒刺层;11、肩带;12、第二绒粘层;13、第二倒刺层;14、气阀;15、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1
21.如图1-4所示,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包括背部防护带1,背部防护带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带2,连接带2远离背部防护带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胸部束紧带3,胸部束紧带3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内衬袋4,第一内衬袋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气囊5,背部防护带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内衬袋6,第二内衬袋6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气囊7。
22.具体使用时,通过背部防护带1、连接带2、胸部束紧带3、固定带8、第一绒粘层9、第一倒刺层10、肩带11、第二绒粘层12和第二倒刺层13之间的配合设置,在使用时,可将胸部束紧带3放置在胸部,然后将带有第一绒粘层9的固定带8与第一倒刺层10进行连接,再将带有第二绒粘层12的肩带11与第二倒刺层13进行连接,则可完成该绷带的固定,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便于完成固定,并且更加美观,通过第一气囊5、第二气囊7、第一内衬袋4、第二内衬袋6和气阀14之间的配合设置,由于每个位置的气囊均是独立设置的,则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不同位置的气囊充入不同量的气体,改变气囊的压力,使患者穿戴更加舒适,且效果更佳,通用性更好。
23.在本实施例中,背部防护带1远离连接带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带8,固定带8和连接带2的数量均为三个。
24.具体使用时,通过连接带2的数量为三个,则背部防护带1与胸部束紧带3连接更加牢固。
25.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8正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绒粘层9,胸部束紧带3正面的
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倒刺层10。
26.具体使用时,通过第一绒粘层9和第一倒刺层10的设置,便于使固定带8与胸部束紧带3进行连接。
27.在本实施例中,背部防护带1上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肩带11,肩带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绒粘层12,胸部束紧带3正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倒刺层13。
28.具体使用时,通过第二绒粘层12和第二倒刺层13的设置,便于肩带11与胸部束紧带3进行连接。
2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囊5和第二气囊7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气阀14。
30.具体使用时,通过气阀14的设置,便于向第一气囊5和第二气囊7内部充气。
31.在本实施例中,背部防护带1的背面开设有透气孔15,透气孔1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透气孔15呈线性方式排布。
32.具体使用时,通过透气孔15的设置,背部防护带1透气性更好,穿戴更加舒服。
33.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可将胸部束紧带3放置在胸部,然后将带有第一绒粘层9的固定带8与第一倒刺层10进行连接,再将带有第二绒粘层12的肩带11与第二倒刺层13进行连接,则可完成该绷带的固定,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便于完成固定,并且更加美观,通过第一气囊5、第二气囊7、第一内衬袋4、第二内衬袋6和气阀14之间的配合设置,由于每个位置的气囊均是独立设置的,则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不同位置的气囊充入不同量的气体,改变气囊的压力,使患者穿戴更加舒适,且效果更佳,通用性更好。
3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