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信号处理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睡眠是所有人必须的,绝大部分人的寿命的三分之一的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与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密不可分,而且对人体的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及其正常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经过睡眠,可以让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的精神和体力恢复。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两万余名在基层医疗就诊者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 .2%。偶尔失眠,对身体无多大损害,但长期失眠对人们的精神和躯体将产生巨大的危害。高品质的睡眠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间更重要,大部分失眠是可预防、可改善的。因此,各种辅助入眠装置应运而生。辅助入眠装置是一类帮助人体睡眠的仪器,包括但不限于热敷装置、按摩装置以及音乐装置。它们通过舒缓心情或者放松肌肉来降低人体大脑的活跃度,从而达到辅助入眠的效果。然而现有的辅助入眠装置通常是以固定方式在目标用户入睡前进行工作,例如采用音乐装置来辅助入眠,则音乐装置会在用户从清醒状态到深睡状态均以固定的音量持续播放音乐。然而由于用户的睡眠状态是变化的,例如从清醒状态进入入眠状态,再从入眠状态进入浅睡状态,最后才进入深睡状态。因此现有的辅助入眠装置以固定方式进行工作,难以达到较好的助眠效果。
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的辅助入眠方法以固定方式在目标用户入睡前执行,未考虑到目标用户入睡后的睡眠状态的变化,导致助眠效果差的问题。
5.本发明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目标脑电信号;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睡眠状态数据;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控制辅助入眠装置;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睡眠状态数据,包括: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信号频率数据;获取预设的若干频率区间,其中,若干所述频率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睡眠状态类别,所述睡眠状态类别包括清醒状态、入眠状态、浅睡状态以及深睡状态;从若干所述频率区间中确定所述信号频率数据隶属的目标频率区间;
根据所述目标频率区间对应的所述睡眠状态类别,确定所述睡眠状态数据;所述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控制辅助入眠装置,包括:当所述睡眠状态数据为所述清醒状态、所述入眠状态、所述浅睡状态中任意一种时,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确定目标开启强度和目标开启时长;根据所述目标开启强度和所述目标开启时长控制所述辅助入眠装置;所述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确定目标开启强度和目标开启时长,包括:确定所述辅助入眠装置对应的装置类别;获取所述装置类别对应的工作曲线图,其中,所述工作曲线图用于反映所述辅助入眠装置在不同睡眠状态下的开启强度和开启时长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工作曲线图确定所述睡眠状态数据对应的所述目标开启强度和所述目标开启时长。
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目标脑电信号,包括:获取所述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原始脑电信号,对所述原始脑电信号进行分段处理,得到若干脑电信号段;确定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对应的信号强度均值,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均值确定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中的干扰数据点;将若干所述脑电信号段分别对应的所述干扰数据点剔除,得到若干目标脑电信号段;将若干所述目标脑电信号段进行合并得到所述目标脑电信号。
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对应的信号强度均值,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均值确定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中的干扰数据点,包括:将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中信号强度与所述信号强度均值相差大于预设阈值的数据点作为所述干扰数据点。
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控制辅助入眠装置,还包括:当所述睡眠状态数据为所述深睡状态时,关闭所述辅助入眠装置。
9.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信号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目标脑电信号;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睡眠状态数据;环境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控制辅助入眠装置;所述状态确定模块包括:频率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信号频率数据;区间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预设的若干频率区间,其中,若干所述频率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睡眠状态类别,所述睡眠状态类别包括清醒状态、入眠状态、浅睡状态以及深睡状态;区间确定单元,用于从若干所述频率区间中确定所述信号频率数据隶属的目标频率区间;状态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频率区间对应的所述睡眠状态类别,确定所述
睡眠状态数据;所述环境调整模块包括:操作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睡眠状态数据为所述清醒状态、所述入眠状态、所述浅睡状态中任意一种时,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确定目标开启强度和目标开启时长;装置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开启强度和所述目标开启时长控制所述辅助入眠装置;所述操作确定单元还包括:类别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辅助入眠装置对应的装置类别;曲线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装置类别对应的工作曲线图,其中,所述工作曲线图用于反映所述辅助入眠装置在不同睡眠状态下的开启强度和开启时长之间的对应关系;参数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工作曲线图确定所述睡眠状态数据对应的所述目标开启强度和所述目标开启时长。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获取模块包括:信号分段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原始脑电信号,对所述原始脑电信号进行分段处理,得到若干脑电信号段;干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对应的信号强度均值,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均值确定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中的干扰数据点;干扰剔除单元,用于将若干所述脑电信号段分别对应的所述干扰数据点剔除,得到若干目标脑电信号段;信号合并单元,用于将若干所述目标脑电信号段进行合并得到所述目标脑电信号。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干扰确定单元还包括:强度比较子单元,用于将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中信号强度与所述信号强度均值相差大于预设阈值的数据点作为所述干扰数据点。
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境调整模块还包括:装置关闭单元,用于当所述睡眠状态数据为所述深睡状态时,关闭所述辅助入眠装置。
13.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其中,所述终端包括有存储器和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所述程序包含用于执行如上述任一所述的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的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
14.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多条指令,其中,所述指令适用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的步骤。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获取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目标脑电信号;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睡眠状态数据;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控制辅助入眠装置。本发明通过监测目标用户入睡后的脑电信号来确定目标用户的睡眠状态,可以基于目标用户的睡眠状态动态调整目标用户的睡眠环境,解决了现有的辅助入眠方法以固定方式在目标用户入睡前执行,未考虑到目标用户入睡后的睡眠状态的变化,导致助眠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装置的内部模块图。
19.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1.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 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22.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23.睡眠是所有人必须的,绝大部分人的寿命的三分之一的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与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密不可分,而且对人体的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及其正常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经过睡眠,可以让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的精神和体力恢复。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两万余名在基层医疗就诊者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 .2%。偶尔失眠,对身体无多大损害,但长期失眠对人们的精神和躯体将产生巨大的危害。高品质的睡眠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间更重要,大部分失眠是可预防、可改善的。因此,各种辅助入眠装置应运而生。辅助入眠装置是一类帮助人体睡眠的仪器,包括但不限于热敷装置、按摩装置以及音乐装置。它们通过舒缓心情或者放松肌肉来降低人体大脑的活跃度,从而达到辅助入眠的效果。然而现有的辅助入眠装置通常是以固定方式在目标用户入睡前进行工作,例如采用音乐装置来辅助入眠,则音乐装置会在用户从清醒状态到深睡状态均以固定的音量持续播放音乐。然而由于用户的睡眠状态是变化的,例如从清醒状态进入入眠状态,再从入眠状态进入浅睡状态,最后才进入深睡状态。因此现有的辅助入眠装置以固定方式进行工作,难以达到较好的助眠效果。
2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目标脑电信号;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睡眠状态数据;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控制辅助入眠装置。本发明通过监测目标用户入睡后的脑电信号来确定目标用户的睡眠状态,可以基于目标用户的睡眠状态动态调整目标用户的睡眠环境,解决了现有的辅助入眠方法以固定方式在目标用户入睡前执行,未考虑到目标用户入睡后的睡眠状态的变化,导致助眠效果差的问题。
25.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0、获取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目标脑电信号。
26.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目标用户可以为本发明方法的任何一个实施对象。由于脑电信号是人体大脑生理活动的反映,通常在人体头部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记录到。当人体处于不同睡眠状态时,其脑电信号会有不同的信号特征。因此获取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目标脑电信号可以确定目标用户当前的睡眠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目标用户的睡眠环境,以实现更好的助眠效果。
2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s10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1、获取所述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原始脑电信号,对所述原始脑电信号进行分段处理,得到若干脑电信号段;步骤s102、确定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对应的信号强度均值,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均值确定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中的干扰数据点;步骤s103、将若干所述脑电信号段分别对应的所述干扰数据点剔除,得到若干目标脑电信号段;步骤s104、将若干所述目标脑电信号段进行合并得到所述目标脑电信号。
28.简单来说,由于脑电信号通常是时变、非平稳信号,所以直接使用采集到的原始脑电信号分析目标用户的睡眠状态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因此本实施例需要对原始脑电信号进行抗干扰处理。具体地,将得到的原始脑电信号分为若干段,每一段即为一个脑电信号段,然后对每一脑电信号段单独进行抗干扰处理。其中,由于每一脑电信号段的信号强度均值可以大致反映该脑电信号段中信号强度特征,因此当某一数据点的信号强度远远大于或者小于信号强度均值时,该数据点可能是基于异常波动产生的,而非是目标用户正常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将各个脑电信号段中的这类数据点作为干扰数据点并剔除,然后再将剔除干扰数据点后得到的各个目标脑电信号段拼接,得到目标脑电信号。由于目标脑电脑信号中基本不存在干扰数据点,因此采用目标脑电信号可以准确分析出目标用户当前的睡眠状态。
2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s10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21、将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中信号强度与所述信号强度均值相差大于预设阈值的数据点作为所述干扰数据点。
30.具体地,由于每一脑电信号段的信号强度均值可以大致反映该脑电信号段中信号强度特征,因此当脑电信号段中某个数据点的信号强度与所述信号强度均值相差大于预设阈值,表示在该数据点所对应的时刻下目标用户的大脑信号产生了较大的波动,例如在睡眠中出现的眼动干扰、呼吸干扰都可能导致大脑信号出现大幅波动。由于这类数据点并非是在用户正常睡眠状态下采集到的,自然无法用于分析用户的睡眠状态,因此需要将这类
数据点作为干扰数据点。举例说明,假设脑电信号段a的信号强度均值为20,预设阈值为10,脑电信号段a中的数据点a的信号强度为35,则数据点a的信号强度与信号强度均值的差值为15,15大于10,因此数据点a为脑电信号段a中的一个干扰数据点。
31.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200、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睡眠状态数据。
32.具体地,由于脑电信号是人体大脑生理活动的反映,通常在人体头部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记录到。当人体处于不同睡眠状态时,其脑电信号会有不同的信号特征。因此获取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目标脑电信号可以确定目标用户当前的睡眠状态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s20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201、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信号频率数据;步骤s202、获取预设的若干频率区间,其中,若干所述频率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睡眠状态类别,所述睡眠状态类别包括清醒状态、入眠状态、浅睡状态以及深睡状态;步骤s203、从若干所述频率区间中确定所述信号频率数据隶属的目标频率区间;步骤s204、根据所述目标频率区间对应的所述睡眠状态类别,确定所述睡眠状态数据。
33.具体地,对目标脑电信号进行频域分析,可以得到目标脑电信号的信号频率数据。由于人体大脑处于不同的睡眠状态时产生的脑电波的频率是不同的,因此本实施例预先设置了不同睡眠状态下人体产生的脑电信号的频率范围,即得到若干频率区间。通过查询目标脑电信号对应的频率区间,就可以确定目标用户当前处于何种睡眠状态。举例说明,举例说明,假设预先设定了4个频率区间a、b、c、d,其中,a为(60,70)对应清醒状态,b为(50,60)对应入眠状态,c为(30,50)对应浅睡状态,d为(20,30)对应深睡状态。若目标脑电信号的信号频率数据为65,则表示目标用户当前处于清醒状态;若目标脑电信号的信号频率数据为51,则表示目标用户当前处于入眠状态;若目标脑电信号的信号频率数据为33,则表示目标用户当前处于浅睡状态;若目标脑电信号的信号频率数据为25,则表示目标用户当前处于深睡状态。
34.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300、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控制辅助入眠装置。
35.具体地,睡眠状态数据可以反映目标用户当前所处的睡眠状态,不同睡眠状态下目标用户的助眠需求是不同的,例如当用户处于清醒状态时,由于此时的大脑活跃度最高,因此此时目标用户的助眠需求最大;当用户处于入眠状态或者浅睡状态时,由于此时的大脑活跃度降低,因此此时目标用户的助眠需求也会相应降低;而当用户处于深睡状态时,由于此时的大脑活跃度到达低谷,因此此时目标用户无需助眠。本实施例通过目标用户的睡眠状态数据确定用户当前所处的睡眠状态,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辅助入眠装置对目标用户的睡眠环境进行调整,以提高目标用户当前的睡眠质量。
3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s30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301、当所述睡眠状态数据为所述清醒状态、所述入眠状态、所述浅睡状态中任意一种时,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确定目标开启强度和目标开启时长;步骤s302、根据所述目标开启强度和所述目标开启时长控制所述辅助入眠装置。
37.具体地,由于人体在清醒状态、入眠状态或者浅水状态时睡眠质量较差,存在助眠
需求,所以当目标用户处于这三种睡眠状态中的一种时都需要开启辅助入眠装置。不过在这三种睡眠状态下,由于人体的大脑活跃度还是有差异的,因此当目标用户处于这三种睡眠状态时分别对应的助眠需求的大小是不同的,因此本实施例为这三种睡眠状态分别定制了辅助入眠装置的开启时长和开启强度,以满足目标用户在不同睡眠状态时的助眠需求。
3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确定目标开启强度和目标开启时长,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3011、确定所述辅助入眠装置对应的装置类别;步骤s3012、获取所述装置类别对应的工作曲线图,其中,所述工作曲线图用于反映所述辅助入眠装置在不同睡眠状态下的开启强度和开启时长之间的对应关系;步骤s3013、根据所述工作曲线图确定所述睡眠状态数据对应的所述目标开启强度和所述目标开启时长。
3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辅助入眠装置包括多种类别,可以是用于按摩头部放松的按摩装置,还可以是用于热敷眼部放松的热敷装置,还可以是用于舒缓心情的音乐装置。由于不同类别的辅助入眠装置的功能不同,因此需要先确定当前用户使用的是何种辅助入眠装置,即得到装置类别。本实施例预先为不同类别的辅助入眠装置分别设置了一个工作曲线图,用于指示每类辅助入眠装置在不同睡眠状态下应该如何工作。因此确定当前的辅助入眠装置所对应的装置类别后,即调取该装置类别对应的工作曲线图,通过工作曲线图确定目标用户当前所处的睡眠状态下该辅助入眠装置的开启强度和开启时长,即得到目标开启强度和目标开启时长,通过目标开启强度和目标开启时长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给辅助入眠装置。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s300还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302、当所述睡眠状态数据为所述深睡状态时,关闭所述辅助入眠装置。
40.具体地,若目标用户当前的睡眠状态为深睡状态,表示目标用户当前的睡眠质量很好,没有助眠需求。为了避免打扰目标用户,因此需要关闭辅助入眠装置。
41.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装置,如图2所示,所述装置包括:信号获取模块01,用于获取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目标脑电信号;状态确定模块0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睡眠状态数据;环境调整模块03,用于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控制辅助入眠装置。
4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信号获取模块01包括:信号分段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原始脑电信号,对所述原始脑电信号进行分段处理,得到若干脑电信号段;干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对应的信号强度均值,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均值确定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中的干扰数据点;干扰剔除单元,用于将若干所述脑电信号段分别对应的所述干扰数据点剔除,得到若干目标脑电信号段;信号合并单元,用于将若干所述目标脑电信号段进行合并得到所述目标脑电信号。
4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确定单元还包括:
强度比较子单元,用于将每一所述脑电信号段中信号强度与所述信号强度均值相差大于预设阈值的数据点作为所述干扰数据点。
4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状态确定模块02包括:频率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信号频率数据;区间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预设的若干频率区间,其中,若干所述频率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睡眠状态类别,所述睡眠状态类别包括清醒状态、入眠状态、浅睡状态以及深睡状态;区间确定单元,用于从若干所述频率区间中确定所述信号频率数据隶属的目标频率区间;状态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频率区间对应的所述睡眠状态类别,确定所述睡眠状态数据。
4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环境调整模块03包括:操作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睡眠状态数据为所述清醒状态、所述入眠状态、所述浅睡状态中任意一种时,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确定目标开启强度和目标开启时长;装置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开启强度和所述目标开启时长控制所述辅助入眠装置。
4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确定单元还包括:类别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辅助入眠装置对应的装置类别;曲线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装置类别对应的工作曲线图,其中,所述工作曲线图用于反映所述辅助入眠装置在不同睡眠状态下的开启强度和开启时长之间的对应关系;参数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工作曲线图确定所述睡眠状态数据对应的所述目标开启强度和所述目标开启时长。
4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环境调整模块03还包括:装置关闭单元,用于当所述睡眠状态数据为所述深睡状态时,关闭所述辅助入眠装置。
48.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其原理框图可以如图3所示。该终端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其中,该终端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终端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终端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该终端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
4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3中示出的原理框图,仅仅是与本发明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终端的限定,具体的终端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5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的存储器中存储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且经配置以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包含用于进行以下操作的指令:获取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目标脑电信号;
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睡眠状态数据;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控制辅助入眠装置。
51.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 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52.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脑电信号的辅助入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通过获取目标用户在睡眠阶段的目标脑电信号;根据所述目标脑电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睡眠状态数据;根据所述睡眠状态数据控制辅助入眠装置。本发明通过监测目标用户入睡后的脑电信号来确定目标用户的睡眠状态,可以基于目标用户的睡眠状态动态调整目标用户的睡眠环境,解决了现有的辅助入眠方法以固定方式在目标用户入睡前执行,未考虑到目标用户入睡后的睡眠状态的变化,导致助眠效果差的问题。
53.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