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用于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尾部吸热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或其他热能将工质水或其他流体加热到一定参数的设备,而尾部吸热装置是通过锅炉的排气口将锅炉内部的热量快速排出,降低锅炉内部温度的装置,进而便于锅炉停止工作;
3.但是现有的尾部吸热装置在使用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改善,首先,大多数尾部吸热装置的结构固定,不便于安装与拆卸,且受到锅炉的高温影响容易发生热胀冷缩的情况,进而影响排气管的连接状态;其次,尾部吸热装置内部排出高温时会附带部分杂质灰尘,这些灰尘在管道内部积攒影响空气流动,同时对排气管道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大多数尾部吸热装置结构固定,不便于安装与拆卸,且受到锅炉的高温影响容易发生热胀冷缩的情况,进而影响排气管的连接状态;其次,尾部吸热装置内部排出高温时会附带部分杂质灰尘,这些灰尘在管道内部积攒影响空气流动,同时对排气管道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用于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包括锅炉与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位于锅炉的下端一侧,所述排气管的顶部设置有排风扇,所述排风扇的一侧靠下端设置有排气口;
7.所述锅炉的下端一侧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的外端位于排气管的内部,所述排气管与锅炉的连接处设置有防脱套,锅炉的表面一侧靠下端等距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端靠上下两侧均设置有防脱杆,且所述连接杆与防脱杆的连接处设置有承轴;
8.所述排风扇的内部一侧设置有转动马达,所述转动马达的一端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表面靠中部以及表面靠一侧分别设置有叶轮与第一齿轮,所述排气管的内部靠顶端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底部靠中心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设置有限位块,且所述支撑杆的表面靠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刮板。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排气管呈l型设置,且排气管的水平段侧壁靠内侧等距设置有若干个滑动槽,滑动槽与连接杆相适配。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排气口与排风扇贯穿连接,出气口与锅炉贯穿连接,防脱套与排气管以及锅炉均固定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连接杆的内端与锅炉外表面固定连接,若干个连接杆整体的正视图呈环形设置,且若干个连接杆的外端齐平。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叶轮与第一齿轮均与转动杆固定连接,且第
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适配。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限位块与排气管的水平段内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杆的一端与限位块活动连接,刮板的外端与排气管的竖直段内表面接触。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排气管水平段的内端与出气口的外端接触,使出气口的外端位于排气管内部,同时若干个连接杆分别与对应的滑动槽连接,通过承轴使防脱杆可以自由调整角度,用力挤压排气管,使防脱杆位于滑动槽的一端,再通过焊接的方式使防脱套与锅炉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这样就完成了排气管的固定,通过防脱套以及连接杆双重连接加强排气管的固定,同时连接杆位于滑动槽内部可以防止排气管与出气口突然分离,在发生松动情况时可以及其进行加固,保证了排风扇吸热降温的稳定性;
15.通过转动杆转动,且叶轮与第一齿轮均与转动杆固定连接,进而带动叶轮与第一齿轮转动,通过叶轮将锅炉内部的热量通过出气口引导至排气管内部,再由排气管内部引导至排气口进行排出,同时通过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支撑杆以及支撑杆表面的两个刮板转动,这样既可以有效吸热降温,同时将排气管内表面粘附的杂质灰尘进行清理,保证了排气管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的出气口的剖面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的图2中a处的放大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的排气管的剖面图。
20.图中:1、锅炉;2、排气管;3、排风扇;4、排气口;5、出气口;6、防脱套;7、连接杆;8、防脱杆;9、承轴;10、滑动槽;11、转动马达;12、转动杆;13、叶轮;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限位块;17、支撑杆;18、刮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2.如图1

4所示,一种用于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包括锅炉1与排气管2,排气管2位于锅炉1的下端一侧,排气管2的顶部设置有排风扇3,排风扇3的一侧靠下端设置有排气口4,通过排气口4将热空气及时排出;
23.锅炉1的下端一侧设置有出气口5,出气口5的外端位于排气管2的内部,排气管2与锅炉1的连接处设置有防脱套6,锅炉1的表面一侧靠下端等距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杆7,连接杆7的外端靠上下两侧均设置有防脱杆8,且连接杆7与防脱杆8的连接处设置有承轴9,通过承轴9便于防脱杆8进行角度调整,进而便于连接杆7与滑动槽10连接,同时也便于排气管2的拆除;
24.排风扇3的内部一侧设置有转动马达11,转动马达11的一端连接有转动杆12,转动杆12的表面靠中部以及表面靠一侧分别设置有叶轮13与第一齿轮14,排气管2的内部靠顶端设置有第二齿轮15,第二齿轮15的底部靠中心设置有支撑杆17,支撑杆17的底端设置有
限位块16,且支撑杆17的表面靠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刮板18,通过刮板18对排气管2内表面的灰尘杂质进行清理。
25.排气管2呈l型设置,且排气管2的水平段侧壁靠内侧等距设置有若干个滑动槽10,滑动槽10与连接杆7相适配,通过排气管2将锅炉1内部的热空气通过出气口5引导至排气口4。
26.排气口4与排风扇3贯穿连接,出气口5与锅炉1贯穿连接,防脱套6与排气管2以及锅炉1均固定连接,通过防脱套6使排气管2与锅炉1固定连接。
27.连接杆7的内端与锅炉1外表面固定连接,若干个连接杆7整体的正视图呈环形设置,且若干个连接杆7的外端齐平,通过连接杆7的两端分别与锅炉1以及排气管2侧壁连接,进而加强排气管2与锅炉1的连接。
28.叶轮13与第一齿轮14均与转动杆12固定连接,且第一齿轮14与第二齿轮15相适配,通过第一齿轮14转动进而带动第二齿轮15转动。
29.限位块16与排气管2的水平段内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杆17的一端与限位块16活动连接,刮板18的外端与排气管2的竖直段内表面接触,通过限位块16对排气管2的位置进行限制。
3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锅炉的尾部吸热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排气管2水平段的内端与出气口5的外端接触,使出气口5的外端位于排气管2内部,同时若干个连接杆7分别与对应的滑动槽10连接,通过承轴9使防脱杆8可以自由调整角度,用力挤压排气管2,使防脱杆8位于滑动槽10的一端,再通过焊接的方式使防脱套6与锅炉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这样就完成了排气管2的固定,需要吸热降温时就通过排风扇3内部的转动马达11带动转动杆12进行转动,通过叶轮13与第一齿轮14均与转动杆12固定连接进而带动叶轮13与第一齿轮14转动,通过叶轮13将锅炉1内部的热量通过出气口5引导至排气管2内部,再由排气管2内部引导至排气口4进行排出,同时通过第一齿轮14带动第二齿轮15转动,进而带动支撑杆17以及支撑杆17表面的两个刮板18转动,进而对排气管2内表面粘附的杂质灰尘进行清理,通过限位块16与排气管2内表面固定连接,且限位块16与支撑杆17底端活动连接,进而防止支撑杆17晃动脱落。
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排气管2水平段的内端与出气口5的外端接触,使出气口5的外端位于排气管2内部,同时若干个连接杆7分别与对应的滑动槽10连接,通过承轴9使防脱杆8可以自由调整角度,用力挤压排气管2,使防脱杆8位于滑动槽10的一端,再通过焊接的方式使防脱套6与锅炉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这样就完成了排气管2的固定,通过防脱套6以及连接杆7双重连接加强排气管2的固定,同时连接杆7位于滑动槽10内部可以防止排气管2与出气口5突然分离,在发生松动情况时可以及其进行加固,保证了排风扇3吸热降温的稳定性;通过转动杆12转动,且叶轮13与第一齿轮14均与转动杆12固定连接,进而带动叶轮13与第一齿轮14转动,通过叶轮13将锅炉1内部的热量通过出气口5引导至排气管2内部,再由排气管2内部引导至排气口4进行排出,同时通过第一齿轮14带动第二齿轮15转动,进而带动支撑杆17以及支撑杆17表面的两个刮板18转动,这样既可以有效吸热降温,同时将排气管2内表面粘附的杂质灰尘进行清理,保证了排气管2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3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